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洁  强晓西  梅珏 《气象科技》2009,37(3):287-293
根据实况资料利用客观分析方法对2007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遭遇的14次雷雨天气特点进行了分析.2007年的雷雨天气具有初雷时间早、雷雨次数多、维持时间长、强度大并伴随强降水等特点.根据各次雷雨的天气形势特点,将2007年咸阳机场的雷雨分为冷锋型、冷涡型和西北气流冷槽型,对3个天气分犁进行了详细阐述.对8月8日强雷雨天气个例,分析了其形势场、能量场、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特征,以及此次强雷雨发生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事件(PHREs)的多尺度物理模型和能量转换特征以及青藏高原东部对流系统东移影响下游地区降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从欧亚大陆Rossby波列能量频散的角度揭示了江淮流域PHREs中纬度系统槽脊稳定的机制,定量分析了冷暖空气的源地和输送路径,提出了江南型和江北型PHREs的多尺度物理模型。从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之间的能量转换角度呈现了不同尺度系统相互作用的物理图像,指出背景场的能量供给是直接触发暴雨的次天气尺度系统维持的最重要因子,尤其是在对流层的低层,动能的降尺度级串(即能量由背景场传递给次天气尺度系统)最强。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部对流系统东移影响江淮流域的降水是一系列天气系统配合和活跃的结果,主要由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二级地形和东部平原之间的热力环流、西南涡、二级地形以东中尺度涡旋和对流系统的共同影响。除了本文总结的内容,还有一些影响PHREs的因子值得深入研究,多尺度相互作用中的Rossby波源及其波列如何影响天气系统,中尺度系统对其背景场的能量反馈等。  相似文献   

3.
基于西北地区东部81站1961—2010年夏季(6—8月)逐月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距平合成分析,探讨其多雨年和少雨年逐月500 hPa高度场和700 hPa湿度场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多雨年,影响降水的天气特征表现为乌拉尔山脊逐月偏强,7月鄂霍次克海脊偏强,贝加尔湖高压脊转为低槽,7月巴尔喀什湖低槽较6月偏强。8月贝加尔湖长波槽较7月偏强;少雨年天气系统表现为6—8月西北地区东部受高压脊前西北气流控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多雨年较少雨年偏西偏强。6—8月多(少)雨年比湿的变化表明,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多雨年,大气的含水量较高,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少雨年,大气的含水量较低。  相似文献   

4.
代刊  金荣花  胡婷 《气象》2013,39(7):801-812
对华北区域的天气气候学研究,有助于理解该区域大气环流场与地面要素场之间的相互联系。利用自组织神经网络算法(SOMs),基于1958—2002年夏季ERA-40日平均海平面气压距平场(MSLPA),对华北区域的海平面气压场进行分型,研究其天气气候特征。36种典型地面环流形势被识别出来,包括强北高南低、强西高东低槽、强西北低东南高和强东部高压西伸4种极端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过渡型。天气型的空间特征分析表明二维自组织图上天气型的对称性体现了华北区域天气气候的一般性特征,而非对称性则体现其独特性。天气型演变特征分析表明高、低压系统越强,或以高压系统活动为主时,华北地区的天气形势相对稳定,反之则转变较快。年际变化分析指示出其中6种天气型出现较明显的年际线性变化趋势。最后,分析天气型相应的降水分布特征,表明区域内不同地区的降水来自不同天气型的影响,地面环流场的细小差别将会造成地面强降水中心位置的较大不同,且地形的影响将进一步放大该差别。上述分析结果采用更完整和更高时间分辨率的资料,定量化地研究华北区域夏季的天气分型特征,拓展其天气气候学研究。研究成果可用于发展客观化的数值模式典型天气过程识别技术,以及作为区域气候情景分析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万雪丽 《贵州气象》2005,29(Z1):35-36
从天气学角度出发,对2005年4月28日晚贵阳市区遭受的强雷暴天气进行环境场分析,得出这次强雷暴天气是高原东侧短波槽在低层切变线上扰动生成局地中小尺度气旋形成强烈的对流天气.强雷暴天气产生前地面持续的增温,低层扰动逆温层的存在,使得大气低层积聚大量不稳定能量,同时持续加强的西南暖湿气流为强雷暴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漯河市强对流性天气的产生机制和形势场,并应用V-3θ图的分布特征、能量特征值、卫星云图云顶亮温和闪电数据,做出对流性天气的预报预警.  相似文献   

7.
2010年山东聊城市2次大暴雨形成机制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娟  王健  纪凡华  吕博  李楠 《干旱气象》2011,29(1):75-81
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雷达回波特征方面对比分析了山东省聊城市不同季节2次大暴雨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夏季大暴雨具有降水量大、短时件强、降水强度较强、危害大等特点.夏季大暴雨能量场强,多伴有强对流天气发生;大暴雨存在中气旋和逆风区,并且对应于暴雨和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区域;秋季大暴雨发生时,雷达回波强度不是很强,但持续时间比...  相似文献   

8.
利用西宁雷达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自动站、闪电定位及常规资料,对2013年8月23日西宁、海东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不稳定能量及中小尺度系统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表明:前倾槽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发展,588北部边缘冷温槽下滑的冷平流、地面辐合、冷空气的共同影响,导致了西宁、海东强对流天气过程。东部的回流与祁连山区下滑的冷平流在西宁、海东地区交汇,造成了西宁、海东地区维持了近5个小时的包括有强雷暴、短时强降水的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9.
“8.11”暴雨过程的物理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建云  鲁丹 《山东气象》2000,20(1):49-51
分析了8月11~12日造成鲁东南特大暴雨的不同尺度天气系统及物理量场特征,并重点分析了地面的中小尺度流场、散度流场、散度场、能量场;结果表明这次特大暴雨的影响系统主要为9907号热带风暴减弱后与弱冷空气结合,在切变线上重新发展的中尺度气旋。强降水区与地面流场中小尺度辐合中心、散度场辐合中心相吻合,与能量场上的高能中心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张春燕  李岩瑛  曾婷  张爱萍 《气象》2019,45(9):1227-1237
应用1971—2016年河西走廊东部代表站的地面观测资料、NCEP 2.5°×2.5°月均地面至300 hPa高空资料,2006—2016年民勤逐日07和19时每隔10 m加密高空资料,分析了近45年河西走廊东部冬季沙尘暴天气的年际变化特征。同时选取2016年11月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天气学成因、物理量场及近地面边界层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近45年河西走廊东部冬季沙尘暴日数呈减少趋势,产生大风沙尘天气的主要原因不仅与大型冷暖空气强度及环流形势有关,还与冷锋过境时间、日变化、近地层风速和干湿程度关系密切。夜间至早晨近地面逆温厚且强,大气层结稳定,削弱沙暴强度,而午后到傍晚,逆温薄而弱,大气层结不稳定性强,加强了动量下传和风速,增强沙暴强度。近地层越干,风速越大,沙暴越强。  相似文献   

11.
应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分析了2003年6月29日降雹天气中强对流云体雷达回波强度场和速度场的演变特征,在今后防雹减灾工作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一次龙卷风的小尺度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赤峰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资料,分析了2005年5月25日出现在赤峰市敖汉旗大甸子乡政府所在地及宫仗子村的一次龙卷风天气过程.揭示出龙卷风这一强对流天气在雷达回波强度场和多普勒速度场的一些特征,为今后强对流天气的监测、识别和临近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利用NCEP/NCAR高度场的再分析资料,通过波包传播诊断方法(WPD),对2005年10月19~23日西藏地区中东部及南部边缘地区一次大范围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波包分布与波能传播特征分析。结果表明:500hPa高度场的波包分布和传播特征很好地反映此次过程;强降雪天气发生在波包大值区域内而且反映了过程的爆发和消亡;波包的分布特征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状况是一致的;波包的移动路径很好地反映了扰动能量的传播。此次过程是"积累-释放"的三次循环。  相似文献   

14.
一次罕见冰雹天气过程的对流参数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陈晓红  郝莹  周后福  鲁俊 《气象科学》2007,27(3):335-341
2005年6月14夜到15日凌晨受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影响,安徽东部出现罕见的冰雹天气过程。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高空天气图、卫星云图和雷达等资料,分析了环流形势和天气影响系统,计算了相关的强对流天气参数并对能量参数进行了详细分析,试图揭示本次过程的天气系统特征和对流参数物理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大范围风雹强对流天气系统是在东北低涡下,高空前倾槽与地面辐合线有利的大环流背景下,一个MCS影响所致;KI、SI指数对于预示本次强风雹过程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CAPE、NCAPE、SSI和SHR等参数较好地反映出强风雹天气过程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自动观测站资料和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分析了2019年4月9日发生在湖州地区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500~700 hPa低槽配合强冷空气东移南下,中低层850 hPa切变东伸发展,西南暖湿气流加强,是这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有利天气背景场。上中层干冷、下层暖湿的温、湿场配置,为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大量不稳定能量;850 hPa以下冷空气渗透对不稳定能量的爆发起到了触发作用。强对流云团具有回波悬垂特征,出现的低悬强回波中心是高效率降水回波的标志,对短时强降水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实况资料,对2008年8月19日晚发生在青海省东部的大雨天气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以及造成降水与多个物理量场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暖湿气流与西压槽底分裂冷空气在青海省东部交绥是导致青海省东部地区大雨的主要原因,各物理量场的高低空合理配置和高能、高湿是此次降水出现必备的动力和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1993~1994年出现在咸阳地区的比较强的10次冰雹天气过程的高空天气形势、地面天气形势和能量场的材征,归纳出冰雹天气的形成条件和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8.
影响山东半岛东部风暴潮的天气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81-1998年烟台、成山头的潮汐资料和日最大增水高度资料及实时天气资料的分析,给出了山东半岛东部的潮汐和风暴人潮气候特征及造成风暴潮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环流场特征。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0 2 .4 .5”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背景环流、物理量场特征及卫星图像等分析发现 ,在位势高不稳定大气中 ,高空槽过境扰动使不稳定能量发生暴发性释放是这次强对流天气的成因 ;分析还发现卫星图像产品对强对流天气有较好的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吴正华 《气象》1988,14(9):3-7
本文综合论述了利用常规资料分析的对流层低层次天气尺度能量场,包括锢囚能量舌的温湿场、动力场及其与气压低值系统的空间配置特征,干暖盖的演变及其与雹暴落区的关系等。并给出一个分析预报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