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月球探秘     
[神秘的世界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自从它诞生 40多亿年来 ,始终是地球最忠实的伴侣 ,它一直围绕地球运动 ,其转动轨迹不是圆而是椭圆 ,它距地球最远点 40 67万km ,最近点 35 64万km ,平均 38 440 3万km。现在我们知道 ,月球基本是一个圆球体 ,北极处稍扁 ,赤道处略膨胀 ,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50 0m ,月球的直径为 3476km ,相当于地球直径的 2 7% ,月球的质量为 7 35× 1 0 2 2 kg,约为地球的 1 / 8,月球的体积只有地球体积的 1 / 4 9,月球表面积为 3 80 0万km2 ,只相当地球表面积的 1 /1 4 ,月球的平均密度为 3 34g/c…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土地沙漠化现状成因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辽宁北部处于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百里翰海”的南缘.受其影响、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大风频繁、植被稀疏、土地沙化、赤丘荒坨,错落起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尤其是多年来人口剧增、盲目垦植、超载放牧、樵木为薪等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不仅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迅速,而且受风沙威胁的区域越来越广,危害越来越重.主要表现在1.风剥沙丘,耕地草场沙化、退化.沙漠化土地平均每年以93.65万亩的速度扩展;2.淤塞河道、水库和渠系;3.风旱及沙尘暴灾害逐年加剧.本文结合"辽宁省土地沙漠化发育程度分区图”阐述了沙漠化土地的分布规律和危害特征,探讨了其形成因素,在一定时期内土地沙漠化将继续扩大,但速度将会明显减缓.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总面积约4.4万平方公里,有70%分布在哲里木盟境内,属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区,生态系统极其脆弱,过去由于不合理地利用土地,破坏了植被,生态失调,守致了沙漠化土地的发生发展。奈曼旗是其中沙漠化面积最大,危害也最重的一个旗(县)。全旗有沙漠化土地57.2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69.5%,使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极大的影响,乃是造成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1985年在奈曼旗建立沙漠化研究站,研究半干旱农牧交错区沙漠化土地发生发展与建立最佳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生产力及其演变规律,为高效合理利用沙漠化土地提供理论依据及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4.
陕西大柳塔煤矿区土地沙漠化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野外路线穿越调查和地面分辨率为2.5m的1:25000 SPOT5遥感影像解译,查明了研究区2005年沙漠化土地现状,采用TM遥感影像解译对比了1986年煤矿建设初期、1996年开发中期同时段土地沙漠化程度及面积。研究表明:20年来研究区土地沙漠化面积减少了11.67km^2。主要煤矿塌陷区土地沙漠化变化与研究区趋势相同,即重度、中度面积逐渐缩小,采煤塌陷区土地沙漠化没有出现加剧的现象。这一结论为该区大规模开发煤炭资源,同时保护生态地质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徐刚  赵志中  王燕  王书兵  丛楠  李玉成 《地质通报》2007,26(8):1048-1055
若尔盖高原盆地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曾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最好的草场。若尔盖高原盆地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平衡极易被打破。一旦失去平衡,生态环境将呈现由沼泽→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逐级退化的发展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若尔盖高原盆地逐渐沙漠化、岩漠化,部分地段甚至出现沙(岩)进人退、沙(岩)进路移的景象。遥感动态调查证实,该地区2000年沙漠化、岩漠化区面积已达43911.15hm2,比1986年扩大了6280.44hm2。沙漠化主要分布在山丘的北坡和垭口,岩漠化分布在山丘的南坡。沙漠化、岩漠化主要受北西向季风、地貌条件、松散沉积物、古沙丘等自然因素和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简称航遥中心 ,英文简称为AGRS)创建于 1 95 7年 ,隶属于中国地质调查局 ,是从事航空物探和遥感技术研究、开发和勘查应用的专业技术单位。航遥中心持有地质矿产部颁发的从事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勘查、地质测绘、土壤分析化验与测试资格证书 ,以及国家测绘局颁发的甲级测绘证书。40多年来 ,航遥中心从事航空物探工作已覆盖中国大陆 935万km2 ,海域面积约 2 1 0万km2 。自 70年代初起 ,开展航空遥感飞行 ,现已覆盖近 30 0万km2 的…  相似文献   

7.
近10年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动态变化与发展态势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依据生态基准面的理论制定了西藏高原沙漠化土地分类分级体系。运用遥感、野外调查与 GIS等方法,对20世纪90年代沙漠化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西藏高原沙漠化扩大 2151.68km 2,升级率达 2.3%,动态度为 0.154%,沙漠化程度明显加重,形成沙漠化发展、稳定及逆转三种类型区。高原沙漠化发展演化的内在驱动力是以气候为主的自然因素,外在驱动力则是人为的"三滥"活动。预测到2005年、2010年沙漠化仍将缓慢发展。西藏高原是我国沙漠化正在发展-强烈发展的区域,发展态势严峻。高原沙漠化防治的基本策略应是全面保护、综合治理、适度开发、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况顺达 《贵州地质》2006,23(1):F0004-F0004
喀斯特石漠化成为继西北地区沙漠化和黄土地区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近年来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并成为研究热点。它已经成为西南喀斯特地区一个严重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涉及滇、黔、桂、湘、川、渝、鄂、粤等八省、市、自治区,约339个县(市),面积约74万km~2,人口约  相似文献   

9.
人为因素在西藏中部沙漠化过程中作用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玉祥 《第四纪研究》1998,18(2):187-187
科学分析人为因素在沙漠化过程中的作用是沙漠化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研究普遍认为,人为因素是当前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滥垦、滥牧、滥樵是其主导因素,其中尤以滥垦的作用为主。现以西藏中部雅鲁藏布江流域为研究区域,探讨人为因素在沙漠化过程中的作用。回土地沙漠化现状区内有沙漠化土地314.IX104m2,占区域面积13.l%,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沙漠化土地分别为133.9X104m2,164.4X104m2和15.8x104m2。区内沙漠化土地分布广泛且又相对集中,并造成了多方面危害,计有2.88X104m2耕地、331.28X10‘hln‘草地、462个村庄、292.3kin公路、186.0k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北平原西部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和土地盐碱化,它属于荒漠化的两种类型。东北 平原西部分布着科尔沁沙地和松嫩沙地,前者是全国五大沙漠之一。文章全面、系统地对该地区编制了 1∶1000000荒漠化图和量算出土地沙漠化面积。东北平原西部土地沙漠化面积为72280.6km2,占土地总面积的 22.2%。自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土地沙漠化面积迅速扩大,平均每年以1.5%~3.7%的速度递增;自9 年代以来,沙漠化呈现出逆转趋势,但就总体而言,沙漠化发展仍然大于逆转。东北平原西部土地盐碱化面积 33850.79km2,占土地总面积10.44%,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面积为23329.19km2,占土地总面积15.2%,它是世 界上苏打盐碱化土壤的三大片之一,土地盐碱化每年以1.4%~2.5%速率正在发展。所以,该地区的土地荒漠化 不仅制约着当地农、牧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周围和毗邻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而且已危及当地人民的生存。 东北平原西部荒漠化的形成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前者有物源和气候变化等原因,后者有草原超载过牧、滥 垦、滥伐滥櫵、乱挖,河流上中游修建水库等原因,以及冻融作用的特殊原因,致使荒漠化形成和发展。文章总结了 该地区沙漠化正、逆过程的演变,并提出荒漠化的治理应根据荒漠化  相似文献   

11.
《探矿工程》2003,30(2)
项目名称 :通辽北出口公路工程 (内蒙古 )建设周期 :2 0 0 1~ 2 0 0 3年投资总额 :2 0 0 0 0万元进展阶段 :已正式开工关键设备 :推土机、挖掘机、夯实机、压路机建设内容 :一级公路 2 2km ,独立桥梁5 32m/1座项目名称 :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一期工程 (福建 )建设周期 :2 0 0 0~ 2 0 0 4年投资总额 :2 32 6 14万元进展阶段 :已正式开工关键设备 :推土机、夯实机、挖掘机建设内容 :主线及南平连接线 4 6 4 2km项目名称 :崇溪河—遵义公  相似文献   

12.
呼伦贝尔地区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驰  姜琦刚  李远华  邢宇 《世界地质》2010,29(1):160-167
呼伦贝尔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天然草原和畜牧基地, 随着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土地荒漠化现象加重。笔者应用RS和GIS技术, 以1970 年MSS、2000 年ETM和 2007年CBERS数据为数据源, 主要采用人工目视解译方法, 并辅助野外调查验证, 获得三期解译数据, 并利用空间分析、网格剖分方法, 对呼伦贝尔地区荒漠化的时空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近40年来, 该地区土地荒漠化总面积不断增加, 1970 年该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为7408.76 km2 , 2000年为7 539.52 km2 , 2007年增加到7 852.12 km2 , 共增加面积443.36 km2。1970-2000年间, 沙漠化减轻、盐碱化加重的面积为134.09 km2 , 沙漠化加重、盐碱化减轻的面积为53.35 km2 ; 2000- 2007年间, 沙漠化减轻、盐碱化加重的面积为41.71 km2 , 沙漠化加重、盐碱化减轻的面积为172.8 km2。  相似文献   

13.
以2000-2010年近10 a来鄂尔多斯地区沙漠化过程为研究对象, 在利用MODIS数据对沙漠化动态进行监测的基础上, 综合分析沙漠化逆转和发展地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NPP变化趋势, 定量评估近10 a来鄂尔多斯地区沙漠化动态及其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2000-2010年间, 尽管鄂尔多斯地区沙漠化面积没有明显变化, 但是沙漠化程度呈现整体逆转的态势, 其中逆转的沙漠化土地面积达47 057 km2(占鄂尔多斯地区土地总面积的54.2%), 比发展的沙漠化土地面积高出近3倍. 气候变化是近10 a来鄂尔多斯地区沙漠化逆转的主导因素, 主要归因于2006年来降雨量的增加以及近10 a来春季风速的减小, 围封禁牧、 退耕还林(草)等政策的实施及其与有利气候条件的耦合进一步加快了区域沙漠化的逆转. 人类活动是导致近10 a来鄂尔多斯地区沙漠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主要归因于部分地区生态保护政策的落实不力以及区域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破坏, 完全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沙漠化发展主要分布鄂尔多斯的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南方岩溶区环境脆弱性及其经济发展滞后原因浅析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李彬 《中国岩溶》1995,14(3):209-215
中国南方岩溶石山区面积达54万km ̄2,共有农业贫困人口1240多万,是我国较大的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由于环境脆弱以及土地利用不合理等,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远远滞后于全国总体发展水平。因此,从根本上综合治理这一脆弱环境,恢复其良性生态,并配以必要的社会措施是改变其落后贫困面貌的必要之举。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与自然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义天 《地学前缘》2000,7(2):484-484
商 (城 )—麻 (城 )断裂带位于大别造山带的中西部 ,全长近 4 0 0km ,宽 2~ 5km。断裂带总体走向NE2 0~NE30° ,倾向NW 2 80~NW 32 0° ,倾角 30~ 6 0° ,是一条具多期活动性的强构造变形带 ,它在造山带的构造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对其形成却没有进行过精细的测年研究 ,缺乏对其运动学效应的认识 ,影响了对造山带整体活动性的理解。有鉴于此 ,我们研究了该断裂带的40 Ar3 9Ar年代学 ,首次报道了其形成时代 ,为认识大别造山带的运动学特征及构造演化提供新的证据。普遍发育的NWW向和NE向两组大型断裂系统…  相似文献   

16.
一部论述黑龙江流域水文特性的专著——介绍《黑龙江流域水文概论》钱学伟(黑龙江省水文总站)黑龙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又是我国最大的界河,流经蒙古、中国和俄罗斯三个国家。全长4440km,流域面积185.5万km2,在我国境内的面积为89.11万km2。...  相似文献   

17.
为了弄清楚陕北现代化煤炭开采对沙漠与黄土交界处土地沙漠化和地质环境的影响,以神府煤田的大柳塔—活鸡兔矿区为例,采用遥感解译、大比例尺地面调查以及GIS技术,对矿区近20年来煤炭开采区沙漠化土地及地质环境的演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土地沙漠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20年来研究区土地沙漠化总体呈好转趋势,1986—1996年是矿区沙漠化好转的主要时期,主要因为该时期煤炭开采规模较小,采空塌陷区增加缓慢;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矿区因煤矿采空所形成的塌陷区面积不断扩大,但采空塌陷至少对严重和中度沙漠化土地的影响微弱;1996年以来,随着煤炭开采力度不断加大,采空塌陷区面积呈指数增长,但土地沙漠化仍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煤炭资源开发造成大面积地面塌陷和裂隙、地下水水位下降、泉水流量减少甚至干涸,以及地表径流减少等,会导致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湿地植被的演替,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因此,影响矿区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变化和其他人为因素,而不是矿区生态特征和采空塌陷因素。设立重要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区是保护有限的水资源和生物资源必要手段,也是减轻土地沙漠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华东南湘、赣、粤三省交界地区,发育着一个由燕山早期第一、二阶段花岗岩岩体组成的环状岩体群(简称环群)。环群呈椭圆形,长轴近NEE向,长310km,短轴NNW向,长175km,面积17万多平方公里。环群的边界由一系列长条形的大型岩基及少数岩株组成,它...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省北部 ,渤海湾西岸 ,是由 1855年黄河从山东利津入渤海以来 ,巨量的泥沙淤积所形成。陆地总面积超过 530 0km2 ,并且以平均 2 3~ 2 5km2 /a的速率向渤海延伸。由于其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卤水资源 ,大面积滩涂和土地资源成为具有巨大经济开发潜力的三角洲宝地。然而 ,水、旱、涝、碱、咸等自然灾害和不利的生态环境长期制约着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黄河三角洲是盐渍基底上堆积所形成 ,其地下水质除黄河故道地段较好外 ,近 70 %面积地下水位埋深 1~ 3m ,矿化度 5~ 30 g/L ,近 2 0 %面积的地下水矿化度大于 30 g/L ,造成三角  相似文献   

20.
黑河下游水环境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黑河下游地区深处内陆腹地,气候极度干旱,冬春季节多大风,生态环境恶劣,黑河进入下游地区的水量是维系区内生态的主要水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中游地区过量开采,流入下游的水量大幅减少,导致东、西居延海相继干涸,绿洲草场大面积沙化,沙尘暴肆虐,生态环境恶化。2002年以后,由于执行国务院有关黑河分水方案,东、西居延海相继恢复湖面,绿洲区生机盎然,生态环境得到恢复。黑河下游地区地下水储存量达到3000×108m3以上,水质较好。黑河沿途渗漏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不同河段渗漏的水量通过古河道网络迳流、排泄,维系着额济纳绿洲和古日乃荒漠绿洲植被生态。目前,正在修建旨在防止河床渗漏的甘蒙引水渠,遗弃原有河道,将会切断地下水的补给,导致依靠地下水滋养的古日乃荒漠绿洲植被消失,形成新的规模巨大的沙尘暴源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