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前,我省用于人工增雨防雹的高炮数量已发展到250多门,用弹量也成几倍的增加,已发展成初具规模的高炮群。随着作业规模的扩大和用弹量的增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少数未爆炸的炮弹,原因多出在炮弹引信上。人工增雨专用炮弹引信的安全性是可靠的,其前提条件是按规定搬运、操作和储藏炮弹;如果违章搬运、操作和储藏炮弹,炮弹引信又是不安全的。为充分说明以上问题,本文分析了引信的构造和各部件动作。1 引信的构造引信由5部分构成:①引信体;②着发装置———由击针、雷管、雷管座、耳轴、凹型体组成;③自炸装置———由击针、…  相似文献   

2.
西北地区人工增雨(一期)工程建设项目由4个分系统组成:人工增雨监测识别分系统、通信传输分系统、作业指挥分系统、催化作业分系统。其中人工增雨监测识别分系统完成新一代人工增雨综合监测、催化作业飞机(夏延Ⅲ)改装,于2002年11月19日取得中国民用航空总局颁发的适航证书。机载碘化银末端燃烧器通过了由科教司组织的专家鉴定,新一代碘化银末端燃烧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人  相似文献   

3.
杨维林 《气象》1984,10(3):33-33
我国自七十年代初期以来,将碘化银37高炮弹,用于人工降雨和消雹作业,为减轻农业灾害,促进农业增产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使用这种人工降雨炮弹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使用的催化剂——碘化银较多(每发炮弹内装4—6克),因而白银耗费量较大;二是爆炸后弹尾部碎片较大(最大的单块约重200克),落地时影响人畜和房屋的安全。 有关工厂从1978年开始,在科研单位和使用部门的密切配合协助下,经过几年努力,研制成功了“83型人工消雹催雨弹”。该弹的特点是: 1.每发炮弹只用1克碘化银装于上下炸药柱中间,其成核率和产生的冰晶数不低于旧炮弹,甚至还有所增加。 2.采用已定型投产的37高炮大威力弹作为催化剂的运载体,炸药量较旧弹增加90%,综合爆炸威力增大80%以上,作用空域广并能提高消雹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省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工具主要以37高炮为主,高炮系部队退役装备,装备老化而且磨损大,在增雨防雹作业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故障,装备保养、装备老化及弹药原因引起故障的几率同时存在.2012年7月毕节市发生两起高炮身管断裂,故障发生后,专家对故障的判断分为高炮保养不善,身管有异物;高炮身管材质达到使用年限;炮弹药筒或弹丸变型;弹丸引信失效的等几种情况,该文通过在出故障炮站的调查,结合在现场收集到的弹丸残留物及碎片,作出这两起高炮在作业过程中发生身管断裂故障产生原因的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陈羿辰  何晖 《大气科学》2017,41(3):578-592.
本文统计分析了北京地区近三年的有效降水,重点研究了积层混合云降水特点并对其分类,发现积层混合云降水出现频次约占总降水次数的61%,其中积层混合云降水以积层连结型和水平混合型为主,二者之和占近80%。重点分析了积层混合云中对流和层云两种不同特点降水类型的宏微观结构,确立了反射率因子Z、温度T、粒子含水量M、催化剂AgⅠ(碘化银)活化率NE和粒子相态HTC(hydrometeor type classification)为人工增雨潜力识别指标及这些识别指标的取值范围,同时也根据研究现状和人工影响天气需求总结制定出人工增雨潜力等级。利用偏振雷达构建模糊逻辑识别算法对积层混合云三种降水类型进行增雨潜力区域识别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播撒碘化银增雨来说,积层混合云的增雨潜力区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增雨等级为“不适合”)和下层(零度层及以下)分别受含水量和温度等影响不适合增雨,中间层(增雨等级大于等于“等级一”)是可增雨区域;(2)积层混合云中层云区增雨潜力较小,对流云区可增雨潜力要远大于层云区,开式流场型与积层连结型可增雨潜力要大于水平混合型;(3)当降水云中识别出霰粒子时,其附近的大部分区域会有较好的增雨潜力。通过偏振雷达实例检验和数值模式模拟在积层混合云不同部位播撒碘化银催化试验发现,在增雨潜力较好的区域催化有很明显增雨效果,模拟试验结论与偏振雷达识别增雨潜力区结果也基本一致,说明基于偏振雷达的增雨潜力区识别方法和结果是具有参考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由航天部第四研究院41研究所设计研制的我国新一代WR-1B型增雨防雹火箭于今年7月15~18日在西安通过国家级鉴定,并将投入批量生产,经专家鉴定认为:WR-IB型增雨防雹火箭性能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国际水平。现将该火箭的结构、性能及特点简要介绍如下:WR-IB型增雨防雹火箭由火箭弹和发射架两部分组成。火箭弹由发动机、碘化根烟炉和降落伞安全着陆装置等部分组成。发射架由多联导向轨、俯仰方向机构、周角方向机构、电路检测发火控制器和固定底座等部分组成。WR-IB型增雨防雹火箭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列于附表。由表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7.
刘卫国  陶玥  周毓荃  党娟  谭超  高扬 《气象学报》2021,79(2):340-358
层状云降水效率通常较低,但却具有较高的云水资源开发潜力,是人工增雨作业的重要对象。随着中国南方地区生态改善、水库增蓄、抗旱等社会需求的增加,针对这些地区降水云系的人工增雨研究显得愈发重要。使用三维中尺度冷云催化模式,对2018年10月21日湖北省一次层状云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将模拟结果与卫星、降水和机载云物理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模式合理地模拟出了云和降水的主要宏、微观特征,观测和模拟结果均显示作业云区具有较好的冷云催化条件,在此基础上,按照实际作业中的飞机播撒轨迹,完整地模拟了此次催化作业过程。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凝结冻结核化和凝华核化是碘化银催化剂的主要核化方式;90%以上碘化银粒子的局地活化比为0.01%—2%,平均活化比为0.07%—0.27%;云系降水是由冷云降水和暖云降水两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催化作业使两种降水机制均有增强,增雨效果明显;催化后4 h,整个评估区内的累计净增雨量为2.12×108 kg,局地增雨率为?51.1%—306.7%,区域平均增雨率为8.1%;催化作业也使部分地区出现减雨,主要是由于催化过程中的潜热释放引起过冷层动力场扰动,一部分云区的上升气流减弱,从而导致降水粒子的成长减弱,地面出现减雨;在过冷云区,碘化银核化使冰晶浓度升高,导致冰晶-雪、雪-霰的转化过程增强,雪、霰粒子总量增加,更多的雪、霰粒子从冷区落入暖区,在暖区上层产生更多的大雨滴,从而使暖区的云雨粒子碰并过程增强,最终地面降水增加,这是此次催化作业导致增雨的主要微物理链条。   相似文献   

8.
高炮、火箭人影催化作业云层高度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碘化银的成核机理、高炮火箭撒播特点以及对不同类型云的特征分析,确定了使用高炮、火箭进行人影作业时云顶温度和人工增雨炮弹炸点及火箭播撒催化起点的温度:作业催化云层的云顶温度应处于-10~-24℃,最适宜为-15~-20℃;对层状云进行播撒催化,人工增雨炮弹炸点的高度应在-10~-15℃温度层,用火箭进行播撒作业时,起始播撒点的高度应确定在-10℃温度层;对积状云进行催化作业,人工增雨炮弹炸点的高度应选在-4~-10℃温度层,火箭起始播撒点的高度应确定在-4℃温度层.  相似文献   

9.
新一代机载PMS粒子测量系统及应用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详细介绍新一代机载PMS粒子测量系统的组成结构、软件系统、各部分的工作原理及功能,并介绍该系统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应用情况.该系统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实时性和适用性强、运行稳定的特点,是进行人工增雨等外场试验和研究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三七炮弹是进行人工增雨和防雹作业所需碘化银催化剂的主要载体之一,炮弹中碘化银催化剂的成核率数据是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计和指挥中进行催化剂作业剂量测算的重要参考,因此,对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中使用的三七炮弹的碘化银成核率进行检测非常重要。2013年11—12月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利用新建的1200 L等温云室和钢板式20 m3专用爆炸室等设备,对目前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中使用的两个厂家三七炮弹 (样品1、样品2) 的碘化银成核率进行国内首次统一检测。检测结果表明:两厂家炮弹成核率检测结果的拟合值量级均为109~1012/(g·AgI)(检测温度-6℃至-20℃),样品2成核率明显高于样品1。将本次检测结果与国内历次三七炮弹检测结果相比发现,两样品在负温高温段的成核率值均高于以往检测结果,其中,在具有指示意义的-10℃下的成核率,两样品均比以往检测结果要高2~3个量级。不同检测实验中成核率检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的现状说明,采用同一平台开展成核率统一检测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贵州气象》2010,34(3):F0004-F0004
自2009年夏秋开始,贵州省黔西南州遭遇有气象资料记录以来的特大干旱,截止6月7日全州打田及栽插秧面积比去年同期减少近半,部分地方人畜饮水仍旧困难。贵州省气象局党组抓住6月19日至20日的强对流天气,派出由汤筑强副局长率领的工作组再度前往,并在兴义市鲁屯镇防雹站成功实施人工增雨,作业8次,发射增雨火箭11枚、增雨炮弹26发,其他炮站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12.
洪延超  李宏宇 《高原气象》2011,30(5):1308-1323
利用观测资料、中尺度模式MM5和一维层状云模式,分析和研究了典型层状云系的"催化-供给"云结构及其分布、降水形成微物理机制;通过分析云的结构、降水机制和水分转化研究了人工增雨条件。结果表明,云系的不同部位,其垂直结构也不同,云系中有3个不同高度的含水量中心:高层冰云由冰晶和雪组成,含水量中心在300hPa高度;中层云为...  相似文献   

13.
《气象科技》1976,(3):29-29
目前苏联防雹作业中,除了使用火箭外,还应用防雹炮弹“埃布鲁斯-2”。60年代到现在,在中亚、北高加索和外高加索等地仍广为使用。这种炮弹口径为100毫米,弹头是铸铁的,底部呈半球形。为了保证炮弹发射时的稳定,弹头下部装有导环。试剂筒(内装75克碘化银或碘化铅或235克氯化钠)放在弹头的中部,筒的周围是炸药。弹头的顶部安有一种DB-32专门定时引信,可使炮弹在飞行途中的预定时间爆炸撒出试剂。在-10℃情况下,每发炮弹能产生10~(13)—10~(15)个活性核。由于采用高能炸药和薄的铸  相似文献   

14.
应用微电脑技术控制防雹增雨火箭发控系统是目前提高人工影响天气整体作业水平的关键手段。新疆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经过近两年的研制,近日已研制成功“新星-RH型防雹增雨火箭发控系统”,并在乌鲁木齐县永丰乡进行外场试验,获得成功,系统的各功能,技术参数正常,弹道轨迹稳定。该系统的发射架为地面固定和流动车载二合一架体结构,发射通道为铝合金村料制作,发射方位、仰角的转动由电机控制。“系统”以品牌586微机为核。心,具有:雏、汉语操作界面;史机自动控制;数据测试显示;火箭发射坐标变换;作业资料存贮;UPS电源供…  相似文献   

15.
北方大范围层状云和混合云飞机人工增雨(雪)是解除干旱、森林灭火、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研制的L-1型机载19管多星体拖曳式焰弹催化系统可满足上述需求。该系统由多星体焰弹弹体、AgI焰剂、发射装置和电控装置构成。试验和初步应用证明,该系统工艺稳定、操作简便、发射成功率100%,催化剂成核率在-8℃时高达1015个/g,入云5 min内90%的核即可活化,携弹量760枚,可连续作业4 h以上,后向发射,作业方式灵活。与目前使用的龙B-2型焰弹催化系统相比,该系统是一种新型优越的催化系统。  相似文献   

16.
唐其煌 《气象》1981,7(7):15-16
人工影响天气自从美国人谢费尔和冯内格特在1946年发现有效播撒剂——干冰和碘化银以来,已有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三十年来,人工影响天气在作用原理、技术工艺、探测手段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在试验作业的效果评定方面,也获得了审慎而乐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移动通信产品展示自动摘机体验系统的实现方案,详细描述了系统的组成以及工作原理.整个系统由摘机/挂机触发装置、防盗报警控制装置以及硬件控制器与PC机的通信软件部分组成,系统具有设计简单、可靠性高、运行方便等特点.系统采用C8051F020单片机作为CPU进行控制,结构简单,还可进行多种功能的扩展,并且简化了外围电路.  相似文献   

18.
《气象科技》1977,(3):26-26
土炮弹的弹壳是用黄胶泥压制成的。为了提高泥壳的抗压力,我们将压成的胶泥壳阴干后,请本地砖窑代烧成砖弹壳。这样处理后,提高了弹壳的抗压力,而每个成本只增加五分钱。用烧制弹壳装配的炮弹,发射药盒由原来的85克增加到130克(最大可用170克),发射高度由原来的500米左右增加到1,000米左右,又由于弹壳坚固,引爆药可以适当减少,导火索可以适当延长,瞎火、炸膛都大大减少;而烧成的弹壳厚度也有所减  相似文献   

19.
20 0 0年 11月 6~ 11日 ,WR型人工增雨防雹火箭推广讨论会在西安航天四院 41所召开 ,会议由 41所民用火箭厂召集召开 ,与会代表 5 0余人 ,航天四院副院长夏选长、41所所长王晓君等有关领导参加了开幕式及学术讨论会 ,会上民用火箭厂厂长就 WR型人工增雨防雹火箭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的使用情况 ,使用中发现的问题及对发现问题的研究情况和解决办法向与会代表作了介绍。并发布了两款新型火箭 ,一款是针对青海西藏等高地区的低成本射程 40 0 0米的防雹火箭 ,另一款是加入致导装置的针对层状云结构的高射程增雨火箭。前一款火箭已研究成功 ,可投…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中尺度模式模拟结果和卫星、雷达、飞机、地面雨量站等观测资料,对2012年9月21日河北一次西风槽降水层状云系的宏微观结构和增雨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西风槽降水过程的影响系统为500 h Pa低槽和700 h Pa切变线,地面并没有伴随冷锋系统;西风槽云系不同部位具有不同云层性质和垂直结构特征,前端为高层冷云,云顶温度为-35℃,云体由冰相粒子和过冷水组成,没有暖云,有少量冷云降水;槽线附近云系为冷暖混合云,云顶温度为-20℃,云体最为密实,地面降水较强;槽后云系为低层液态水云,云顶温度为-5℃,有少量暖云降水;云水分布对应上升运动和高饱和区,高饱和区越深厚、上升运动越强,产生的云水值越大;利用模式过冷水含量、上升运动区、冰晶浓度、温度和逐时雨强对冷云催化增雨作业条件进行分析,槽线附近云系过冷水含量较多,存在强可播区,播撒高度为3.8~6.5 km,最适宜冷云播撒增雨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