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主要取材于1985—1986年长江口渔业资源试捕调查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分布在长江口海区的虾类,由于受长江冲淡水径流的影响,形成三种生态型:(1)河口半咸水类型,如两种白虾;(2)低盐水类型,如葛氏长臂虾;(3)外侧次高盐水类型,如鹰爪虾和两种仿对虾。代表各生态型虾类,一般具有繁殖期较长的特点,其生命周期可为一年或一年多。虾类体长分布较为复杂,在当年生的幼虾生长期间,秋冬季虾群中常有幼虾和成虾混栖。因而,种群体长分布有两组群体并存。  相似文献   

2.
长臂虾科(Caridea:Palaemonidae)是真虾类中最大的科级单元之一,为了探索长臂虾科内部的系统演化关系,作者采用从Genbank中下载的长臂虾科两亚科(Palaemoninae,Pontoniinae)14属30种长臂虾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片段,以鼓虾科(Alpheidae)细足鼓虾(Alpheus gracilipes)为外群分析长臂虾亚科和隐虾亚科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在获得的466个序列位点中,变异位点263个,简约信息位点213个。DNA序列分析显示,隐虾亚科的德曼隐虾属(Manipontonia)与长臂虾亚科的遗传距离(0.211)要小于其与所在亚科的遗传距离(0.245);此属在基于贝叶斯法(BI)和邻接法(NJ)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也与长臂虾亚科的种属聚合为一支,然后与隐虾亚科种属聚合的一支成为姊妹群。结合此属与长臂虾亚科尾瘦虾属(Urocaridella)形态相似的特征,建议对德曼隐虾属在长臂虾科中的分类地位进行重新评估。除隐虾亚科德曼隐虾属聚合到长臂虾亚科聚类簇外,两亚科所属的其他种属各自聚合为一支,在系统树中互为姊妹群,支持将长臂虾分为两亚科的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3.
核果螺属(Genus Drupa Roeding,1798)全为暖水性较强的种类,系珊瑚礁生物群落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近海,绝大多数种类仅见于广东省西沙群岛、海南岛南部及台湾省,只有少数种类分布到海南岛北部、广东大陆沿岸及福建东山岛。 我国近海的核果螺,以往的报导多在国外,并且除黑田(1941)外多是一些零星记载。 我们较系统地整理了解放前北京静生生物调查所保存的标本及解放后我所采集的标本共289号,计有个体2857个,共鉴定为20种,其中6种在我国近海为新记录(表1,有*号者)。西沙群岛共发现14种,海南岛南部15种,海南岛北部5种,广东省大陆沿岸仅发现2种。在这20种中。有2种在我国仅见于广东省西沙群岛,有2种仅见于广东省海南岛南部,有一种仅见于广东省海南岛北部、广东省大陆沿岸及福建省东山岛。 核果螺属主要分布于印度一西太平洋,个别种类可扩及非洲西岸及东太平洋。我国的种类,约一半以上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其与印度洋、日本南部、菲律宾、印尼-马来半岛及中太平洋五个海域区系的相似程度大致相等。还应指出两点:(1)出现于中国近海的核果螺中,D. ricina (L.)也见于非洲西岸,D. ricina (L.)、D. morum Roeding、D. uva Roeding 及D. aspera ( Lamarck)4种在东太平洋的克利帕顿群岛亦有出现,但没有与美洲西岸的共有种;(2)出现于中国近海的核果螺中,仅分布于太平洋西岸的种类则较少,只有D. borealis (Pilsbry)为中国及日本一带的特有种,D. biconica (Blainville)为中国、日本及菲律宾一带的特有种。  相似文献   

4.
本属包括的种类不多,主要分布于东亚、南亚及东非边缘浅海。个体较大,均为食用经济种类,有的种类为渔业捕捞对象。模式种为Rapana bezoar (Linnaeus)。 我国近海红螺属的种类,已往国内外都有不少报告,但迄今在种类鉴定上仍然存在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地理分布的记录也还有些混淆之处尚待澄清。 本文系统地整理了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潮间带采集的标本及全国海洋综合调查的标本,共鉴定3种。其中红螺Rapana bezoar (Lirinaeus)分布于东海及南海,根据其形态的地理变异,我们认为东海的红螺,与南海产者比较,是一个独立的地方性种群。梨红螺Rapana rapiformis (Born)仅见于南海。脉红螺Rapana venosa (Valenciennes)主要分布于黄海和渤海,向南可见于厦门。以往定名的"强棘红螺" (Rapana peichiliensis Grabau et King, 1928)我们认为仅是脉红螺的一个生态型。红螺及梨红螺为我国与日本、菲律宾及印度洋的共有种;脉红螺为我国与日本及苏联远东海的共有种,近几十年来已进入黑海,为黑海的外来种。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乐清湾虾类群落结构的形成和影响因素,作者于2020年9月在该海域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综合调查,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等生态指标,结合非度量多维标度法(MDS)和冗余分析(RDA)对群落结构、生态位的重叠和分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秋季研究海域共有虾类16种,隶属于6科、10属;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和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为优势种,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joyneri)、脊尾白虾(Exopalaemoncarinicauda)和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为常见种;哈氏仿对虾、中华管鞭虾、周氏新对虾和脊尾白虾属于中等生态位种,其余均为窄生态位种;红条鞭腕虾(Lysmatavittata)与太平洋长臂虾(Palaemonpacificus)的重叠值最高,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和细指长臂虾(Palaemon tenuidactylus)等与其他种类重叠值较低;影响该海域秋季虾类分布的主要环...  相似文献   

6.
南黄海和东海浮游生物群落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南黄海和东海位于中国东部的陆架上,这个区域受江河迳流、大陆沿岸流、黄海冷水和黑潮水的影响,明显地反映出其水文、化学要素、浮游生物的分布都比较复杂.如果仅从浮游生物组成看,有暖温带的近海种,有半咸水河口种,有沿岸低盐种;也有外海热带种.它们构成了浮游生物各自的群落分布区,在群落之间由于水团的水平和垂直方向不同程度的混合,存在着一个群落交汇区.群落及其交汇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随季节而有变化.本文根据1960年和1971年对南黄海和东海(东经127°以西、北纬27°-34°)进行渔场环境调查时,所获得浮游生物的样品,经分析后提出以下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海域温、盐度分布的基本特征和上升流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口位于黄海和东海的分界处。1985年8月至1986年10月对长江口海区进行了水文调查,调查范围为124°E以西,30°45''N以北,32°N以南的黄海和东海区域(图1)。 本海区属中纬度季风区,水深一般不超过50m,气象因素对水文要素的影响很大。冬季盛行偏北风,西伯利亚的干冷气流频频南下,因海面冷却和蒸发造成的垂直对流可直达海底。夏季盛行偏南风,并常有台风侵扰。 长江径流量十分充沛,每年约有9240亿立方米的淡水人海,约占进入黄海、东海的径流量的80%。长江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十分显著,5-10月径流量约占全年总径流量的71%。充足的淡水入海和海面的增温影响,使调查海区水体在夏季明显分层,并形成强大的淡水舌。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此淡水舌不是沿长江入海口门的方向指向东南,而是经常转向东北方向,并且转角的大小随着径流量的增大而增大。 长江口区的潮流比较大,潮混合对这里的水文要素的垂直和水平分布有重要影响。长江口是部分混合型即B型为主的河口(沈焕庭等,1986) ,发达的潮混合和充沛的径流输入,两者相互作用,使得河口区的盐度垂直分布有时呈垂直均匀状态,有时呈层化状态。 长江口海区南部有台湾暖流北上,其延续体可越过长江口到达32°N以北海区。长江口北面有苏北沿岸流和黄海沿岸流南下。北上的台湾暖流和南下的黄海沿岸流和苏北沿岸流同长江冲淡水相互交汇、混合,对长江口区的水文要素分布、变化有重要影响。 以下我们根据1985年8月至1986年8月调查所得资料和部分历史资料,对长江口海区水文要素的基本特征作一扼要的记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吕泗渔场及附近海域2010年春季(5月)和夏季(9月)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吕泗渔场沿岸海域虾类资源密度的时空分布,分析优势种、水团、水深和水文等环境因素对虾类数量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5和9月,虾类重量密度为24.21和2.19kg·km-2,尾数密度为12.68×103和1.30×103ind·km-2。2个季节虾类资源密度的平面分布特征呈相同的规律,都是外部水域高于沿岸水域。5月,虾类主要优势种由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鲜明鼓虾(Alpheus distinguendus)和日本鼓虾(Alpheus juponicus)构成,其中葛氏长臂虾对尾数和重量的贡献率较大,为5月最重要的优势种;9月,虾类优势种由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和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构成,其中哈氏仿对虾对尾数贡献率最大,对重量贡献率较大,为9月最重要的优势种。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结合虾类资源的密度、温度、盐度及水深等环境因子,对调查海域虾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吕泗渔场沿岸海域虾类数量的变化主要来自优势种的贡献;虾类资源密度季节变化特征与调查海域底温呈显著负相关;特殊的沙棘潮沟地形与虾类密度平面分布关系明显,较深的潮沟往往是虾类资源集中分布的区域。本研究对于认识吕泗渔场沿海虾类资源动态变化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同时也为掌握该海域渔场渔汛及虾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东海中北部海域虾类群聚结构特征及空间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998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1999年2月(冬)在东海26°00′~33°00′N、127°00′E以西海域的虾类资源调查资料,采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法,对该海域虾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和多样性等群聚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虾类群聚结构的空间分布变化。结果表明:共鉴定到的71种虾类中,对虾科和管鞭虾科种类数为最多,优势种为假长缝拟对虾Parapenaeus fissuroides、戴氏赤虾Metapenaepsis dalei、方板赤虾Metapenaepsis tenella、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crassicornis和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等17种,其中,春季的优势种数量为最多(14种),秋季次之(13种),夏、冬季则较少(均为10种)。虾类多样性指数(H′)秋季为最高,夏、冬季次之,春季则最小。东海中北部海域虾类可划分为A、B、C 3个群聚,A群聚主要分布在30°30′N以北海域,主要种类有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tenella、鹰爪虾、中华管鞭虾和葛氏长臂虾等广温、广盐性种类;B群聚主要分布在28°30′~30°30′N海域,主要种类有须赤虾Metapenaepsis barbata、大管鞭虾Solenocera melantho、凹管鞭虾Solenocera koellbeli和东海红虾Plesionika izumiae等高温、高盐性浅海种;C群聚主要分布在28°30′N以南海域,主要种类有菲赤虾Metapenaepsis philippi和九齿扇虾Ibacus novemdentatus等高温、高盐性外海种。不同类型群聚的空间分布呈现重叠交错,故没有明显的划分边界,但密集分布的海域有所不同。不同群聚间虾类组成的季节变化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这保证了整个海域虾类分布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第一作者早在1985年就提出,潮混合效应控制着夏季黄海冷水团的边界及海面冷水分布(赵保仁,1985)。1987年又进一步通过水文调査资料和卫星图片给出了黄海周围的浅水陆架锋(或称潮汐锋)的分布及强锋区的跨锋断面中的温度、盐度和坏流结构特征,并指出夏季的黄海沿岸流在性质上属沿锋面运动的强流(赵保仁,1987a,b),而后又对黄海西部的陆架锋进行了一次专门调査(赵保仁等,1991)。此外,他还指出黄海的强温跃层的形成和转移现象也与潮混合现象密切相关(赵保仁,1989)。因此,研究潮混合现象对阐明发生在黄海的多水文物理现象都是至关重要的。 为深入了解黄海的潮混合特征,作者把渤海、黄海和东海作为一个整体完成了一次精度较高的潮汐、溯流数值计算,在潮汐、潮流的分布方面,揭示了前人尚未阐明的一些特征。本文根据这些数值结果,计算了近最大潮流流速和层化参数,阐明了渤海、黄海和东海的潮混合特征及其对降温期黄海冷水团分布变化的影响。此外,还用 Sim pson等人(1981)的能量模式计算了南黄海西部的风、潮混合效率。  相似文献   

11.
东海、黄海海岸带现代介形虫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泉鸿 《海洋学报》1985,7(2):193-204
东海、黄海海岸带现代介形虫计有57属91种,其中活介形虫30属43种,本文从属种组成和群落结构(数量丰度、优势度、分异度)等方面对滨岸淡水、潮上带半咸水、潮间带、河口区和潮下带等不同环境中的生物群和埋葬群进行了系统描述,并探讨了温度、盐度、底质和水动力条件等环境因素对介形虫分布的控制作用,指出盐度是影响生物群分布的首要因素,高能的水动力条件是造成砂质潮间带和河口区埋葬群明显不同于生物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我国沿海多次野外实地考查以及文献报道,采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了马尾藻属海藻资源的物种构成和区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马尾藻属种数在我国海域的水平分布呈现出北少南多的趋势,黄、东海仅17种,南海达到124种、占世界马尾藻总数的36.47%.其中,黄海西区、东海西区、南海北区和南海南区种数及小区单一分布种类数分别为10、13、82和61种及2、3、52和42种.我国特有种类为64种、占世界尾藻总数的18.82%.在我国沿海马尾藻的垂直分布特征为:高潮带2种,低潮带91种,潮下带78种.  相似文献   

13.
亮钩虾属Genus Photis属于蜾蠃蜚科Corophiidae甲壳动物端足目(Crustacea:Amphipoda),全世界有近60种。本属为世界性分布,世界各大洋都有记载。 作者在系统整理和研究南海端足目标本中发现南海亮钩虾4种,其中有1新种,1种为中国沿海的首次纪录。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4.
作者在鉴定1994年采自大连(北黄海)浅水和广东大亚湾的端足类(Amphipoda)标本中,发现了蜾蠃蜚科(Family Corophiidae)的一新属,即拟亮钩虾属 Genus Paraphotis,报告如下。新属、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5.
海洋锋面是指不同性质的水团之间的交界面,由于水团之间的混合作用,一般是指不同水团之间的混合区。水团之间的混合是通过锋面进行的,浅海海洋锋区还往往出现上升流。观测表明,两种不同性质的水团或水体的交界面处,生物初级生产力较高,常是鱼群聚集的区域,渔获量较高。因此,海洋锋的研究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我国近海,大陆径流入海所形成的海洋锋,是黄海、东海陆架海区的重要锋面类别之一,本文利用“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区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和对策”专题调查资料(1985年8月-1986年10月)和国家海洋局断面调查资料(1975-1981年),对长江冲淡水锋面的分布和变动特征作一初步分析。 长江口地处黄海和东海的交接处,南有台湾暖流及其延续体北上,并能越过长江口到达32°N以北海区(赵保仁,1982;苏育嵩,1986),北有黄海沿岸流和苏北沿岸流南下,东邻面积宽广的黄海、东海混合水区(苏育嵩等,1983)。 洪水期丰沛的长江径流入海之后,在122°10''E以东海区显著层化,然后在长江冲淡水和外海高盐水之间形成明显的锋面。长江口区的温度平面分布比较均匀,而盐度的差异很大。本文所讨论的锋面,是指因盐度水平分布显著差异而形成的盐度锋。 在长江口附近海区,外海高盐水分属不同的流系,它们的盐度值和水平流速值各不相同,因此,与长江冲淡水之间形成的锋面强度和宽度也各不相同。一般地说,暖流系统盐度比较高,流速较大,因而与长江冲淡水之间形成的锋面较强,锋区宽度也较狭窄;相反,黄海沿岸流系的盐度较低,水平流速较小,从而与冲谈水之间形成的锋面相对较弱,且锋区宽度较大。 依照定义,锋区应是水文要素水平梯度最大的区域。据日本学者(Kanau et al.,1983)的观测,长江口区的锋区宽度只有1-5km左右。有的区域锋区宽度可能不足1km。与三峡工程有关的海上环境调查,在123°E以西海域,观测站距为10-15n mile; 国家海洋局断面观测站距一般为30''经距。基于这些资料确定出的锋区宽度就较大,强度则显著变弱。因此,为了弄清长江口海洋锋的水文结构和变化特征,需要针对海洋锋这种小尺度现象布设高密度观测站,或者用巡航式CTD进行专门调查。然而实际工作中仍然需要根据常规的海洋调查资料来确定锋面的大体位置,了解其水文结构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海水盐度是海水的基本要素之一,其时空分布常是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黄海和东海是位于北太平洋西部的边缘海,与太平洋有着良好的水交换,太平洋高盐水通过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对马暖流以及黄海暖流流入东海和黄海,影响本调查海区(特别是本区东南部)。与此相对应,在本区的西北部则受到由苏北沿岸流和长江冲淡水等所形成的沿岸低盐流系的影响。这两种不同性质流系的相互作用和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海区盐度的分布与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异糠虾Anisomysis是糠虾亚科Mysinae中体形较小的一属,一般体长3-5mm,因此不易被人们发现。本属迄今已知其28种及亚种。本文为南海异糠虾属两新种的描述,根据的材料是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1975年西沙群岛调查在珊瑚岛南的近岸浅水区和1982年陈清潮教授在海南岛三亚市鹿回头沿岸水域所采的标本。两新种分别命名为四刺异糠虾 Anisomysis quadrispinosa sp. nov.和短尾异糠虾A. brevicauda sp.nov.。新种的正模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副模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  相似文献   

18.
鼓虾Alpheus主要产于热带和亚热带浅海,以印度-西太平洋区的种类最为丰富。这类虾体型不大(有的种体长还不到10毫米,最大的也不超过100毫米),多为穴居或与其他无脊椎动物共栖,在潮间带或潮下带的泥沙底、碎石下、珊瑚礁的洞穴、海藻管内、某些海绵动物和腔肠动物的体内或体外,都可以找到它们。特别在珊瑚礁环境中,鼓虾不仅种类多,而且数量常常较大,是珊瑚礁生物群落的主要成员,因此成为珊瑚礁生态研究者特别注意的一个类群。 鼓虾及其近缘类群,如假鼓虾属Synalpheus,第一对步足特化成独特的螯足,左右一大一小,构造不同。大螯两指有特殊的发声结构,两指骤然合拢时,可动指上的突起打入不动指的臼窝,射出一股强劲的水流,同时发出响亮的爆音,是有力的御敌武器。它们大量成群时发出的声响此起彼落,形成相当强的噪声,能干扰水下通讯、声制导武器和潜艇的侦察等活动,因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这类虾的发声习性和所发声响的性质,引起了海洋生物学和水声学工作者的重视和研究。 体型较大的鼓虾,有些种在浅海的近岸区形成较密集的群体,如我国北方海区的鲜明鼓虾Alpheus heterocarpus (Yu),日本鼓虾A. japonicus Miers,南方海区的特异鼓虾A. distinguendus de Man 等种,成为沿岸渔业的捕捞对象,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水产工作者也希望了解它们的生物学特点和资源情况。因此,对鼓虾的分类、分布和生态进行研究,无论在海洋生物学或渔业资源开发方面都有一定的意义。 我国西沙群岛鼓虾的种类相当丰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南海海洋研究所搜集了大量资料标本,正在整理研究。本文是根据南海海洋研究所1974和1975年两次西沙群岛调查所采集的标本写成,共描记18种和亚种,其中发现1新种,有14种为我国近海的新记录。这次采集的标本中数量最多的是细角鼓虾A. parvirostris Dana,其次是珊瑚鼓虾A. lottini Guerin、突脊鼓虾A. diadema Dana、珠脊鼓虫虾A. seurati Coutiere和牛头鼓虾A. bucephalus Coutiere 等。 另外的调查材料表明,我国南部海区鼓虾的种类很多,远远超过本文报道的数目,其研究结果将另行报道。  相似文献   

19.
黄、东海海洋黄色物质的卫星反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物理特性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了黄、东海海域卫星离水辐射率黄色物质反演模式, 并利用2003年4月15日SeaWIFS卫星获得的黄、东海海域离水辐射率(Lw)数据反演给出了黄海中部—东海南部(北起33°52′N, 南到22°00′N; 西起122°36′E, 东止125°28′E)海域的黄色物质分布图。结果分析表明, 研究区给出的黄、东海海域黄色物质吸收系数在0.003—0.13m-1范围内, 与大西洋北海测得的黄色物质吸收系数比较接近, 但明显低于波罗的海和地中海, 更低于世界各地沿海海湾。平均而言, 比在太平洋点测黄色物质吸收系数值高约80%, 达0.09m-1左右。在水平分布上, 黄海海域的黄色物质吸收系数明显高于东海海域, 沿岸水域明显高于远海水域。受长江水系和黄海环流以及沿岸排污等要素的影响, 在长江口以外和黄海中、南部水域及其沿岸附近有明显的高吸收系数值聚集区。同时发现, 在黄海西部沿岸, 由于有较高反射率的高泥沙含量的影响, 对该区黄色物质的反演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特别在苏北沿岸和长江口水域尤其如此。而在韩国、日本西海岸、浙江及福建沿岸水域则比较正常的给出了黄色物质的分布。  相似文献   

20.
基于 1 999年 6月中、韩、日三国联合调查的两个航次资料 ,对“黄东海入海气旋爆发性发展过程的海气相互作用研究”项目进行了物理海洋学与气象学相结合的研究 ,也结合了历史调查资料的研究 ,得到了以下主要结果 :( 1 )以 1 999年 6月资料与历史调查资料对黄海、东海海域黄海冷水团 ,长江冲淡水 ,黄海沿岸流 ,台湾暖流 ,黑潮及其两侧冷、暖涡等进行了水文分析 ,并采用了改进逆方法 ,P矢量方法 ,三维海流诊断、半诊断模式与预报模式 ,MOM2模式等 ,计算了 1 999年 6月与历史资料调查期间黄海、东海海域环流 ,结合锚碇测流与ADCP测流等的实际观测 ,揭示了调查海区各流系的时空变化 ,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 ,指出这些流系的相互作用对入海气旋发展过程有重要影响 .( 2 )计算了调查海区各流系的流速与流量分布等 .( 3)阐明了气旋发展过程中对海洋的反应 .( 4 )在 1 999年 6月海上调查时期观测发现 ,在气旋中心区等存在负的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 .出现负的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的海域分别位于黑潮以西、温度相对低的气旋涡区域 ,黄海沿岸水向东南方向流动 ,然后作气旋式弯曲处 ,济州岛西南冷的、气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