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郑轩  孔令伟 《岩土力学》2014,35(9):2616-2622
连续桩键是一种新型抗滑结构,结合了阻滑键和抗滑桩结构型式的综合功能。采用二维FLAC程序对连续桩键结构与滑坡的作用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表明,结构的内在抗滑机制主要体现于有效减小滑带区域的剪切变形量、降低塑性区的发展程度、阻滞滑坡体的整体位移、调动滑体区域的岩土体抗力等方面,而其外在抗滑机制则对应于结构能有效加固设置区域岩土体和充分发挥整体抗滑支挡这两种作用。总体上结构处于剪切、弯曲和拉压的复杂受力状态,内力变形连续分布且均衡,相当于整体协调受力的连续刚架体系,其抗滑效果更加明显,并表现出良好的工作状态。连续桩键结构克服了单体结构的应用局限问题,而更充分发挥了对滑坡体的加固阻滑效果,显著提高了滑坡体的整体稳定安全裕度,对滑坡治理工程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已被成功应用于三峡库区最复杂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猴子石滑坡治理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抗滑短桩加固滑坡体理论研究不满足工程应用需要的现状,本文采用基于快速拉格朗日算法的FLAC3D软件,对桩长变化的抗滑短桩加固碎石土滑坡全过程进行三维有限元模拟,通过分析滑体位移、应力、抗滑短桩位移和桩身弯矩的变化规律,研究抗滑短桩的受力变形特性及桩土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表明:经抗滑短桩加固后的滑坡,稳定性显著提高;随着桩长增加,桩后应力分布越均匀,抗滑短桩与桩周土体的整体性越好,滑体最大位移逐渐减小,有效抑制滑体位移;当桩长小于60 cm时,滑体出现"越顶"现象,在楔形体前缘顶部形成了贯通滑动面,且发生较小范围的失稳破坏;当桩体自由段与滑体厚度比值为0.52~0.59时,加固效果最理想。研究结果对抗滑短桩加固滑坡体的抗滑机理予以补充。  相似文献   

3.
鄂西清江隔河岩水库茅坪滑坡蠕滑变形及其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茅坪滑坡是清江隔河岩库区一个大型的基岩古滑坡体。自1993年4月隔河岩水库蓄水以来,滑坡体变形日趋明显,表现为整体蠕滑的特征。根据该滑坡12年的变形监测资料,分析了滑坡的蠕滑变形特征及其变化趋势,认为茅坪滑坡变形具有累进性破坏的特点,目前处于加速蠕变阶段。稳定计算结果也表明,滑坡体处于一种潜在临界不稳定状态。若遇强降雨、库水位骤降、岩崩或地震等触发因素,茅坪滑坡有可能整体失稳下滑。  相似文献   

4.
陕南岚皋县柳家坡滑坡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柳家坡滑坡位于陕西岚皋县城北,属松散坡积物类滑坡。滑体为粘质砾砂土,渗透性差,受动水压力作用易发生流土;滑床为泥板岩和片岩。滑体和滑床工程地质性质差异明显,二者界面为滑体下滑的主滑面。该滑坡为一古滑坡,曾多次发生变形滑动,2003年在连续强降雨和坡脚切坡等因素诱发下重新活动,目前处于欠稳定状态,若遇强降雨仍有可能发生整体失稳。对陕西南秦岭区域滑坡调查表明无论是滑坡类型,还是滑坡体物质组成及变形规律,柳家坡滑坡在陕南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5.
川西巴塘茶树山滑坡位于金沙江断裂带和巴塘断裂带的交汇处,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活动强烈,大型滑坡频发。茶树山滑坡为一古滑坡堆积体复活形成的滑坡。该滑坡自2001年7月首次出现滑动变形之后以蠕滑变形为主,不断的变形作用促使滑坡变形速度加快,滑坡体上出现了各种滑动形迹,于2006年1月7日发生大规模滑动。该滑坡目前仍处于不稳定状态,滑坡体变形破坏迹象较为明显,有进一步发生变形破坏的可能。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茶树山滑坡滑带土进行了大型直剪试验研究,获得了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滑带土抗剪强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含水率增大滑带土强度有明显减小的趋势。综合野外调查、物探钻探以及试验分析认为茶树山滑坡的形成机理为:受断裂构造作用,岩体结构面密集发育,岩体破碎程度高,岩土体力学性质差;上部透水层和下部隔水层的二元结构为滑坡体的富水提供了有利条件,强降雨作用使滑坡稳定性处于临界状态,渠水入渗和冻融作用直接诱发滑坡的发生。采用FLAC~(3D)对目前茶树山滑坡的稳定性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在强降雨条件下滑坡体出现明显的变形迹象,滑移面即将贯通,可能再次发生大的滑动。从滑坡形成机理角度考虑,加强排水、避免渠水再次入渗可以有效地控制坡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抗滑桩是滑坡治理中常用的工程措施之一,为了充分提高抗滑桩的加固效果,其优化布置位置选择尤为重要。论文在滑坡应力水平分析基础上,以典型库岸滑坡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滑带应力水平分布特征确定抗滑桩加固位置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滑坡体内高应力水平区域与坡体位移较大的区域、塑性区的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根据应力水平分布规律可以更准确地确定滑坡的破坏类型;(2)通过12个位置抗滑桩的加固效果对比发现,抗滑桩布置在滑带应力水平较高的区域时,可以有效改善坡体内的塑性区,提高滑坡体的安全系数,达到较好的加固效果;(3)与基于变形场分布和塑性区分布等方法确定抗滑桩优化加固位置的方法相比,基于滑带应力水平分布特征的分析方法,可以准确、定量地确定滑坡的优化加固位置,从而可以充分发挥抗滑桩加固效果。相关分析思路和研究结果可为抗滑桩加固位置优化分析提供较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浦江海豹岭脚滑坡位于改(扩)建20省道K37+180-K37+250段南侧山坡上,为一小型牵引式土质滑坡。文章介绍了该滑坡的结构及变形特征,分析了滑坡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滑坡形成机理;根据岩土样品的试验结果,结合地区经验值及反算值,确定计算滑坡稳定性及剩余滑坡推力的抗剪强度参数,采用瑞典条分法对两种不同工况下滑坡体进行稳定性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天然状态下,滑坡体处于欠稳定状态;在持续降雨时,滑坡体处于不稳定状态。结合工程实际对滑坡进行了治理设计,提出抗滑支挡结合地表排水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许少清 《城市地质》2013,8(2):21-24
以资溪县西源滑坡为研究对象,根据勘察资料采用经典的传递系数法对天然状态和饱水状态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表明自然状态滑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饱和状态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根据滑坡体勘察成果,采用抗滑支挡和地表排水综合治理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9.
大沟湾滑坡是瞿家湾滑坡群中相对高差最大的滑坡体, 洞坪水库蓄水后滑坡体产生了较大变形且变形机制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野外调查研究表明: 蓄水前该滑坡体稳定性良好; 蓄水至452m后, 滑坡后缘堆积体与基岩交界处产生贯通滑坡两侧冲沟的连续裂缝, 剪出口位于整个滑体中部580m高程附近, 由于下部坡体的抗滑作用而使整个坡体仍处于稳定状态; 蓄水至488m后, 从整个滑体前缘到570m高程附近又形成另一滑坡体, 与先前上部滑坡呈梯级分布, 分析得出大沟湾滑坡为上部牵引-下部推移的复合式滑坡, 两个滑坡共同作用导致整个滑体发生明显变形.分析并利用FLAC3D模拟再现整个变形过程, 对滑坡体变形破坏机制做出了很好解释.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西泉街滑坡于2007年7月中旬遭遇115a一遇的强降雨,导致滑坡产生明显的变形破坏现象,本文在滑坡实际勘察工作的基础上,基于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考虑降雨入渗的影响,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Geo-Studio的不同模块模拟了不同降雨条件下滑坡稳定性的变化情况,进一步对不同降雨条件下滑坡的渗流场、应力场和位移场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降雨作用下堆积体滑坡体内渗流场和位移场具有很好的相似性,即滑坡体内地下水流速矢量和位移矢量绝对值变化规律具有一致性;(2)滑坡前后缘的位移量与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均呈正相关性,且滑坡前缘位移量比后缘大;(3)大雨、暴雨和大暴雨持续作用下,XY向最大剪应力在滑坡前缘及前缘陡坎处集中,有局部产生滑动的趋势,而在特大暴雨持续作用下,XY向最大剪应力在滑带附近分布相对均匀,有整体产生滑动的趋势;(4)强降雨作用下堆积体滑坡模拟得到的变形破坏规律主要表现为滑坡前缘首先产生的鼓胀变形破坏牵引滑坡后缘产生拉张变形破坏,破坏规律与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库水位周期性的变化引起库岸边坡地下水位发生变化,库水与地下水共同作用影响其渗流场与应力场,促使滑坡失稳。本文以三峡库区动水压力型滑坡——八字门滑坡为例,结合滑坡监测资料,运用Geo-Studio软件中SEEP模块、SLOPE模块以及SIGMA模块进行模拟,深入分析在不同库水下降速率条件下对滑坡渗流场、应力场、位移场以及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其致灾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八字门滑坡滑体物质遇水易软化、渗水性差,为动水压力型滑坡创造了良好条件。动水压力型滑坡的失稳主要是由于库水位下降,地下水位相对滞后,形成指向外侧的动水压力,不利于滑坡的稳定,库水位下降速率越大,滑坡体的稳定系数减小越快。在库水下降速率不断增大时,渗流作用增强,但是渗流速率的增长率有减缓趋势。八字门滑坡在库水下降的条件下,滑坡159 m处的滑体及滑带附近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并逐渐扩大连成一片,表明滑带附近为剪切塑性区,主要承受剪切应力。滑坡塑性区竖向位移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周期性库水作用下会产生应力带促进滑坡变形,长期在这种应力作用下可能产生新的滑带,形成次级滑坡。  相似文献   

12.
基于实测变形的雾江滑坡体弹-黏塑性参数反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雾江滑坡位于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库首右岸的雾江峡谷进口段,下游边坡距大坝仅300余米,是一个典型的古滑坡,滑坡总体积为1 327×10~4 m~3,雾江滑坡稳定与否严重影响到大坝及泄水建筑物的运行与安全。首先分析了滑坡体实测位移;接着针对滑坡体处于缓慢蠕滑过程中,采用极限分析法,假定安全系数为1.0,反演了滑坡体的强度参数;然后选取滑坡体内部钻孔观测位移年蠕滑率,假定滑坡体满足莫尔-库仑屈服准则,由Perzyna假设计算黏塑性应变率,结合滑坡体典型剖面有限元模型,采用弹-黏塑性有限元计算程序进行滑坡体分析,将正交设计法和优化算法相结合,反演获得滑坡体和滑带的弹性模量和黏滞系数,为进行该滑坡堆积体的稳定变形分析和监控提供了依据,也可为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张君 《地下水》2023,(4):176-178
为分析矿山边坡的稳定性,通过选择最不利边坡剖面,选取合理的岩土力学参数,采用离散元软件建模分析,模拟边坡自重作用下的滑移破坏过程,基于强度折减法计算安全系数。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滑坡体的最大速度约为1.442 mm/s;最大剪切位移约为0.54 m;整体位移最大值约为0.147 m;(2)边坡的安全系数仅为0.43,风化土体为不稳定的滑动体,结果表明,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3)可采用4种常用的治理措施:削坡、减重反压、设置抗滑挡墙或抗滑桩对该边坡进行加固,针对该工程边坡,建议采用削坡和抗滑桩加固的方式进行治理。结论可为类似地形地貌条件下的边坡工程稳定性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蔡强  李乾坤  石胜伟  张勇 《岩土力学》2016,37(Z2):679-684
为研究钢管抗滑短桩加固滑坡体的受力特性,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中心完成了4组不同桩长的钢管抗滑短桩加固碎石土滑坡的室内物理模型试验。测试堆载施加的滑坡推力作用下桩后、前土压力和桩身应变,观察滑体前缘变形破坏形态,分析滑坡推力、桩前土体抗力和桩身弯矩的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滑坡推力的分布和桩前土体抗力和桩身弯矩是“S”型分布,确定了抗滑短桩的危险截面。对比分析桩长变化钢管抗滑短桩的受力特性,初步拟定钢管短桩能发挥抗滑效果的桩长下限值,即钢管抗滑短桩位于滑体中的长度应不小于滑体厚度的2/3。  相似文献   

15.
八桷树滑坡位于重庆市万州区大周镇铺垭村4组,处于长江左岸斜坡地带。滑坡的形成主要受其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库区蓄水、大气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影响。滑坡在自然状态下,无明显变形迹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滑坡在库区蓄水的条件下,遇强降雨,滑坡表层局部会出现变形迹象,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库区水位持续下降的作用下,其变形迹象呈进一步加剧变化,并开始逐步出现新的变形痕迹,且变形破坏日趋明显,整体处于欠稳定状态。由此,得出了滑坡稳定性受库区水位波动影响最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工程实践中有些隧道不可避免的需要穿越滑坡变形区,在后期地质演变作用及施工扰动荷载作用下原来没有明显变形的斜坡会出现较大变形,甚至发展成滑坡,对既有隧道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病害。国内外多数学者针对隧道开挖引起的滑坡体变形影响研究较多,针对滑坡体作用下既有隧道结构的受力变形及加固措施效果研究较少。为研究山体滑坡区域既有隧道锚索加固措施下的系统力学机制,首先建立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不同数量锚索加固后滑坡体与隧道结构的相互作用规律,并与无锚索加固措施工况进行对比,发现增加锚索加固后滑坡体沉降、隧道弯矩、滑坡体与隧道表面接触力明显减小,而不同数量加固锚索工况下上述观测值变化不大。此外,建立了相应工况的数值模型,与物理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得到较好一致性。研究成果可为山体滑坡区域隧道锚索加固方法改进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滑坡治理工程中抗滑桩桩身受力变形主要由钢筋应力与混凝土应变的监测反映,为此对锁儿头滑坡抗滑桩进行受力监测,得出了抗滑桩在使用过程中的内力变化特征:抗滑桩支挡初期,钢筋应力值、混凝土应变值月增加值幅度较大,随着抗滑支挡结构与内部岩体的相互作用,月增加值逐步趋于平稳。监测至今:抗滑桩单筋最大拉应力为260.3MPa,最大压应力为-267.2 MPa,均小于钢筋最大应力335 MPa,混凝土应力值在-7.42 MPa~2.16 MPa之间,抗滑桩的整体弯矩还具备87.1%的安全储备,抗滑桩的受力与变形均处于弹性工作状态,抗滑桩加固该滑坡起到了抗滑支挡效果。  相似文献   

18.
《岩土力学》2017,(Z1):359-366
水库蓄水是诱发三峡地区库岸滑坡的主要因素之一,开展库水位波动条件下滑坡稳定性研究意义重大。通过现场地质调查、原位监测、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三峡库区黄土坡临江1~#崩滑堆积体在库水位波动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利用现场监测数据,分析了滑坡体地下水位与库区水位的关系、滑坡体深部不同高程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值以及库水位波动对滑坡体变形的影响。采用三维离散元程序"3DDEC",对临江1~#崩滑堆积体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库水位波动条件下滑坡体内应力、应变的变化规律,并提出了考虑干湿循环作用的强度折减法,定义了安全系数的求解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三维离散元法结合强度折减法研究水库滑坡是可行的;黄土坡临江1~#崩滑堆积体在目前的调水曲线作用下处于稳定状态;由2013年12月16日巴东地震前后滑坡堆积体的变形可现低烈度地震对滑坡体的稳定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以百昆成品油管道建水站MJ053滑坡为分析对象,在结合滑坡野外调查和室内外试验工作的情况下,结合非饱和土的渗流理论,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降雨作用下的滑坡形成机理和稳定性进行研究,分析滑坡在连续3 d强降雨作用下的稳定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滑坡受强降雨影响明显,滑坡在极端强降雨条件下,滑坡土体位移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稳定性则下降至不稳定状态,该滑坡必须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20.
与普通滑坡体相比,库岸古滑坡体不仅影响稳定的因素多,且受库水位变化影响明显,极易诱发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以某水库古滑坡体工程为例,利用现场直剪试验、室内直剪试验及标准贯入试验手段,研究滑带土的力学特性,并对利用得到的参数计算分析水位变化对古滑坡体稳定性影响的规律,得到鹅公带古滑坡体的安全系数随库水位升高成U形的变化规律。采用文献[12]提出的利用应力场判断滑坡体的类型,在高应力水平位置采取加固措施降低应力水平后边坡安全系数就提高的方法,由计算出的应力场判断鹅公带古滑坡具有上部推移下部牵引的特征,属于混合破坏型滑坡,针对其上部和下部坡体进行加固处理。对比分析不同加固方案对滑坡体应力场的改变和比较抗滑桩在不同位置时安全系数与位移场和应力场之间的关系,表明对高应力水平区和位移大的区域进行加固的效果最好,该滑坡体下部也是高应力水平区,由于现场施工条件,考虑经济性,最后采用在滑坡体下部设置反压体加固,加固后3年的实践表明利用边坡应力场的应力水平确定加固位置合理可行。文中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可为类似工程处理提供一个很好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同类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