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利用P波初动计算青海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P波初动对青海区域1992年来的6次哈佛大学及USGS等机构均未给出结果的5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了计算。通过区域断裂构造的展布与本文计算出的震源机制解的对比,计算了青海境内2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与哈佛大学给出的结果进行了对比,表明计算结果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2.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区域波形资料,用P、S波初动和P、S波的振幅比联合计算了发生在云南省内的91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通过与矩心矩张量法和P波初动法的结果对比分析,认为用P、S波初动和振幅比求解震源机制的方法是可行可靠的,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得到5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也可以计算台网分布较好地区的3~4级地震的震源机制.另外,用91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得到了云南地区震源机制类型、主压应力轴的平面分布及其统计图,结果表明云南地区以走滑型地震为主,主压应力轴优势分布方向为NNE向,这些结果与利用哈佛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利用P波和S波的初动和振幅比计算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39  
刘杰  郑斯华  康英  啜永清 《地震》2004,24(1):19-26
应用Snoke最新发展的利用P波、 SV波、 SH波的初动和振幅比联合计算地震震源机制解的程序, 使用一些省地震局数字台网得到的数字波形资料, 尝试计算了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并与原来仅用P波初动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 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该方法为数字地震资料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大柴旦周围40余个地震监测台站记录到的P波初动及部分S波初动等信息计算了2008年以来大柴旦50余次M3.5级以上的地震,其中合理的得出了46个震源机制解,通过与哈佛给出的结果分析了两次6级地震震源机制解的可靠性,同时讨论了中小震的震源机制解特性,并对区域的应力场进行了估算,得到了较为合理的结果,为该区域的地震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卓钰如 《地震学报》1991,13(2):150-160
本文用WKBJ方法,计算了中国境内已知震源机制的六个地震————1973年7月14日西藏约基台错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1976年8月16日、1976年8月21日及1976年8月23日松潘地震和1976年11月15日宁河地震————的远震垂直向P波和PP波的理论地震图,并与观测波形进行对比,以检验计算方法。讨论了西藏地震的震源机制。 作者注意到,走滑型地震和倾滑型地震PP波与P波最大振幅的比值在一定的震中距范围内有不同的特征。为此,计算了走滑型和倾滑型地震在破裂方位角为330,240和0,震源深度为8km,17km和24km,台站方主角为310时,震中距由40到80间的P波与PP波理论地震图。给出了PP波与P波最大振幅比(APP/AP)随震中距而变化的曲线。讨论了用(APP/AP)值对地震震源机制类型给出粗略的估计的可能性。此项工作有助于确定一些资料不全,例如本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间中国地震的震源机制类型。   相似文献   

6.
用P波初动波形求解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以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006年文安地震为例,拓展了基于P波初动波形和区域格林函数库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格点搜索方法。通过利用P波初动及随后几个波动周期的波形信息,获取文安5.1级震源机制解。应用示例表明,采用格点搜索方法可以获得较为可靠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证实了利用P波初至后几个周期的波形信息自动搜索获取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用P、S波最大振幅比法计算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MS2.5~3.7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对小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伽师小地震主要以走滑和正断层为主,与该时段发生的伽师6级强震具有相似的断错性质。1997年伽师小地震主压应力P轴方位为北东或近南北向,与1997~1998年6级强震主压应力P轴方位一致。1997年4月6日6.4级和1998年8月2日6.1级两次6级正断层地震前出现地震空段现象。  相似文献   

8.
Snoke震源机制求解方法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2003年青海德令哈M_L 6.7地震序列的主震和3个不同震级的余震震源机制解测定实例,展示了Snoke(2003)震源机制求解方法的应用过程和结果,提出了应用该方法需注意的问题。将同时利用了P波和S波初动方向及振幅比数据的测定结果与仅用P波初动方向数据的结果作了对比研究,说明仅用P波初动方向常常不能有效约束震源机制解,而Snoke方法增加使1用的SH波和SV波的初动方向以及SH波、SV波与P波的观测振幅比数据,使解答得到了更有效的约束,提高了解答的可信度。本试验研究说明,基于区域性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利用Snoke震源机制求解方法,有可能测定出比较可靠的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相似文献   

9.
应用Jeanne L.Hardebeck和Peter M.Shearer编制的利用P波初动和振幅比计算地震震源机制解的程序,使用九江—瑞昌流动地震台观测的地震资料,初步计算了九江—瑞昌地震余震的震源机制;并对单独利用P波初动和利用初动及振幅比这两种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综合最优计算结果,九江—瑞昌地震余震震源机制解为:走向174°,倾角62°,滑动角43°。  相似文献   

10.
杨中书  李超 《华南地震》2006,26(3):77-82
应用Jeanne L.Hardebeck和Peter M.Shearer编制的利用P波初动和振幅比计算地震震源机制解的程序,使用九江-瑞昌流动地震台观测的地震资料,初步计算了九江-瑞昌地震余震的震源机制;并对单独利用P波初动和利用初动及振幅比这两种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综合最优计算结果,九江-瑞昌地震余震震源机制解为:走向174°,倾角62°,滑动角43°.  相似文献   

11.
Using the seismic waveform data recorded by regional seismic network of Yunnan and Sichuan and the method of CAP, we calculate and obtain the focal mechanism of 268 earthquakes with the magnitude of ML≥4.0 occurring in Yunnan during Jan. 1999 to Aug. 2014; then, we analyze the types and the regional feature of the focal mechanism of earthquakes in Yunnan, on the basis of the focal mechanism of 109 earthquakes analyz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abov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we adopt the method of damped regional-scale stress inversion to calculate the best-fitting tectonic stress tensor of every grid in Yunnan; and adopt the method of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to calculate the direction of maximum horizontal principal stress in Yunnan. The result shows that: (1)the strike-slip type is the most principal type of the earthquake focus in the study area and the second is the normal faulting type; while, the reverse-fault type is relatively small.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ocal mechanism is obvious. This reflects that the dynamic source and acting force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tudy area. (2)The direction of the stress field in Yunnan shows a certain spatial continuity. Maximum horizontal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is mainly clockwise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counterclockwise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 The direction of stress field shows inhomogeneity in space. There exist two stress conversion zones respectively in EW and NS direction. The inversion result of stress field shows that the stress field in Yunnan is complex and the principal stress direction changes greatly; and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regions.  相似文献   

12.
2009年云南姚安6.0级地震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P波、SV波、SH波初动及其振幅比联合反演震源机制解的方法,计算了2009年7月9日发生在云南姚安6.0级地震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同时结合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对姚安6.0级地震的发震断层性质和震区应力场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分析表明:(1)姚安6.0级地震发震断层为NWW—SEE向的直立右旋走滑断层,与美国哈佛大学的主震CMT解节面基本一致,也与余震优势方向分布一致,证明结果可靠;(2)震区主压应力场优势方向为NNW—SSE向,与其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NNW—SSE向一致,表明主震应力场主要受到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控制,同时还有一些小的余震与主震应力场不同,表明震区应力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3)结合本次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震源机制解特征、震区断裂构造特征综合分析,综合判定姚安6.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属于马尾箐断裂。  相似文献   

13.
2013年8月12日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左贡县、芒康县交界发生6.1级地震,地震序列为前-主-余型,在主震发生前9h内发生了7次ML≥2.0中小地震,最大震级为ML 4.7。本文采用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方法,基于区域测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研究左贡-芒康6.1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变化过程。结果显示,主震前的中小地震相关系数较高,均值为0.86,表明其震源机制相似程度较高,是具有震兆意义的小震序列;余震的相关系数较低,表明震源机制相似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4.
川滇块体及周边区域现今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钧  赵翠萍  周连庆 《地震地质》2014,36(2):405-421
利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获取了川滇块体及周边区域2007年8月至2013年4月75次3.5级以上中等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哈佛大学历史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了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其构造动力学背景。结果表明:1)川滇块体各不同断裂带、块体内部各次级块体之间、块体内外表现出不同的震源机制解空间分布特征,揭示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滇块体及周边地区应力场的非均匀性;2)研究区各主要断裂带所反映的与构造背景作用一致的震源机制分布特征表明,川滇块体及周边近期断层破裂方式主要受到各个断裂带的构造活动以及次级块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控制;3)丽江-小金河断裂带上特殊的震源机制特征和发震应力轴的分布特征,进一步证实了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对高原逃逸物质的抵挡和屏蔽的作用;4)震源深度分布特征表明,川滇块体及周边地震震源深度主要分布于15km的上地壳,优势分布在5~15km的范围,揭示出研究区的地壳脆性孕震层位于5~15km的上地壳。  相似文献   

15.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发生7.3级地震,打破了中国大陆6年多的7级地震平静,成为我国近期较为显著的一次地震事件.综合分析MS≥4.0余震分布、震区断裂性质以及等震线长轴方向等资料,认为郭扎错断裂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据Harvard震源机制解分析,这次地震是在近NS向力的作用下,郭扎错断裂发生略带走滑分量的拉张破裂所致.通过地震前震区附近地震活动特征分析发现,于田地震发生在1996年以来新疆南部及邻区7级地震有序分布的空段;震前震区附近有4级地震空区形成,空区持续91个月后发生了2006年9月12日皮山5.8级"信号震",其后1.5年发生于田7.3级地震.  相似文献   

16.
用2002年3月31日台湾Ms7.5地震时上海地区软土地表和基岩记录的加速度资料讨论了地表软土覆盖层面波的地震动反应,并用经验格林函数法合成了台湾未来8级大地震在上海基岩和土层处的面波加速度时程,初步估计了其对高层建筑的影响。其结果对上海的工程抗震设计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2005年2月15日新疆乌什县6.3级地震后震情和灾情快速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乃秦 《内陆地震》2006,20(1):18-24
2005年2月15日乌什6.3级地震发生后,根据历史地震类型、空间分布图像和发震构造的对比分析在4个小时内做出快速判定:6.3级地震较大可能为主余型地震,短期内震区有可能发生5级左右强余震,并根据历史地震震害、地震空间位置与震害关系以及地震断错主动盘与震害关系的对比分析,快速估计6.3级地震区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较轻。评估意见及时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领导作了汇报,为自治区和震区的领导和群众顺利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发挥了良好作用。经过1个多月的实际检验,证明上述意见是正确的。最后对快速判定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肃南5.7级地震过程剪切波分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清河  刘希强 《地震》1996,16(4):417-426
剪切波分裂应用于地震预报中的3个主要困难是:(1)如何自动定量识别剪切波快慢波到时;(2)用以认识其基本特征的震例太少;(3)因各次地震的复杂性,对所给剪切波分裂结果难以给出恰当的解释,本文研究了1988年11月22日甘肃肃南5.7级地震过程剪切波分裂的特征。所用资料为1988年8月到1990年8月中法合作张掖数字台网的记录。通过对张掖~肃南地区地壳结构模型的研究,确认了所用各次地震的真实出射角基  相似文献   

19.
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板块俯冲及其应力状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提供的1973;2006年地震目录、哈佛大学提供的1978;2005年地震机制解资料,精细地研究了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态,分析了地震震源机制特征。研究结果认为:欧亚板块以约50;的倾角向南俯冲,地震最大深度为364km;印度板块以层间插入的方式与欧亚板块碰撞,在帕米尔;结附近碰撞强烈,地震活动明显增强,震源剖面显示字型分布形态;在帕米尔;结;两侧,随着印度板块俯冲动力减弱,地震活动也明显减弱,地震震源剖面显示,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剖面形态逐渐消失,欧亚板块向SE俯冲的剖面形态越加清晰,从地震震源剖面分布形态分析,印度板块没有穿过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向北的反复、多期的叠瓦式地震分布形态,可能反映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断离、再俯冲;再断离的过程。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间的强烈碰撞挤压作用,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处于以近SN向的挤压构造应力状态,逆断层数量约占70%,正断层数量约占11%,走滑断层数量约占19%。P轴优势方位显示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主压应力近SN向,倾角近水平,呈现由南向北倾斜;T轴倾角近垂直,整体接近俯冲带的倾向。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应力  相似文献   

20.
新疆博格达山北缘现今构造运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福忠  阮成雯  方伟 《内陆地震》2006,20(2):109-114
受近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的影响,新疆北天山地震带东段博格达山北缘发育多条晚第四纪活断裂,呈向北凸起的弧形,构成了博格达推覆体。这些晚第四纪活断裂现今活动方式继承了新构造运动以来的活动特点,博格达山由南向北继续推覆,在其北缘于1934年8月7日及1965年11月13日分别发生了6.0、6.6级地震。目前该处地震活动处于相对平静状态,未来存在发生6级地震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