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架底金矿床位于贵州省莲花山背斜南东翼,距背斜核部3 km,是近年来在国内发现的与峨眉山玄武岩密切相关的第一个大型原生金矿床。架底金矿床与黔西南其他金矿床类似,属微细粒浸染型,成矿流体来源具有岩浆水的特点。玄武岩是矿区最主要的赋矿地层,玄武质火山角砾岩是矿区最主要的容矿岩石。矿化趋势分析显示:莲花山背斜(次级揉褶)与近东西向复式背斜的叠加区是有利的成矿部位,控制矿床中各矿体的分布规律及产出特征;近东西向复式背斜直接控制了矿体近东西向展布的特点,且越靠近莲花山背斜核部,矿体品位越高、厚度越大。原生晕地球化学分析指示:在矿区目前已发现矿体的顶部可能还存在断控型或层控型金矿体;源自深部的含金热液沿深大断裂上涌至一定位置后沿层间破碎带由东向西运移,且至少经历了2次主要的成矿作用阶段。综合研究认为整个莲花山地区具有较好的找矿远景,区内金矿床在南北方向可能按一定规律呈等距、不等距分布,推测东西方向受叠加褶皱控制的有利成矿区距莲花山背斜核部超过5 km。区内除峨眉山玄武岩外,在上二叠统龙潭组以及三叠系中都有可能在构造有利、岩性适宜的部位形成层控型或断控型金矿体。  相似文献   

2.
大麦地金矿为赋存于峨眉山玄武岩组与茅口组之间因区域构造和热液蚀变作用形成的构造蚀变体(Sbt)中的原生中型金矿床,位于贵州西部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区盘县莲花山背斜南东翼.本文系统总结大麦地金矿详查成果,以期对莲花山背斜区域原生金矿找矿提供参考,初步认为贵州西部玄武岩分布区原生金矿找矿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云南巍山—永平矿集区位于三江中段兰坪盆地南部 ,东跨扬子地台 ,西连冈瓦纳大陆的保山地块 ,北部是世界著名的兰坪金顶铅锌矿集区 ,本区不但是一个重要的成矿区 ,也是一个重要的构造窗口。通过两年的工作 ,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和进展。( 1)初步识别出工作区存在两套成矿流体系统 ,其特点和成矿类型有明显的不同。第一套为莲花山—紫金山Au Sb As Hg成矿流体系统 ,受莲花山岩体、紫金山背斜及其相关断裂系统的控制 ,为低温—中低温。莲花山Au矿、扎村Au矿、石岩村Sb矿、笔架山Sb矿等均属此成矿流体系统。第二套为新民—厂街…  相似文献   

4.
莲花山背斜位于滇黔桂"金三角"之晴隆—罗平金矿带,控制了架底、陇英大地、砂锅厂、红岩洞等金矿的产出。通过R型聚类分析以及因子分析得到该背斜地区地球化学元素树状谱系图谱、相关性、旋转成分矩阵,从而可解析该地区构造对成矿的影响,其研究成果可为莲花山背斜找矿提供有力的构造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莲花山背斜位于滇黔桂"金三角"之晴隆—罗平金矿带,控制了架底、陇英大地、砂锅厂、红岩洞等金矿的产出。通过R型聚类分析以及因子分析得到该背斜地区地球化学元素树状谱系图谱、相关性、旋转成分矩阵,从而可解析该地区构造对成矿的影响,其研究成果可为莲花山背斜找矿提供有力的构造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李永勤 《西北地质》2007,40(B07):1-6
凤太矿田可划分为6条铅锌(铜)成矿带,主要成矿规律为:铅锌矿体受地层控制,矿体主要产于中泥盆统古道岭组灰岩与星红铺组接触界面附近;铅锌矿体受紧闭背斜控制,矿体一般产于背斜的转折端部位及其翼部附近;背斜的倾伏部位和背斜轴向发生变化的部位是成矿的有利部位;硅质岩发育部位铅锌矿化较好;地层产状发生变化或揉皱发育的部位是成矿有利部位;北东向断层在破坏矿体的同时又对矿体具有一定的富集作用。目前要取得风太矿田新的找矿突破,笔者认为应以风太矿田隐伏背斜所在的二里河铅锌矿区和东塘子铅锌矿区为切入点,采用地、物、化相结合的立体综合找矿方法,反复总结实践,探索隐伏找矿规律,优选找矿靶区,圈定找矿靶位,大胆探索验证,方能取得风太矿田新的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7.
根据扎村金矿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结合扎村金矿床与莲花山富碱岩体在成矿时代、蚀变特征、岩性等方面的对比,以及扎村金矿区同位素数据分析,认为莲花山石英二长斑岩岩浆热液系统不仅提供了金矿的成矿物质和流体来源,也是驱动成矿流体循环的主要热源;从成矿系统的角度探讨了扎村金矿区的主要成矿要素,提出扎村金矿属浅成中-低温热液矿床,并构建了成矿系统模型,总结了找矿标志,预测有利的找矿地段为阿皮洒都、查雷村—五里巷、红花园及扎村金矿—大莲花山一带。  相似文献   

8.
白龙江复式背斜是个古泄水区,区内已知热液矿床(点)的分布与古泄水区(带)的展布相一致,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古构造和古水动力条件控制了地下水的运动,而古水文(热液)地球化学条件则决定了成矿物质的迁移与沉淀积聚.古水文地质条件是区域热液成矿作用中的重要控矿因素.  相似文献   

9.
凤太矿集区是秦岭铅锌金成矿的重要组成部分,铅锌矿主要集中分布在矿集区的西部,可划分为南部的铅硐山―水柏沟铅锌(铜)矿带和北部的八方山―八卦庙―银母寺铜铅锌金矿带。目前区内发现的大、中型铅锌矿床均具有"沉积相+层位+构造"的"三位一体"的成矿规律,即热水喷流沉积是成矿的必备条件,古道岭组灰岩与星红铺组千枚岩接触面及附近是赋矿的主要层位,NWW向褶皱和断裂是控矿的重要因素。根据区域成矿规律、前人经验和野外总结,提出已知铅锌矿床的走向延伸部位、已发现矿体但勘查程度低的控矿背斜倾伏部位、受同一背斜控制的两个铅锌矿床之间的构造凹陷部位、与已知控矿背斜平行的次级隐伏背斜、白垩纪东河群下部、已知矿床两翼深部等部位是重要的找矿靶区和方向,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突泉县莲花山银铜矿床成矿地质背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莲花山银铜矿床与成矿关系较密切的次火山岩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同位素分析,对该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进行了探讨;认为莲花山银铜矿床是在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板块俯冲下产生的弧后引张区,由来源于上地幔或下地壳的深源钙碱性岩浆多次上侵,在相对封闭的还原环境下形成的中高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1.
《Resource Geology》2018,68(4):373-394
The Jiadi gold deposit is a newly discovered Carlin‐type gold deposit in the Guizhou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 This deposit is structurally controlled by a shallow fold–fault superimposed system along the Lianhuashan trend. Field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mathematical research are conducted to study its structures and hydrothermal fluid flow process.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i.e. sections, stope, and drill hole) indicate that the structures are dominated by NE‐trending folds, NWW‐trending folds, and faults. A trend‐surface analysis of the low interformational fracture zone suggests that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of the Lianhuashan trend is controlled by the NE‐trending Lianhuashan anticline. Nearly all primary Carlin‐type gold deposits are distributed along the southeastern flank where the fold axis changes from NE to EW. Gold orebodies are hosted by the interformational fracture zones and primarily situated at the transitions from the high‐value areas to the low‐value areas of the interformational fracture zones. A stress analysis on the hydrothermal veins indicates that they are of tenso‐shear properties. The ore‐forming elements (Au, As, Sb, Hg, and Tl) of the hydrothermal veins from the interformational fracture zones and intrusive breccia body present strong positive anomalies compared with those from the adjacent wall rocks.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the ore‐forming elements and hydrothermal veins, a migration process of the ore‐forming fluids is proposed: the deeply sourced ore‐forming fluids migrated vertically to shallow crust along an intrusive breccia body, subsequently flowed horizontally along the interformational fracture zones accompanied by gold precipitation in the early stage, and finally migrated outward along steep micro‐fractures during following stages.  相似文献   

12.
滇西哀牢山老王寨金矿床控矿构造样式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张闯  杨立强  赵凯  刘江涛  李坡 《岩石学报》2012,28(12):4109-4124
哀牢山金矿带是我国最重要的新生代造山型金矿带,老王寨金矿床是该矿带中已发现规模最大的金矿床。该矿床中金矿化的产出受NW向九甲-安定断裂和NWW向老王寨-营盘山背斜联合控制,金矿体定位于老王寨-营盘山背斜两翼NW-NWW向层间接触带或脉岩与地层交界面等构造薄弱部位的左行剪切逆断裂带中。成矿前,区域NNE-SSW向挤压构造应力场导致轴向NWW的老王寨-营盘山背斜形成,背斜形成晚期在其两翼形成NW-NWW向的次级断裂。成矿作用过程中,在NEE-SWW向挤压构造背景下,NWW向老王寨-营盘山背斜的转折端和两翼呈背驮式叠瓦状排列的NW-NWW向左行剪切逆断裂为有利容矿空间。之后,构造体制转变为近SN向挤压,形成少量NE向左行剪切断裂,对已有NW向矿体略有破坏。走滑断裂是哀牢山造山带最具特色的构造型式,也是区域最重要的控矿构造样式,在老王寨金矿床主要体现为控制金矿化产出的NW-NWW向左行剪切逆断裂大规模发育于NWW向老王寨-营盘山背斜构造的两翼,对应于区域构造动力体制转换晚期,印度与欧亚大陆斜碰撞导致的区域大规模走滑断层最发育时期。  相似文献   

13.
莲花山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在赤峰市西约40km处。该区广泛发育金成矿作用,形成莲花山金矿床。金矿体的赋矿围岩为上太古界建平群变质岩系,属于石英脉型金矿床。我们的研究否定了以往认为本区金成矿作用与燕山期酸性岩浆活动相关的看法,提出金矿化作用发生在印支期,并与该期构造—岩浆活动紧密联系;大量含金石英脉体与大量闪长玢岩脉在空间上伴生,它们的稳定同位素及地球化学等特征均证明金矿化作用与中基性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此外,首次在本区结晶基底变质岩系中发现韧性滑脱带的存在,提出本区金成矿作用是发生在构造—热隆起的构造环境中,从而对本区金矿形成的动力学背景提出了新的认识。基于上述成果建立了莲花山地区金成矿模式,对金成矿作用的具体动力学过程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通过解析灰家堡金矿田地质和地球物理等资料,建立该矿田成矿构造模式,并应用构造地球化学研究方法了解Au和其他微量元素在不同构造部位分布情况,最后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找矿勘探实践。灰家堡背斜是龙潭组及其之上地层由弯滑褶皱作用形成的。背斜中Au元素在垂向上主要沿着构造蚀变体和背斜轴分布,在横向上背斜核部越紧闭金矿化越强,显示了明显的背斜控矿特征。微量元素因子分析显示成矿元素组合为Au、As、Sb、Hg和Tl。对应分析表明构造蚀变体中的角砾岩主要富集Sb和Tl,龙潭组和长兴组的生物碎屑灰岩主要富集Au,龙潭组的黏土岩、粉砂质黏土岩等主要富集Hg和As。原生晕垂向分带序列自下而上为Tl-Sb-Hg-Au-As。在综合成矿构造模式和构造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黔西南二叠系-三叠系浅海碳酸盐台地相区的背斜/穹窿及相关的逆断层构造组合区是重要的找矿区域,Au、As、Sb、Hg和Tl元素异常套合最好的地段为找Au有利靶区,高As/Tl比值地段深部找矿潜力大,且碳酸盐岩和黏土岩组合部位是有利的富Au部位。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兴义市雄武地区金矿分布规律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邓存新  郑懋荣 《贵州地质》2003,20(4):205-211
简要分析了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地层构造及金矿床地质特征,重点论述了金矿分布规律。金矿分布在龙潭组底部;构造分级控矿明显;雄武背斜控制了Au,U,Sb,Fe,萤石矿分布:背斜轴部和两翼区域性断裂带控制了金矿化带、金矿床、矿点分布;小背斜、次级断层、层间破碎带控制金矿体分布和富集。金矿化与赤铁矿化、褐铁矿化、硅化、粘土化关系密切。金铀常相伴出现。区内有较好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16.
贵州盘县莲花山地区微细粒浸染型金矿主要产于峨眉山玄武岩中,以架底为例,对该区从热液通道、界面、地层与岩性控矿进行分析,认为该区金矿与火山热液通道有关,属于火山热液型金矿,金矿的形成经历了印支、燕山、喜山早期3个阶段成矿作用.金矿体受控于峨眉山玄武岩组与茅口组不整合界面间、峨眉山玄武岩第二段的玄武质火山角砾岩.  相似文献   

17.
黔西南泥堡金矿床构造解析及构造控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泥堡金矿床地处黔西南碳酸盐岩台地相区,赋矿围岩主要为玄武质火山碎屑岩,以断控型矿体为主、层控型矿体为辅,是滇黔桂"金三角"地区典型的卡林型金矿床之一。详细的野外填图和研究表明,构造是其最主要的控矿要素之一。泥堡金矿区构造类型以断层和褶皱为主,构造线以北东向为主,北西向为辅。矿床受区域性的北东东向潘家庄断裂控制,但矿体主要受次一级的断层和褶皱控制,其中枢纽北东东向二龙抢宝背斜与北西向背斜叠加形成的穹窿构造是层控型金矿体的主要构造控制因素;断控型金矿体主要受控于F_1逆断层,逆冲断层+上盘牵引背斜构造是泥堡金矿最典型的构造控矿组合样式。印支期造山挤压奠定了矿区北东东向的总体构造格架,燕山期叠加了北西向构造。F_1虽总体表现为逆断层性质,但在燕山晚期叠加了正滑运动,并形成了张性空间,有利于的成矿流体运移和金沉淀。根据矿床构造控矿规律分析,提出F_1北部的次级断层F_(1-1)及其上盘牵引背斜为金矿有利的找矿靶区,有待今后工程验证。  相似文献   

18.
水银洞金矿为滇黔桂"金三角"最重要的金矿床,是典型的卡林型层控金矿床。运用绘制等高线图和含矿层矿化分布图的方法,对水银洞矿床0~427勘探线的钻孔数据分析,并用surfer软件绘制矿层的顶底板和地层矿化趋势的模拟图,重点分析了含矿地层的构造形态和矿化规律,结果显示:界面等高线反应背斜的形态,水银洞矿区背斜的高点和背斜倾伏端是金矿的主要赋存位置;Sbt(构造蚀变体)与上部龙潭组矿化值有负相关效应;水银洞矿化整体具有不均匀性,Sbt向东南延伸且在东西向具有弱—强—弱的富集规律。Sbt矿化强度在东西向具有弱—强—弱的规律,而龙潭组地层中的矿化与Sbt呈现一定负相关效应,在背斜倾伏端龙潭组矿化度开始增强,预示深部地层可能还会有大规模的工业矿体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