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6 毫秒
1.
在研究我国西沙群岛产的凹顶藻属的种类时,我们遇到了几号外形特殊的标本,经研究其形态构造后,认为是凹顶藻属中尚未报道过的两个新种,模式标本和副模式标本均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2.
凹顶藻类是近年来海洋红藻分类学研究的主要热点之一(Garbary et al.,1998;Nam et al.,2000;Nam et al.,2001;Masuda et al.,1996, 1998a,2001)。从经典分类学方面来说,这个类群不仅形态学差异大,而且解剖学特征也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难度较大,所以长期以来其系统并不是十分明确。Saito(1967)提出的凹顶藻两亚属的分类系统应该说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各国的藻类学家对此意见比较一致(张峻甫等1985;McDermid 1988), 虽然有些修改或补充(张峻甫等1985;Furnari et al.,1993;Gil-Rodrigeuz et al.,1993),但Nam(1990)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营养性生长轴产生的围轴细胞数目比其他分类特征更稳定,因此建议修改凹顶藻类的系统鉴定特征。Nam等(1994)认为凹顶藻属应该划分成两个属:凹顶藻属和拟凹顶藻属Osmundea Stackhouse。随后,Garbary等(1998)认为新的凹顶藻属应该再划分成两个属:凹顶藻属及软骨凹顶藻属Chondrophycus。目前,早期的凹顶藻属被划分成了3个属:凹顶藻属、软骨凹顶藻属及拟凹顶藻属。作者赞同后者的观点。 长期以来,中国凹顶藻类的研究在海藻分类学中是比较薄弱的一个方面,除了Tseng(1943)、张峻甫等(1980,1985)对香港和西沙群岛有过较详细研究外,其他的都比较简略。而随着国际上凹顶藻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于1998年也开始了中国凹顶藻类的系统研究工作。目前作者发现仅在黄渤海分布着一个凹顶藻新记录种,即御前凹顶藻Laurencia omaezakiana Masuda。根据最新的凹顶藻类分类系统,此种仍然属于凹顶藻属。由于凹顶藻属物种含有丰富的次生代谢物质,因此,作为海藻化学研究的热点物种之一,有必要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寄生红藻是一大类比较特殊的藻类,其中又可分为两群,一群是与寄主关系密切或属于同科的种类,称作近缘寄生红藻(ade1phoparasites),另一群是与寄主不相关的种类,称作远缘寄生红藻(alloparasites)。 寄生红藻一名的提出始于H. Solms-Laubach(1877),在他以前,Reinsch(1874-1875)虽曾注意到一些红藻个体上的瘤状物,也称为寄生红藻,但他没有发现任何一种的囊果,因此,很难确定寄主和瘤状物之间的区别;而H. Solms-Laubach则第一次充分地描述一种具有特殊生殖器官的寄生红藻。 寄生红藻的起源问题,藻类学家间有几种假说,目前还存在着争论。我国迄今还没有寄生红藻的报道。本文首次记述了我国产的四种寄生红藻,全部属于近缘寄生红藻,内计松节藻科、凹顶藻亚科的菜花藻属(Janczewskia)一种和江蓠科的蓠生藻属(Gracilariophila)三种,这对研究寄生红藻的一些理论问题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测定了角叉菜属(Chondrus)5个代表种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及5.8SrDNA基因序列。结果表明,角叉菜属ITS区(含ITS1、5.8SrDNA和ITS2)序列长度范围为704—714bp,G+C含量为44.6%—45.7%,变异位点69个,信息位点16个;其中,ITS1和ITS2的长度范围分别为147—149bp和398—404bp。5.8SrDNA长度为158bp,没有变异和信息位点。由MEGA3构建的系统进化树(ME和MP)显示:在进化尺度上,真红藻纲的松节藻科(Rhodomelaceae)与红毛菜纲(Bangiophyceae)亲缘关系较近。在真红藻纲内,杉藻目(Gigartinales)的进化地位相对较高,其次是海膜科(Halymeniaceae)、石花菜科(Gelidiaceae)、红叶藻科(Delesseriaceae)和粉枝藻科(Liagoraceae)等,而松节藻科进化地位相对较低。在杉藻目内,杉藻科(Gigartinaceae)和胶黏藻科(Dumontiaceae)进化关系密切,而形态学特征相似的角叉菜和马泽藻(Mazzaella)亲缘关系非常近。  相似文献   

5.
甲藻(Dinophyta)凯伦藻科(Kareniaceae)的分类学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凯伦藻科(Kareniaceae)是甲藻门中较新建立的一个科。凯伦藻科种类广泛分布于全球海域,目前已报道3属30个种。由于该科大部分种类频发藻华,严重威胁近海生态安全和水产养殖,因而备受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沿岸也逐渐成为凯伦藻藻华的重灾区,凯伦藻曾引发我国最严重的几次藻华事件。本文对本科种类分类学特征进行详细描述,翻译其中文名,编制属、种分类检索表,以期为我国凯伦藻生物多样性研究以及凯伦藻藻华防治提供基础而必要的种源信息。  相似文献   

6.
从1964年开始,我们对山西、河北、内蒙古及宁夏等地区的双星藻科植物进行调查研究,积累了一些资料,经整理其中有14个新种和3个新变种,分隶于双星藻属、拟双星藻属、转板藻属和水绵属。本文即报道这些种类。 全部新种和新变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类标本室。 1. 宁夏双星藻(新种)(图版Ⅰ:1)  相似文献   

7.
南海鳍藻科三个属的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鳍藻是一类在热带海洋广为分布的甲藻。其发达且美丽的边翅使藻体形态特异。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引起了学者广泛的兴趣。Kofoid,Tai和Skogsberg等人对其形态特征,甲板组成和分类系统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为海南岛和西沙、中沙群岛邻近海域鳍藻科三个属的分类研究结果,共记载了14个种,其中除二个新种外,异帆藻属Parahistioneis和其余12个种均为我国首次记录。本文采用标本系在1933—1934年、1975—1976年分别采自海南岛以及中、西沙群岛邻近海域的定性标本。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气候温暖、潮湿,境内多山,溪河纵横,沟渠塘堰密布,动植物种类繁多,双星藻科植物种类也很丰富。1964—1976年,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对福建省双星藻科植物进行了广泛的调查。1977年我们对该科藻类进行了分类研究,共鉴定约90种,其中发现一些新的种类。本文报导了11新种,1新变种,分属于:双星藻属(Zygnema)3种;拟双星藻属(Zygnemopsis)1种,转板藻属(Mougeotia)1种,膝接藻属(Zygogonium)1种及1变  相似文献   

9.
1980年,作者在研究西沙群岛凹顶藻属时建立了两个新种。其一的簇状凹顶藻Laurencia fasciculata Zhang et Xia系Laurencia fasciculata (Turner) Griville的后出同名,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规定,应予以重新命名,新名称如下: 赛氏凹顶藻 Laurencia silvai zhang et Xia,nom.nov. =簇状凹顶藻 Laurencia fasciculata Zhang et Xia张峻甫、夏邦美,1980。海洋与湖沼11(3):267—270,273—274,图1,2,5:1。 non Laurencia fasciculata (Turner) Greville,Alg.Brit.lii.1830 [Fucus fasciculatus  相似文献   

10.
西沙群岛刚毛藻科海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我国西沙群岛刚毛藻科海藻11种,其中10种属于刚毛藻属Cladophora,1种属于硬毛藻属Chactomorpha。它们在本地区均为新记录。其中有6种在我国是首次报道。 本文所用标本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分类组赴西沙群岛调查队的郑树栋等同志于1957,1958,1975和1976年采集的。全部标本共14号。  相似文献   

11.
关于我国广东省西沙群岛的绿藻类,已报道了26种,其中20种隶属于管枝藻目,6种隶属于管藻目。所报道的种类虽然不多,但是,有8种是新种,占已报导种类的30%,比例相当大,可见这个地区海产绿藻类是相当丰富的。 本文所报导的14种,都是这个地区的新记录,其中7种是我国的新记录,包括一个新种——中华绿毛藻(Chlorodesmis sinensis sp.now.),其他我国的新记录是:锯叶蕨藻(Caulerpa brachypus Harvey),瘤枝藻(Tydemania expeditions Weber-van Bosse),卵形松藻(Codium ovale Zanardini),密岛仙掌藻(Halimeda micronesica Yamada),棒形伞藻(Acetabularia clavata Yamada),梨形伞藻(A. tsengiana Egerod)。此外,还有在我国已有报导而在西沙群岛是首次记录的绿藻:针叶蕨藻(Caulerpa sertularioides (Gmelin)Howe),杉叶蕨藻(C. tarifolia (vahl.)C.Ag.),齿形蕨藻(C. serrulata (Forssk.) J.Ag. emend Boerg.)绒毛蕨藻(C. webbiana Mont.),小钙扇藻(Udotea javensis (Mont.) A.et E.S.Gepp)环蠕藻(Neomeris annulata Dickie),小伞藻(Acetabularia m?bii Solms-Laubach)。  相似文献   

12.
异枝凹顶藻Laurencia intermedia Yamada广泛地分布于东亚西太平洋沿岸的中国、朝鲜半岛(Nam et al. , 1984)及日本(Yoshida et al. , 1998)。在东南亚的菲律宾(Silva et al., 1987),太平洋的斐济岛(NYeurt et al., 1996),东非、印度次大陆及印度洋的斯里兰卡、肯尼亚、坦桑尼亚及Réunion (Silva et al., 1996),以及西非的利比里亚、象牙海岸及加纳(Law son et al., 1987)等地均有报道。 Howe(1934)最早报道了中国的异枝凹顶藻。1962年,曾呈奎、张峻甫在“黄海西部沿岸海藻区系的温度性质”一文中也提到了该藻。1983年, 曾呈奎等在《Common seaweeds of China》中报道了黄海沿岸的异枝凹顶藻。1983年, 杭金欣等在《浙江海藻原色图谱》报道了浙江嵊山、渔山和南凫岛的异枝凹顶藻。1988年,张峻甫等也再次对该藻进行了报道。2000年,黄淑芳报道了台湾的异枝凹顶藻。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对产于雷州半岛的雷州马尾藻(Sargassum leizhouense)形态结构进行研究,结合形态解剖、分类学特征等观察,比较了与同类组中其他3种马尾藻的特征差异,澄清了其分类地位,并修改了雷州马尾藻的检索表。结果表明,雷州马尾藻属于马尾藻属、真马尾藻亚属、叶托混生组、拟叶托混生亚组;尽管雷州马尾藻与该组的瓦氏马尾藻(S.vachellianum)、鳞茎马尾藻(S.bulbiferum)及滑托组的亨氏马尾藻(S.henslowianum)形态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其与上述3种马尾藻的主要差异在于球芽及分裂叶的有无。本研究不仅修改了雷州马尾藻分类地位,也为将来开展该马尾藻的人工繁育及养殖、加工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水母类是海洋浮游生物重要类群之一,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分布广,不少种是世界性分布。有些种可作为一定海流或水团的指标。水母类除钵水母纲的少数种,如海蜇可供人们食用外,多数水母是幼鱼和甲壳类幼体的敌害,水母类触手的刺细胞或粘细胞含有毒素,对人类的健康有一定危害。 东海水母类研究工作先后有 Collingwood(1868)、 Light(1924)、林绍文(1937)、Sproston(1949)、丘书院(1954)、许振祖等(1962、1974)、高哲生等(1962)、洪惠馨(1964)、张金标等(1975)。以上大部分偏重于分类工作,研究材料大多采自沿海局部地区:因而不能概括东海水母类整个面貌。本文就东海水母类种类组成,分布概况及其与水文要素的关系作初步探讨。 本文所用材料是我所调査船于1959年1-12月在北纬28°以北、东经124°以西东海西部水域、1975年10月、1976年6-7月、8-9月三个航次在北纬26°31''-31°30′、东127°以西,水深30米以外的广阔东海大陆架区和1978年5月29日-7月3日在北纬26°31′-32°30′,东至东经129°,水深40米以外包括冲绳海槽在内的广大水域,进行浮游生物拖网采取的样品。 采集用大型浮游生物网(网长270厘米、网口面积0.5㎡、GG36筛绢)从底至表垂直拖网、标本用5%福尔马林海水固定,定量方法采用个体计数法,然后换算为单位体积水体中的个数(个/100m3)。  相似文献   

15.
Laurencia nanhaiense sp.nov.(Rhodomelaceae,Rhodophyta) is described from Hainan and Guangdong Provinces,China.The new species clearly displays one of the defining features of the genus,viz.four periaxial cells per vegetative axial segment.It differs from other closely related species in having a combination of features such as terete axes from a basal system composed of a primary discoid holdfast and a secondary attachment to give rise to many short rhizoids,branching oppositely and alternately,irregularly tristichous or subverticillately polystichous,having more curve branches with very sparse,adventitious ultimate branchlets,non-projecting superficial cortical cells at the apices of ultimate branchlets,presence of longitudinally oriented secondary pit-connections between contiguous superficial cortical cells,absence of lenticular thickenings in the walls of medullary cells,parallel arrangement of tetrasporangia along the axis of stichidia,and presence of intercellular spaces between medullary cells.  相似文献   

16.
囊甲藻属是广泛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洋的一类发光甲藻。早在1872-1876年“挑战者号”航海调查(“Challenger”Expedition)中,Murray即建立了囊甲藻属,并注意到这些囊甲藻个体能产生明显的燐光,其后的调查也多次证明本属中的大部分种类都明显发光。截至目前,在世界上已记录囊甲藻12种、2变种和1变型(包括生活史还未完全了解的种类)的形态和分布。近十年来,对本属种类的亚显微构造、生活史和分类地位等也陆续作过一些研究,但仍有不少问题需要澄清。 本文是根据1974年5-6月和1975年3-4月在我国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以网目边长为64微米的浮游植物网所采得的资料进行研究的,共报告囊甲藻属5种、1变种和1变型。截至目前,国内对本属尚无报道,本文中论及的种类都是我国的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7.
绒扇藻属(Avrainvillea)藻体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洋,尤其盛产于珊瑚礁上。因此,该属种类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海区的限制。绒扇藻属的主要特征是藻体深绿色,褐绿色或黑褐色,基部是由假根状丝体相互交织,构成固着器,固着在礁石上。叶柄单生或具有多次分裂。叶片单个或多个,形状不一,多数为扇形,长圆形,肾形到扁压。藻体不钙化,通常黄色或褐色。二叉状分枝,基部常常缢缩,似念珠状或念珠状。皮层丝体无明显分化或具假皮层。关于绒扇藻属海藻的分类研究,至今为止,已发现23个种。 关于中国绒扇藻属的研究,最早是C.K.Tseng(曾呈奎)于1938年在“海南岛海产绿藻研究Ⅱ”中首次报道了两种绒扇藻,即直立绒扇藻Avrainvillea erecta (Berkeley) A. Gepp et E.S.Gepp和裂片绒扇藻A.lacerata J. Agardh,而后在1983年,在曾呈奎主编的《Common Seaweeds of China》一书中,报道了上述种类,并将其产地扩大到西沙群岛。1991年,陆保仁等在“南沙群岛海区的褐藻和绿藻研究I”中,第三次报道了裂片绒扇藻,将其产地扩大到南沙群岛。最近,作者在研究中国绒扇藻属的标本时,除了己经报道的两种外,又发现该属的1个新种(西沙绒扇藻Avrainvillea xishaensis Tseng, Dong et Lu sp. nov.)和3个新记录[模糊绒扇藻A.obscura (C.Agardh)J. Agardh,和氏绒扇藻A.hollenbergii Trono,群栖绒扇藻A.amadelpha (Montagne)A. Gepp et E.S. Gepp。至今共发现了6个种,其标本均存放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的材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年和1975年先后四次在我国西沙群岛调査采集所获得的标本,总计86号,共174个。经鉴定为10种,分隶于2个亚科,4个属,其中有3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沿海方格星虫属(星虫动物门)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报道作者采自我国沿海的方格星虫属共计5种,分隶于2亚属。反孔亚属印度方格星虫和方格亚属裸体方格星虫、挪威方格星虫、强壮方格星虫、拟安氏方格星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