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6 毫秒
1.
禹城地区第三系构造特征与石油地质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临清坳陷禹城地区的构造特征入手,阐明了该区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提出了苏集洼陷是在沙河街组一段沉积以后形成的观点,指出了该区油气勘探方向。认为在禹城地区寻找大型油气田困难较大,但仍有希望找到中、小型油气田、勘探层位应以沙河街组三段,四段为主;近期期探目标则为近油源的构造及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2.
桩西地区东营组已发现多个油气藏,东营组本身生油条件较差,油气主要通过断层从更深的沙河街组侧向运移而来。桩南断层、桩古40断层是本区东营组油藏形成的主要油源断层。东营组上段储层发育,要形成油藏侧向封堵条件要求较高。东营组下段泥岩发育,砂岩夹于大段泥岩中,形成油藏条件优于上段。东营组下段有4个砂体,主要含油砂体2个,主要油藏类型为断块构造油藏和岩性构造油藏。  相似文献   

3.
东濮凹陷北部中央隆起带及其周边地区在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由下向上依次发育三套盐岩,每一套盐岩又由若干个盐岩韵律组成,盐岩韵律由盐岩(或膏岩)和泥岩构成。不同的盐岩韵律、同一盐岩韵律在不同地区厚度差异很大。盐岩的构造类型主要有原生板状盐岩构造、次生盐岩墙构造和后生变形盐岩构造。由于盐岩层极其致密,其阻隔作用使其下部地层的地层温度和地层压力均较高,有利于下覆生油岩中的有机质向油气转化;同时,在高温、高压下盐岩呈塑性状态,因此,又是良好的盖层。盐岩与砂泥岩相变,加之与构造配合形成一定规模的与盐岩有关的岩性油气藏,扩大了油气勘探的领域。与盐岩分布有关的油气藏有四种类型:砂体尖灭油气藏、岩性-断层油气藏、断层-岩性油气藏、断背斜油气藏。本文以河南省濮阳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为例,详细阐述了三套盐岩在研究区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油气运聚的关系,对于寻找隐蔽油气藏及下步滚动勘探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在沙河街组三-四段沉积时期堆积了很厚的砂砾质碎屑沉积物,发育扇背斜,成为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近期的油气勘探证明了这一点。扇背斜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构造背斜、滚动背斜和披覆背斜,它是一种由低位沉积扇体(包括坡积扇、洪积扇和冲积扇)形成的主体,尔后被高位体系域形成的细碎屑沉积物覆盖而形成的背斜;是砂砾岩体堆积后,其上又由盖层覆盖而成的背斜。虽同为沉积背斜,扇背斜与披覆背斜有很多不同之处。扇背斜油藏本质上是一种岩性油藏,其成藏条件受控于砂砾岩扇体的特性、距油源的距离、砂砾岩扇体和油源之间的连通性以及砂砾岩扇体上覆盖层的封堵能力。该类型的油气藏大多发育在断陷湖盆的陡坡带区域。  相似文献   

5.
双洞背斜古油藏、刘其营潜山油气藏、苏桥潜山油气藏均为古生古储或自生自储的油气藏(古油藏)。双洞古油藏位于燕山褶皱带山海关隆起北部,邻近渤海湾盆地,其含油层为中—上元古界铁岭组,而该处根本没有下第三系生油层,说明中—上元古界和古生界是其生烃层。刘其营油气藏位于冀中坳陷,储层为奥陶系,盖层为石炭系—二叠系,其上部新生界主要生油层为沙河街组三段,中间相隔厚度约1000~3000m的沙河街组四段和孔店组隔层。沙河街组三段所生之油气,无法穿过这一隔层及不整合面向下运移到奥陶系储层中,因此刘其营潜山油气藏也不可能是新生古储的。苏桥油气藏是一复式油气藏,上部石炭系—二叠系气藏与下部奥陶系油藏叠合,根据油、气、水性质的对比也可以排除新生古储的成藏模式。渤海湾盆地古生界和中—上元古界具有生烃能力,其中的临清坳陷具备在深部古老地层寻找原生油气藏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沾化凹陷长堤潜山披覆构造带的形成机理及发育史,利用三维地震及钻井、试油、试采等资料,解剖了其油气藏分布特点及油气分布规律,证实长堤潜山披覆构造带是一个复式油气聚集带,工堤断层不仅是油气运移的通道,也是油藏的侧向封堵断层,还是该区形成油气藏的主要控制因素。该潜山披覆构造带的中生界、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发育有背斜、断块、断鼻、地层超覆及不整合等多种油气藏类型,是一个油气比较富集的潜山披覆构造带。  相似文献   

7.
渤中25-1地区油气运移的输导通道及其示踪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中25-1地区是渤中坳陷重要的含油气区,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史,输导通道一直是该地区成藏动力学研究的关键.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在理清研究区构造演化、沉积充填及其油气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油气运移的输导通道并对其进行了示踪分析,进而总结了该区的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长期继承性活动的基底断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输导通道,原油性质及地层水化学特征证实了断层的输导作用.上新统明化镇组和渐新统沙河街组渗透性储层是油气侧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沙河街组油藏具有自源压控侧向运移成藏的特点,明化镇组油藏具有它源断控垂向运移成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四道沟低产油气藏是目前在哈密坳陷内钻探众多构造圈闭后所发现的唯一油气藏,通过对油藏构造、储层特征和油气成藏分析表明,四道沟构造存在二期油气运移与聚集,第一期形成类似哈2井三叠系和侏罗系砂岩储层中的沥青,它来自三堡凹陷源岩生成的油气;第二期为四道沟构造上哈2、哈3井储层近源捕获的油气。三堡凹陷源岩在中侏罗统西山窑组沉积以后曾有较大规模的测量 气生成与运移,油气运移路线主要是向东或东北方向。储层物性差、裂缝不发育,早期油藏被破坏,后期油气源供给不足是四道沟构造上哈2、哈3井油气低产的主要原因,该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应围绕三堡生油凹陷,以寻找未遭破坏的早期油气藏为勘探方向,以三叠系与侏罗系不整合附近的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岩性罪状闭和三叠纪古构造圈闭及裂缝发育带为主要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9.
周文  金文辉  谢润成  陈文玲  丘东洲 《地质通报》2012,31(11):1838-1851
对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油气成藏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总结,划分出该区在燕山—喜马拉雅期强烈构造改造作用下可能残存的5套含油气组合。总结了区内典型的成藏特征,提出该区下古生界地层中油气具有多源供烃、多期成藏特征,并经历了“古油藏”阶段,构造隆升剥蚀作用是造成油气保存条件不好的重要因素。提出在晚期构造强烈改造区中也存在油气保存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这类地区主要位于“隔槽式”褶皱主背斜的断层下盘、两翼潜伏构造及复向斜等下寒武统、下志留统区域性泥岩盖层分布地区。研究区地层中存在原生、次生、再生型油气藏,无论哪类油气藏,“构造型油气藏”在构造强烈改造后保存下来的几率变小,“非构造型油气藏”(主要是岩性油气藏)保存下来的几率较高。通过分析研究区古油气藏的破坏条件,提出了五大类10亚类油气藏破坏类型划分方案,指出研究区存在多种破坏类型的古油藏。  相似文献   

10.
永安镇油田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东北部近盆缘部位,属中—高开发区复杂断块油田。受断裂带内三条大断层的切割,该油田呈现由盆缘向盆内依次下掉的四个台阶带。这一主体构造形式控制了永安镇油田的油气的差异运聚与油气分布规律。区内储层为沙河街组沙二段—沙三上段的河流-三角洲相砂体。该区三角洲的发育可分为三个大的时期,三角洲相相带的发育迁移控制着该油田油气分布的层位,沉积微相的类型决定着油气藏的静态特征与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义北油田大43块沙四上亚段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义北油田大43块位于济阳坳陷义和庄凸起东北部的斜坡带,东邻四扣洼陷,北邻郭局子洼陷。受区域构造运动的影响,研究区发育多期区域不整合,地层超覆、剥蚀现象普遍,是被断层复杂化的岩性断块及构造岩性油藏,具有较高的开发潜力。本研究旨在针对目前制约大43块勘探开发面临的沉积微相和储层分布问题,依据区内已有的和邻近地区的地震、钻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研究该区的构造演化,对沙四段地层进行精细划分,采用点-线-面的思路,逐步进行单井相分析、连井剖面对比以及沉积微相展布恢复。通过研究地震剖面确定了西南方向古隆起的存在,确定了近物源来自于西南方向,对沙四上亚段进行了统层,并建立了扇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滩坝沉积体系。沉积微相研究结果表明,在横向上,沙四上亚段以扇三角洲相的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滨浅湖滩坝亚相为主;在纵向上,沙四段为扇三角洲沉积经湖盆扩大过程发育为滨浅湖滩坝沉积体系的过程,砂体主要发育在沙四上的三砂组和二砂组的下部,碳酸盐岩沉积主要发育在一砂组。  相似文献   

12.
博兴地区沙三段、沙四段油藏普遍具有异常高压。本文利用泥岩声波时差资料研究了地层压力在单井、削面和平面上的分布特征,异常高压带在各井出现深度大致在2100-2500m左右,层位上与沙三段大套泥岩出现有关,剩余流体压力剖面上具有分带性,明显受构造位置、沙三段泥岩以及断层等因素控制,平面上高剩余流体压力值与洼陷区相伴生,且构造陡坡带剩余流体压力梯度值较大,缓坡带剩余流体压力梯度值较小,油气基本聚集于异常压力系统中的相对低压区和常压区。根据异常压力在平面上的分布特点以及油气藏形成特征,将博兴地区的成藏动力学机制划分为自源封闭型成藏动力学机制和它源开放型成藏动力学机制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
Subtle traps or oil pool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exploration play in the Dongying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east China. Despite recent successes in explorati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subtle traps are still not well understood. The majority of subtle oil pools in the Dongying Depression are developed in the middle interval of the Es3 Member of the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with the subtle traps being primarily of lenticular basin-floor turbidite sands encompassed in mudstones. Oil in the subtle traps was previously thought to have migrated directly from the surrounding source rocks of the same formation (Es3). Detailed geochemical investigation of 41 oils and 41 rock samples from the depression now indicates that the oils from the subtle traps cannot be correlated well with the surrounding Es3 source rocks,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Pr/ Ph (〉1), low Gammacerane/C30hopane, representing a freshwater lacustrine setting. In contrast the oils features low Pr/Ph (〈1) and relatively high Gammacerane content, showing a genetic affinity with the underlying Es4 source rocks, which also have the same qualities, indicating a brackish lacustrine setting. Oils in the Es3 subtle traps are probably derived from mixed sources with the contribution from the upper Es4 source rocks predominating. Therefore unconventional oil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mechanisms need to be invoked to explain the pooling of oils from the ES4 source rocks, which probably came through a thick low interval of the Es3 source rocks with no apparent structural or stratigraphic pathways. We suggest that the subtle oil migration pathway probab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here. This finding may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exploration and the remaining resource evaluation in the Dongying Depression.  相似文献   

14.
辽西凹陷中央反转带是辽东湾探区优质轻质原油的富集区,但关于该地区原油成因类型、分布规律及成藏特征尚未开展系统研究。文章通过系统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及对比,识别出辽西凹陷沙河街组发育沙一段、沙三段、沙四段3套有效烃源岩,但有机质来源及沉积环境差异明显。研究证实3套烃源岩的有机质组成均以浮游生物为主,其中沙一段浮游生物含量最高,陆源输入最少,沙四段有机质组成中沟鞭藻含量明显高于沙一段和沙三段。此外,沙三段和沙四段烃源岩均沉积于淡水—微咸水弱碱性还原环境,沙一段烃源岩沉积于半咸水—咸水碱性强还原环境。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中央反转带发现的原油划分为3种类型,结合油源对比研究表明第Ⅰ类原油为沙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混源油,主要分布在中央反转带的中块和东块中部地区;第Ⅱ类原油来自沙四段烃源岩,仅分布在中央反转带东块南部地区;第Ⅲ类原油为沙四段和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的混源油,主要分布在中央反转带西块以及东块北部地区。在此基础之上对辽西凹陷中央反转带成藏主控因素进行分析,明确辽西凹陷中央反转带油气藏受“源—断—砂”三因素耦合控制,即有效烃源岩分布、油源断裂与砂体匹配程度控制了油气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5.
裂谷型凹陷深层的油气勘探前景一直为众多学者所关注。兴隆宫地区紧临霸县生油洼槽,其沙三段埋深较大,勘探程度较低,少量探井证实这一些地区的沙三段具良好的油气成藏前景。应用石油地质学中的油气成藏理论,系统论述该区有利的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与圈闭模式:沙三段圈闭接近沙四段、沙三段及沙一段的油源,具有优越的油气源条件;沙三段大型三角洲前缘与浊积扇等储层条件较好;沙三段同沉积构造与坡折带利于岩性油气藏形成;膏泥岩、盐岩及泥岩提供盖层与保存条件。而该区沙三段岩性油气藏成藏的圈闭模式可分为3个区带:陡坡带主要发育构造—岩性圈闭、小型三角洲前缘砂岩岩性圈闭;缓坡带以大型三角洲前缘砂岩岩性圈闭、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圈闭为主;而洼槽带以坡折附近的尖灭砂体圈闭为主。陡坡坡折之下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与浊积扇圈闭;缓坡坡折之下发育与低位三角洲、浊积扇及滩坝砂体有关的岩性圈闭。通过研究可以确定东部文安缓坡坡折带以下地区是目前岩性油气藏的最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顶、底及其内部不整合广泛发育,其中中侏罗统下部西山窑组和上部头屯河组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尤为清楚。它表现为区域性不整合,沉积间断时限达4~10 Ma,剥蚀厚度达100~340 m。该不整合“面”的结构由不整合面之上的砂岩、不整合面之下的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岩石组成,以砂岩-泥岩-砂岩的组合为主,平均厚度达70~90 m。依靠风化粘土层,不整合面之上头屯河组的砂岩形成了地层超覆圈闭,不整合面之下西山窑组的砂岩形成了地层削截不整合遮挡圈闭。油气勘探实践表明:该不整合面上、下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该不整合面的后期掀斜演变对油气聚集和调整再分配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贵阳乌当二叠系茅口组白云岩型古油藏的初步观察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滇黔桂地区的晚古生界中发育各种类型的古油藏,尤其以泥盆系和二叠系的生物礁型古油藏最为引人注目。这些古油藏大多以沥青显示为主,特别是发育在连陆台地边缘以及孤立台地上的二叠系海绵生物礁型古油藏。发育在连陆台地内部的贵阳乌当二叠系茅口组白云岩型古油藏以油显示为特征,而与二叠系海绵生物礁型古油藏存在明显的区别。由于远离二叠系深水台盆相泥页岩系构成了潜在性烃源岩系,该古油藏的主要烃源可能来自浅水台地相的栖霞组暗色灰岩。该古油藏的产出特征和地层位置表明:在由大套灰岩组成的二叠系茅口组所构成的两个三级层序之中,与强迫型海退过程相关的环境变浅过程中常常有利于白云石化而形成白云岩型储集层,在相关的油气聚集与运移过程中形成较为特殊的地层和岩性油气藏,这为今后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具有一定价值的线索,因而具有较为重要的油气勘探意义。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沉积和剥蚀作用对孙虎地区油气生成、聚集的影响,认为两者对于本区油气的生成、聚集和保存都不太有利。首先,在沉积演化中缺少深湖相沉积,只在孔店组和沙河街组发育干盐湖相和滨浅湖相沉积,使得本区的油源有机质丰度不高,类型较差。其次,在洼陷边缘发育的冲积体系由于距油源远,缺少连通通道而难以成为良好的储集岩。另外,本区地层在老、新第三纪之间遭受的强烈抬升剥蚀(最大剥蚀厚度达3000 m),对本区的油气生成和聚集更是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导致源岩层的温度、压力下降,油气生成、排出作用大大减弱;另一方面,使得已排出并聚集成藏的油气遭到破坏。强烈的构造活动导致了埋藏史的差异,本区可划分出3种类型的埋藏史,即持续沉降型、早期沉降型和二次沉降型。持续沉降型埋藏区地层埋藏较浅,只有沙三段局部地层进入生、排烃门限,生烃潜力不大;早期沉降型埋藏区地层埋藏较深,孔店组和沙三段均具有生排烃能力,但早期排出的烃存在一个保存问题;二次沉降型埋藏区经历了两次大幅度的沉降,均达到了生排烃门限,具有二次生排烃过程,是目前圈闭条件下寻找油气的较理想地区。  相似文献   

19.
桩西潜山是济阳坳陷构造变化最为复杂的地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但对其构造 演化过程一直未进行深入研究,影响了勘探开发工作的开展。该文在区域构造演化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平衡剖面分析方法 对桩西潜山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桩西潜山受控于华北板块,在太古代到中元古代陆核形成后的克拉 通构造背景和早古生代稳定的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条件下,经历了印支期褶皱隆升、燕山期断块抬升和喜马拉雅期拉张块 断改造及掩埋3个演化阶段。基岩地层经历了印支期和晚燕山期两期构造挤压活动,但挤压作用较弱;现今褶皱是喜马拉 雅期形成的滚动背斜,桩西潜山为低位挤压-拱张褶皱型潜山。桩西潜山储层以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为主,潜山 构造演化控制了储层分布。储层类型以断裂岩溶带和裂缝为主,其次是风化壳岩溶带,主要形成潜山内幕裂缝性油藏。桩 西潜山油气来自孤北洼陷古近系沙三下亚段烃源岩,油气穿过桩南断层运移到潜山成藏。桩西潜山发育挤压-拱张褶皱型 和挤压-拉张断块型2种成藏模式,挤压-拱张褶皱型主要分布在背斜构造西翼,挤压-拉张断块型分布在背斜轴部应力最为 集中的地区,是富集高产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20.
东营凹陷中央背斜隆起带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重建了东营凹陷构造演化过程 ,提出在盆地古近纪同裂陷期充填序列中 ,沙三段底界面S6′界面具有构造变格意义 ,过该界面盆地的构造应力场发生了由近南北向拉伸到NW—SE向拉伸的转换。在此基础上重新解析了盆地中央背斜隆起带 ,并指出中央背斜带是一个复合的构造系统。其东段的辛镇背斜的性质为受控于陈南铲式断层的大型伸展断弯褶皱 ,主要的活动期为Ek—Es下3 时期 ;而其西段为东营—梁家楼—现河弧形生长滑脱断裂系统的组成部分 ,主要形成于Es上3 —Es2 沉积时期。上述认识对于中央背斜隆起带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