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解决弓上水库坝基渗漏问题, 采用高压喷射灌浆技术处理坝基,进行了钻孔深83 m、穿越粘土心墙、控制造孔斜率等一系列研究,革新了造孔工艺,改进了高喷设备及工艺,扩大了高喷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2.
杨书江 《探矿工程》2003,30(3):61-63
秦岭I线隧道是国内首次使用TBM施工的铁路隧道,TBM配备了先进的混凝土湿喷设备,介绍了湿喷混凝土施工技术在秦岭I线隧道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周太全  华渊 《岩土力学》2008,29(5):1377-1381
湿法喷射混凝土可有效地改善隧道内作业环境、反弹量小、喷射质量高,是隧道支护结构施工值得推广的工艺。首次在宝鸡-兰州铁路复线东巨寺沟铁路隧道选取试验段,实施湿喷工艺喷射聚丙烯纤维混凝土,作为支护结构兼作永久性支护,免除二次衬砌工作,并进行水平位移收敛监测。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对该隧道水平收敛曲线进行回归分析,同时采用隧道稳定性模糊概率分析理论对不同断面位置处的隧道围岩稳定性进行判别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湿喷纤维混凝土支护的隧道围岩处于稳定状态,可靠度指标高。  相似文献   

4.
锚喷支护是全世界普通采用的一种地下工程施工技术,但由于在存在喷射混凝土粉尘大,回弹多和喷层质量不稳定等主要问题,多年来同内外都在研究发展潮湿和湿喷混凝土技术与装备,本文主要介绍了-1.国内外锚喷支护技术概况,国外潮湿和湿喷设备及其所达到的主要技术指标;钢纤维喷射混凝土的发展,硅粉喷射混凝土和外加剂的开发应用,喷射机具的配套完善。2.风动湿喷设备的技术关键,防粘附转子的研究,组合型塑胶软体出料弯头的  相似文献   

5.
隧道钢纤维喷射混凝土单层衬砌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决隧道施工中采用单层喷射混凝土作为隧道永久衬砌的问题,对不同钢纤维及外添加剂掺量的混凝土分别进行了抗压、抗拉、抗渗以及弯曲强度等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在喷射混凝土中加入钢纤维材料,其抗拉、抗弯以及抗渗水性能分别提高了65.6 %、94.7 %、98.1 %;并通过现场试喷,选定符合设计要求、经济合理的配合比,在摩天岭隧道通风斜井施作了湿喷钢纤维混凝土,以单层衬砌代替原设计的复合式衬砌。工程实践证明,钢纤维湿喷混凝土,其支护强度达到了设计要求,喷射作业回弹损失量减少7 %~15 %。研究成果可为类似隧道纤维喷射混凝土单层衬砌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美国喷射混凝土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美国喷射混凝土技术中国地质勘查技术院张春波近几年来,在我国坑道掘进和隧道施工中推广应用“新奥法”取得了较好效果。喷锚支护是“新奥法”三要素(光面爆破、喷锚支护、围岩监测)之一。在我国喷射混凝土以干喷法为主,干喷混凝土产生大量的水泥尘,使作业场所中的粉...  相似文献   

7.
湿喷混凝土喷射速度特性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观点出发 ,从湿喷混凝土减弹、降尘和保证建设质量的角度 ,论述了湿喷混凝土研究的必要性。用流体力学理论分析了湿喷混凝土的射流规律 ,得出了最佳喷射速度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长城居庸关边坡的稳定性分析,采用喷锚方法对边坡表面和浅部进行支护;同时,采用预应力锚索对边坡深部进行加固。作者着重介绍预应力锚索的设计、施工及工艺要点。  相似文献   

9.
高压摆喷注浆在长沙市堤防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友清  熊伟光 《湖南地质》2001,20(2):126-130
为防止长沙市21.8km重点堤防的管涌、涌漏等隐患,提高堤防的抗洪能力,采用高压摆喷浆施工对其进行了整修、加固。较详细地介绍了设备的选择、孔间距及工艺参数的调整、工序安排和工程质量及检测方法。堤防中摆喷连结心墙的围井检测表明,高喷注浆是处理长沙市防洪堤防第四系松散地基的一项设备简便、噪音小、施工快、成本低、防渗效果好的工艺。  相似文献   

10.
华渊  周太全  吕宝华 《岩土力学》2008,29(Z1):232-236
由于湿喷纤维混凝土支护结构物理、力学参数和喷层厚度的离散性及混凝土强度破坏准则难以用支护材料参数显式表达,对该类隧道支护结构进行可靠度分析十分困难,提出采用响应面方法计算湿喷纤维混凝土支护结构的可靠度方法,并给出了计算流程,其中围岩-支护结构的确定性分析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可靠度分析采用2次响应面法.以赣州-龙岩铁路金华山软岩隧道湿喷纤维混凝土支护结构为研究对象,对该支护结构的可靠度进行分析与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金华山隧道湿喷纤维混凝土支护结构可靠度指标高,处于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1.
喷射混凝土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近几十年来喷射混凝土的研究工作进展作了一个较全面的介绍 ,就其工艺流程、机械配置、材料控制、施工管理等方面进行比较与讨论 ,探讨喷射混凝土在土木、水利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其发展前景提出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2.
吴顺川  姜春林  王金安 《岩土力学》2007,28(6):1192-1196
锚固是岩土工程领域的重要加固技术手段,而喷射混凝土与锚固工程往往是共存的,合理的喷层厚度及锚固参数十分重要。按照弹性力学中的薄板弯曲理论,从喷层与锚杆的相互作用分析出发,认为钢筋网在喷射混凝土断面上呈S形分布是最合理的布置方式。结合工程实例,采用有限差分FLAC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喷射混凝土技术在失稳加筋土挡土墙加固中的力学机制和应用效果,认为喷射混凝土可使锚杆间的墙体表面自由变形得到有效抑制、墙趾浅表面塑性区减少、锚杆预应力损失降低、加固效果得以改善;并对喷层厚度对加固效果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合理的混凝土厚度应考虑其具备柔中有刚、刚柔并举的力学属性,所得结论对锚喷加固工程中喷层厚度的确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吴陶  郭启锋  宋军 《探矿工程》2008,35(7):87-89
S型湿喷混凝土复合添加剂,集提高混凝土拌和料的和易性和流动性,以及液体速凝剂的性能于一体,代替国内原有的多种单一外加剂。着重介绍了该项目室内研究试验﹑生产试验和使用效果等方面的情况,以及添加剂的技术特性﹑合理掺量﹑使用工艺等。结果表明,该材料技术性能可靠,操作使用简便,经济效果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石长青 《地质与勘探》2004,40(3):101-104
本次围井高喷试验,选用三重管摆喷法处理方案,施工采用两序施工方法.砼墙体连续均匀,孔与孔之间连接较好,其防渗、强度、厚度均能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5.
选用水泥砂浆和玻璃钢分别模拟岩石和锚杆,浇筑2.5 m×1.8 m×2.1 m尺寸的岩体模型,通过模型试验研究近区锚喷结构在掏槽爆破作用下的振动特性。利用测试锚杆测得不同设置情况锚杆上的应变波。试验结果表明,端锚锚杆中部锚固段与锚杆尾部自由段测得的振动波形和变形形式完全不同,中部锚固段振动幅值稍大;在不设置喷层和预应力时,尾部自由段的应变波规律性更强,且持续时间长;随着离爆源距离的增加,锚杆的振动频率和幅值衰减明显,但振动持续时间则稍有增长;通过小波变化的时频方法分析应变波的能量,临近工作面锚杆的振动能量大,但能量分布分散,振动时间有限,稍远的锚杆虽振动能量小,但能量集中,持续时间长;两种不同能量对锚喷结构产生不同的损坏模式。试验和实践发现,爆破容易造成附近喷层的损坏和锚杆的失效,钢纤维混凝土可增加喷层的抗动载性能,调整支护工艺也是减小爆破影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涂兵雄  贾金青  王海涛  蔡燕燕  俞缙 《岩土力学》2013,34(12):3567-3572
针对锚喷支护设计中面层土压力计算模式存在的问题,以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技术为研究对象,假定锚杆间的土拱为二维平面拱,推导出了一种作用在喷射混凝土面层上的土压力计算方法,得到了面层土压力的分布曲线。分析土体黏聚力 、内摩擦角 、外摩擦角 和锚杆水平间距 对面层土压力的影响,并与简仓法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越小,面层土压力越大,且简仓法计算值明显小于文中计算值; 对面层土压力最大值无影响;面层土压力最大值与 成正比; 对面层土压力也有明显影响,在实际工程设计中,不应忽略 对减小面层土压力的贡献。最后给出了计算面层上的土压力简化公式。  相似文献   

17.
张德华  刘士海  任少强 《岩土力学》2015,36(6):1707-1713
隧道结构的围岩-支护特征曲线理论表明,初期支护强度变化及支护时机将极大地影响隧道周围围岩的变形及应力分布。相应地,作为初期支护重要组成部分的喷射混凝土,其喷射后的强度增长变化规律及硬化速度也极大地影响着围岩的变形及应力重分布。为探明喷射混凝土的强度增长规律及其硬化速度对初期支护性能的影响,结合隧道工程实践,进行了一系列喷射混凝土现场试验,建立了喷射混凝土强度和弹性模量增长规律,确定了喷射混凝土硬化速度对初期支护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表明:(1)隧道喷射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较快、较平稳,24 h抗压强度平均值为6.4 MPa,48 h抗压强度平均值为11.4 MPa。(2)在软弱围岩中提高喷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十分重要,是控制围岩变形和稳定的关键,喷混凝土早期强度越大,隧道初期支护作用越明显。(3)喷混凝土硬化速度对控制拱顶沉降变形效果较显著。与慢速硬化相比,喷射混凝土快速硬化时拱顶沉降减少10.4%,拱脚处减小17%,边墙水平收敛减少了30.7%。(4)喷射混凝土硬化速度对控制围岩塑性变形方面差异较小。(5)应充分考虑喷射混凝土的强度硬化过程,不考虑喷射混凝土硬化速度会在一定程度上高估初期支护性能,使其相应支护结构位移明显小于考虑硬化速度时相应的结构位移。  相似文献   

18.
深部破碎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富连  张广超 《岩土力学》2015,36(5):1397-1406
针对深部破碎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难题,以邢东矿-980车场巷道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研、数值模拟、井下试验及现场观测等方法分析围岩变形破坏特征,揭示其破坏机制,针对性地提出了以高强锚杆密集支护、新型喷层结构护表、滞后注浆加固为主体的多层次锚喷网注联合支护系统,详细阐明了具体支护措施的围岩控制机制,并用数值方法分析了锚杆间距、喷层厚度对于围岩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1)随着锚杆间距减小(0.7 m→0.3 m),锚杆承压拱和喷层结构的承载能力呈幂函数增长趋势,锚固区围岩压应力呈线性增长趋势,围岩变形量明显降低;(2)随着喷层厚度增大,喷层结构承载能力近似线性增长,锚固区围岩压应力亦呈增长趋势,各部位围岩位移量显著降低;(3)当喷层厚度达到200 mm时,非锚固区内围岩大部分处于压应力状态,拉应力区大幅减少。基于上述研究,结合现场地质、生产条件确定试验巷道围岩支护方案,并进行现场应用。工程实践表明,多层次锚喷网注联合支护技术可有效控制深井破碎软岩巷道围岩大变形,实现深井巷道围岩的稳定性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