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本文从科学管理的角度,研究并提出了地壳形变测量学与大地测量学的区别和联系,笔者认为,从学科划分上讲,应将地壳形变测量学作为大地动力学的一个分支。笔者从几个基本理论问题、需要解决的实用问题以及为地震预报及其研究服务的地壳形变网的布设原则等方面,论述了地壳形变测量学的学科发展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地壳形变测量学之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首先简述了当代地学前沿交叉新学科--地壳形变大地测量学的形成和内涵。地壳形变大地测量学开拓了现今地壳运动与现今地球动力学研究新领域,使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促进地球动力学等地学基础研究,证实地壳动力学的基本状态不是“SOC”而是“SO”,因而地震是可能预报的,有助于击破制约地震预报的“瓶颈”,从根本上推进地震预报。然后对当前的研究工作提出了7项建议,包括:将地壳形变监测系统建设为真正的“四维”快速测地系统,加速推进形变和重力的结合,地表与深部研究的结合,推进地壳运动“暂态信号”和“暂态过程”研究,研制和发布“数字形变信息产品”,深化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和现今地球动力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加速推进地震动力学和地震预报研究等。最后提出了对地壳形变大地测量学、现今地壳运动、现今地球动力学和地震预报未来发展的预测。地壳形变大地测量学正有力地推进地球科学创新和地震预报破关,激动人心的研究还仅仅是开始。  相似文献   

3.
为了把板内地震预报和蕴震过程研究推进到一个新水平,作者建议立即着手发展板内地壳形变系统动力学——大地测量学和现今地球动力学相交叉的一个新学科。 文中提出了一些新概念和新方法,如板内构造系统蕴震说和蕴震系统信息合成方法,还讨论了跨断层形变动态观测资料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原名《地壳形变与地震》 ,是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中国地震局第二地形变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综合观测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学术刊物。本刊宗旨是在推动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学科发展基础上 ,利用大地测量学理论和方法 ,监测、研究地壳运动与变形的机理 ,探讨地震孕育、发生与地壳形变的关系 ,运用上述理论成果与观测结果促进大陆地球动力学和地球物理场模型的建立 ,为地震科学与地震预报服务。其学科领域涉及大地测量学、地球重力学、地球动力学、地…  相似文献   

5.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原名《地壳形变与地震》 ,是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中国地震局第二地形变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综合观测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学术刊物。本刊宗旨是在推动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学科发展基础上 ,利用大地测量学理论和方法 ,监测、研究地壳运动与变形的机理 ,探讨地震孕育、发生与地壳形变的关系 ,运用上述理论成果与观测结果促进大陆地球动力学和地球物理场模型的建立 ,为地震科学与地震预报服务。其学科领域涉及大地测量学、地球重力学、地球动力学、地…  相似文献   

6.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是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学术刊物。本刊宗旨是在推动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学科发展基础上,利用大地测量学理论和方法,监测、研究地壳运动与变形的机理,探讨地震孕育、发生与地壳形变的关系,运用上述理论成果与观测结果促进大陆地球动力学和地球物理场模型的建立,为地震科学与地震预报服务。其学科领域…  相似文献   

7.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是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学术刊物。本刊宗旨是在推动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学科发展基础上,利用大地测量学理论和方法,监测、研究地壳运动与变形的机理,探讨地震孕育、发生与地壳形变的关系,运用上述理论成果与观测结果促进大陆地球动力学和地球物理场模型的建立,为地震科学与地震预报服务。其学科领域…  相似文献   

8.
《构造形变测量》是美国地壳运动测量专业委员会于1981年写的一份研究报告。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全称为《构造形变的大地测量学监视——一种向前看的战略》(Geodetic Monitoring of Tectonic Deformation——Toward a Strategy)。该《报告》是专业委员会为美国大地测量学  相似文献   

9.
监测和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需要,促进了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的相互交融.经过30余年的探索,一门地学前沿交叉新学科--"地壳形变学"已初步形成.地壳形变学已拥有空间-地面-深部立体测地系统,具有在多种空间尺度内精确测定现今地壳运动(秒~数十年)和灾害孕育过程的空前强大能力,从而可望击破长期制约现今地球动力学和地震预测的地球空间信息的"瓶颈".在21世纪,地壳形变学将成为推动大陆动力学和地震预报的主要科技动力之一,推进精确定量测定大陆动力学现今过程,限定现今大陆动力学性质并在验证解释地质学模型诸方面发挥特有作用.它将促使地震预测摆脱"粘滞状态",由"经验预测"走向"图像动力学预测";在揭示大陆地震孕育时空过程、判定地震大形势、划定危险区、搜寻和跟踪震源动力学演化过程及研究动力学响应耦合等方面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地球科学进入地球系统科学新时期,在防震减灾国家任务引领下,以空间等高新技术为特色的现代大地测量学与地震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力学和复杂动力系统理论相交融,历经50年艰难探索,一门交叉新兴学科--地震大地测量学初步形成。从科学思想与实践效果的视角,简述所取得的基本进展与问题,例如建立多尺度空-时(频)域精密监(探)测系统;开拓现今大陆地壳运动与变形动力学(10-2s~102a)新领域,精确获取前人未能知晓的自然现象;揭示出中国大陆地壳形变系统是一个自组织动力系统,地震是此系统演化过程中为保持长期稳定的自调节暂态行为,具可预测性,又极难实现完全确定性的预测;尽管仍待长期探索,而当下已有可能对其中某些地震作出不同程度的预测。以科学思想创新为基础,提出了促进地震预测创新、脱困的新途径、新模式、新对策和具可操作性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介绍了非开挖技术的种类和各自所适用的范围 ,国内外目前所用的材料及设备的类型和近期非开挖技术所取得的新进展。希望以此促进该技术在我国快速推广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地震观测仪器的检定与校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定与校准是评定测量器具、装置是否满足预期要求的两种方法,对地震测量器具、装置进行周期检定或者校准是确保测量数据正确,保证地震仪器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介绍可拓评判方法的原理以及在掩星定位及反演中的应用,并通过实际算例证明了不同高度角和几何分布对掩星卫星定位和反演精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方法相比,利用可拓评判方法选星后掩星定位,反演精度和稳定性均得到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GS�����������ܻ������绯��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缼???????GS???????????????????绯??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扼要综述了国内外近四年来大地测量研究与应用的重要进展(主要侧重于地壳形变与地震领域)。现分以下六个方面阐述:大地测量理论研究的重要进展;空间技术的发展与地壳形变监测;地球自转与地震研究的新思路;现代板块运动及其新的全球模型;地震形变实例研究;未来的发展与任务。  相似文献   

16.
概述了遥感技术在城市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及其优越性。回顾了近 30年来国内外城市环境遥感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介绍了遥感技术在分析城市生态系统时的结构和模型 ,从而为研究不同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以鲢鱼肉和淀粉为主要原料,通过加工处理而制成鲢鱼脆片;并利用试制的产品资料和根据模糊数学综合评判原理,建立鲢鱼脆片质量评判数学模式,借助它可找出质量好的最佳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真空热压烧结金刚石钻头的特点、优越性,即排杂、脱氧、脱气、促进金属粉末合金化、降低金刚石强度的热力损失、钻头内在质量明显改善;介绍了几个厂家钻头的试验情况,对其综合效果进行评价;文章还展望了这种新型钻头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ò???????????????????????????£????????FG5?????????????????????????????????????????????????????????????????????????13?Σ??С?1?飬???????????100?Σ????????5??10 -8 ms -2????????????????????  相似文献   

20.
跨断层流动形变监测环境及监测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首都圈地区跨断层流动形变监测环境的考察发现,某些监测场地中(近20%)存在一定的非地震因素影响。 为减少非地震因素的影响,跨断层流动形变水准和基线应该同桩观测;测量仪器应该由具有更高测量精度和稳定性的DiNi电子水准仪代替Ni002光学水准仪,用Di2002甚至TC2003和TCA系列仪器代替传统的24 m基线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