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刘师成 《海洋学报》1993,15(5):118-119
本文用光镜(TLM)、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了采自南海的中断条纹藻的壳面、环面、间插带和假隔片的微细结构,揭示了在光镜下无法分辨的中断条纹藻细胞壁的壳整结构。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对Cu2+和Zn2+的耐受力、吸附率和吸附量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Cu2+和Zn2+对条纹小环藻的生长影响显著(p〈0.05),随着Cu2+、Zn2+含量的升高,其对条纹小环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大;当Cu2+和Zn2+的含量分别高于4.00×10-3、0.01 mg/dm3时,其对条纹小环藻的生长几乎没有影响;Cu2+和Zn2+对条纹小环藻生长的半抑制含量分别为0.26、11.17 mg/dm3.Cu2+含量为1.00 mg/dm3和Zn2+含量为50.00 mg/dm3的组合,对条纹小环藻生长的抑制率达72.28%,Cu2+对条纹小环藻的毒性大于Zn2+.条纹小环藻对Cu2+、Zn2+吸附效果良好,当藻细胞含量为2.45×107cells/dm3时,对Cu2+的吸附率为63.00%;当藻细胞含量为1.75×107cells/dm3时,对Zn2+的吸附率为60.52%;条纹小环藻对Cu2+和Zn2+的吸附量分别为9.26 mg/g(21.30×10-9mg/cell)和20.06 mg/g(46.15×10-9mg/cell)时,Cu2+和Zn2+对条纹小环藻不会产生明显毒性.  相似文献   

3.
西沙群岛刚毛藻科海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我国西沙群岛刚毛藻科海藻11种,其中10种属于刚毛藻属Cladophora,1种属于硬毛藻属Chactomorpha。它们在本地区均为新记录。其中有6种在我国是首次报道。 本文所用标本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分类组赴西沙群岛调查队的郑树栋等同志于1957,1958,1975和1976年采集的。全部标本共14号。  相似文献   

4.
李长玲  黄翔鹄  江东 《海洋科学》2015,39(10):94-100
铜和锌是普遍存于对虾养殖池塘中的重金属污染物质,查明铜和锌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规律对有效防控养殖环境铜和锌污染以及对虾健康养殖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在不同铜和锌暴露时间下测定了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铜和锌富集富集率,研究了条纹小环藻铜和锌富集动力学,并探讨了温度、盐度和光照度对条纹小环藻铜和锌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条纹小环藻铜和锌富集过程分为快速、慢速和富集平衡3个阶段。快速富集在30 min内完成,富集率可达70%以上;慢速富集大约分别在4 h和6 h完成,富集率均可达90%;以后达到富集平衡。温度、盐度和光照度对条纹小环藻铜和锌富集有显著影响。条纹小环藻铜和锌富集的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25~35℃和15~35℃,盐度范围分别为20~35和25~30,光照度均为3000~7500 lx。条纹小环藻铜和锌富集的光饱和点为3000 lx。条纹小环藻在亚热带虾池中对铜和锌均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  相似文献   

5.
圆筛藻属的种类是南海近岸浮游植物中的优势种或习见种,又是海洋动物的直接或间接食物。近年来随着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发现在油田岩心样品中也保存着一些圆筛藻,因此有必要了解我国圆筛藻的种类和分布,供作我国资源开发的参考。 关于南海圆筛藻的分类研究,金德祥等报告过14种1变种。郭玉洁报告过圆筛藻属的5个新种。郭玉洁等报告过采自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圆筛藻9种。本文主要报告采自广东省近海和北部湾东部的圆筛藻13种7变种,其中4种6变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1种和1变种是世界新记录。到目前为止,在南海已记录圆筛藻24种7变种。 本文除对产自我国南海的圆筛藻的壳面特征进行绘图、描述和拍照外,并对其环面也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绘图,以补充以往文献的不足。对于在西沙和中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已作过详细形态描述的种类如高圆筛藻(Coscinodiscus nobilis Gruu.)等,在此则不再重复。各种名下仅列出其原始定名文献和国内资料,对国外的一般性文献则从略。本文绝大部分种类的学名均根据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藻类名词及名称》(1979)。  相似文献   

6.
南海鳍藻科三个属的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鳍藻是一类在热带海洋广为分布的甲藻。其发达且美丽的边翅使藻体形态特异。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引起了学者广泛的兴趣。Kofoid,Tai和Skogsberg等人对其形态特征,甲板组成和分类系统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为海南岛和西沙、中沙群岛邻近海域鳍藻科三个属的分类研究结果,共记载了14个种,其中除二个新种外,异帆藻属Parahistioneis和其余12个种均为我国首次记录。本文采用标本系在1933—1934年、1975—1976年分别采自海南岛以及中、西沙群岛邻近海域的定性标本。  相似文献   

7.
珠江口海域条纹环沟藻赤潮的生消过程和环境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2002年6月4—9日珠江口海域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条纹环沟藻Gyrodiniuminstriatum赤潮,面积约150—200km2。赤潮高峰期平均盐度为4.98,细胞密度最高达2.5×106cells·L-1,占浮游植物总数量的60%—77%,持续时间为2d,其后逐渐消失,优势种被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所取代。对该次赤潮的生消过程和环境因子变化的监测分析表明,赤潮盛期表层水体各形态氮的含量较高,是本次赤潮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赤潮盛期叶绿素a最大值为136.78mg·m-3,高出正常海区数十倍。DO和pH均出现异常高值现象。从6月9日起出现强降雨天气,是导致本次赤潮逐步消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钙扇藻属(Udotea)植物广为分布于热带海洋,特别盛产于珊瑚礁上。绝大多数种类的分布具有很大的海区局限性,例如,一般的大西洋种类(除了个别例外)不产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区,反过来也一样。与它们的广泛热带分布相反,对其分类研究工作做的却很少。自从1911年Gepp等对这个属进行了系统分类,报道了15种;六十几年来,只增添了一个新种和一个新变种,还没有任何藻类工作者对这属的系统分类进行研究。除Gepp等报道了它们的内部结构以外,其他藻类工作者仅简略地描述了外部形态和一些藻丝的情况。 1957年和195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派调查组到我国西沙群岛进行海藻调查时,采集了113号标本。经过我们的初步分析研究,西沙群岛的钙扇藻属的区系是非常丰富的。本文所报道的六个新种,仅只是西沙群岛钙扇藻区系的一部分。所用标本,包括模式标本都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9.
凹顶藻属(Laurencia)属于红藻门,真红藻纲,仙菜目,松节藻科,凹顶藻亚科。本属是松节藻科种类最多的少数几个属之一,目前世界上已知约85种左右,多生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域。本属的种类变异很大,在分类上被认为是很困难的一个属。 本文对我国西沙群岛产的凹顶藻属进行了分类研究,除因标本数量过少或因缺乏必要的生殖器官,有待将来调查采集补充标本后再行研究外,经鉴定共有下列11种,隶于两个亚属和6个组。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继前文[2]之后继续报道了产于我国西沙群岛的四种珊瑚藻科藻类,其中除端胞片壳藻Fosliella farinosa外,其它三种即中叶藻Mesophyllum mesomorphum,小石孔藻Lithoporella melobesioides和三叉新角石藻Neogoniolithon trichotomum,在我国海区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The problem of simulating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s (QBOs) of zonal velocity in the equatorial stratosphere in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is consider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sults from Part I of this study on the basis of the models developed at the Institute of Numerical Mathematics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INM RAS), the possibility of implementing (in these models) mechanisms of QBO excitation through both the interaction of planetary waves with the mean flow and breaking of short gravity waves is investigated. A new high-resolution 2° × 2.5° × 80 version of the INM RAS model is designed, a climate simulation with the two 2° × 2.5° × 39 and 2° × 2.5° × 80 versions of the INM RAS model is briefly described, results of spectral analysis of equatorial wave activity are presented, and the QBO formation processes in these models are considered in detail. For the new 2° × 2.5° × 80 model, realistic QBOs of zonal wind are obtained as the result of the action of both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12.
夏季南海北部微型浮游动物群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2014年8月至9月于珠江口至南海中部断面(18°00'~22°00'N,114°00'~116°00'E)的南海北部海域进行采样调查,并进行了微型浮游动物群落分析。共发现微型浮游动物142种,隶属于2门44属,其中砂壳纤毛虫28属78种,占所有发现物种数的54.93%;寡毛类纤毛虫14属59种,占所有发现物种数的41.55%。优势类群为:拟卡金斯急游虫(Strombidium paracalkinsi)、具沟急游虫(Strombidium sulcatum)、维尔伯特急游虫(Strombidium wilberti)和无节幼体(nauplii)。调查区微型浮游动物的丰度介于11.43~959.35 ind/L之间,平均值为264.99 ind/L。微型浮游动物垂直分布总体特点是密集区位于50 m水层,50 m水层之下丰度逐渐减少。表层微型浮游动物丰度高值区位于J5-I1站位之间。断面的香农-威纳指数范围在0.92~4.18之间,平均值为2.77;均匀度指数在0.63~1之间,平均值为0.87。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发现温度和盐度是影响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连续追踪站位的调查发现,上层水体微型浮游动物群落丰度随着时间而发生一定的变化,下层水体相对较平缓。微型浮游动物昼夜的垂直丰度变化与叶绿素浓度昼夜变化大致相符。  相似文献   

13.
基于CCMP(cross-calibrated multi-platform)再分析风场数据,研究了0903号台风经过前后21天对我国东部5个海上风电场的影响。发现:风机的输出功率受其所处台风场的相对位置影响,台风北进过程中前沿(后沿)在2009年6月18—19(27—28)日使得风机输出功率显著增加,而6月22—23日,台风中心进入东海时, 5个站位风机输出功率最低。唐山市海港区S1站单机运营能力最低(64.3%)且额定容量最低(0);嘉兴市平湖县S4站单机运营能力最高(88.1%);南通市如东县S3站单机额定容量最大(13.1%)。0903号台风过境整个过程中,风速未超过风机的切出风速,对我国东部海洋风力发电场,提高了发电量。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利用形态学方法和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的遗传学方法分析了中国沿海青蚶(Barbatia virescens)6个地理群体的形态差异、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其种群历史动态。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Tukey检验表明,青蚶不同地理种群间表现出显著形态差异(P0.05)。经PCR扩增测序获得长度为587bp的COⅠ基因片段,112个个体共检测到18个多态性位点、17个单倍型,每个群体均有特有单倍型。青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总群体的平均单倍型多样度为0.5472,平均核苷酸多样度为0.000974。AMOVA分析表明,群体内个体间的遗传分化是青蚶群体遗传变异的主要原因,占87.40%。阳江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存在显著的低程度的遗传分化,而其他群体间的遗传分化不显著。单倍型网络关系图呈典型的星状拓扑结构,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地理谱系结构。单倍型邻接树结果也没有明显分支,未呈现出地域性差异。中性检验和核苷酸不配对分析结果揭示青蚶种群历史上经历了群体扩事件,扩张时间约为26万年前。研究结果为青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The larvae ofEuphausia similis G. O. Sars in Sagami Bay, Central Japan, are described. Nauplius, metanauplius, calyptopis and furcilia stages are included. In the furcilia stage, six forms are identified on the basis of the form of the pleopods and the number of terminal telson spines. Furcilia I: a pair of non-setose pleopods and seven terminal telson spines. Furcilia II: a pair of setose and three pairs of non-setose pleopods and seven terminal spines. Furcilia III: four pairs of setose and a pair of non-setose pleopods and seven terminal spines. Furcilia IV: five pairs of setose pleopods and five terminal telson spines. Furcilia V: five pairs of setose pleopods and three terminal telson spines. Furcilia VI: five pairs of setose pleopods and one terminal telson spine. On the basis of the developmental pathway of the larvae,E. similis is suggested to be related toE. spinifera, E. longirostris, E. hanseni and theE. gibboides group species. The size ofE. similis larvae, expressed as total length, in Sagami Bay varied according to month. The sizes of calyptopis III and furcilia I–V stages were smallest in November and March and largest in May.  相似文献   

16.
Ninteen species of subfamilies Imbricariinae and Cylindromitrinae, family Mitridae, are recorded from the China's seas. Of which, one genus and six species are recorded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China's seas, i.e., genus Ziba Adams H and Adams A, Cancilla (Cancilla) carnicolor, Ziba duplilirata, Z. insculpta, Neocancilla circula, Scabricola (Scabricola) desetangsii, Scabricola (Swainsonia) ocellata ocellata.  相似文献   

17.
确定端元数目是混合像元分解中端元提取的前提,目前端元数目主要还是通过图像处理人员目视判读来获取。 在研究顶点成分分析算法的原理和端元光谱之间在大多数情况下相互独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顶点成分分析算法的端元数目估计方法。 通过在不同端元数目、对噪声的稳健性、图像大小不同时的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比较正确、有效地估计图像中的端元数目,文中方法与其他端元数目估计算法及相关系数阈值的自动化确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于2007年4月对山东南部近海进行了32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研究,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70种,其中多毛类87种,软体动物25种,甲壳类47种,棘皮动物7种,其他类群4种。排名前3位的优势种是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东方缝栖蛤(Hiatella orientalia)和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丰度为1494 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13.88 g/m~2,生物多样性指数H′、J′和d的平均值分别为:3.856、0.805和4.004。在30%相似度水平上,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可划分为4个群落。综合H′和ABC曲线的结果,山东南部海域底栖生态环境较好。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关注了浮游植物群落对人工鱼礁建设后短期内的响应,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基于小黑山岛海域 2013—2016 年 12 个航次的现场调查,共鉴定出 75 种浮游植物,硅藻是该海域最主要的浮游植 物类型;研究区域内叶绿素 a 浓度范围为 0.22 ~ 9.46 ug/L,Shannon 多样性指数 (log2) (H'') 范围为 0.76 ~ 3.06,Pielou 均匀度指数 (J'') 范围为 0.28 ~ 0.77。鱼礁建设前后海水环境因子变化较小,且礁区内外差异不显著,鱼礁建设后变化主要有3 点。Pb 和 Hg 浓度有所降低,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航次及站位增多。于叶绿素 a 浓度、H''和 J''均有所下降,礁区内外叶绿素 a 浓度无明显差别,且礁区的 H''和 J''高于非礁区。盂优势种有一定的变化,但礁区内外无明显差别,具槽直链藻是该海域全年性的优势种。典范对应分析 (CCA) 表明影响站位和各浮游植物在分析图中分布的最主要因素不是人工鱼礁建设而是季节变化。浮游植物群落主要受溶解氧、NO3-N、水温、悬浮物和 As 影响,其中 As 浓度虽然优于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但仍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分布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0.
采用非对称Archimedean Copula函数与Kendall分布函数分析极端波况下的波高、周期和风速三变量联合概率分布与风险率及其设计分位数,为海岸海洋工程设计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以粤东汕尾海域的实测风浪数据为例,使用非对称Gumbel-Hougaard Copula函数计算三变量风浪联合分布的"或"重现期、"且"重现期和二次重现期及其最可能的风浪设计值。主要结论如下:对比不同设计风浪重现期显示,"或"重现期的风险率偏高,"且"重现期的风险率偏低,二次重现期更准确地反映了特定设计频率情况下三变量风浪的风险率;按目前有关规范设计要求的单变量风浪要素设计值已经达到安全标准,按三变量"或"重现期和三变量同频率设计值推算的风浪设计值偏高,以最大可能概率推算的三变量风浪要素的二次重现期设计值可为相关工程安全与风险管理提供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