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四川盆地中部龙岗-营山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雷四3亚段储层发育较好,在颗粒型白云岩中显示丰富的油气,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通过对研究区30余口钻井岩心、薄片的宏观及微观观察,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对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进行较详细的研究,探讨了成岩作用与储集空间演化的关系.研究发现区内雷四3亚段储层成岩演化过程复杂,各种成岩作用发育,储层质量的好坏受成岩作用影响明显.压实压溶作用、多期胶结作用以及多期充填作用导致粒间孔、晶间孔大幅度减少;混合水白云石化作用、表生期和埋藏期溶蚀作用以及构造破裂作用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形成了大量的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溶孔和溶蚀缝,成为现今该层段的主要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2.
《海相油气地质》2013,(3):39-47
对川西北地区下二叠统茅口组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等资料的分析表明,储层段主要为茅口组三段,孔隙度平均为0.895%,渗透率平均为1.696×10-3μm2,总体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储集岩的类型可分为白云岩、生物碎屑灰岩及泥—粉晶灰岩三类,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晶间溶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和裂缝(主要为构造缝)。将储集空间划分为孔隙(直径小于2 mm)、孔洞(直径大于或等于2 mm)及裂缝三大类,其中溶蚀孔洞为茅口组最主要的储集空间,裂缝是重要的渗滤通道。沉积相带和成岩作用是控制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台地高能生物滩最有利于储层发育,白云石化作用和溶解作用是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3.
黄骅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一段下部发育一套厚20~60m的湖相碳酸盐岩,并在生物灰岩、鲕粒灰(云)岩和泥晶白云岩中显示丰富的油气,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通过对研究区沙一段下部10余口钻井岩心、薄片的宏观及微观观察,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对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进行较详细的研究,探讨了成岩作用与储集空间演化的关系。研究发现区内沙一段下部碳酸盐岩的成岩演化过程复杂,各种成岩作用发育,储层质量的好坏受成岩作用影响明显。压实压溶作用、多期方解石和白云石的胶结作用导致粒间孔、生物体腔孔和格架孔大幅度减少;混合水白云石化作用、同生期-准同生期和埋藏期溶解作用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形成了大量的晶间孔、晶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生物体腔孔、粒间溶孔和溶蚀缝,成为现今该层段的主要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坝气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颗粒型白云岩和晶粒型白云岩储层的成岩演化过程复杂,各种成岩作用发育,储层质量的好坏受成岩作用影响明显。储层内部鸟眼孔、生物体腔孔、晶间孔和粒间孔等原生孔隙在经过压实压溶作用、多期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膏等胶结作用后基本消失。表生期和埋藏期的溶蚀作用决定了粒间溶孔、粒内溶孔、藻黏结“格架”溶孔和晶间溶孔等次生孔隙的形成。而多期白云石、石英和碎屑物质的胶结和充填作用又导致这些次生孔隙大幅缩小,局部消失,最终在构造破裂作用的影响下,成为现今该层段的主要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5.
徐康  于炳松  刘思彤 《现代地质》2012,26(4):747-754
应用野外工作和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储层的岩石学和储集空间等角度对塔中地区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内良里塔格组灰岩段岩性主要为颗粒灰岩、骨架礁灰岩、藻粘结灰岩、泥晶灰岩、岩溶角砾岩等,其中颗粒灰岩大多经历了多期多成因成岩作用改造,裂缝较为发育;泥晶灰岩中多期压溶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较为常见;藻粘结灰岩受成岩作用改造相对最弱。宏观储集空间主要包括大型溶洞、孔洞及裂缝,其中孔洞多呈孤立、稀疏并沿裂缝分布;构造缝是裂缝的主要类型。微观储集空间主要包括溶孔和微裂缝,其中溶孔主要发育在亮晶颗粒灰岩中,可细分为粒内溶孔、粒间溶孔、晶间溶孔、铸模孔、溶蚀骨架孔、残余粒间孔及沿裂缝扩溶形成的溶孔,粒间溶孔所占比例最高。埋藏期溶蚀作用发育期次多,规模大,分布广泛,对储层物性的改善和油气聚集的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综合利用薄片、阴极发光以及地化资料,对四川盆地西部彭州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碳酸盐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及成岩演化序列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有利储层为藻(残余藻)粘结白云岩、微晶—粉晶白云岩、砂屑白云岩和含灰白云岩;储集空间类型以藻格架孔、晶间溶孔、晶间孔、微孔隙为主。储层成岩作用具有多样性和多期性,主要成岩作用有7类,其中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及去白云石化作用是储层孔隙度降低、渗透率变差的主要因素,而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及破裂作用是产生次生孔隙、使物性变好的主要因素。根据成岩作用之间的先后顺序、矿物间的相互切割关系以及成岩环境的演化特征,初次总结出了彭州地区雷四段储层的成岩演化序列。  相似文献   

7.
川西北下二叠统栖霞组有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据宏观、微观及地球化学特征等综合分析,川西北下二叠统栖霞组储层段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有同生一准同生期溶解、埋藏期溶解、构造抬升期溶解、混合水白云石化、埋藏白云石化及重结晶作用.其中埋藏期溶蚀和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对储集层的储集空间贡献最大,其产生的晶间孔、晶间溶孔、洞、缝是现今该层段主要的储集空间;其次是重结晶作用.重结晶作用对储集空间的直接贡献不大,但重结晶作用提高了岩石的有效孔隙度和渗透率从而为后期的溶蚀作用提供了条件:而同生期的溶解作用形成的孔隙由于后期的压实、胶结等作用破坏而几乎消失殆尽.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马五1亚段碳酸盐岩储集孔隙类型多样,非均质性强。依据孔隙的形成演化和其对岩石结构的依赖性,将研究区孔隙分为组构选择性孔隙和非组构选择性孔隙,前者包括晶间孔、晶间溶孔和铸模孔等,后者包括裂缝、角砾间溶孔和裂缝溶蚀扩大孔。认为沉积环境影响和控制了马五1亚段储层孔隙系统的形成与改造,成岩作用是主要因素,其中溶蚀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形成储层次生孔隙,压实-压溶作用减小孔隙体积,重结晶作用在不同成岩阶段对储集空间的改造具有不同影响。构造破裂形成的裂缝,在形成渗流通道的同时扩大了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研究区储层的孔隙演化经历了原生孔隙形成—缩减、次生孔隙发育—充填、次生孔隙再埋藏—充填三个阶段,孔隙的类型随成岩环境的变化而不同。  相似文献   

9.
渝东武隆上寒武统孔隙结构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渝东武隆上寒武统地层,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包括晶间孔、晶间溶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铸模孔、溶洞、裂缝。成岩作用是影响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研究区成岩作用,依据其对孔缝的影响,以及本组地层特征可分为建设性成岩作用和破坏性成岩作用两种类型,前者包括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破裂作用;后者包括胶结作用、压实压溶作用、充填作用。  相似文献   

10.
蜀南地区嘉陵江组颗粒滩储层发育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颗粒滩储层是嘉陵江组一种重要的储层类型,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通过岩芯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和物性分析等方法,对蜀南地区嘉陵江组颗粒滩储层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孔渗特征和成岩作用类型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在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嘉陵江组颗粒滩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嘉陵江组颗粒滩储层主要的岩石类型为颗粒灰岩、颗粒白云岩和残余颗粒结构粉晶白云岩,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孔和晶间溶孔。颗粒滩是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其发育受到了层序和沉积古地貌的控制,垂向上主要发育在高位体系域的中下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泸州水下古隆起之上。成岩作用是颗粒滩能否进一步演化为储层的关键,颗粒滩储层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有压实、压溶和胶结作用,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有溶蚀和白云岩化作用,构造运动产生的裂缝则进一步提高了储层的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腹部深埋储层次生孔隙成因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准噶尔盆地腹部勘探目的层埋深大,一般在5 500~6 000 m左右,属于深埋储层。在对大量薄片分析鉴定的基础上,运用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和X衍射粘土分析等手段,对研究目的层的孔隙类型和成因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孔隙类型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中晚侏罗世发育的车莫古隆起导致非持续埋藏的成岩背景,由于中途开启地层抬升暴露,酸性大气淡水对粒间方解石胶结物淋滤溶蚀,产生次生溶孔;白垩系之后再度埋藏发生有机酸内幕溶蚀作用。由于地层抬升剥蚀导致成岩阶段滞后,勘探目的层现今处于晚成岩A1亚期是次生孔隙保存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马家沟组顶部遭受长期风化剥蚀,形成了以膏云岩为主的风化壳岩溶储集层。盆地西部包括桃2区块在内的马家沟组马五1-4亚段以(含)膏云岩、白云岩和灰云岩互层发育为主。借助岩心观察、偏光显微分析和扫描电镜超微分析,识别出多层成层分布的(含)膏云岩;通过对硬石膏、白云石和方解石等矿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比研究,认为(含)膏云岩的膏模孔、扩溶膏模孔及与之伴生的胀缩微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孔隙大小具有明显的自限性,受硬石膏结核和石膏晶体大小的制约;岩性((含)膏云岩)和沉积微相(潮上带(含)膏云坪)是储集层形成的先天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并导致(含)膏云岩储集层的层控分布特征;4期溶蚀作用过程中,硬石膏晶体和结核的组构选择性溶蚀和阶段性充填,是储集层形成的关键过程;储集层为层状相控、受岩溶作用影响,但岩溶地貌对储集层分布不再有决定性控制作用。(含)膏云岩发育区分散流的弥散性渗透溶蚀是大洞大缝不发育的主要原因。“层状相控岩溶作用岩性气藏”观点的提出将促使研究区下古生界从“岩溶古地貌气藏”向“相控岩性气藏”勘探的深刻转变。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成岩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次生黏土矿物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借助偏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的镜下分析,并结合储层物性等数据,对渤中凹陷附近沙垒田凸起东南部CFD18-2油田东三段高岭石的特征、类型、成因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高岭石为有机酸溶蚀长石形成的自生高岭石,呈现典型的"手风琴状"及"蠕虫状",常充填于粒间孔、长石次生溶孔及碳酸盐胶结物溶孔中并形成良好的晶间孔隙。2)研究区主要发育两期高岭石,第一期主要充填于早期碳酸盐胶结物溶孔中,呈微小"蠕虫状";第二期充填于铁方解石与铁白云石胶结物溶孔中,部分高岭石具碱性溶蚀特征,且第二期高岭石与晚期伊利石共生。3)研究区东三段储层具备一定的渗流能力,使长石溶蚀形成的"副产物"被流体带走;但在破坏性成岩作用下,储层渗流能力会逐渐变差,最终使得"副产物"堆积于孔隙,降低储层物性。4)高岭石及同期硅质胶结物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当高岭石及硅质的体积分数低于6.81%时,长石溶蚀有利于改善储层物性;当高岭石及硅质的体积分数高于6.81%时,则不利于储层物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前含油气砂岩中粒间孔隙是原生孔隙还是次生孔隙的认识仍不一致,而对星点状方解石胶结与溶解的识别能够有效地查明粒间孔隙的类型。文章通过铸体薄片细致地观察雅布赖盆地新河组砂岩中的微观现象,以成岩环境演化和成岩序列分析为主线,重视方解石胶结物的赋存状态与物质来源和溶蚀流体来源的配置关系,精细解剖微观现象,从而弄清楚星点状方解石的成因,进而查明砂岩的粒间孔隙类型和储集空间类型。结果表明,粒间孔隙中的星点状方解石是成岩早期浸染状方解石胶结物的溶蚀残余,溶蚀流体为成岩中期的有机酸流体,溶蚀类型为一致性溶解,形成的粒间孔隙为次生孔隙。鉴于此,雅布赖盆地新河组砂岩的储集空间由次生粒间孔隙和次生粒内孔隙(长石、岩屑、方解石胶结物的溶蚀孔隙)组成。   相似文献   

15.
一种新的储层孔隙成因类型--石英溶解型次生孔隙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石英作为碎屑岩储层中的一种难溶组分,普遍认为它和次生孔隙的形成关系不十分密切。研究认为泌阳凹陷核桃园组储层中的碎屑石英颗粒存在明显的溶解现象,并形成以石英直接溶解型孔隙为主的储集空间特征。石英颗粒被溶解的部分在薄片中所占的范围为 2 %~ 7%者常见,高者达 8%以上,在总孔隙中所占的相对含量也多数在10 %~ 35 %之间,早成岩B期是其最主要形成期。石英溶解型次生孔隙的大量存在为碎屑岩储层中SiO2 胶结物及次生孔隙成因等问题的解释以及储层预测和评价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白云岩是滨里海盆地盐下石炭系碳酸盐岩的重要储层类型。在岩芯、薄片、物性与地球化学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KT-Ⅰ油组的白云岩类型与储集性能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与模式。结果表明,白云岩类型与其储集物性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以生屑铸模孔及溶蚀扩大孔为主的残余生屑白云岩物性与含油气性最好,以晶间(溶)孔为主的粉细晶白云岩和以生屑铸模孔及晶间孔为主的泥粉晶白云岩次之,而以晶间微孔为主的泥晶白云岩最差,难以成为有效储层。原生孔隙发育的相对高能生屑滩环境是该区优质白云岩储层发育的相带基础。晚石炭世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与以渗透回流白云化(白云石有序度分布于0.32~0.67,δ13C介于-0.22‰~5.94‰,δ18O介于-1.09‰~2.45‰)为主的早期白云化作用为白云岩储层早期孔隙的发育与保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二叠世以来埋藏期各类裂缝的发育及酸性流体的溶蚀作用则对储层的晚期扩孔改造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羌塘盆地羌资2井中侏罗统布曲组碳酸盐岩岩石学及储集物性特征。碳酸盐岩主要有亮晶鲕粒灰岩、白云岩、泥晶灰岩, 以及他们之间的过渡类型; 储集空间主要有孔隙与裂缝两种类型, 表现为孔隙—裂缝组合。孔隙可分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孔、晶间溶孔、沿缝合线等分布的溶孔; 裂缝可 分为构造缝、构造—溶解缝、压溶缝和溶蚀缝。亮晶鲕粒灰岩孔隙度平均值1.084%, 渗透率平均值0.0319× 10-3 mm2; 白云岩孔隙度平均值1.77%, 渗透率平均值0.1591×10-3 mm2; 储集物性特征均为低孔低渗、高排替压力、微-细喉道、分选中等-不好的负偏态细歪度特征。泥晶灰岩和过渡类型灰岩的储集物性特征与亮晶鲕粒灰岩和白云岩相似。最后, 讨论了成岩作用对碳酸盐岩储集物性的影响, 并认为成岩作用对储集物性的不利影响明显大于有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四川南江地区灯影组白云岩优质储层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东  王国芝 《现代地质》2011,25(4):660-667
南江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优质储层主要为潮坪或粒屑滩环境成因的藻白云岩、粒屑白云岩和重结晶成因的粉-细晶白云岩,现存储集空间都是与溶解作用和重结晶作用相关的晶间(溶)孔、粒间溶孔、特大溶孔、缝合线溶孔和残余岩溶孔洞等。通过对原生和后生控制因素研究表明,灯影组优质储层是经过5个演化阶段后的最终产物,主控因素为表生期大气淡水岩溶作用及深埋期埋藏溶蚀作用。原始的沉积微相和岩石类型控制着岩溶作用的强度,埋藏溶蚀作用主要是对岩溶孔洞进行溶蚀扩大或充填破坏。  相似文献   

19.
苏里格庙地区凝灰质溶蚀作用及其对煤成气储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里格庙地区二叠系煤成气储层非均质性明显,次生孔隙发育,砂岩中含有大量不稳定凝灰质填隙物。溶蚀模拟实验表明,在酸性水环境中,凝灰质填隙物发生明显溶蚀,并且酸性介质浓度越高溶蚀作用越强烈。在有残余粒间孔隙或裂缝沟通的较开放环境里凝灰质填隙物溶蚀作用强烈;而在较封闭的环境中,溶蚀作用不能充分进行,凝灰质填隙物保存较好。凝灰质填隙物溶蚀产生的次生孔隙,改善了煤成气储层的储集性能;但由于异地胶结作用,又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煤成气储层的整体连通性,这是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煤成气储层强非均质性和低渗透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82储集层平均孔隙度为8.8%,平均渗透率为0.64×10-3μm2,属于低孔低渗储集层。强烈的压实作用是储集层物性变差主要原因,碳酸盐胶结作用促使储集层物性进一步变差。尽管储集层物性整体较差,但在普遍低孔低渗背景下仍发育相对高孔渗的优质储集层。对优质储集层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优质储集层的典型特征,统计表明:优质储集层的塑性组分含量较低,孔隙类型以绿泥石胶结残余粒间孔和溶孔为主,孔隙结构以中小孔—中细喉为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优质储集层成因机理。研究认为:分流河道、河口坝等微相高能厚层砂体有利于优质储集层发育,相对低的塑性组分含量和绿泥石环边胶结有利于粒间孔隙的保存,溶蚀作用是次生孔隙形成的最主要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