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鲍雨  陈浩然 《热带地理》2024,(4):724-732
20世纪上半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达到高潮,巴西也受到后殖民思潮的影响,尝试重构其与西方之间的我者-他者关系。文章以该时期巴西人文地理学宗师吉尔贝托·弗雷雷(Gilberto Freyre)的著作《热带中国》(China Tropical)及其相关思想为分析对象,探究弗雷雷认为巴西是“热带中国”的空间他者化过程。研究发现:弗雷雷通过想象巴西的“热带性”和“中国性”,从地缘文化和地缘政治2个方面构建其关于巴西的民族国家发展的后殖民主义思想体系;弗雷雷从“历史科学”的文化决定论视角开展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分析,反对当时西方学界最为盛行的“自然科学”环境决定论,重塑了人-地关系框架中的视阈平衡;弗雷雷的“热带中国”概念是巴西后殖民思潮萌芽阶段的突出成果,也是当代中巴交往合作的重要思想基础。文章聚焦前殖民地国家巴西的想象地理学研究,有利于促进中国进一步理解巴西社会。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名》2011,(4):F0003-F0003
在汉门鄱阳街139号门前,悬挂着一块银色匾牌,上面写着大红色的“八七会议会址”六个醒目的大字。提起它的由来,还有一段耐人寻味故事.1979年3月.李维汉再次亲临会址,回忆当年的历史。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请他题写馆名,他欣然答应:“回北京找个人给你们题”。于是,他为纪念馆题写了“应当充分重视党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这是党研究工作的基础,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丰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使党史成为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3.
钟熊 《地理研究》1991,10(2):111-111
中国地理学会主持的“地理科学”研讨会于1991年4月5日—9日在北京召开。全国28个单位的56人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是近年来中国地理学会为响应中国科协主席钱学森教授关于建立地球表层学和发展地理科学的倡议组织的多次研讨会的继续。钱学森教授在开幕式上的讲话详细阐述了他对“地理科学”认识的由来。地理学会理事长黄秉维、副理事长吴传钧、王恩涌等出席了会议。黄秉维、吴传钧以及学会常务理事陈述彭在大会上发了言。  相似文献   

4.
2006年6月25日,由内蒙古国土资源厅举办的第16个“全国土地日纪念活动”在新华广场隆重举行,国土资源厅厅长白盾、副厅长王富友及厅机关、厅属事业单位数百人参加了这次主题为“依法合理用地促进科学发展”的大型纪念活动。依法合理用地 促进科学发展——第16个“全国土地日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5.
关于地学的发展问题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钱学森 《地理学报》1989,44(3):257-261
钱学森同志1987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第二次学部委员大会上,作了题为“关于地学的发展问题”的报告,提出了“地理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汇合”的概念,并强调地理科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1989年6月他和科协有关领导同志谈话时又指出:“地理科学对社会主义建设来说,是一门迫切需要的科学.……社会主义建设过程所提出的问题很多,如资源利用、国土整治、发展战略等,都涉及地理科学。……最近小平同志讲到要进行中、长期规划,这应是地理科学所关心和要解决的问题。”他还指出:“为了社会主义建设,我们要组织力量,统一思想,理直气壮地建立地理科学。中国科协要为此多做工作。”钱老的这些主张高瞻远瞩,对活跃我国地理界的学术思想有重要意义,本刊现转载他在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大会上的报告,以供参考学习,并希望对地理科学的发展问题广泛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6.
一、“科学一人文”文化的分裂与对峙 1959年5月7日下午,英国小说家、科学家C·P·斯诺在剑桥大学作了“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讲演,将自己3年前发表在《新政治家》杂志上的“两种文化”作了扩充和淋漓尽致的发挥,进一步表达了对“两种文化’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日益分裂和对峙的极度担忧。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学习也是一样。“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当学生面临问题时,不仅他的认知结构、智力潜能得到充分的调动,他的行为动机、成功欲望等非智力因素也得到最充分的激发,因而问题的存在最能激励人们去学习、去探究、去创造……而问题的解决过程又能强化沟通和合作技能、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更有甚者,学生解决了问题,不仅会产生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且会产生再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形成积极的情感和科学的态度等。  相似文献   

8.
地理学——大有发展前景的科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主要研究人地关系,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随着时代发展,“地”与“人”的内容都在不断变化、扩大、革新。最初,“地”只限于陆地表面,现在则扩大至地球表层的各个圈层;过去认为陆地环境是不变的,而今认识到地球各圈层均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人”的概念也是如此,最初只限于农业开荒、砍伐森林等,现则扩展到人类活动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特别是工业生产、燃烧煤炭、排放大量CO2引起全球变暖,对世界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极大。因此有人说:气候变化乃是全球变化中的核心问题。如果忽略了人…  相似文献   

9.
张镱锂 《地理研究》2004,23(3):422-422
为纪念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30年,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主编,近70余名从事青藏高原研究的老、中、青学者联合著述的科学著作———《青藏高原形成环境与发展》,近期已经由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在序言中,刘东生院士、孙鸿烈院士和郑度院士分别撰写了题为“青藏研究的科学范式、效应及其精神内涵”和“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两篇文章。文章用客观的、科学的和历史的观点,对30年来以中国科学院为主体的青藏高原研究在各个阶段的科学考察与重点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同时从自然科学史和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升华、凝炼并提出了“青藏效应”,即探索自然奥秘的凝聚效应、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效应、人  相似文献   

10.
黄秉维先生始终坚持认为,“没有综合性地理研究,地理学便失其存在的依据”,“综合研究是发展自然地理学最主要的方向,同时也是带动部门自然地理学最有效的途径”.综合研究包括现代过程和历史形成这两个互相关联、互相补充的方面,为此60年代他提出自然地理研究的3个方向,实际上是地理学在自然环境层次上的综合。近年来,黄秉维先生提出的“陆地系统科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是在新形势下,他一贯主张的地理综合研究思想的继续与发展。他强调综合研究的重要性,指出只有跨学科研究才是综合研究;为了协调人地关系,仅仅有自然方面的综合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社会经济方面的综合和自然与社会经济方面的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11.
郭文 《地理科学》2024,(2):288-296
在传统观念中,非人类能动性及其在空间意义生产中的价值很长时间没有得到承认,随着“后人类主体”思想和地理学“重返唯物主义”思潮的兴起,人们对非人与人关系能动性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将非人与人定义为“行动元”比“行动者”更加科学。研究提出“非人与人关系能动性–空间叠写–意义生产”命题和假设,并结合大学校园微观地理空间,通过3组时间镜头进行了观察分析,认为非人具有重要的能动性,非人与人关系能动性实践在空间叠写过程中,通过双方情感的相互性和流动性,使人们产生了地理想象和地方意象,建构了空间关系和地方认同,塑造了恋地情结和社会责任感。非人与人关系能动性价值认知转换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具有推动作用,其实践知识也比传统文化隐喻知识更具有科学性,通过他者导向的地方性形成机制对既往研究具有延伸意义。未来应重视非人与人关系能动性在教育中的作用和力量。研究对坚守自然–人类能动协同主义、教育能动性实践主体的边界拓展以及非人与人关系能动性在国家社会转型时期的人地和谐实践具有借鉴意义与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钱学森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系统工程专家.自1983年开始,他从系统科学角度对地球表层学进行深入研究,1986年正式提出“地理科学”这一划时代的慨念,并将其列为第十大科学技术部门、他认为地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而研究这类系统只能用由我国科技工作者独创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钱老之所以花大量精力来研究地理科学,是因为他认识到地理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地理环境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成败.由此,钱老又提出“地理建设”这一崭新慨念。  相似文献   

13.
著者弗·爱·麦·爱凯特(Friedrich Eduard Max Eckert)是德国阿亭(Aachen)工业大学地理学教授,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地图学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德国军队中主持测量工作。“地图科学”是他最有名的著作。“地图科学”书名下还有  相似文献   

14.
著者弗·爱·麦·爱凯特(Friedrich Eduard Max Eckert)是德国阿亭(Aachen)工业大学地理学教授,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地图学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德国军队中主持测量工作。“地图科学”是他最有名的著作。“地图科学”书名下还有  相似文献   

15.
于光远同志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他不仅在经济理论学方面有许多建树,同时还创建了许多应用经济科学。如“国土经济学”就是他创建的一门重要的应用经济科学。他不单提出了国土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而且还进行了大量关于国土经济学的科学实践活动。为我国国土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地理研究》2013,(6):F0002-F0002
湖南文理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地理专业办学始于1979年常德师专史地科史地专业,1982年成立常德师专地理系,设“地理教育”专科专业,1999年升本,开办“地理科学”本科专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有“地理科学、旅游管理、酒店管理”3个本科专业和“地理信息系统”1个本科专业方向,在校学生人数超过1000人。  相似文献   

17.
黄秉维先生始终坚持认为,“没有综合性地理研究,地理学便失其存在的依据”,“综合研究是发展自然地理学最主要的方向,同时也是带动部门自然地理学最有效的途径”。综合研究包括现代过程和历史形成这两个互相关联、互相补充的方面,为此60年代他提出自然地理研究的3个方向,实际上是地理学在自然环境层次上的综合。近年来,黄秉维先生提出的“陆地系统科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是在新形势下,他一贯主张的地理综合研究思想的继续与发展。他强调综合研究的重要性,指出只有跨学科研究才是综合研究;为了协调人地关系,仅仅有自然方面的综合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社会经济方面的综合和自然与社会经济方面的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18.
“对宣传周庄有着很大贡献。他是周庄人的好朋友!”前不久,当著名画家陈逸飞不幸逝世的噩耗传来,与这位传奇画家有着很深交往的周庄人顿时感到了巨大的悲痛。周庄镇党委书记屈玲妮接到记者的电话,脱口而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名》2010,(1):41-43
林则徐,中国近代民族英雄,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土、栎社散人等等。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20.
人地协调观因突出强调“协调”而不等同于人地观(念)。溯源人地关系原理,“协调”主要体现在人与地之间物质、能量的流通量和流通程度都需要控制在合理的“极限值”以内,依靠科学的行动与调适,确保人地交互状况运行在合理区间当中。本文聚焦“协调”,将以往用“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和“人地和谐发展”来解构人地协调观素养表现的方法,进一步调适、概括为:“辩证看待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懂得人类活动需尊重自然规律”“综合评判人地关系问题和举措”,通过协调认识、协调应对和协调评价三个方面充分突出“协调”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