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安徽省境内有宿松群与大别群接触关系性质的厘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明金  汤加富 《现代地质》1998,12(4):541-547
运用构造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详细解剖了安徽省境内宿松群与大别群在几个重要地段接触关系的性质,提出宿松群南西部的大别群主要是变形变质侵入体,与宿松群为先侵入,后构造的接触关系。在宿松群大新组厚层白云质大理岩之上发现多层透镜状层间砂砾岩层,沉积和构造标志均显示其层位在大新屋组之上,对原来认为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和底砾岩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2.
安徽宿松群的甄别及时代归属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原宿松群的深入研究,将其解体为蒲河片麻岩套与宿松岩群。宿松群与大别群在南部经历了先侵入,后韧性剪切变形,再构造破碎的复杂过程,并非不整合接触;在北部为过渡或构造叠置关系。重新厘定宿松岩群的构造地层序列自下而上由甘田坳岩级(新建),柳坪岩组、大新层岩组、梓树坞岩组(新建)所组成人地层序列、微古组合、地质年代等方面谁了宿松岩群属新元古代,为重新认识大别山带的形成演化提供子新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原宿松群的深入研究 ,将其解体为蒲河片麻岩套与宿松岩群。宿松岩群与大别群在南部经历了先侵入 ,后韧性剪切变形 ,再构造破碎的复杂过程 ,并非不整合接触 ;在北部为过渡或构造叠置关系。重新厘定宿松岩群的构造地层序列自下而上由甘田坳岩组 (新建 ) ,柳坪岩组、大新屋岩组、梓树坞岩组 (新建 )所组成 ,并从地层序列、微古组合、地质年代等方面论证了宿松岩群属新元古代 ,为重新认识大别造山带的形成演化提供了新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重新认识宿松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在对原宿松群进行深入研究和解剖基础上,将其解体为浦河片麻岩套与宿松岩群。重新厘定了宿松岩群自下而上,由甘田拗岩组(新建)、柳坪岩组、大新屋岩组、梓树坞岩组(新建)所组成的构造地层序列。分析了宿松岩群在南部与原大别群非不整合接触关系,在北部为过渡关系。从孢粉组合,地层序列等方面进一步论证了宿松岩群属震旦系。为重新认识大别山变质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及高压带形成折返机制提供了新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
大别山南部宿松群的组成及形成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根据对大别山南部的区域地质调查和同位素年代学测定,对宿松群的组成和形成时代进行了研究。进一步论证了宿松群可解体为以变质侵入岩为主的蒲河杂岩和变质沉积岩为主的宿松岩群两部分。前者主要分别在原宿松群虎踏石组和蒲河组的范围内,组成岩石变花岗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为主,其原岩主要为形成于新元古代的花岗岩类和基性侵入岩;后者主要分布在原宿松群大新屋组和柳萍组范围内,组成岩石主要为变质碎屑岩和化学沉积岩,可分为大新屋岩组和柳坪岩组,是不整合在古元古代二长花岗片麻岩之上,时代为中元古代早期。  相似文献   

6.
大别山南部的低级变质岩:宿松群和张八岭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别山南部的浅变质岩指宿松群和张八岭群。前者为扬子大陆被动边缘沉积,不整合在扬子大陆晚元古代的结晶基底之上,后者为古大别洋的洋壳,它和北部浅变质岩佛子岭群和梅山群一起,与洋壳俯冲造山带主要构造单元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黄仲权 《云南地质》1995,14(1):69-78
云南中东部前震旦系昆阳群滑覆构造黄仲权(云南省地质矿产局)昆阳群地层正倒之争,至今认识尚有分歧,主张正层观点的同志,认为因民组与下伏地层之间为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其间存在“东川运动”,持倒层观点的同志则认为因民组与下伏地层之间为断层接触,下昆阳群因民...  相似文献   

8.
论浙江平水群的划分和地质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实测的浙江省浦江县蒙山剖面,建立二个地层单位层型:蒙山组和陈塘坞组,二组归并为平水群。平水群为岩石地层清理前所用的地层名称,本研究予以恢复并修订了它的含义。平水群下部为蒙山组细碧角斑岩建造,上部为陈塘坞组海相砂泥岩建造,与上覆地层双溪坞群为整合关系;它代表浙江省西北部最古老的基底。通过对层型剖面微古植物化石和同位素年龄的研究对比,提出平水群地质时代归属中-新元古代。   相似文献   

9.
浙北双溪坞群的构造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通过对双溪坞群的岩层对比和构造分析,认为本区的双溪坞群与上覆地层间在构造样式上的存在着较大差异。双溪坞群的章村组和北组具有相似的地质特征,为同一火山放心回的产物。神功运动使早期形成的双溪坞群褶皱造山,开怀 竖线型平臣褶皱构造,并受后期构造的叠加改造,形成轴向北东的叠加褶皱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0.
郯庐断裂带南段并无巨大平移—来自安徽境内的证据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汤加富  许卫 《地质论评》2002,48(5):449-456
本文根据新近1:5万地质填图和构造调查所获资料,依据郯庐断裂带两侧标志地质体(西冷岩组火山岩,宿松岩群和肥东岩群中磷矿层,大别岩群和阚集岩群)的构造型式和错位情况,拉伸线理的性质和动向,以及郯庐断裂带两侧的次级断裂带特征等,都不能判定郯庐断裂带存在巨大左行平移,故认为大别-苏鲁造山带呈弧形展布,基本代表了原始构造方位,郯庐断裂带是多期构造变动形成的负向构造带,综合造就的一种假位错效应。  相似文献   

11.
佛子岭群的岩石地球化学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大别山北部佛子岭群变碎屑岩主要由板岩、千枚岩和云母石英片岩等所组成。其原岩主要为杂砂岩和岩屑砂岩,少数为长石砂岩等。佛子岭群的岩石地球化学及岩石建造特征等均表明,它形成于中朝大陆板块南部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是一套复理石建造。  相似文献   

12.
徐贵忠  郝杰 《地质科学》1988,(2):97-109
佛子岭群主要由一套绿片岩相的变质岩组成,分布在安徽境内的大别山北麓。其上部为一套变质的复理石建造,下部为变质的火山-沉积岩建造。佛子岭群的变质火山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及佛子岭群的岩石组合特征表明,佛子岭群是发育在一断陷盆地中,该断陷盆地可能在晚元古代早期开始拉张,在晚元古代末期闭合。在此期间,郯-庐断裂带在华北断块和大别山古老断块之间的拉张与闭合过程中可能起着类似于转换断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别山北麓梅山群中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灿  马文璞 《现代地质》1997,11(1):118-124
梅山群为分布于北淮阳地区位于佛子岭群之下、逆掩于晚泥盆世—石炭纪杨山煤系和中侏罗统红层之上的一套中—浅变质岩系,在其中、上部发育NW走向的韧性剪切带,产状与区域片理一致。对韧性剪切带及其变形岩石———糜棱岩的宏微观构造研究表明,韧性剪切变形发生于区域变质岩形成之后,具有右旋剪切的运动特点,反映大别山地块向北仰冲过程中所派生的侧向滑移作用  相似文献   

14.
苏鲁超高压造山带海州群锆石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别和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作为中生代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之间大陆碰撞作用的标志产物,由不同的岩石单元以构造接触拼合而成。近年来的研究工作主要针对其超高压变质岩石单元,而其低级变质岩石单元如大别山北麓的北淮阳带、南麓的宿松带和苏鲁地区南部的海州群等的研究程度依然较低。这些低级变质岩石单元的形成时代、变质历史以及归属问题的厘定同样有助于完整地理解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和演化。本文报道海州群云母石英片岩的锆石年龄和钕同位素分析数据,提供区域对比资料,讨论分析结果隐含的地质意义。 海州群包括下部的锦屏组和上部的云台组,主要出露于海州-云台山-连云港一线,区域变质岩为其主要岩石类型。岩群底部以含“砾”白云石英片岩与胸山片麻状花岗岩接触。根据江苏省和上海市区域地质志资料,锦屏组原岩恢复为泥质、泥砂质、含磷碳酸盐浅海沉积。锦屏组含磷矿化带可与肥东群双山组、宿松群柳坪组、红安群七角山组对比。云台组出露较广,以灰、灰白色白云钠长变粒岩为主夹少量黑云斜长变粒岩、白云石英片岩、蓝晶石英片岩、石英岩、蓝晶石英岩,含黄铁矿浅粒岩、黑云片岩、角闪片岩、绿帘角闪斜长变粒岩。云台组中下部见有石英岩、白云石英岩,及原始沉积的层理和交错层,具沉积岩的特征,岩石化学原岩恢复为泥质、泥砂质和富泥质胶结的长石砂岩,而上部岩石原岩可恢复为石英角斑岩类夹同质火山碎屑岩。 3个云母石英片岩样品中的锆石大部分具有振荡环带内部结构,指示岩浆成因,退晶化程度也较明显。采用U-Pb同位素稀释法和Pb-Pb蒸发法分析,获得锆石年龄范围为801~787 Ma,应为锆石的结晶时代。Nd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云母石英片岩的初始εNd值(800 Ma)变化在-12.8~-8.8之间,亏损地幔钕模式年龄范围为2100~2400 Ma。这些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从时代和物源特征上,海州群云母石英片岩的原岩可与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岩的原岩对比。它们可能代表与晚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有关的岩浆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梅山群的再定位、区域对比和构造含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马文璞  刘文灿 《现代地质》1997,11(1):95-101
金寨地区新的1∶50000区调成果表明,梅山群并不是原来认为的那样是变质的石炭系,它实际上包括未变质石炭系、绿片岩相佛子岭群和角闪岩相变质岩三部分地质体,彼此构造接触,应予以解体。新定义的梅山群可能是经受了强协调化作用的变质混杂堆积,代表秦岭—大别造山带前中生代的主缝合带,隔开了以北晚泥盆世—石炭纪的杨山煤系和以南同时代的南湾—诸佛庵组变质复理石。梅山群沿走向向东可与卢镇关群,向西可与商城群对比  相似文献   

16.
豫西太华群微体植物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丁莲芳 《地质论评》1996,42(5):459-464,T001
豫西太华群一名已沿用了30余年,在这套中深变质岩系中,过去从未发现生物化石,前人根据变质程度及构造格架一直将其归入太古宇。笔者对小秦岭地区这套中深变质岩系的石墨片麻岩,石英岩,长石石英岩及大理岩,采用浸解法,切片法研究,发现了一批微体古生物化石,文中介绍了微体化石的赋存层位及岩性。  相似文献   

17.
关于大别运动的新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据红安群(宿松群)和大别山杂岩在岩石建造和变形、变质改造等方面的重大差异以及其间残存的角度不整合面,进一步肯定了大别运动的存在。大别运动主要发生时间为2500Ma左右,区域上大致可与华北地台阜平运动对比,是大别山地区原始硅铝质陆壳形成和韧性再造的变革运动。初步将大别旋回划分出早期伸展、中期挤压和晚期走滑剪切3个变形幕。指出了大别运动界面是大别山上部地壳极其重要的滑脱界面和层圈构造,沿袭这一古老构造薄弱面曾先后发生了韧性滑覆、脆-韧性逆冲推覆和脆性剥离等变形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