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制氢:Ⅱ.工程应用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时生物制氢的工程实践应用的研究进行了评论性的回顾。讨论了各种生物制氢系统的特点和优劣,重点讨论了厌氧发酵生物制氢系统的工艺流程与设计、工程控制参数与发酵调控、燃料电池及其衔接、产氢速率与产量的提高技术对策等许多技术问题。乙醇型发酵生物制氢理论(双碳发酵产氢学说或理论)指导下发酵法生物制氢工艺业已建立起来,分别进行了小试、中试。  相似文献   

2.
生物制氢:Ⅰ.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生物制氢的理论研究进行了评论性的回顾。讨论了光合成生物制氢系统、光分解生物制氢系统、水气交换反应生物制氢系统、光合—发酵杂交生物制氢系统和厌氧发酵生物制氢系统、离体氢酶生物制氢系统等6个生物制氢系统。乙醇型发酵生物制氢理论(双碳发酵产氢学说或理论)是生物制氢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物制氢:Ⅰ.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物制氢的理论研究进行了评论性的回顾。讨论了光合成生物制氢系统、光分解生物制氢系统、水气交换反应生物制氢系统、光合-发酵杂交生物制氢系统和厌氧发酵生物制氢系统、离体氢酶生物制氢系统等 6个生物制氢系统。乙醇型发酵生物制氢理论(双碳发酵产氢学说或理论)是生物制氢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氢能是未来能源的“终极形态”,目前工业上主要的制氢方式为化石燃料制氢。CO2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是实现氢气从“灰氢”向“蓝氢”转变的重要手段,对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文章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制氢与CCUS技术耦合领域的文献来源、研究力量、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发文量居于世界首位,与其他国家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国内外研究所和高校为主要研究力量;吸附强化甲烷蒸汽重整(SESMR)制氢技术、化学链燃烧(CLC)制氢技术以及催化剂、吸附剂、载氧体为主要的研究热点;金属载氧体处在研究前沿,研发具有催化和吸附作用的复合催化剂与应用CLC技术和煤气化结合的电、氢联产工艺到火电行业是未来研究发展的两大方向;考虑到“双碳目标”的政策压力和碳税的额外支出,配套CCUS的制氢技术仍是一个优选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超临界CO2能够破坏煤分子结构,提高生物甲烷的产量。为研究微生物在超临界CO2参与的煤储层原位条件下的产气潜力,以新疆地区某煤层气区块目标煤层的初始储层压力、温度和气体组分作为原位储层条件,通过自主设计的煤储层原位厌氧发酵装置,模拟煤储层原位储层条件下的厌氧发酵过程,并对生物气产量、煤的官能团结构和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超临界CO2参与的煤储层原位条件下,生物甲烷产量达到了32.9 mL/g,CO2的生物转化率为17.4%。FTIR光谱表明,原位条件下微生物对苯酚、醇、醚、酯中含氧基团的降解能力要强于常规条件下的厌氧发酵。超临界CO2参与下的储层原位厌氧发酵系统中,多种产甲烷代谢途径的产甲烷菌(氢营养型、乙酸营养型和甲基营养型)逐渐向单一的氢营养型产甲烷菌演化。高压环境下,细菌群落中芽孢杆菌Solibacillus silvestris成为水解产酸发酵阶段的优势菌。该研究为煤层气生物工程的现场实施和碳减排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6.
首先对人工冻结技术特点、发展情况和研究进展进行了叙述,然后对水平冻结和竖向冻结等各种冻结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讨论,最后指出了目前人工冻结技术在理论研究和工程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初步方向。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科研领域对于生物系统工程项目的探索在不断深入,有一些科研成果值得广泛推广,其价值极高。生物系统工程与科学是对系统论、工程方法、计算方法及实验方法进行交叉整合的应用与研究。本文主要探讨系统遗传学与生物技术—细胞分子生物系统的合成这一课题,得出系统科学对计算机科学、人工机器的仿生学的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论断,为生物技术科研领域充实了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8.
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勘查中的二维地电影像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在吸收传统的电阻率法勘探技术精华和方法理论的基础上,应用二维的观点和数字模拟重构技术,论述了二维地电影像系统的理论,方法技术、并通过实测案例展示了该技术在研究工程与环境地质调查问题的优势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水污染防治问题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了水污染防治及有关水生生物资源保护问题。对水质标准、生物监测、多重毒性、水质评价与熵值等均进行了讨论,并着重指出了综合生物塘系统和慢速渗滤土地处理系统的现状及问题。  相似文献   

10.
采用有机岩石学一热解分析(ROCK-EVAL)热模拟分析方法对三种典型煤相和镜质组的产烃性质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产烃性质和有机岩石学参数之间的关系.根据相同煤阶下煤和镜质组的产烃潜量S1 S2值气态烃和液态烃的产率以及湿气含量,得出煤相Ⅰ>煤相Ⅱ>煤相Ⅲ的特点:气态烃和液态烃组成上也有较明显差异.镜质组和煤的产烃潜量.S1 S2值与镜质组的相对荧光强度(I650nm rel%)和光变幅度(Ig/Io)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根据有机岩石学特征和产烃性质.镜质组可分为富氢镜质组和贫氢镜质组两类.在评价煤产烃性质时,必须考虑煤中不同煤相镜质组的还原类型。  相似文献   

11.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若干进展与今后发展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背景基础上、以《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条款和义务为主线,综述了我国在生物多样性编目、保护技术研究、信息系统建立和生物技术研究等领域的工作进展与成就;并根据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发展动态,讨论了今后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需要加强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查明与监测、生物资源持续利用技术、数据管理和信息网络建设、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等。  相似文献   

12.
生物修复描述了在地下水和土壤中进行的微生物自然降解过程,该过程是在厌氧(缺氧)条件下进行的。自然降解过程既需要电子给予者(如氧),也需要电子接收者(如氢)。多数情况下由于这些基本要素的需要(氧或氢),土壤很快会变得贫乏,氧或氢会以最快的速度阻止自然微生物污染的扩散并达到降解目的。通过固有细菌和自然土壤过程(固有衰减)使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衰减的很大优势在于避免了昂贵的泵吸系统、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13.
生物喀斯特及其微形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生物喀斯特是由生物作用和岩石的可溶性共同作用形成的特殊形态及其过程,本文在回顾和讨论了生物喀斯特的产生、定义、概念及其研究内容后,着重讨论了生物喀斯特微形态研究的概念、意义和研究方法、指出了生物喀斯特微形态研究是具有独特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重要理论实践意义的研究体系,提出了生物喀斯特微形态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沈小克同志是国内岩土工程界青年专家,在1986-1987年作为访问学者到挪威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系访学期间,系统学习岩土工程理论方法和测试分析技术,并与外国同行进行学术交流,获得国际著名岩土工程专家Nilmar Janby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5.
基于DST法和注入压降法在煤层气试井中的特点,利用煤层气试井专用设备对同一口井进行DST试井和注入压降试井,根据其工程实践结果,对比分析了两种方法在技术理论、专用设备实用性等方面的优缺点。分析结果显示:煤层气试井DST法具有测试成本低、测试的探测半径小、储层压力准确等特点,其专用设备具有操作简单、可靠性高等特点;煤层气试井注入压降法具有测试的探测半径大、可获得地层应力参数等特点,其专用设备具有适应性强、测试成功率高等特点;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可根据工程需求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6.
绿色岩土工程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岩土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岩土工程理念由此应运而生。该文对近十年来绿色岩土工程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研究现状等进行了述评,厘定了绿色岩土工程的定义,阐述了众多典型的绿色钻探技术、场地形成理论、新型绿色基坑支护技术、环保低碳边坡防护技术、集约型绿色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固体废弃物及建筑垃圾处置利用及荒漠化防治,分析与讨论了绿色岩土工程目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7.
薛琳 《岩土力学》1997,18(1):16-24
根据岩体力学位移理论,将广义地应力理论与岩体介质蠕变柔量理论相结合,建立了广义地应力的强度理论,并讨论了它在岩体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岩土力学》2006,27(7):1096-1096
该书是关于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技术的一本专著,系统介绍了这项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及其在典型房屋建筑工程和桥梁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包括润扬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国家重点工程。全书包括基本理论、在典型桩型中的应用、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及在特殊岩土中的应用与展望等共11章。  相似文献   

19.
华北地台晚古生代年代地层系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系《华北晚古生代聚煤规律》地层研究的一部分。以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地的整体作为研究范围,应用界线层型概念以及与首要门类生物地层单位界线的相关性讨论了各个年代地层界线,包括石炭、二叠系界线、石炭系内部界线和二叠系内部界线,并采用了国际通用阶名,与国内外相当地层界线进行了讨论和比较,建立了系统的和完整的华北地台晚古生代年地层系统。  相似文献   

20.
生物岩是新兴交叉学科生物岩石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物作用形成的岩石,主要包括生物礁岩、非造礁生物骨骼和泥晶组成的岩石、微生物骨骼组成的岩石、微生物作用形成的岩石。以往的生物礁和微生物岩分类系统只包括了一部分生物礁岩和微生物岩,尚有一部分宏体生物形成的岩石类型和微生物形成的岩石类型没有准确命名。为了促进生物岩的研究,作者提出一个包括生物礁岩、非造礁生物骨骼碳酸盐岩、微生物岩和其他微生物成因岩石的统一的生物岩分类系统,包括4个层级24种基本岩石类型。新增的基本岩石类型包括生物泥晶岩、微礁岩、微屑岩、包壳石、微骨架岩、微绑结岩、丝状岩、微泥晶岩等。作者还对部分岩石例如骨架岩等的定义进行了补充修正与完善,讨论了生物岩研究中存在的4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