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微生物是地球上出现最早、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生物。它们在大部分化学元素和含有化学元素的矿物、岩石的组成和分布中曾起过重要作用。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由于其本身就是许多微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或某些微生物代谢的产物,在其生成、聚集和保存的漫长时期中,无不与微生物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阐述了海底微生物在水合物生成及其识别方面的应用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海洋微生物的生物矿化作用在大洋铁锰结核形成过程中的意义,选取芽孢八叠球菌作为实验菌株,通过实验室模拟中性有氧环境下的生物矿化实验,测定了Fe生物矿化过程中Fe离子浓度与价态的变化、细菌表面形态与矿物成分的变化。反应过程中,通过与死菌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的对比研究,有菌实验组的总Fe浓度、Fe2+浓度和Fe3+浓度下降最快,尤其是在前24 h。TEM照片显示细菌表面有明显的矿物颗粒生成,对这些矿物颗粒进行EDS分析测定,推测为Fe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实验结果表明,以芽孢八叠球菌为代表的海洋微生物在中性有氧条件下,通过主被动相结合的过程,对Fe产生了明显的矿化作用,揭示了微生物矿化作用对大洋铁锰结核形成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海底沉积物中的碎屑矿物(粒级为0.063~0.125 mm)的特征及分布样式对于鉴别沉积物的源区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对取自南海中沙群岛附近海域11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轻矿物含量、分布特征和矿物组合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将本区划分为以下三个矿物组合区:生物碎屑矿物区(Ⅰ)、火山碎屑矿物区(Ⅱ)、混合矿物区(Ⅲ).生物碎屑矿物区(Ⅰ)的矿物组合单一,为生物骨屑矿物.生物骨屑矿物主要来源于中沙环礁,极少量的陆源物质及火山物质可通过悬浮或风等途径搬运进入此区.火山碎屑矿物区(Ⅱ)的轻矿物以褐色火山玻璃为主,火山渣、无色火山玻璃等火山碎屑矿物含量也较高.风化碎屑及陆源碎屑矿物(如石英等)的含量较低.火山渣在本区呈点源式扩散分布.本区矿物组合为褐色火山玻璃-火山渣.此区的物质来源相对复杂,主要来源于原地海山岩石剥蚀风化以及区内可能存在的正在喷发的小型火山物质的风化,周边岛弧火山对其贡献极小.混合矿物区(Ⅲ)的物源丰富,包括生物源、火山源及陆源,该区又可分为两个矿物亚区:东北部混合矿物区(Ⅲ-1),主要的矿物组合包括生物骨屑矿物、褐色火山玻璃、石英、长石等,陆源物质来自于我国大陆,陆源物质基本上位于17°N以北;东南部混合矿物区(Ⅲ-2),矿物组合为生物骨屑矿物、褐色火山玻璃、石英以及风化碎屑矿物,其中陆源物质可能来自南海南部及西南部大陆中的碎屑矿物,通过发源于大河口的海底峡谷搬运进深海盆.  相似文献   

4.
厦门港重矿物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洪辉亮 《海洋学报》1993,15(3):49-62
厦门港表层沉积物细砂与极细砂中共有重矿物61种,其中大部分为陆源碎屑矿物,仅见少数自生矿物.不同海域、粒级的矿物含量变化较大,但多数矿物含量具有近岸高远岸低的特征.不同粒级的同种矿物分布比较相似,高值区一般也偏离不远.据优势和特征矿物分布等特点,将本港重矿物分布划分为12个组合区.文中较详细地论述了港湾周缘岩石和海洋动力等因素在形成上述结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产自黑海和挪威海的冷甲烷渗透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界将深海中发现的热液露头和在近大陆地区发现的冷渗透气液归属为上世纪最后25年中最重要的发现。这些气液含有还原化合物,后者在微生物的参与下,或者通过化学途径发生氧化作用。这些作用过程在水一海底界面上和其附近海底表面以下形成了金属和非金属矿物的堆积并发生了显微化学自养和甲烷供养的有机质生物合成作用。冷甲烷渗透场以成分类似的特殊生物种群(主要是营养共生动物)凝聚物的形态出露在海底表面。在文献中出现了以底栖动物和细菌层为标志的数十个活动性冷渗透场的报道。  相似文献   

6.
太平洋中部沉积物中的沸石矿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太平洋中部远洋沉积物中发现多种自生沸石矿物──钙十字沸石、斜发沸石、交沸石、钙沸石、钠沸石及毛沸石。它们为火山碎屑经海解和早期成岩作用所形成,首先出现的是蒙脱石,再逐渐转变成钙十字沸石、斜发沸石。其余沸石的形成可能与微环境及水溶液成分变化有关。生物状(钙十字)沸石的形成则系硅质生物壳体受蚀变交代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矿物粉尘在当今气候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矿物粉尘气溶胶具有的发射性质使其直接影响着大气圈的辐射平衡。矿物粉尘也以多种间接方式积极参与了气候活动,其中包括成为云层凝聚中心来决定云盖层的规模和特征以及可能控制着遥远的营养贫瘠的大洋与大陆地区的原始生物生产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128个表层沉积样品的定量研究,揭示隆源和矿物碎屑各组分的分布,也显示了组分分析作为一种简单、快速的研究方法在海洋古环境研究中的潜力,研究区生源碎屑的分布明显受与水深相关的深海溶解作用所控制,水深3500-4000m的现代南海CCD以下,钙质生物的含量急剧减少,而硅质生物的含量急剧增加,研究区表层沉积中的碎屑矿物主要来源于亚洲大陆,吕宋镐的风化产物只起次要作用,且其分布主要受与离岸距离远近和海流相关的搬运作用所控制。  相似文献   

9.
据矿物中包裹体测定成矿溶液成分与参数的可能性等关于矿物(其中包括石英)包裹体中反映介质成分和矿物形成参数的可靠性问题,本文作者之一(1974)在实验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而后其他研究者也作了研究(1982等)。但是至今还有人怀疑据包裹体准确测定矿物...  相似文献   

10.
南通QC_5孔第四系碎屑矿物达40余种。不同重矿物的含量垂向分布与沉积环境有关而呈“波状”变化。重矿物的组合分段大多与第四系中地层界线相对比。第四系碎屑矿物母岩以中酸性火成岩为主。F/Q值之大小是沉积物生成时间长短、古气候冷暖与沉积速率高低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