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发脊螺科(Trichotropidae)属中腹足目(Mesogastropoda),帆螺总科(Calyptacea)。此科动物种类不多,但分布甚广,从潮间带低潮线附近至水深千余米的海底都有发现。但在我国过去研究不多。 我们整理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中国近海采到的标本,经鉴定共计4种,隶属3属、2亚属、其中两种为我国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核果螺属(Drupa)和小核果螺属(Drupella),隶属于骨螺科(Muricidae)、红螺亚科(Rapaninae)。它们为暖水性较强的热带种类,主要分布于南中国海(海南岛以南),栖息于潮间带至浅海珊瑚礁或岩礁质环境中。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收藏的骨螺科标本进行了整理分类,共鉴定出2属,7种。并对以往使用混乱的种名进行了修订。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海钳蛤科(双壳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钳蛤科Isognomonidae是热带和亚热带的双壳类,多数种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有的属像丁蛎属(Malleus)则仅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区。在我国,这一科的种类主要分布于南部沿海,多数种分布的北限在广东沿海,少数种可分布到福建东山。生活于潮间带和潮下带水深100多米以内的浅海。有的种数量较大,生长速度较快。除食用外,贝壳可用做工艺品或烧石灰的原料,有的贝壳内面珍珠层厚而美丽,可考虑做珍珠贝的代用品。钳蛤科与珍珠贝科近缘,形状和习性很近似,但壳形变化大而不规则,在分类上也存在着混乱现象。据记载这类动物出现于中生代的三叠纪和侏罗纪。 关于中国近海的钳蛤科,过去曾零星报道过4属9种(有的只有名录),本文根据我所以往二十多年来搜集的材料研究写成,共有4属11种,有2种在我国系首次记录。文中对其中4种的名称进行了修订和合井,并对其主要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4.
蛾螺科(Buccinidae)是腹足类软体动物中经济价值较大、种类较多的一个科,许多种类在世界上某些地区被视为美味上品,它们不仅个体大,而且产量多,营养价值高,如香螺、东风螺等为我国主要经济贝类。该科种类遍布世界各海区,既有分布于高纬度区域的冷水种,也有局限于低纬度区域的暖水种。种类不同栖息的环境也不同,有岩石、珊瑚礁、沙、泥沙及软泥等底质;从潮间带至水深数千米的深海都有分布。 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多年来搜集的标本,记述了我国海域唇齿螺属(Engina)和甲虫螺属(Cantharus)种类共14种,其中5种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5.
林光宇 《海洋与湖沼》1983,14(3):217-219
拟捻螺属(Acteocina Gray,1847)是小形有壳后鳃类软体动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域,在热带、亚热带海域种类尤为繁多,某些种类见于化石,但绝大多数为现生种。它们生活在潮间带泥沙滩,水深10—150米的浅海底,营底栖生活。某些种,如Acteocina(Tornatina)mirabilis(Locard,1897)见于水深2000米的深海底。拟捻螺没有齿舌和胃板,许多学者仅从贝壳外形特征进行分类,以致在种类鉴定上常产生混乱,或把某些种归属于Tornatinidae,Retusidae和Scaphandridae.本属中的亚属  相似文献   

6.
中国沿海片鳃科(后鳃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片鳃科(Arminidae=Pleurophyllidiadae) 是一群营底栖生活的后鳃类软体动物,种类较多,世界各暖海都有分布,常见于潮间带滩涂至潮下带,直至水深260米之间。作者过去在潮间带生态调查和采集中,仅见到少数几种;在整理、鉴定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标本时,发现这科动物在底牺生物拖网样品中比较常见,种类也较多,而且其中大部分种类在我国尚未报道过。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我国沿海潮间带采集的标本以及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所获得的标本写成本文。 迄今已知,片鳃科共有4属,我国已报道的仅有2属5种,本文共报告20种,隶属于3属、4亚属,其中有8种是新种,7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在这些种类中有3种广泛分布于印度一西太平洋区,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7.
毛嵌线螺的研究Ⅱ.捕食行为与捕食习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嵌线螺科(Cymatiidae)为肉食性中腹足类,在其贝壳的前唇有长短不一的水管沟,水管可以由水管沟中伸出,在外形上与草食性腹足类显着不同.嵌线螺的头部有一圆柱形的能大幅伸缩的吻,口位于吻的前端;在吻的基部、食道的上方有一由唾液腺特化而成的腺体,该腺体能分泌酸性或麻痹性物质,该物质对嵌线螺捕食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1-3].嵌线螺的捕食对象因种类不同而有一些差异,主要有多毛类、海鞘、棘皮动物、甲壳类以及腹足类或瓣鳃类[1,4,5].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海爱尔螺亚科九新记录(腹足纲:骨螺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素萍 《海洋与湖沼》2007,38(6):542-548
提要为了全面了解中国沿海骨螺科(Muricidae)、爱尔螺亚科(Ergalataxinae)的物种数量、分布状况和生活习性,完成中国沿海骨螺科的系统分类学研究,采用传统的形态分类方法,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我国沿海采集的骨螺科标本进行整理、分类,共鉴定出爱尔螺亚科7属,18种,其中9种为中国新记录。爱尔螺亚科主要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暖海区,通常栖息于潮间带至浅海水深5—200m左右的岩礁、沙、泥沙或砂砾质海底。作者依据Houart等(1995,2004)报道的分类方法,对我国沿海分布的爱尔螺亚科部分归属及种名使用混乱的种,如珠母爱尔螺Ergalatax margariticola、黄口帕斯螺Pascula ochrostoma、筐格螺Muricodrupa fiscella等常见种重新分类,分别将其归属于爱尔螺属(Ergalatax)、帕斯螺属(Pascula)和格螺属(Muricodrupa)。  相似文献   

9.
贻贝科(Mytilidae)是双壳类软体动物中种类较多的一科。按其分布而论,有世界广分布种,有分布于高纬度地区的冷水种,也有局限于低纬度地区的暖水种。按其生活方式而论,有的固着于岩石上,有的穴居于泥沙或岩石中,也有的是与其他动物共生。它们大都生活在海洋中(自潮间带上区至数千米深的海底皆有发现),仅有少数种生活在淡水里。这一科动物出现很早,化石多发现于古生代的泥盆纪和中生代的侏罗纪。 贻贝科的种类,在林奈时代就已有不少记载,但最早只有几个属,这些属包括的种类很多。之后随着研究的深人,建立了许多新属,但对属的划分、种的归属均有不同意见。 在进行贻贝科的分类时,我们同意以外部形态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其他性状的忽视。尤其在区分近似种和确定种上单元时,仅以外部形态为依据并不能全面说明问题,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是十分必要的。 贻贝科的许多种类,不仅量大,生长速度也快。其肉富有营养,可鲜食,其干制品称“淡菜”,是著名海昧。此外肉、壳、珠等,又可作药用原料,它是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水产资源。全国解放以来,贻贝的增殖和利用受到各地生产部门的重视,已得到很大的发展。但对我国这一科动物的种类,过去研究报道极不充分,仅有张玺、相里矩及Benson, Reeve,Lamy,Kuroda等的一些零星记录,还未有人做过系统的研究。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贝类资源,就需要搞清其种类、分布和利用情况,特别对一些经济价值较大的种类进行系统的研究。为此,我们对1950-1976年在全国(除台湾省)沿海潮间带及底栖生物拖网所采得的贻贝科材料(有1种材料采自淡水),进行了鉴定分析,初步整理出46种,分隶于18属,其中有13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并在Crenella属中发现一新种。  相似文献   

10.
细纹蚶亚科Striarcinae是蚶科中种类少、个体小的一个亚科。它们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海域,我国自渤海到南海都有分布;生活在潮间带和潮下带水深100m以内海域,而以20-30m水深的浅海区较为多见。本亚科有的种类,如福建的橄榄蚶是产量较大的食用经济贝类。 我国的细纹蚶亚科,前人曾记载6种。作者根据本所历年来在潮间带及底栖生物调查采集中所获得的材料进行了整理研究,共鉴定4属8种,其中有2种在我国系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海鹑螺科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鹑螺科是中腹足目鹑螺总科中的一个小科,包括的种类不多,数量也不大,但是它的贝壳较大,又较有光泽,而且具有整齐的肋纹和色彩,所以是人们喜爱搜集的贝类之一。它们的肉均可食用,贝壳常同其他贝类的贝売和在一起烧制建筑用灰。这一科动物全部是暖水种,世界各暖海区都有分布,而以印度一西太平洋区的种类为最多,化石出现于第三纪。 本科动物的贝壳通常较薄,呈球形或卵圆形,螺旋部短,体螺层膨大,各层表面具有平滑的螺肋。壳口宽大,内面具沟纹,外唇薄或増厚形成一个具齿的环,水管沟宽短。成体不具厣。软体部分头大:前端膨大,触角长,呈圆柱状,眼位于其基部外侧的一个短柄上。吻极长,不能完全缩入壳内,呈管状,末端扩张形成蔷薇花状的唇部,伸展时长度可超过贝壳。水管长,伸展时可直立于贝売的背部。雄性交接器极长大,弯弓形,全长具沟,末端有一尖钩。为肉食性动物,常以海参等动物为食。 我国鹑螺科的种类过去金叔初和秉志、张玺、阎敦建等曾有零星记载,国外学者也有一些记载,但对各种的分布地点记载不详。我们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采集保存的标本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所采得的底栖动物标本进行了整理研究,共鉴定10种,其中1种仅在东海发现,4种为东海和南海共有,5种仅分布于南海;有一种,即黄口鹑螺在我国沿海尚系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我国沿海多次野外实地考查以及文献报道,采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了马尾藻属海藻资源的物种构成和区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马尾藻属种数在我国海域的水平分布呈现出北少南多的趋势,黄、东海仅17种,南海达到124种、占世界马尾藻总数的36.47%.其中,黄海西区、东海西区、南海北区和南海南区种数及小区单一分布种类数分别为10、13、82和61种及2、3、52和42种.我国特有种类为64种、占世界尾藻总数的18.82%.在我国沿海马尾藻的垂直分布特征为:高潮带2种,低潮带91种,潮下带78种.  相似文献   

13.
爱神螺科(Eratoidae)是宝贝总科中的1个小科,均为小型动物,全世界分布的种类也很少,最多不超过40种,故以往我国很少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至今仅报道过3种(Yen,1936; Kuroda,1941;张玺等,1975)。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40余年在全国沿海搜集到的标本,整理鉴定为7种,分隶于3属2亚属,其中有2个新种和2个新记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多样性、功能及其保护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从4个方面对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植物进行论述:(1)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红树植物、半红树植物、伴生植物、红树林区的大型藻类和浮游植物种类;(2)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红树植物生理和形态适应的多样性、产物的多样性;(3)红树林的生态功能;(4)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主要保护问题及其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水母类是海洋浮游生物重要类群之一,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分布广,不少种是世界性分布。有些种可作为一定海流或水团的指标。水母类除钵水母纲的少数种,如海蜇可供人们食用外,多数水母是幼鱼和甲壳类幼体的敌害,水母类触手的刺细胞或粘细胞含有毒素,对人类的健康有一定危害。 东海水母类研究工作先后有 Collingwood(1868)、 Light(1924)、林绍文(1937)、Sproston(1949)、丘书院(1954)、许振祖等(1962、1974)、高哲生等(1962)、洪惠馨(1964)、张金标等(1975)。以上大部分偏重于分类工作,研究材料大多采自沿海局部地区:因而不能概括东海水母类整个面貌。本文就东海水母类种类组成,分布概况及其与水文要素的关系作初步探讨。 本文所用材料是我所调査船于1959年1-12月在北纬28°以北、东经124°以西东海西部水域、1975年10月、1976年6-7月、8-9月三个航次在北纬26°31''-31°30′、东127°以西,水深30米以外的广阔东海大陆架区和1978年5月29日-7月3日在北纬26°31′-32°30′,东至东经129°,水深40米以外包括冲绳海槽在内的广大水域,进行浮游生物拖网采取的样品。 采集用大型浮游生物网(网长270厘米、网口面积0.5㎡、GG36筛绢)从底至表垂直拖网、标本用5%福尔马林海水固定,定量方法采用个体计数法,然后换算为单位体积水体中的个数(个/100m3)。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域水螅水母类区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张金标 《海洋学报》1979,1(1):127-137
世界海洋水螅水母类区系,自十九世纪末随着海洋考察的发展就开始大量的调查研究,相继发表了大量的论文报告和专著,本世纪以来,调查研究向远洋深海发展。近期来,较系统的工作是Kramp(1959,1961,1965,1968),相继发表了几部专著,详细记述和综述采自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及其邻近水域的水螅水母,并进行了动物地理区划[15,18,19]。连同早期Mayer(1910)和Russell(1953,1970)等人的工作,为世界海洋水螅水母类分类区系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我们初步统计,全世界海洋水螅水母类约有450种左右(不包括可疑种和未定种)。  相似文献   

17.
基于环境DNA技术的夏季东海鱼类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东海海域主要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监测和保护其多样性,本研究利用环境DNA技术对东海鱼类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通过海水样本的采集,环境DNA提取、扩增和高通量测序分析,从东海14个站点的环境DNA样本中共检测出2纲,23目,29科,42属,44种海水鱼类,大部分种类在东海传统渔业资源调查中均有出现.其中,相对丰度较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为“中国长臂虾亚科研究”的第二部分,包括长臂虾属(Palaemon)、白虾属(Exopalaemon)、小长臂虾属( Palaemonetes)和细腕竏属(Leptocarpus),共计18种。其中有2新种,1新亚种,2新记录。 本文第一部分已报告沼虾属(Macrobrachium)21种,瘦虾属(Leander)2种,拟瘦虾属(Leandrites)1种。(此处増补图23,图24)全文共计7属42种。沼虾属种类多、数量大,在淡水(包括半咸水)虾类捕捞和养殖中都占很重要地位。第二部分的18种,绝大部分都有经济价值,有的在动物地理学上有重要意义。长臂虾属10个种都是沿岸浅海常见种,其中条纹长臂虾(P. paucidens)是北太平洋温带种,仅见于黄海、渤海和日本北部。葛氏长臂虾(P. graver)是中国北部(黄海和东海西部)和朝鲜的地方性特有种,数量很大,但不见于日本沿岸;新种细指长臂虾P. tenuidactylus仅见于华北、华东的河口半成水域;估计这个种在朝鲜沿岸也会有分布,后者也可能是黄海、东海的地方性特有种。巨齿长臂虾P. macrodactylus也属这一类型,但见于日本沿岸。在中国近海,葛氏长臂虾是该属中最重要的经济种(在东海西部水深70-80m以内的陆架区广泛分布)。洁白长臂虾P. concinnus、广东长臂虾P. guangdongensis、太平长臂虾P.pacificus仅见于东海和南海以南的温暖浅海,不见于长江口以北;太平长臂虾广分布到夏威夷群岛,是分布最广者。锯齿长臂虾P. serrifer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潮间带,但数量不大。白背长臂虾 P. sewelli 分布于印度至广东的暧海低盐水域。白虾属4种都是重要经济种,脊尾白虾 Exopalaemon carinicauda 广分布于华北和华东的低盐浅海,大河口附近产量极大;东方白虾 E. orientis 则仅见于东南沿海,也有经济价值;安氏白虾 E. annandalei 局限于河口半咸水和淡水中,长江口产量很大;秀丽白虹 E.modestus 是广泛分布于华东、华北和东北淡水湖泊及河流中的经济种。  相似文献   

19.
李荣冠  江锦祥 《台湾海峡》1993,12(2):171-179
本文研究了东山湾潮下带前鳃类软体动物的生态。结果表明,该湾有前鳃类软体动物31科59属86种。其中,分布到黄、渤海的有18种,分布到东海的有59种,只在南海分布的有26种。广温广布种占20.93%,暖水种55.81%,热带种仅5.81%。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125.37g/m~2和16个/m~2,数量分布不均匀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该湾主要有三个群落:棒锥螺-浅缝骨螺-红带织纹螺群落、假(?)拟塔螺-线缝骨螺-细肋蕾螺群落、细肋蕾螺-假(?)拟塔螺-双带光螺群落。前鳃类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与底质环境关系密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在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底质中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