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黄海地质     
《黄海地质》系我国第一部关于黄海海域地质研究的综合性专著。内容包括黄海地质研究史、黄海海域的自然概况、海岸与海底地貌、浅地层结构、古环境变迁、沉积格局、矿物组合及其分布、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磁性地层划分、~(14)C测年、生物地层特征、第四纪沉积过程、海面变化与岸线变迁以及海底构造与地壳结构等。具有涉及面广、资料新颖,内容丰富、分析深入等特点。就其科学内容而言,还有许多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2.
海岸线变迁环境地质问题研究--以福建南部沿海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岸侵蚀、淤积是改造沿海地质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用遥感技术和时空对比分析等监测手段来揭示地质环境的这种深刻变化,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的客观影响,是未来环境地质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系统总结现代海岸地质地貌特点及全新世以来海岸变迁概况的基础上,对福建南部沿海地区海岸线变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在当前世界海平面上升的总体情况下,海岸侵蚀将成为全球性海岸带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海湾淤积影响港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滩涂淤涨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滨海新区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多期遥感数据,监测天津滨海新区近10年来海岸线的冲淤变化及潮滩利用,结合历史海岸线资料,对其变迁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该地区海岸线总体快速向海推进,特别是在2007年以后推进速率明显增大,最大规模推进集中在海滨浴场至永定新河河口岸段,约13.7 km。围海造陆、港口建设等人为活动是其快速推进的主导因素。海岸侵蚀作用多发生在歧口河至青静黄排水渠岸段和大神堂村至涧河口岸段,且大神堂村至涧河口岸段比较显著,平均侵蚀速率约10m/a,需要密切关注和重点防范。  相似文献   

4.
基于Landsat MSS/TM、SPOT5、World View-1卫星数据,运用计算机技术对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经几何纠正、配准、彩色合成、融合图像处理等方法,分析研究泉州湾海岸岸相特征,通过提取相应时期海岸线,研究泉州湾海岸23年(1988~2011年)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泉州湾海岸线变迁主要受人为活动影响,海岸线变迁最大的是泥质海岸带,砂质和基岩等海岸带的变化较小,集中于湾内西北岸,南北两岸则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5.
赵宝成  谢建磊  李晓  陈勇  张婧斐 《地质论评》2023,69(1):2023010022-2023010022
上海是典型的大河口特大城市,具有全球独特的新构造沉降和河海相互作用及人地相互作用产生的河口海岸地貌遗迹和地面沉降灾害遗迹。基于文献资料、遥感影像和地面调查,笔者等筛选确立了上海市12处地质遗迹集中区,系统阐明了上海境内地质遗迹特征及地学意义。按照产生的时代顺序,上海市地质遗迹类型可划分为火山地貌、海岸地貌、水体地貌和地质灾害4种类型,分别命名为火山岩残丘遗迹、古海岸遗迹、河口三角洲遗迹和地面沉降遗迹。在补充AMS14C测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古岸线遗迹的年代,并根据松散沉积物地质构造剖面,揭示了具有明显年代跨度的3种类型地貌遗迹的演化关系。 上海市地质遗迹整体表达了长江河口区0. 12 Ga来地貌格局演化,6 ka以来海陆变迁与文明演替,1. 5 ka以来长江河口演化以及0. 1 ka以来地面沉降灾害的产生与防治。总体而言,上海市地质遗迹蕴含着中国乃至世界大河口区独特的地质演化史和人地关系史。本次研究提出的上海市地质遗迹点多分布在典型、稀有的生态景观区与人文景观区。这样,各类地质遗迹景观及相应的科学解说对于提升区域生态和文化景观价值及地学旅游路线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赵宝成  谢建磊  李晓  陈勇  张婧斐 《地质论评》2023,69(4):1398-1414
上海是典型的大河口特大城市,具有全球独特的新构造沉降和河海相互作用及人地相互作用产生的河口海岸地貌遗迹和地面沉降灾害遗迹。基于文献资料、遥感影像和地面调查,笔者等筛选确立了上海市12处地质遗迹集中区,系统阐明了上海境内地质遗迹特征及地学意义。按照产生的时代顺序,上海市地质遗迹类型可划分为火山地貌、海岸地貌、水体地貌和地质灾害4种类型,分别命名为火山岩残丘遗迹、古海岸遗迹、河口三角洲遗迹和地面沉降遗迹。在补充AMS14C测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古岸线遗迹的年代,并根据松散沉积物地质构造剖面,揭示了具有明显年代跨度的3种类型地貌遗迹的演化关系。上海市地质遗迹整体表达了长江河口区0.12 Ga来地貌格局演化,6 ka以来海陆变迁与文明演替,1.5 ka以来长江河口演化以及0.1 ka以来地面沉降灾害的产生与防治。总体而言,上海市地质遗迹蕴含着中国乃至世界大河口区独特的地质演化史和人地关系史。本次研究提出的上海市地质遗迹点多分布在典型、稀有的生态景观区与人文景观区。这样,各类地质遗迹景观及相应的科学解说对于提升区域生态和文化景观价值及地学旅游路线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渤海海岸带变迁及其环境地质效应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渤海海岸带变迁频繁。自第四纪以来,由于新构造活动与气候变迁,约有7~8次大规模海侵。渤海海岸带变迁对海岸带岩相古地理、海岸带地貌的形成演化、海岸带卤水矿床与贝壳堤分布、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强度、地下水流系统划分,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于海岸演化,海平面变化是最重要的控制因素之一。300000年以来海平面历史的建立,对于理解中、晚第四纪年代学,海岸演化对现代海岸特征的影响和测量沿海地区第四纪新构造运动都是特别重要的。这个专题讨论会的目的就是根据新发展的测年手段和具有不同构造特征的各种沿海地带地貌和地质的调查,建立海平面波动的年代和幅度以  相似文献   

9.
基于遥感图像的海岸线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秀琴 《福建地质》2012,31(1):60-66
海岸线是划分海洋与陆地管理区域的基准线,不同地貌的海岸线划分依据不尽相同,在卫星图像上的解译标志与提取方法也存在差异。根据我国东南沿海海岸地貌特征,研究其海岸线在ETM+、ALOS及SAR卫星图像中的解译特征标志,借助数字卫星图像处理技术,对试验区范围内不同类型海岸线图像进行提取。  相似文献   

10.
松嫩平原生态地质环境变迁构造-气候旋回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松嫩平原第四纪以来生态地质环境的变迁过程并对其演化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新构造运动是本区生态环境变迁的主要内动力,直接影响地形起伏和地貌形态,制约水系的变迁和沉积环境的演化。东亚季风作为新构造运动的间接产物,对本区气候的波动产生重要影响。新构造运动和东亚季风共同控制着本区第四纪以来生态地质环境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1.
1∶25万常德市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对洞庭盆地第四纪地质特征及演化进行了重点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进展及成果:①厘定了洞庭盆地及周缘隆-凹构造格局,并分别对洞庭盆地各次级构造单元及其周缘地区的第四纪地质特征及演化进行了详细解剖。②通过孢粉组合和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重塑了第四纪气候演化过程;通过重矿物组合探讨了洞庭盆地南部河湖变迁以及构造沉降过程。③确定洞庭盆地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期处于断陷阶段、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处于拗陷阶段,并详细查明了各阶段构造活动特征,提出了新的构造活动动力机制模式。④新提出“构造-沉积地貌类型”的概念,对图区进行了构造-沉积地貌类型的划分。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海洋砂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海洋砂矿主要是在海洋水动力等因素的作用之下,具有工业价值的重矿物在有利于富集的海底地貌部位形成的一种固体矿产资源。据重矿物所处的成矿区域可分为滨海(岸)砂矿和浅海砂矿。 一、滨海(岸)砂矿 系指位于现今海岸低潮线以上分布的砂矿,主要形成于第四纪高海面  相似文献   

13.
江苏第四纪海侵及近代海岸变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万里  顾洪群 《地质学刊》1998,22(A12):45-50
通过多种方法分析研究了江苏沿海海侵层和古海岸线遗迹的特征,勾画出第四纪以来江苏海岸线的变迁历史,为江苏沿海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岛屿资源丰富,是中国海岛数量最多的一个省。海岛区各类地质遗迹资源众多,特别是海岸地貌、花岗岩地貌、地质剖面和采矿遗址等类型尤为突出,在环太平洋构造域、全新世海面变化、海岸带动力地质作用、海岸地貌景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为建设海岛型地质公园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经过10余年的努力,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海岸带与第四纪研究所李凤林先生编著的《渤海湾西岸环境地质图集》将于年内出版。该图集由15幅图件和详尽的文字说明组成,涉及渤海湾西岸的遥感影像、前第四纪与第四纪地质、新构造、地貌(地表形态、水系、湿地)、海岸线与海陆变迁、考古及气象等内容。对顺直水利委员会20世纪初期地形图经数字化处理、并按0.5 m等高线间距精细着色的"20世纪初地表形态图",详尽地描绘了自然景观在现代大规模人类活动前夜的"最后一幕",提供了进行环境变化比较研究的"本底""。全新世海侵范围图、古岸线变迁图、古  相似文献   

16.
珠江三角洲环境地质控制性因素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地处广东省中南部,濒临南海,海陆相互作用较强烈,新构造运动活跃,侵蚀和剥蚀作用明显,第四系广布,地貌类型多样,是地质环境的过渡带和敏感带,独具特色的区域地质环境必然产生相应的环境地质问题。本文基于现代调查并综合以往研究成果,从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第四纪沉积的角度分析了控制珠三角城市群地质环境的重要因素,提出了对可持续城市化进程具有广泛影响的灾害性环境地质问题:地震灾害,软土区地面形变,岩溶塌陷,海岸异常变迁叠加海平面上升等问题。从地质环境的角度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长江河口及其水下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和环境变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笔者系统地研究了长江河口地区的晚第四纪地层。长江三角洲前缘区晚第四纪地层可划分为上更新统上段中部、全新统下部、全新统中部和全新统上部。上更新统顶部地层缺失。前三角洲区晚第四纪地层齐全,无缺失。武木冰期晚期,现今的长江河口和大陆架均出露成陆,古长江在大陆架外缘入海。15000aB.P,海面上升,海水逐渐向大陆架上部侵入;12000—10000aB.P,海水沿谷地侵入;6000aB.P,长江人海口在扬州、镇江附近。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加剧,人海河口不断外移,并以南岸边滩推展,北岸沙岛并岸的形式使河口不断束狭,逐渐形成现今长江口三级分汉四口入海的态势。  相似文献   

18.
陈曦  倪金  邴智武  赵旭 《地质与资源》2011,20(5):354-357
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多期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地形图、历史海图,定量分析了辽宁省海岸线近百年变迁特征.结果表明,自1909年以来,辽宁省海岸线的构型和长度发生了很大变化,陆地面积也相应增加.在全省范围内,从时序变化看,1909~1932年期间,海岸线变化最大,陆地面积增加最多,年增加速率也较快,1950~1980年期间,海岸线变化速率最小.从空间上看,各地段的岸线变化极不均衡,主要变化区域是辽东湾北部淤泥质海岸,大连附近的基岩岸段变化最小,最大的变化区段是双台子河段、复州湾和大洋河附近.  相似文献   

19.
本文较系统地阐述了杭州湾沿岸平原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特征,扼要分析了钱塘江与杭州湾岸线的变迁历史及其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指出海平面持续上升带采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是未来杭州湾海岸带面临的主要威胁,并对环杭州湾城市化发展规划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对海面升降变化的研究已取得较明显的进展, 但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的古海岸线遗迹、埋藏海相层和地貌标志等问题上。近几年, 我们通过对黄海晚第四纪岩芯沉积物的研究, 积累了不少有关黄海陆架区海面变化资料, 如埋藏泥炭层、古土壤层、贝壳层、钙结体层, 以及抱粉、微体古生物化石、14C和古地磁数据等。本文是根据我们对若千黄海晚第四纪岩芯的分析资料, 并结合邻近海区和沿岸的有关资料, 对本研究区的海面变化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