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提出了黑鲷人工繁殖、培苗、越冬及池塘高密度养殖等一系列方法和技术之后,又进行了泥滩养殖黑鲷技术的研究。黑绸作为暖湿性鱼种,移殖于浅滩混水环境进行养殖,这在国内外尚未见到先例。通过科研人员两年多的努力,在河北省黄骅市.获得成功。该研究在种苗中间培育、鱼种越冬和商品鱼养成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取得了越冬成活率95.3%,尾均重292g,平均亩产418.3kg,亩获益10500元的好成绩,为我国海水养鱼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还进行了黑鲷人工配合…  相似文献   

2.
牙鲆苗种大规模培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鲽形目鱼中的一种经济鱼类,具有生长迅速、繁殖力强、肉质鲜美等优点,为我国北方人民所喜爱食用。目前日本已把它作为重要的养殖对象。 早在五十年代末期,我所脊椎动物研究室就开展了牙鲆人工育苗的研究,并取得实验性培苗的成功。 从1983年开始,我们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牙鲆苗种大规模培育试验。主要目  相似文献   

3.
去壳卤虫卵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卤虫(Artemia salina L.)是海水养殖中的一种重要活饵料。目前,世界上大约有85%以上的海水养殖种类需用卤虫作为幼体饵料的主要来源之一。利用卤虫作为活饵料,多数是利用其初孵幼体。但在使用时,由于卤虫幼体孵出后,同卵壳和未孵化的卵混在一起,需要把幼虫从其中分离出来,这不但需要许多人力物力,而且直至目前,在生产中还没有十分有效的分离方法。因而在投喂时,就不可避免的有大量卵壳和未孵化的卵同幼虫一起被投喂到培苗  相似文献   

4.
江蓠一名早在我国古代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其后,各个时代的本草和某些沿海地方的县志或府志上也都有江蓠的形态、习性、产地、异名和利用等记述。虽然,我国劳动人民通过实践对江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长时期以来。在原有的基础上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解放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特别是近十多年来,通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我国一些科研单位和工厂先后进行了利用江蓠制造琼胶的实验并已投入生产。 江蓠是一种海产的红藻,以前国外一直是用做以石花菜制造琼胶的配料,不能单独制造琼胶。近三十年来,美国(东部)、淚大利亚、南非1)等地都已单独用当地盛产的江蓠制造琼胶,大力发展了自己的琼胶工业;其他如印度、马来西亚、非律宾和智利等国也相继研究并进行了小型生产。 我国的琼胶工业一向是用石花菜作原料,但由于石花菜藻体生长缓慢,且生长在潮下带深水处。养殖和采集都较困难,产量有限;而江蓠的藻体生长速度快,个体大,生长于潮间带或浅水中,易于人工养殖,退潮时也便于采集。我国广东省的琼胶工厂即用江蓠作为制造琼胶的原料,但因国产原料不足,外贸部门不得不从国外(葡萄牙)进口。因此,当前大规模地开展江蓠养殖是解决原料问题的关键,但我国沿岸自然生长的江蓠属种类繁多,种与种间琼胶质量都有所不同,而且还有一些与江蓠属外形相似而不含琼胶的其他属海藻也不易鉴別,这就给江蓠养殖业的大规模开展和琼胶工厂的收购原料带来了困难。过去就曾发生过把广东沿岸产的某种亚热带江蓠类移往北方养殖导致失败的事例;广东省有一琼胶工厂曾在收购的江蓠中包括了大量其他属的种类,致使制成的琼胶产品质量低劣;山东省也有一琼胶工厂曾误将褐藻门的硬球毛藻[Sphaerotrichia firma(Gep)A.D. Zinova]当作江蓠收购,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本文试图明确我国产的江蓠属种类、产地和种类间的区别,以便对进行江蓠琼胶实验的科学研究部门和生产单位在选择实验材料、选种养殖或收购原料时有所参考;同时,我们还试图对这一变异幅度大、种类间存在问题多的被认为是高度的多形复合类群的江蓠属通过研究探索一些江蓠属分关学上的问题。 本文研究用的江蓠属标本2)共1090号,包括少量国外江蓠标本(详见本文有关种类的讨论)腊叶标本达七千余张及相应的液浸标本;全部切面图除另有注明者外,都是以液浸标本用冰冻切片机制成切片,再以描绘器画成。尽管标本数量较大,采集地区遍及南北,但由于我国海岸线很长,采集地区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研究的标本中还有少量缺少生殖器官或疑难待决的标本,再加以我们虽然作了一些工作,但认识还有待于深化,今后还需要继续深入调査研究,以便随时补充修正。  相似文献   

5.
蚶科Arcidae在软体动物中是经济价值较大的一科。这个科的大部分种类肉味鲜美、营养价值较高,是广大群众所喜爱的食用贝类;蚶壳可入药,还可烧制建筑用灰。这个科的某些种类分布较广、蕴藏量颇为丰富,成为养殖和采捕的主要对象。泥蚶为我国主要养殖贝类之一,在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省有悠久的养殖历史。毛蚶、魁蚶等在我国近海(特别是渤海)藴藏量极丰富,近年来在我国出口水产品中占有重要位置。 蚶科种类在全世界约有200种,主要分布在温带至热带海区,以热带海区的种类为最丰富。它们从潮间带至水深5000多米的深海底都有分布,但绝大多数的种类栖息在潮下带100米以内的浅海。它们的生活方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在岩礁的缝隙中或石砾等外物上,用足丝营附着生活,如青蚶、布纹蚶等;另一类在软泥和泥砂底内埋栖,如泥蚶、毛蚶等。 蚶科的种类早在Linnaèus(1758)时已有记载,其后Lamarck(1819),Reve(1844),Adams(1858), Dunker(1858-1870), Martini und Chemnitz(1891)等人都有较系统的报道,但由于有些种的外部形态具有较大程度的变异,他们往往将一些变异类型定为不同的种,因此,在分类上存在着混乱现象。后来的学者,如Lamy(1907), Lynge(1909),Prashad(1932), Kuroda(1930,1941),Habe(1977)等人对某些种进行了较合理的合并和更正。 中国沿海蚶科的种类过去记载不多,迄今只有一些零星报道,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我国沿海蚶类资源,促进养殖事业的发展,提供教学和动物地理学研究等基础材料,搞清我国近海蚶科种类、生态习性、地理分布等是很有必要的。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我国近海进行的多次生物调查所获得的标本资料以及1958-1959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所采到的底栖动物标本,进行了整理、鉴定,研究结果拟按亚科陆续发表。本文为蚶亚科Subfamily Arcine Lamarck,1809的报告。 蚶亚科种类广泛分布在温带至热带海区,尤以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亚热带海区的种类较多;主要生活在浅海,一般自潮间带的中、下区到几十米水深的浅海为最多。 国内外学者,如张玺、齐钟彦、Reeve, Adams,Lamy, Lynge, Kuroda,Habe等记载产于中国沿海的蚶亚科种类,除同物异名外,共报道14种。 本文共报告25种,分隶于7属,其中有8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6.
贻贝科在我国至今已发现有50种左右,其中多数种产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有些属(如石蛏属Lithophaga、肠蛤属Botula等)的种类都穴居于珊瑚礁中。在西沙群岛,这一科的种类本应该较多,但由于它们的栖息习性较特殊,一般不易采到,我们虽多次赴西沙考察,然获得的标本还很不够;今后随着我国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可能会发现更多的种类。 西沙群岛贻贝科的种类,过去只有张玺等的零星记载,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报告。我们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1956年以来,多次赴西沙潮间带调査所获得的材料,共研究鉴定标本116个,计11种,分隶于6属,其中有3新种,另有3种为我国近海首次记录。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7.
我国对虾培苗,自1960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室内获得成功后,现已在沿海养殖场普遍进行工厂化育苗。但由于海湾的污染和致病微生物的危害骤增,影响苗的成活率,有时甚至整池的虾苗死亡。为解决这一问题,有的培苗场采用漂白粉消毒,然后用硫代硫酸钠中和的办法处理培苗海水,既可沉淀部分钙离子,  相似文献   

8.
中国沿海片鳃科(后鳃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片鳃科(Arminidae=Pleurophyllidiadae) 是一群营底栖生活的后鳃类软体动物,种类较多,世界各暖海都有分布,常见于潮间带滩涂至潮下带,直至水深260米之间。作者过去在潮间带生态调查和采集中,仅见到少数几种;在整理、鉴定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标本时,发现这科动物在底牺生物拖网样品中比较常见,种类也较多,而且其中大部分种类在我国尚未报道过。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我国沿海潮间带采集的标本以及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所获得的标本写成本文。 迄今已知,片鳃科共有4属,我国已报道的仅有2属5种,本文共报告20种,隶属于3属、4亚属,其中有8种是新种,7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在这些种类中有3种广泛分布于印度一西太平洋区,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春季繁殖期两茬贻贝苗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十年代以来,我国贻贝养殖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针对苗源供应不足的情况,有关单位相继开展了开发自然苗场及人工育苗的研究。为了充分发挥育苗设施的作用,当前贻贝人工育苗一般是从三方面进行研究的:(1)提高单位育苗水体的产量;(2)增大海上养育幼苗的保苗效果;(3)争取一年培育多茬苗。对于培育多茬苗,过去我们已成功地培  相似文献   

10.
皱纹盘鲍消化道粘膜上皮的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隶属腹足纲、前鳃亚纲、原始腹足目、鲍科,是一种珍贵的经济贝类,也是我国北方沿海主要养殖贝类.近年来利用扫描电镜的特点研究动物消化道表面超微结构与其食性、功能的关系已引起高度重视[1-3],但迄今为止对皱纹盘鲍乃至整个鲍科动物消化道扫描电镜的研究国内外未见报道.皱纹盘鲍是一种藻食性动物,与其食性相适应,它的消化道甚长,约相当于体长的3倍,并进化有发达的食道侧囊、嗉囊以及长而迂曲的肠.组织学研究表明皱纹盘鲍消化道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4].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对山东半岛东部、北部及渤海海峡地区的地方性天气-冷流低云,作了初步的分析。着重分析产生这种低云的环流特点及殊地理环境,分析归纳出这种低云的预测方法及判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中太平洋北部海盆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析鉴定,讨论了该调查区处在溶跃面以下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种数与水深变化的关系,推测出本调查区中Ⅰ区的碳酸盐补偿深度约5300米。根据地层中出现的标准化石,对柱状岩芯M_(14)进行了地层年代划分。最上部地层年代约为27万年前,向下1米处年代约为44万年前,3.66米处年代约为122万年前。  相似文献   

13.
根据大量田间试验和调查资料分析,作者提出烟单14号玉米生长过程中,小喇叭口期土壤中全氮、大喇叭口期土壤中速效磷的含量与产量相关密切。并据此建立了产量及构成三因素与土壤养分间的最优相关模型。  相似文献   

14.
波浪对稳定海湾形成过程的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一个稳定海湾形成过程的实验,研究了以波浪侵蚀为主的沙质海岸,在人工岬控制下海岸变形与波浪特性的关系。从而为海岸蚀退的预测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热带气旋对黄、渤海影响的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统计分析了1949—2000年共52年影响黄、渤海的热带气旋时空分布特点及ENS0、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影响黄、渤海的热带气旋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热带气放以四种主要路径影响黄、渤海,其影响时间、频数及强度均有不同。ENSO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位置将影响热带气旋对黄、渤海影响的路径和频数。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放实验室IAP-AGCM(二层大气环流模式),针对黑潮弯曲时的北太平洋冬季表层海温(SST)异常进行八个月的数值积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黑潮弯曲时北太平洋冬季SST异常对大气低频振荡的影响具有明显的30-60d振荡的特征;在北半球的30-60d振荡,大部分地区为向西传播,在南半球则为向东传播;其经向传播较为复杂,在120°E剖面上以向南传播为主;热带地区受此SST异常的影响以西太平洋、印度洋大气加热场的30-60d振荡为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付克忖 《海洋学报》1980,2(3):51-58
本文讨论了南黄海北部海域及青岛近海海水激光(6328Å)衰减系数的垂直分布与温跃层的相关性。依据三个年度不同季节(春、夏、秋)现场实测结果,叙述了衰减系数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并对现场测量方法提出了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8.
冲绳海槽是一个正在扩张的年轻弧后海盆。对这个海盆的研究在地层学、古海洋学、构造学、地震学及海底资源勘探等方面均具重要意义。这个海槽处在大陆地壳向大洋地壳转化的过渡性地壳域,许多人试图从冲绳海槽的研究中,获得关于洋盆早期演化的知识。本文根据反射地震资料(图1)就该海槽成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开发胶东温泉地热水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热水中阴离子的组分与温泉水类型,指出其中Ⅱ_1、Ⅱ_2:型水温高,日采水量大,矿化度高,水质复杂,相应的环境效应明显.提出地热水的大规模开采以及尾水的大量排放,对温泉周边的生态环境、工程环境、土壤及地下水等方面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Bowen数的意义、功能和计算法。同时,依据多年水文气象实测资料作统计,计算出东中国海的Bo值。其结果绘制成1月至12月的月平均分布图,从而对本海域的Bo分布特点作详细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