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孙新祚 《海洋科学》1980,4(1):51-53
在浅海海洋调查中,为了调查海底构造,要求调查船从海底地层中钻取样品。目前做这项工作多半采用钻井平台或是具有动力定位装置的船舶。但是在没有这些技术装备的情况下,采用普通船舶也是可以完成这种任务的。这叫“停荡锚泊”。“停荡锚泊”这个名词在海洋事业中没有听说过,它要求船泊在浅海锚泊后,前后、左右都不能  相似文献   

2.
“海洋”是地球上与“大陆”相对应的巨大水体及其底土,而“海”是大陆边缘区较浅的“洋”,也是沿海国家海洋权益保障和海洋资源开发的主要区域。由于海洋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十分明显,因此海洋管理和海洋科学研究中,常以“近海” “近岸海域”“浅海海域”等概念表示特定的海洋区域,尤其是在海洋管理中,这些特定的海洋区域往往指向有针对性的管理政策和管理目标,如《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的主要量化目标即是针对“近岸海域”。然而,在海洋管理中,目前尚没有公认的海洋的区域划分方案,这也对管理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构成了阻碍。文章以海洋地理学和海洋地质学中的海洋区域划分方法为基础,结合国际海洋法规和国内海洋管理实践的研究,尝试提出一个兼顾自然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海洋区域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3.
“台湾海峡南部水深30—60m海底首次发现文昌鱼大面积分布”;“发现了多毛类一个新属三个新种”;“台湾浅滩南部存在着上升流、平潭岛东北和泉州湾外海区也发现有上升流现象”;“台湾海峡内存在着浅海声道”。这些是从最近在厦门召开的“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综合调查”成果评审验收会上获悉的。来自全国24个单位的同行专家、教授和工程技术人员70多名,在听取了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关于“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综合调查”的工作报告和海洋水文气象、海水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初级生产力、海洋地质地貌、海水声速和海洋人工放射性等专业的调查研究报告之后,根据国家海洋局下达的任务与要求,认真地审查了全部成果。认为该调查是一次较全面、较系统、范围广、站位多、同步周日连续观测和分片准同步大面的调查。海水化学要素做到现场过滤分析;海水声速应用声速仪直接测定;海洋沉积  相似文献   

4.
在进行海洋浮游生物资源调查中,首先必须注意到调查方法的标准化,否则就会使调查资料无可能用来互相比校,而减低了资料在实际应用上的价值。 由于各海区浮游生物数量的悬殊,如在低纬度海洋的单位体积海水中,浮游生物的数量就不能与高纬度海区的相提并论。调查船的大小及设备条件也各有不同。因此,在拟  相似文献   

5.
地转流是海洋中的一种基本流动。准确地计算和预报海洋中的地转流速,对于国防军事、航海运输以及渔业生产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各国海洋科学工作者,历来对地转流速的计算极为重视。本世纪初, Sandst?m 及 Helland-Hansen根据Bjerknes的环流理论,于1903年首次发表了应用温、盐度资料计算地转流速的著名的“Helland- Hansen公式”,即海流的“动力计算方法”。这是海流计算上的重要贡献之一。对深海大洋来说,通过选取“动力零面”的办法。可以得到地转流的绝对流速。如果“动力零面”选取得当,应用“动力计算方法”得到的绝对流速与实测流速极为接近。但在浅海中广泛应用这种“动力计算方法",显然遇到了不少困难。其中关于浅海“动力零面”"的恰当选取以及如何处理由于海底深度不等所引起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两个间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外的海洋科学工作者,如Helland-Hansen(1934,转引自 Φомин,1964), COMOB(1937,转引自3yσoB及Mamaeb,1956;,下称3aσon方法),斯费德鲁普等(1946)和Grcen(1948)等,都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过各自的“浅海动力计算方法”。总起来看这些方法,都假定海底以下的泥土岩石层中(以下通称“假想水体")某一水平面(一般取通过海底最深点)为“动力零面”作为地转流速计算的起点。对于海底及海底以下的“假想水体”中的海水比容分布。却有着几种不同的设想和处理方法。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如Helland- Hansen,3yσoB等)是假定海底及其“假想水体”中流速和水平压强梯度同时消失,即那里的等比容线呈水平分布,从而采用线性内插的处理方法去确定其比容分布;第二类(如Sverdrup, Groen等)则假定海底及其“假想水体”中水平压强梯度并未消失,即那里的等比容线不,呈水平分布,从而采用灵活性和随机性较大的非线性内插的处理方法去确定其比容分布。 但迄今为止,这些研究尚未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我国近海是广阔的大陆架浅海,并且陆架和陆坡毗连区域的海底坡度变化很大,因此研究“动力计算方法”在浅海应用中所存在的这些问题,一直是我国近海海流研究工作中一项迫切的任务。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我们曾经分别采用过“3yσoB方法”和“Groen方法”,计算了我国近海的地转流速。实践证明,这两种“浅海动力计算方法”,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对海底地形变化剧烈的海区,尤为突出,其计算结果和客观实际相差甚远。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初步进行了一些探讨,提出了本文所要介绍的“浅海地转流速的计算”方法。 国外现有的“浅海动力计算方法”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把海底以下的泥土或岩石当作水体(即“假想水体”)来处理。从而引进所谓浅海动力计算中的“订正项”(通过“假想水体”对“真实水体”予以订正)。我们认为计算浅海海水质点的运动速度,不是把基点放在真实的海水中,而是人为地放在海底以下的泥土或岩石中;这种处理方法,可能有一定的主观性。由此而确定的“订正项”也就缺乏足够的客观依据。本文将摈弃国外在“浅海动力计算方法”中迄今所采用的所谓“假想水体”,直接通过真实海水中海水密度水平梯度的差分近似计算:;在不引进任何人为的“订正项”的情况下,去确定浅海地转流速。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应用本文所提出的通过密度水平梯度去计算浅海地转流速的计算方法,比国外现有的“浅海动力计算方法”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6.
海洋浮游生物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生物群落,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对海洋环境、生态、渔业及海洋基础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与现实意义。为实现对海洋浮游生物和颗粒物的实时原位,高分辨率,非侵入式成像,研发了OUC-HoloCam~(200)水下原位同轴数字全息浮游生物探测系统。OUC-HoloCam~(200)基于同轴数字全息技术,具有高精度、大景深的优点,仪器结构紧凑、集成度高,易于安装在各种水下观测平台上。该仪器可在海洋生物学、海洋光学、海洋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一定的作用。OUC-HoloCam~(200)已在南海近岸地区进行了浅海测试,并已连续工作超过48 h,在海试期间,已记录超过5.4万张高质量的原位全息图。  相似文献   

7.
次重力波(infragravity waves)是频率范围介于局地平均Brunt-V¾is¾l¾频率和0.05Hz(涌浪频率)之间的一种海洋波动,其能量在深水大洋中一般甚低,但在浅海中却很强.该波动的研究对于浅海海洋内部混合、近岸海洋工程、海洋生态学、海洋沉积学及军事海洋学均有重要的意义.Munk[1]很早就开始研究这类波动,然而主要由于观测技术的限制,对于该类波动的动力学机制的研究进展迟缓.  相似文献   

8.
海洋浮游生物斑块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重  李少菁 《海洋科学》1988,12(2):58-62
斑块分布(patchy distribution)是海洋浮游生物空间分布的一个常见现象,遍及世界各海区。早在1893年,Haeckel已提出浮游生物分布的不均匀性。但对这个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具体分析,则是从Hardy(1936)开始。他在一篇题为“海洋浮游生物不连续分布的观察”论文中指出,浮游生物的空间分布不是过去所想象的那样均匀,而是不均匀的、不连续的,常密集成块。之后,有关这方面的论著与日俱增,特别是Steele主编的《浮游生物群落  相似文献   

9.
新版《海洋调查仪器使用手册》是原来 1 993版《海洋调查仪器使用手册》的修订版本。新版“手册”对原版“手册”进行了大量删改 ,主要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 ,原版“手册”已远远落后时代 ,许多内容已不适应当今海洋科学调查的迅速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在海洋高科技创新的一些工程建设实践中 ,对海洋调查仪器设备和系统的性能、指标都提出了更重要求 ,正是考虑了这些新情况 ,新变化 ,在新版“手册”中辑录了国内外最新型的高性能指标的具有自动化、智能化功能的先进仪器设备 ,以便更好地为广大海洋科学调查人员 ,研究人员参比选择 ,从而有助于提…  相似文献   

10.
孙松 《海洋与湖沼》2017,48(6):1125-1125
<正>2017年是《海洋与湖沼》创刊60周年。60年来,《海洋与湖沼》风雨兼程,收获殷实。1957年11月,《海洋与湖沼》正式创刊,由前苏联著名的浮游生物学家波戈罗夫撰写了第一篇文章,就此拉开序幕。作为中国水科学领域最早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之一,《海洋与湖沼》刊发了大量海洋、湖泊、湿地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和重大发现,为国家需求与学科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期刊的质量也得以提升,影响不断扩大,被多  相似文献   

11.
海洋微生物种类调查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分布与海洋环境密切相关。在海洋综合调查中,微生物种类的调查也是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主要介绍海洋细菌种类的调查,对于海洋中的放线菌,真菌和超显微镜微生物略有提及,不讨论浮游生物的调查。  相似文献   

12.
亦称“海洋学仪器”或“海洋仪器”。观察和测量海洋现象和测量海洋要素的基本工具。包括海洋水文气象、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地貌、海洋地球物理、海洋生物学的采样、测量、观察、分析等所使用的各种仪器设备。海洋观测仪器种类很多,可按照结构原理、使用方式、测量要素等各种方法分类。对使用者来说,通常是按所测要素分类。如测温仪器、测盐仪器、测波仪器、测流仪器、营养盐测量仪器、重力仪器、磁力仪器、底质探测仪器、浮游生物以及底栖生物采集装置等。如按观测要素归纳海洋观测仪器可总体划分为5大类,即海洋水文气象仪器…  相似文献   

13.
我国著名海洋浮游生物学家、学部委员、厦门大学教授郑重先生,应邀于1987年7月8日到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进行了题为“我国海洋浮游生物学展望”的学术讲座。主要内容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海浪波折射现象和浅水波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单景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影像的浅海地形提取方法。首先,基于浅水波理论推导出适用于浅海区域的水深与海浪波长、频率的定量关系,针对近岸光学遥感图像复杂的海浪特征,讨论了两种海浪波长提取方法,即FFT方法和剖面线法。然后提出了基于长距离波长波动分析的海浪频率计算方法,解决了单景遥感影像的波浪频率计算难题。最后,利用单景QuickBird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影像,以海南岛三亚湾为研究区域进行了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对12m以浅的浅海区域,在不需要任何辅助参数的情况下,反演获得了浅海地形(DEM),经与1:25000比例尺海图的水深对比验证,地形趋势吻合良好,反演水深的均方根误差为1.07m,相对水深误差为16.2%,表明该方法适合于浅海水下地形的提取,且具有无需实测水深数据和环境参数的支持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1984年8和11月,1985年2月和5月对渤海、黄海进行的浮游生物调查及1980年8月和11月,1981年2月和5月对江苏海岸带水域进行的浮游生物调查,所获取的大网浮游生物样品,分析、总结浮游动物的生态特性,并针对当前即将开展的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的研究,提出浮游动物拟重点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6.
由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和南海分局联合研制的FSS1-1型浅海潜标系统于1992年12月1日在天津由国家海洋局科技司主持通过成果鉴定。浅海潜标系统是一种在浅海海洋环境下使用的挂接自容式测量仪器或试验装置的单点锚定绷紧串连式载体。将观测试验装置挂接在系统不同深度层次上即可实现海洋环境的长期、连续、全天候多要素同步立体观测,因而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海洋调查监测试验装置。随着沿海  相似文献   

17.
为完成部下达的“中国浅海及大陆第四纪层型地层对比研究”的课题任务,青岛海洋地质所,继完成南黄海海上三个第四纪全取芯钻孔,苏北陆上两个第四纪全取芯钻孔之后,在上海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奋斗二号”轮全体船员与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下,又于去年年底,战胜了恶劣的悔况,圆满地完成了南黄海的航次调查任务.  相似文献   

18.
最近,日本鹿儿岛县水产试验场披露,在鹿儿岛湾内的海底海泥中发现一种原生动物,它爱吃造成海洋赤潮的浮游生物。以前曾发现过原生动物吃在淡水中异常增殖的浮游生物,而发现原生动物吃造成海洋赤潮的浮游生  相似文献   

19.
针对海洋浮游生物实时探测中,三维形貌特征难以快速获取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海洋浮游生物三维形貌快速重建的方法。基于离轴菲涅尔数字全息显微系统,通过改进相位恢复方法预消除相位畸变,直接得到正确的相位信息,进而对浮游生物三维形貌重建。该方法不需要进行后期复杂的相位补偿计算,就可以对浮游生物三维形貌进行快速重建,有利于对动态、微小尺寸的浮游生物进行实时探测及分析。论文对青岛近海岸浮游生物桡足类和夜光虫进行了三维形貌重建,分辨率可达到3.5μm。实验结果为离轴菲涅尔数字全息显微系统用于海洋浮游生物原位、实时探测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海洋浮游生物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我国海洋浮游生物学的发展,作一扼要回顾与展望。作者认为,我国年轻的浮游生物学已从过去的形态、分类研究发展到现代的以生态为主的研究,并将向生理、生化进军。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了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作者认为,海洋浮游生物学,和其它自然科学一样,必须在基础理论研究上,面向生产(渔业),着重开展应用生态学研究(包括海洋浮游生物生态系和资源调查研究),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高蛋白海产品。这是海洋浮游生物学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