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琼州海峡物探资料解释及灾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学超 《热带海洋》1999,18(2):72-78
利用在琼州海峡所采集的综合地球物理资料和地质钻探资料及围区地质资料,对该区的海底表层以地质,浅部地质和中一学位中地质进行了解释,阐述了主要地层的地球物理特征,并对存在的灾害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Web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对南海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存储、查询和分发进行了理论和方法上的研究,设计了南海地质与地球物理数据系统的整体结构、数据库结构以及系统的详细功能模块,并且运用ArcIMS技术实现了南海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数据的共享和发布,使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南海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数据库,实现了建立南海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信息共享服务体系、提高信息资源共享水平的目的.为用户发布和获取南海海洋数据提供了更为直观、快捷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近年来广泛收集了国内外在南黄海海域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 ,对南黄海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并应用海洋“863”高科技成果软件——《海上油气资源综合快速评价系统》进行了盆地模拟和资源评价 ,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的进展。( 1 )广泛应用国内外在南黄海海域及邻区的重磁资料和地震资料 (包括新采集的多道地震资料 ) ,采用综合地球物理解释技术 ,首次编制了全盆地 1∶ 50万的基底构造图、深度构造图、厚度图及沉积相图 ,对盆地的构造区划进行了重新划分 ,为南黄海油气勘查部署打下了良好基础。( 2 )在南黄海北…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研究文献搜集和资料统计,总结出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具有平台多样化、装备高精化、技术方法系列化、目标综合化的现状特点,并通过分析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研究与地球系统科学之间的密切关联性,指出地球系统科学理念对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研究范式、方向和内容、技术架构具有宏观全面的指导意义。未来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研究将在调查理念、装备技术、方法手段、合作研究、数据融合交换与共享5个方面有显著的改变和新一轮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5.
从七十年代开始上海地质调查局在东海开展了以地震勘探为主要手段的地球物理调查工作,这项工作旨在搞清东海的地质结构和寻找油气田,我们对大量的地震资料作解释工作,大量的使人们对对海东的地质和油气情况有了在的认识。在东海地震资料解释了工作中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东海油气资源区海底稳定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洋灾害地质因素是影响海洋开发活动安全的重要因素。通过提取东海油气资源区的地球物理和工程地质资料中的灾害地质因素和对东海油气资源区灾害地质环境的充分研究,以灾害地质因素为评价因子,应用GIS技术,采用加权统计模型对研究区的海底稳定性进行分区定量评价。利用评价结果,确定了东海油气资源区基于地貌类型区划的海底稳定性级别。  相似文献   

7.
近海湾口潮汐沉积特征通常以地质资料进行描述,而很少以地球物理资料进行描述。或仅利用某种地球物理资料进行分析。本文通过利用多波束、侧扫声呐、单道地震、多道高分辨率地震和磁法等多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和技术,针对胶州湾近海湾口潮汐沉积的地球物理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获得了近海湾口潮汐沉积典型的地球物理特征。  相似文献   

8.
南海曾母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分析曾母盆地近几十年来的油气田(井)勘探资料和近年来的地球物理调查成果,在研究区域地质、沉积特征与烃源岩演化关系的基础上,论述了曾母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及其分布特征,并总结其分布规律性。  相似文献   

9.
《海洋地质动态》是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主办、海洋地质杂志社编辑、海洋出版社出版的海洋地质科学领域的指导类正式刊物(月刊),主要刊登反映当今国内外海洋地质、海洋石油地质、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球化学、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等学科的科技进展和发展趋势的学术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曾母盆地近几十年来的油气田(井)勘探资料和近年来的地球物理调查成果,在研究区域地质、沉积特征与烃源岩演化关系的基础上,论述了曾母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及其分布特征,并总结其分布规律性。  相似文献   

11.
古巴三区块是2005年中国石化获得的风险勘探开发合同区块,位于墨西哥湾西南部,是古巴西部的前陆盆地之一。结合该盆地勘探现状,对相关的钻井、物探以及地球化学等资料进行石油地质综合分析,评价了该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及其勘探潜力,预测了有利区带。三区块主要发育上侏罗统一下白垩统的泥灰岩、泥质灰岩和中-下侏罗统泥页岩两套主要烃源岩,储层以泥晶灰岩、灰岩和砂砾岩为主,区内早期形成的圈闭在造山期基本遭到破坏,有效的圈闭主要形成于晚古近纪,圈闭类型有背斜、断鼻、断块和地层圈闭等,推测可能发育多套储盖组合。据区域对比和钻井资料分析,区内的前陆冲断带是本区最有利勘探区带,南盆地北缘发育较厚的第三系,推测是本区有利远景区。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的快速变革,有效驱动海洋信息化的发展与创新。实现海洋信息资源的高效存储和管理,需要对海洋数据管理体系进行统筹规划。文章根据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数据特点,进行了数据层次分类研究,分析了数据标准化过程,确立了基于文件和数据库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数据存储策略,提出结构化事务型数据库、结构化分析型数据库(NewSQL)和非结构化计算型数据库(NoSQL)相结合的数据组织架构。该数据分类组织方案为实现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数据规范化管理、集约利用和共享服务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其他海洋数据分类与组织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述了建国以来我国海洋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论述区域地质调查在海洋地质基础工作和未来海洋开发中的战略意义,介绍了国内外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的现状,对开展这项调查的可行性条件,以及进行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的项目内容、技术方法和提交成果等提出了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天津沿海地区近年来的工程地质资料进行统计研究,得到该地区工程地层的物理力学特征,为天津沿海地区的开发建设提供工程地质参考资料。同时,给出了各个地层的静力触探统计数据,以供地基基础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埕岛海区浅表层地质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文哲 《海岸工程》2005,24(4):27-34
利用浅地层剖面、旁测声纳、洲深及钻孔资料对埕岛海域进行了全面的勘察和研究,总结出该海区浅表层地质的分布特点和演化规律,说明了该海区灾害地质现象产生的原因,为胜利油田海上建筑物的安全作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海底峡谷是陆源物质向深海运移的重要通道。对于远离陆地的海底峡谷,通常认为浊流是物质搬运的主要营力。受限于探测精度和复杂作业环境影响,使用常规地球物理资料对深水海底峡谷尤其是对谷底沉积体的形态和结构特征的刻画不够精细。基于水下自主航行器(AUV,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采集的高分辨率多波束、旁扫声呐和浅地层剖面资料,对神狐峡谷群中的一条峡谷的谷底表面及部分浅部地层的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峡谷谷底浅部地层并不像它平滑的表面那么简单,而是由大量内部杂乱弱反射、厚度在8.4 m及以下的块体搬运沉积体组成。峡谷中下游块体搬运沉积体大都沿峡谷走向整体呈条带状展布,不是直接来源于相邻的峡谷脊部。研究认为在特定沉积环境下(例如高海平面时期),陆坡限定性峡谷谷底的块体搬运沉积过程的重复进行是峡谷谷底物质输运的重要途径,与浊流共同雕刻了峡谷的地形地貌。基于AUV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将是研究海底浅表层沉积过程和保障海底工程施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渤海莱州湾某区块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出现反射特征杂乱、同相轴连续性差等现象,对该区块浅部地层进行了电火花物探调查,并在地震资料异常区和非异常区分别选取1个位置进行钻孔,同时对海底面以下150 m范围内的土层进行连续的地质取样。通过对物探和地质资料的综合对比分析,判断造成研究区浅层地震资料反射异常与下述几个方面因素有关:(1)研究区处于莱州湾凹陷东部走滑断裂带内,浅部地层受深部断裂系统影响发育许多小断裂;(2)研究地层中富含大量的浅层气;(3)与邻近区块对比,所揭示浅部地层的土质性质十分异常,土层强度和剪切波速等均明显偏大。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地质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三角洲已有的晚第四纪沉积地质学研究成果阐明了区域内晚第四纪沉积分区和沉积序列,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内部构型,对千年级和百年级事件沉积进行了初步探讨,总结出了长江三角洲发育模式和控制因素。但同时仍有一些涉及长江三角洲沉积和演化的重要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阐述。目前,对末次冰盛期的长江三角洲存在与否尚存在较大分歧,长江古河口湾向三角洲的转换机制与模式尚不清楚,三角洲系统“源到汇”的研究尚未开展,长江三角洲对人类活动的响应也刚受到重视。对这些问题的探讨,需要以沉积地质学的手段对海区三角洲进行精细解剖。目前,长江三角洲沉积地质学研究中存在着陆区三角洲研究程度高、海区三角洲研究程度低的现状,因此,进一步的研究需在海区三角洲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19.
南海西部海域新生代地质构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南海西部海域地质构造复杂,以北东、北西和近南北向断裂构成区域性格架,重力异常和磁力异常具有明显方向性,地震剖面反映新生代地层可划分出上、中、下三套构造层,深部地壳结构变化较大,地壳强烈减薄,甚至出现了洋壳。此外,南海西部海域发育了一系列新生代沉积盆地,是南海地区一个重要的油气聚集带。本文通过收集多年来的地质一地球物理调查成果,从宏观上综合研究了这一地区的地球物理场和地质构造特征及地壳结构,为评价这一地区的油气资源潜力提供基础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叠前深度偏移地震成像分析, 结合前人重磁反演等地球物理资料成果, 对中沙海槽盆地东北部结构构造进行探索研究。研究表明: 中沙海槽盆地东北部发育新生代地层, 厚度在1500~2500m之间, 地层层速度为1500~ 3500m·s-1, 不存在中生界沉积层, 盆地基底为海山或前寒武系基岩及岩浆岩隆起。中沙海槽盆地新生代陆源海相烃源岩丰富, 盆地新生界地层厚度大, 盆地凹陷、断裂发育, 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