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是中国近海蔓足类研究报告的第二部分,根据的材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采集收藏的标本。共记述笠藤壶科Tetraclitidae的9种,分隶于2亚科4属,其中有一新属——星笠藤壶属Astroclita gen. nov., 2新种,另有1种为我国首次记录。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笠藤壶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口以南的亚热带和热带海区,是潮间带岩岸生物群落组成中的主要种类,特别是大型的鳞笠藤壶Tetraclita squamosa squamosa(Bruguiere)和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nica Pilsbry等也可以附着于浮标、船底或码头上,有一定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绵藤壶属Genus Acasta主要是与海绵动物共栖的一类藤壶,少数种埋栖于腔肠动物,如柳珊瑚、角珊瑚、石珊瑚和海鸡头等体内。 Darwin(1854)之后的很多学者指出,绵藤壶属Acasta与膜藤壸属Membranobalanus、刺藤壶属Armatobalanus及舟藤壶属Conopsea等的亲缘关系很近,以致这些属的特征有时难以明确区分。长期以来,绵藤壶由于具有特殊的生境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很自然地被作为一属来描记,而且一直沿用到现在。 绵藤壶属这一特殊类群,国内尚无报告;搞清它们的种类对分析潮间带及潮下带底栖生物区系和群落组成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调查采集的标本写成的,共报告绵藤壶属15种,其中有3新种,10种为我国首次记录。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绵藤壶属Genus Acasta虽然种类很多,但迄今尚无人作过系统全面的研究,一般在一个地区仅发现少数几种;在我国近海能采到15种,数目是相当多的,很有必要作一详细的研究。绵藤壶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海(中国近海),仅少数种如栉足绵藤壶Acasta pectinipes Pilsbry,向北能分布到黄海。在我国海区,本属的垂直分布范围从潮间带至水下120米左右。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在我国西沙群岛捕获的海龟Chelonia mydas (Linnaeus)和蠵龟Caretta caretta(Linnaeus)上附着的藤壶5种,分隶于2亚科,4属,其中有2新种,其余3种为我国首次记录。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小藤壶类除少数种为深海产外,大部栖息于潮间带,附着于岩石、码头、树木、管道、浮标或船底,是沿岸附着生物的主要种类,在潮间带岩岸生物群落中常占一定的优势。种类的准确鉴定对分析潮间带生态和附着生物的生态研究及防除工作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早在1854年,Darwin就在藤壶科Balanidae下建立了小藤壶亚科Chthamalinae. Pilsbry (1916)将其提升为小藤壶科Chthamalidae,与Balanidae并列;1976年Newman& Ross对藤壶亚目Suborder Balanomorpha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分为3个总科(Chthamaloidea,Coronuloidea和Balanoide),他们将小藤壶科中壳壁带轮生副板的4属分出,建立鳞藤壶科Catophragmidae,与Chthamalidae一起置于小藤壶总科Chthamaloidea之下。 关于小藤壶类,国内仅有零星记载,缺少系统研究,特别是一些深水种尚无报道。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过去在全国沿海潮间带采集的标本写成,共报告小藤壶科9种,分隶于2亚科4属,其中有1新种,1种为我国首次录。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本文报告的小藤壶,分布于我国长江口以北海域的只有东方小藤壶Chthamalus challengeri Hoek,它大量出现在高潮带岩石上,对温、湿度变化的适应力很强,能忍受较长时间的周期性干燥和较大的温度变化幅度。其余种类则出现在长江口以南亚热带和热带海区,其中白条地藤壶Euraphia withersi和楯形矮藤壶Chamaesipho scutelliformis分布广,数量大;中国四板小藤壶Tetrachthamalus sinensis Ren在海南岛和北部湾沿岸占优势。  相似文献   

5.
任先秋 《海洋与湖沼》1989,20(5):466-473
于1986,1987年在南海珠江口浮标上采到(严文侠采)无柄蔓足甲壳动物标本。经本文作者鉴定,系两新种——珠江藤壶Balanus zhujiangensis sp. n.、美丽藤壶 Balanus pulchellus sp. n. 和一新记录——皮氏小笠藤壶Tetraclitella pilsbryi (Utinomi,1962)。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作者采自东海的鱼类吸虫标本,经整理鉴定有8种,分隶于后唇科OpistholebetidaeFukui,1929、鳞肉科Lepocreadiidae (Odhner, 1905) Nicoll, 1935和隐殖科Cryptogonimidae (Ward, 1917) Ciurea, 1933,其中5种系新种,3种为我国新记录,分别记述于后。 虫体器官量度均为mm,卵子为μm,虫体各部位与器官测量值见表1。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采自我国近海的玉蟹科Leucosiidae 两新种:尖齿拳蟹(新种) Philyra acutidens sp.nov. 及假珍珠玉蟹(新种) Leucosia pseudomargaritata sp. nov.。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拳蟹属Philyra及玉蟹属Leucosia系玉蟹科中种类较多的两个属,我们收藏上述两新种的标本数量较多,前一新种产于渤海、黄海及东海北部,后一新种产于南海,尤以北部湾数量较多;它们与亲缘种十分相似,甚至容易造成误定。本文除详细描述新种特征外,还与近似种作了详细比较。  相似文献   

8.
先后于1959,1960,1987-1993年在南海采集口足类标本。经研究确认其中有2新种,分别隶属于虾蛄科和猛虾蛄科,命名为脊尾近虾蛄和中华猛虾蛄。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作者在鉴定1994年采自大连(北黄海)浅水和广东大亚湾的端足类(Amphipoda)标本中,发现了蜾蠃蜚科(Family Corophiidae)的一新属,即拟亮钩虾属 Genus Paraphotis,报告如下。新属、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
在进行我国西沙群岛蟹类研究中,发现两个新种——中华贝绵蟹(贝绵蟹科 Dynomenidae)及西沙折额蟹(蜘蛛蟹科Majidae),本文为新种的描述。 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 1.中华贝绵蟹(新种) Dynomene sinense sp.nov.(图1)  相似文献   

11.
1956—1964年间,采自南海的若干鳍科鱼类标本,其中有12尾与曾记载过的其他种类稍有差异,经解剖比较研究后,认为是一新种,定名为点线石斑鱼Epinephelus stigmogram macus sp.nov.,其正模及副模标本均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现描述如下。点线石斑鱼(新种)Epinephelus stigmogrammacus sp.nov.(图1—3) 背鳍Ⅺ-14;臀鳍Ⅲ-8;胸鳍16(稀少为17);腹鳍Ⅰ-5;尾鳍17。侧线有孔鳞62-63(13-14)/(36-37)。  相似文献   

12.
在整理鉴定南海口足类标本中,发现构造特殊的两个新种,标本采自潮下带较深水域(50—260米),形态特征与已描述的属显著不同,经研究确认是一个新属,命名为华虾蛄属Sinosquilla gen.nov.隶指虾蛄科 Gonodactylidae,为假虾蛄组合 Pseudosquilla complex 的成员。其模式种为华虾蛄(新种)Sinosquilla sinica sp.nov.另一近缘种为多刺华虾蛄(新种)s.hispida sp.nov.以下为新属及新种的描述。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华虾蛄属(新属)Sinosquilla gen.nov.体平扁,表面光滑。头胸甲宽而短,前侧角圆形,颈沟不跨越背面,侧板后部有宽的边缘脊,不向前延伸。额角板为强大的粗刺,基部宽,末端尖,有中央纵脊。第一触角柄第一  相似文献   

13.
任先秋 《海洋与湖沼》1980,11(2):150-153
在整理鉴定蔓足类(Cirripedia)小藤壶科(Chthamalidae)标本中,发现四板小藤壶属(Tetrachthamalus)的一新种,描述如下: 中国四板小藤壶(新种)Tetrachthamalus sinensis sp.nov.(图版Ⅰ) 正模式标本 C81073-1,峰吻径4.7mm,侧径4.4mm,高1.6mm,采自广东省海南岛新盈,附着于潮间带栖息的蛉笠藤壶Tetraflita squamosa squamosa壳上。1957.7.25,采集者:王永良。 副模式标本 C81073-2,峰吻径6.2mm,侧径5.5mm,高2.0mm;C81073-3,峰吻径6.0mm,侧径4.8mm,高2.1mm;C81073-4,峰吻径5.3mm,侧径5.0mm,高1.8mm;C81073-5,峰吻径5.8mm,侧径4.9mm,高1.5mm。采集地、时间和采集者同正模式标本。  相似文献   

14.
藤壶属(Genus Balanus)是甲壳类蔓足亚纲(Subclass Cirripedia)藤壶科(Family Balanidae)中最大的一属,它在有害海洋附着生物中是主要组成成分。许多种附着于船底、水下设施或建筑物上,致使船舰燃料消耗增加,航速减低,降低浮标浮力,缩小管道通路,侵占某些水产养殖对象的有效附着面,污损养殖架筏和绳索,加快水下金属的腐蚀等,对海防、海运交通、工业和渔业常造成一定危害,同人类的关系颇为密切。随着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附着生物防除工作的进展,对于种类的确切鉴定和生物学及生态学资料需要日益增多,只有在搞清种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种的生物学和生态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有效地进行防除工作。 中国近海的藤壶属,国内外仅有一些零星记载,缺乏全面而系统的报告。我们早在五十年代,就注意到我国沿海常见的一些主要附着生物,特别是当时作为“布纹藤壶” Balanus Amphitrite communis Darwin(=B.reticulatus Utinomi)和“克氏藤壶”Balanus Amphitrite krügeri Nilsson-Cantell(=B.uliginosus Utinomi)描记的两个类型,无论在栖息环境、繁殖习性或幼虫形态上都有显著差异,因而怀疑它们不是一个种内的亚种,而应属于不同的种。为了解决上述和类似的问题,给生态和防除研究工作提供更为准确的基本资料,我们对藤壶亚目的种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是研究报告的第一部分。根据的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采集收藏的标本,共鉴定31种和亚种,分隶于7个亚属,其中有6新种,有9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种名录见190页)。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5.
亮钩虾属Genus Photis属于蜾蠃蜚科Corophiidae甲壳动物端足目(Crustacea:Amphipoda),全世界有近60种。本属为世界性分布,世界各大洋都有记载。 作者在系统整理和研究南海端足目标本中发现南海亮钩虾4种,其中有1新种,1种为中国沿海的首次纪录。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6.
贻贝科在我国至今已发现有50种左右,其中多数种产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有些属(如石蛏属Lithophaga、肠蛤属Botula等)的种类都穴居于珊瑚礁中。在西沙群岛,这一科的种类本应该较多,但由于它们的栖息习性较特殊,一般不易采到,我们虽多次赴西沙考察,然获得的标本还很不够;今后随着我国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可能会发现更多的种类。 西沙群岛贻贝科的种类,过去只有张玺等的零星记载,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报告。我们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1956年以来,多次赴西沙潮间带调査所获得的材料,共研究鉴定标本116个,计11种,分隶于6属,其中有3新种,另有3种为我国近海首次记录。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7.
作者整理1982年在东海海域采集的标本时,发现两种寄生于石首鱼类体内的吸虫,经鉴定为新种,它们分隶于棘体科 Acanthocolpidae Luhe,1909和半尾科 Hemiuridae (Looss,1899)Luhe,1901。本文为新种的描述。虫体各部分测量单位为mm,卵子为μm。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1985-1986年进行长江ロ渔业资源生物本底调查,作者对渔业试捕中所获鱼类作复殖吸虫检查,先后共四次,解剖鲜鱼497尾,发现吸虫14种(含褶膜吸虫未定种和芽腺吸虫幼虫),其中有2个新种,均属半尾科 Lemuridae (Looss,1899)Luhe,190l。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本文虫体各部分测量一律为mm,卵子为μm。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海多穴苔虫属和格苔虫属新种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锡兴 《海洋与湖沼》1982,13(1):97-101
作者在整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收藏的苔藓虫标本中,发现无囊亚目片苔虫科(Hincksinidae)多穴苔虫属(Antropora)两个新种和三个新纪录。本文系根据1958—1962年和1975—1976年底栖生物拖网资料(共26号标本)整理写成,报告两个新种和三个中国近海的新纪录。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在研究中国真马尾藻亚属SubgenusSargassum刺托组SectionAcanthocarpicae团徽托序亚组SubsectionGlomerulatae宾德系SeriesBinderiana宾德种群SpeciesGroupBinderia过程中,发现该种群新种3个,它们是中间马尾藻SargassumIntermedium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75年5月15日由李伟新采自广西涸洲岛,模式标本号AST75-0594;琼海马尾藻Sargassumqionghaiense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83年7月12日由陆保仁采自海南省琼海县沙,模式标本号CA83-0016;裂开马尾藻Sargasumerumens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82年4月23日由陆探仁采自海南省三亚市鹿回头,模式标本号AST82-0413。模式标本均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