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邱恩喜  谢强  赵文  张理 《岩土力学》2011,32(2):542-546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四川、重庆及云南等西南地区221个红层软岩边坡现场调查研究,通过统计分析建立基于岩体质量评价方法的软岩边坡坡度设计公式,分析了不同软岩边坡坡度设计公式之间的差异。将建立的坡度设计公式运用在工程实例,结果表明,其建立的坡度公式是合理可行的,可供红层软岩边坡设计参用。  相似文献   

2.
风暴岩研究述评兼论兴文风暴岩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暴岩自1973年G.Kelling提出以来,其研究得以迅速发展,特别是建立的风暴流理论与50年代出现的浊流理论一样,被公认为沉积学乃至地质学发展的里程碑。本文回顾了国内外风暴岩研究的历程、现状,着重综述了国内外对风暴岩研究的起源、定义,及风暴岩的沉积成因、沉积序列、沉积构造和研究意义;分析了风暴岩的形成环境和研究尺度,对未来风暴岩研究的启示,并探讨了兴文风暴岩研究对兴文世界地质公园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震积岩、海啸岩、震浊积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勘 《四川地质学报》2010,30(2):136-139
震积岩是具有特殊震积构造和震积序列的一种灾变性事件岩。近十几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在研究、对比现代和古代震积岩成因沉积物后,逐渐认识到震积岩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沉积岩。国内外学者对震积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生代以前的海相地层,本文从震积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介绍了震积岩的岩石类型、震积序列、鉴别标志及震积岩,海啸岩,震浊积岩的对比鉴别。震积岩自身也是一种潜在的油气储集体,通过对震积岩的研究还可以更多地了解古代地震发生的规律,为预测地震活动等提供有利证据。  相似文献   

4.
章正军  丁俊 《云南地质》1994,13(4):362-370
南盘江盆地三叠纪,经历了早三叠世中、晚期的拉张、断陷和中三叠世拉丁期之后的挤压断隆。其间形成复杂多变的沉积古地理环境。通过对沉积盆地中发育的风暴沉积组合以及引起风暴流作用水动力特点的研究,将风暴岩分为:(1)回流型风暴岩;(2)搅动型风暴岩。根据沉积地质背景分析及对含有风暴岩剖面结构的研究提出沉积地质构造背景与风暴沉积作用模式,说明构造运动对风暴岩的成困类型和保存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了厘清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古近系沙一段湖相混积岩优质储层的空间分布规律,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碳氧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等分析测试,分析混积岩发育特征和控制因素,总结其沉积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组成的混合沉积和混积层系.混积岩具有旋回性变化的特点,垂向上自下而上由A段-颗粒云岩质砂砾岩、B段-颗粒云岩质砂岩、C段-颗粒云(灰)岩、D段-泥云(灰)岩和E段-泥页岩构成,其中C段物性相对较好,为有利储层发育段;平面上随着离物源区距离的增大,由以陆源碎屑混积岩为主,过渡到以碳酸盐岩混积岩为主.研究区混积岩发育受古构造、古地貌、古气候、陆源碎屑供给、湖平面等多种因素的联合控制,并以陆源碎屑供给和古气候最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混积岩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6.
江汉盆地是我国典型的内陆盐湖盆地,位于其中部的潜江凹陷发育盐间细粒沉积,近期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为研究其沉积特征及其对页岩含油性的控制,本文基于岩心和多种测试方法将盐间细粒沉积划分出8种岩相,分别是含灰泥质云岩、云质混合细粒岩、泥质混合细粒岩、灰质混合细粒岩、灰质泥岩/泥岩、云质泥岩、硫酸盐质混合细粒岩和云质/泥质钙芒硝岩。岩相组合有A和B两种:A类岩相组合为含灰泥质云岩、云质混合细粒岩和泥质混合细粒岩,夹少量灰质混合细粒岩、云质泥岩、硫酸盐质混合细粒岩和云质/泥质钙芒硝岩;B类岩相组合为云质泥岩、硫酸盐质混合细粒岩、云质/泥质钙芒硝岩,夹少量灰质泥岩/泥岩和泥质混合细粒岩。A类岩相组合富集碳酸盐质矿物且有机质含量高,岩心上表现为灰黑色泥质岩(泥质混合细粒岩和灰质混合细粒岩)与黄褐色云质岩(含灰泥质云岩和云质混合细粒岩)频繁更替,其中夹有白色硫酸盐质岩,呈透镜体状或层状产出,说明当时环境的盐度较低,镜下纹层大部分呈较为连续的微波状或水平状。其沉积特征反映了A类岩相组合的形成环境为还原性较好、盐度较低的深水区。B类岩相组合硫酸盐矿物含量和有机质含量较低,岩心上表现为白色高硫酸盐质岩夹有黑色泥质层或黄褐色云质层,镜下观察为呈菱形片状钙芒硝,常见穿插双晶,可见明显的粒序变化,云质含量高的薄片镜下为无纹层特征。其沉积特征反映了B类岩相组合形成环境为还原性较弱、盐度较高的较浅水域。本研究将V/(V+Ni)、(S1+S2)/TOC、Sr/Ba和Ga/C31H指数等地化参数与岩相特征相结合,进一步佐证了上述观点,并且补充说明了A类岩相组合形成于气候湿润的环境,而B类岩相组合形成环境较为干旱,且将盐间沉积划分为B、A、B三个阶段,对其进行了沉积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三阶段气候干旱且水深较浅,湖水析出大量盐类,主要发育B类岩相组合,且硫酸盐矿物的增加使硫酸盐还原菌氧化有机质,不利于有机质富集;第二阶段降雨增加,大量淡水注入致使水体淡化且深度变深,这时水体分层性较好,还原性较强,发育A类岩相组合,有机质的保存条件好。由此可见,矿物组分上为灰泥质或云质含量高且岩心具有水平层理、镜下纹层特征明显的岩相,以及湿润气候下的还原性较强、盐度适宜且水体分层性好的深水环境等沉积特征,有助于形成含油性较好的页岩。因此,低TOC含量的B类岩相组合不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岩相,富集的硫酸盐矿物会稀释有机质浓度,岩相所处的高盐度环境也会减缓微生物活动;而高TOC含量的A类岩相组合为油气富集的主要岩相,频繁的降雨稀释水体盐度,为可以产生有机质的浮游微生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且所含云质纹层矿物间孔隙发育,有利于烃类的存储,所以成为该区内的优质烃源岩,是油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岩相。  相似文献   

7.
通过岩心观察,发现花港组典型的风暴沉积构造主要包括风暴侵蚀形成的渠模、冲刷沟槽、冲刷面,风暴涡流形成的撕扯构造、菊花状构造,风暴重力流形成的粒序层理,风暴浪形成的丘状交错层理、浪成沙纹层理、平行层理,同生变形构造及生物逃逸构造.运用岩石相组合分析的方法,发现花港组风暴垂向沉积序列发育不完整.其理想的序列由A~G共7段构成。根据花港组垂向沉积序列类型、沉积构造特点总结出了A+B+G、A+B+C、A+B+D、B+C+D、C+E+G、E+F+G等6种风暴沉积序列和原地风暴岩、近源风暴岩和远源风暴岩3种风暴岩类型.  相似文献   

8.
嵌岩桩轴向荷载传递的Goodman理论及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嵌岩桩轴向应力传递的Goodman计算理论,并进行了公式推导,该公式将嵌岩桩在轴向应力作用下桩体压缩产生的侧向变形看做为有压洞室在周边上产生的径向位移,然后应用平衡、物理和几何方程求解得到。公式从理论上验证了国内外大量嵌岩桩的荷轴向传递规律,同时指出了公式存在的缺陷,在解决了缺陷后,可利用该公式对嵌岩桩进行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沉积混杂岩的认识方法,提出了造山带沉积混杂岩区区调研究的技术路线,建议沉积混杂岩的制图单位采用三级划分体制:一级为沉积混杂岩带、二级为沉积混杂岩层、三级为沉积混杂岩体。以中甸地区为例示范了这些制图单位在地质图上的表示方法。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纪风暴岩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宝林 《沉积学报》1991,9(3):59-64
本文首次论证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纪风暴岩的存在。就风暴岩的结构特征、沉积序列、成因模式作了探讨。震旦纪风暴岩具有底面侵蚀-充填构造、无规则排列的砾屑灰岩层、粒序层及丘状层理,以及水平纹理和纹状交错层。风暴岩可分为二种类型:钙屑风暴岩为强的风暴产生的风暴浪和风暴流而形成,由-套砾屑灰岩及泥灰岩、泥岩组成;砂屑风暴岩是由强度相对较弱的风暴离岸回流将风暴高峰悬浮起的砂屑物带到浪基面以下的地方沉积而成,由砂岩、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组成。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下志留统塔塔埃尔塔格组沉积体系及沉积模式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张翔  田景春  彭军 《沉积学报》2006,24(3):370-377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众多野外剖面详细观测及钻井岩心的详细观察,研究区下志留统塔塔埃尔塔格组主要沉积一套以砂、泥岩为主的碎屑岩,根据岩性特征、生物标志和地球物理特征,将塔里木盆地塔塔埃尔塔格组划分为滨岸和陆棚沉积体系,滨岸沉积体系进一步划分为无障壁海岸和有障壁潮坪沉积,陆棚沉积体系以浅水陆棚沉积为特征,并就各微相的岩石类型、粒度分布和沉积构造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塔塔埃尔塔格沉积期的平面展布特征,总体格局为南北向分带,东西向展布为特征。同时建立了塔里木盆地塔塔埃尔塔格组滨岸、潮坪和滨岸-潮坪的沉积模式,在研究区以滨岸-潮坪的沉积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12.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东区流沙港组三段岩性相对复杂,沉积差异大,横向变化快,连通性差,深入研究流沙港组三段沉积物源和沉积特征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系统的岩心观察与精细描述基础上,结合测井、地震和分析化验资料,针对研究区流沙港组三段沉积物源、沉积相类型及展布特征展开研究。综合分析认为,流沙港组三段物源来自于北部高地势地区,发育相对近物源的水进型扇三角洲沉积,砂体厚度较大,相带窄,相变快,其中三角洲前缘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分流间湾等4种沉积微相;在物源分析、井震约束的基础上,依据井震结合含砂率等值线,同时结合测井平面相、地震反射结构、地震构型信息等,综合绘制研究区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确定了研究区流沙港组三段"大前缘小平原"的沉积特征,并最终建立了该区扇三角洲沉积模式,为乌石凹陷东区流沙港组三段油气勘探开发和储量计算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伊通盆地鹿乡断陷始新统双阳组沉积相与沉积演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经岩芯观察,录井、测井资料分析,结合地震反演及粒度分析等方法,编制出伊通地堑鹿乡断陷星27井区始新统双阳组各段的砂岩等厚和地层厚度等单因素图件。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系统研究了双阳组的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规律。研究区双阳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水下扇和湖泊沉积体系,并可进一步识别出9种亚相、13种微相。其中,双一段以湖泊沉积体系为主;双二段以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水下扇沉积体系为主;双三段以湖泊沉积体系为主,水下扇不发育。双阳组沉积时期,构成了一套完整旋回,双一段和双二段下部为进积过程,双二段上部和双三段为退积过程。  相似文献   

14.
位于遵义铝土矿带中部的后槽矿区,受NE-SW向岩溶盆地控制,溶盆内分布有众多形态各异的中、小型溶洼、溶坑和溶沟,在这些溶蚀洼地中,沉积了下石炭统九架炉组的铝土矿含矿岩系。其中主要有似泥石流沉积、沼泽、泥炭沼泽沉积和洪泛漫流沉积。似泥石流沉积物与沼泽、泥炭沼泽沉积物多次交替重叠,构成了多个沉积旋回,表明沉积环境发生过多次周期性变化。似泥石流沉积和洪泛漫流沉积,是形成铝土矿的主要沉积作用。洪泛漫流沉积形成的、覆盖全区所有溶蚀洼地的铝土矿体最为重要,称为"主流面状矿体"。"主流面状矿体"形成之后,本区原始的红土风化壳物质向九架炉组铝土矿含矿岩系沉积物的转变阶段即告终结。铝土矿含矿岩系的形成,主要是在各种溶蚀洼地中陆相复合沉积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沉积相是研究古环境、古气候及岩相古地理的基础与重要依据。本文报道西藏昂仁县扯假错剖面渐新统日贡拉组的岩性特征、基本层序、沉积相及垂向上沉积演化特征。该组为一套紫红色碎屑岩系,为砾岩、砂岩夹粉砂岩和泥质岩,具典型的河流环境沉积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该地区该时期的沉积环境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6.
四川龙门山地区是中国泥盆系出露较好、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中泥盆统金宝石组发育由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岩组成的混积沉积。本研究以平武县平驿铺剖面和北川县甘溪剖面为切入点,基于实测资料和薄片观察对金宝石组沉积相开展详细研究,认为龙门山地区中泥盆统金宝石组发育河流、碎屑滨岸、陆棚和碳酸盐岩缓坡4种沉积相,沉积演化经历了2个沉积旋回。金宝石组以相混合和原地混合2种方式形成混合沉积。相对海平面的变化、陆源碎屑的供应、碳酸盐生产速率和古气候是引起相混合的主要控制因素,波浪和风暴浪则是引起陆源碎屑和碳酸盐组分混合沉积的主要作用方式。对金宝石组沉积序列、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过程的研究,有利于增进对龙门山地区泥盆系沉积古环境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萍乡—宜春一带地处萍乐坳陷带西段,早三叠世地层广泛发育,长期以来对其地层单元划分、时代归属、分布范围、名称使用均不统一,给萍乐坳陷西段的研究工作带来诸多问题。笔者通过萍乐坳陷带西段萍乡—宜春一带1∶5万区域地质调查,首次系统地从岩石地层、生物地层方面对早三叠世地层进行了划分与对比,将该地区早三叠世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殷坑组、青龙组、周冲村组,又将周冲村组进一步划分为四个段,并依据牙形石成果资料,将殷坑组、青龙组、周冲村组一段定为印度阶,周冲村组二段至四段定为奥伦尼克阶。同时根据岩性组合及沉积相特征对其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地区早三叠世沉积环境为"台-坡-盆"古地貌结构的"陆缘海"。  相似文献   

18.
运用地球化学分析研究潜江凹陷潜江组沉积环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刚 《地球学报》2007,28(4):335-340
运用同位素及粘土矿物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在沉积环境方面的指示意义分析了潜江凹陷潜江组硫、碳、氧同位素及粘土矿物,结合层序地层学分析,对其演化规律与沉积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硫、碳、氧同位素值及粘土矿物的高低变化与气候的变化和沉积环境的变化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潜江凹陷潜江组的沉积环境是一个封闭的较高盐度的陆相咸化湖泊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9.
苏里格地区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盒8段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里格气田是我国大型砂岩性圈闭气藏,主力产气层为下石盒子组盒8段,本文根据岩心化验分析资料,测井资料,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认为苏里格地区盒8段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在深入细致的微相分析基础上,编制了盒8沉积时期的沉积相平面图。根据沉积相的时空展布规律,建立了本区盒8段沉积相模式。  相似文献   

20.
西藏札达盆地沉积物的石英砂表面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扫描电镜下对札达盆地香孜组、古格组和托林组地层中的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进行观察, 三个组中石英颗粒外形磨圆度均不好, 以棱角和次棱角状为主, 结合区域地质认为, 盆地的沉积物源距离盆地沉降区很近, 为盆地周围的山地。其中香孜组的上部和中部冰川砂粒表面特征明显, 认为是水体较浅冰缘区河湖相沉积环境; 香孜组下部为湖泊水体较深的冰缘区河湖相沉积环境。古格组石英砂颗粒表面具有溶蚀坑和沟, 属于低化学能的湖相沉积。托林组则表现出河流相沉积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