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等辐骨虫目(Acantharia)是原生动物放射虫纲中的一大类, Müller(1858)最初称这类动物为Acanthometra,并发现其骨针排列的规律[后人称之为穆勒氏律(Müllers law)]。继后,Haeckel在1862-1887年先后发表了两部放射虫专著,其中共描述了等辐骨虫七百多种,又把这类动物改称为Acantharia,在分类系统上,奠定了初步基础。1904-1906 年,Popofsky根据1887年Hensen领导进行的浮游生物调查所获的放射虫资料,先后发表了两篇报告,共记述了等辐骨虫三百多种,其中增加了许多新的科属,对Haeckel的分类系统作了些修改,对种类亲缘关系的解释亦进了一步。1906-1907年,Mielck 利用在俾斯麦群岛中采到的等幅骨虫作研究,他提出的分类方怯,更注意到等辐骨虫虫体的柔软部分(例如中央囊等);虽然工作甚少,但颇有学术价值。 在分类研究史上,Schewiakoff是等辐骨虫分类系统的重大改革者,1926年,他发表了那波利湾(Bay of Naples)的等辐骨虫专著,由于用活体观察法和理化方法进行了研究,观察到许多前人所未见的形态和结构,例如发现等辐骨虫并非全部都有中央囊,有的只具内胶膜,并且查明了中央囊内也有外质的存在。此外,根据个体发育的观察研究,归并和订正了前人所鉴定的许多种属。Schewiakoff在分类上,不仅以骨骼结构、而且还以中央囊及胶膜的有无、肌原纤维的形状和数目等等作为依据,故他所提出的分类系统比较合理。 近年来,对等辐骨虫分类系统进行研究的有Trégouboff(1953)和Campbell(1954)等人,Trégouboff所讨论的系统基本上是依照Schewiakoff;Campbell虽然提出了新的分类系统,可惜没有提出更多的理由来说明。 有关等辐骨虫化石及其在地层学上的实际价值,迄今还报导得很少,Davis (1950)在奥曼(Oman)曾发现放射虫的Mayenella新属,他认为这是等辐骨虫的化石,并且提出可以利用它作为鉴别中生代地层的指示化石,但Campbell认为该属并非等辐骨虫而把它归并到泡沫虫目(Spumellaria)中去。早在1887年,Haeckel 就认为本类动物根本没有化石,因为它的骨骼是由硫酸锶或Acantin质组成,易被海水溶解,但Campbell & Clark(1944)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中生代地层中还是发现了等辐骨虫(Acanthometron astraeforme)的化石。此外,在Campbell(1954)的放射虫分类系统中也列出等辐骨虫的某些科属有化石的种类,然而,终究因为本类动物的化石迄今发现尚少,故在地层学的价值上未见有显著的地位。 关于我国海区的等辐骨虫,以往报告的很少,仅1932年王家楫与倪达书曾记录过厦门的一种,即Acanthometra pellucida J. Müller。1958年以来,我们进行了东海的放射虫调查研究,本文即是研究报告的第一部分,着重在等辐骨虫分类学方面的研究,并讨论了它们在东海的数量分布。  相似文献   

2.
等辐骨虫(Acantharia)是原生动物肉足虫纲放射虫目的一类独特代表,身体除骨骼外,其柔软部分包括中央囊、胶膜、肌原纤维和共生虫黄藻等,它的细胞结构是解释原生动物形态的好材料,有关其全形标本的制片方法,国内外尚无报道,作者就历年来所摸索的方法作一简要叙述。 固定液以Bouin 氏液较好,这种固定液渗透力强,能完整地保存等辐骨虫的身体柔软部分,而且虫体的骨针完全可避免溶解,以此液保存的标本甚至历时20年尚可应用。  相似文献   

3.
谭智源 《海洋与湖沼》1964,6(3):309-310
放射虫骨胀的形态结构,是进行分类的一个重要根据。但放射虫身体细小秆弱,容易被固定液或蒸馏水所溶蚀,在制片过程中更易破碎。因此,放射虫的制片技术是进行放射虫研究寸非常重要而细致的工作。 在骨骼制片方法上,以往学者曾经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办法,这里我们谈到的,仅仅是用浮游生物网采集到的放射虫标本骨骼制片方法。此如Haeckel(1887)是把采集固定后的放射虫放进浓硫酸中加热,或者是再加上发烟硝酸,以除掉虫体  相似文献   

4.
龚琳  李新正 《海洋科学》2016,40(11):52-56
作者记述了两种深海海绵薄管海绵属一种(Chonelasma sp.)和绢网海绵科一种(Farreidae sp.),其中薄管海绵属为新记录属。由于采集时海绵已经死亡,骨针脱离海绵,只具有骨骼形态,缺乏骨针形态,所以两种海绵只能鉴定到属或科。薄管海绵属一种(Chonelasma sp.)隶属于真网海绵科(Euretidae),薄管海绵属(Chonelasma),由"蛟龙号"于2013年7月7日采集于南海3 551 m处。绢网海绵科一种Farreidae sp.隶属于绢网海绵科(Farreidae),由"科学号"于2014年4月18日采集于冲绳海槽1 190 m处。文中描述了两个种的外部形态特征和骨骼形态,丰富了中国六放海绵纲(Hexactinellida)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5.
山东济阳凹陷下第三系多毛类虫管的发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木  吴宝铃 《海洋学报》1979,1(2):338-341
目前国际上在多毛类、苔藓虫和棘皮动物等的分类研究中,一个重要动向就是古今结合,因为新生代第三系中的无脊椎动物接近现代.多毛类虫迹、虫管化石的研究,可提供探讨系统发生的化石依据,不仅有理论上的意义;在生产上(勘探油气)也具有重要意义. 钙质蠕虫管从寒武纪至现代都有广泛的分布,主要产于海相沉积内.多毛类化石在我国湘鄂西晚震旦纪末期已有发现,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喀什)下第三系齐姆根组的海相地层中产丰富的龙介虫(石灰虫)科化石.1974年我们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江苏北部金湖凹陷下第三系阜宁组二段地层中丰富的多毛类虫管化石(咸水、半咸水的海相生物)时,曾提供不少现代龙介虫科的资料.国外奥地利维也纳盆地、法国巴黎盆地、英国伦敦盆地的第三纪地层中都有龙介虫科的化石根导,均产于海相层或半咸水的河口堆积中.  相似文献   

6.
原生动物肉足虫纲的很多种类在生活中都形成孢囊,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如变形虫目的二期纳旧虫 Naegleria bistadilis (Puschkarew)的孢囊可在废水池中找到(《废水生物处理微型动物图志》,1976);又如与等辐骨虫亲缘关系很近的太阳虫类中的光球虫 Actinosphaerium sp.,可以看到它的孢囊及其自配现象(Hollande, A. et M. Enjumet,1957)。等辐骨虫的孢囊发现较晚, 1907年才由Mielck在德国北部俾斯麦群岛采到;他还观察到当等辐骨虫演发成孢子时,中央囊膜会变成一个凝固的壳。这类壳富有弹性,但硬压易破;壳外的骨针折断,壳内充满孢子,然仍有尚可辨认的残留骨针;壳大多呈椭圆形或棍棒形,并具较大的开孔。其中在一种壳,Mielck 认为是属于十字交叉棘虫 Acanthochiasma decacanthum Popofsky 的生殖期,并对它作了详细的描述,但当时并未给予“孢囊”这个确切的名称。Schewiakoff (1926)曾对等辐骨虫孢囊的形成过程提出一些设想。后来,Hollande et Enjumet (1957)看到等辐骨虫的粘合棘虫类(Symphyacanthes)、节棘虫类(Arthracanthes)和松棘虫类(Chaunacanthes)等不同类群存在着相同的孢囊形成和繁殖过程:在孢囊形成时,等辐骨虫形态有所变化,身体排出其虫黄藻,去掉所有残存的消化物,收缩周围的外原生质和轴足,并形成一囊壳,壳外骨针溶解,壳内骨针亦逐渐由外围向中心溶解,壳的一极形成一个较大的开口等等。他们的观察证实了Schewiakoff的设想。他们所获标本的形态与后人采到的基本相同。虽然Hollande 和Enjumet的阐述着重于细胞学方面,对所获孢囊(为数甚少)井未做分类学的研究,但认为对孢囊形态的研究必将导致等辐骨虫分类系统的修改。Bottazzi于1966年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地中海采到较多的这类标本,他推想它们是等辐骨虫孢囊产生同形孢子生殖期的个体。1973年,他又在上述各海洋中找到许多形状不同的孢囊,并按字母顺序由A-I, L-R 将其分为16个型(forma),对各型的细胞柔软部分的结构(如细胞核及其它颗粒等)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我们于1958年和1960年在海南岛东面和南面外海采到了许多不同形态的孢囊标本,不少标本还保留着骨针中心结构,另一些标本,骨针中心结构虽已离解,但骨针的某些特征尚残存。这些标本的发现,将增加人们对等辐骨虫孢囊的了解。 综合前人的工作,并根据我们对所采到的不同时期孢囊标本的观察,从形态来看,孢囊的演发过程似乎可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正如Mielck以及Hollande和Enjumet所述,身体开始变成一个有口的硬壳,骨针开始掉落,这情形在我们采到的部分标本中显示得非常清楚(图版I: 7a, b;图版II: 1-5;圈版III: 3-4 ;图版V: 8一9)。这时期的骨针中心结构尚未离解,据其特征可认出系某属的孢囊,但无法鉴定到种。中期,囊中骨针结构己离解,按离解的程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骨针离解不久,离散的骨针尚残存着一定的构造特征(图版I: 1-6 ),根据这些特征又可进行分类;另一类是骨针离解时间较久,骨针特征模糊(图版IV: 6-7),已无法从中找出分类依据。后期孢囊特点是囊内骨针全然消失,孢子逸出,孢囊成为空壳而逐渐消萎,这类孢囊(图版IV: 1-5 ,图版V: 2-7)因无骨针特征可寻,若不能追溯与之相连的前、中期孢囊标本,分类是十分困难的。 关于孢囊的详细情况,目前尚不可能通过实验室方法(例如培养)获悉,只能通过采集的方法从自然界里获取其生殖周期中各个不同时期的标本来探索,以证明它们的种、属归属问题。而目前所采到的孢囊标本,虽然从形态的多样性来看比Bottazzi的标本丰富,而且某些标本在分类上可进一步鉴定到属,但所获标本数量仍少,分类受到局限。要全面了解某一个种的孢囊,必须获得该种孢囊的全时期(前、中、后三个时期)标本,并能从中看到它们之间的演发过程及其联系方有可能;如果标本数量过少,即便是特征较明显的前期标本,将其归隶某种仍有困难,所以本文对孢囊的分类也仅是初步研究。 等辐骨虫孢囊的分类范畴,按照第15届国际动物学大会通过的动物命名法规的原则,它属于亚种以下的级别。对这个类群,因目前尚未找到其确切的分类归属,所以我们暂用分类学中的中化名词——型(Forma)来安置;型的名称则用实名称呼,这样可以通过实名反映出孢囊的实体形象,并便于记忆和在分类上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台湾岛以东(角点坐标为22°N,122°E;22°N,124°30′E;24°N,125°25′E;24°N,122°E)海域6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微体生物化石的研究,鉴定放射虫2目34科101属,178种(含21个未定种),其中泡沫虫目19科70属134种,罩笼虫目15科31属44种。对样品中保存的有孔虫化石亦进行了分析,并初步认为:影响该区微体生物化石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盐度、海水深度、海底沉积物、海底地形以及海流、水团等。对上述诸因素与微体生物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作者于1986年5月在四川省渠县渠江(属嘉陵江水系)采得小形蠕虫一种。运用Gussev氏的标准及林慕恩氏修订方法分类的研究表明,寄生于任氏华鲮鳃上的这种小形蠕虫系单殖类指环科多基虫属一新种,定名为华鲮多基虫Dogielius sinilabe sp. nov.。模式标本保存于重庆师范学院生物学系。  相似文献   

9.
东海大陆架六放海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放海绵(Hexactinellida)又称三轴海绵(Triaxonida),或玻璃海绵(Hyalospongia)。主要特征是具有由三个互相垂直的轴所形成的六辐骨针。其他骨针的各辐间都以90度角或180度角相连接。骨针硅质,没有钙质或海绵质骨针。 六放海绵是深海动物,只有少数种类分布在大陆架边缘。许多六放海绵具有辐射对称的体制,并具有精致的结构,构成一个很特殊的动物类群。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1975-1976年进行东海大陆架综合调查时。在大陆架外缘,水深131-210米海域,采集到35个标本及若干碎片,共有4种,隶属于两科两属。其中三种,即欧氏偕老同穴,堂皇偕老同穴和饭岛围线海绵,是本水域的新记录。  相似文献   

10.
镰形棒矛虫在东海西部的数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镰形棒矛虫(Sticholonche zanclea Hertwig)为独特的一种放射虫,在分类位置上尚未十分确定,在生态习性方面也有别于其他的放射虫;过去,对它的研究报道较多,本文则是根据1959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部分海区采集的标本资料(调查区及所用标本资料与“东海放射虫的研究”一文相同)进行整理,初步叙述了它在东海西部的数量分布。根据1959年全年的调查统计,镰形棒矛虫在调查区数量分布的季节性变化是十分显著的,从12个月的分布图(图1)看来,1月份分布在31°N 以南,稀疏分散,寥寥无几,各调查站出现数量均在500个/米~3以下,总个数平均值不到2个/米~3;2月份出现的范围更  相似文献   

11.
于1987年11月在青岛附近的脱岛采到属于异触虫科的小型砂间多毛类数条。经研究表明,这些标本为异触虫属的新种——滑毛异触虫Pisione livisetosa。本文对该新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附有形态图。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2.
放射虫是海洋浮游动物中重要类群之一,在海洋原生动物中其数量仅次于有孔虫。特别分布在热带和各大洋流区域最为集中,并且有它独特的生态特点。例如,它有单一极分布、两极分布和赤道沉降等现象,其水层分布有广深性和狭深性,一些狭深性种类,严格栖息于某一深度水层内;又放射虫分布和水团有密切联系,某些种类仅为某水团所特有,因此,在海洋学上,放射虫可被利用作为水层深度和水团的指示种。又因放射虫海底沉积物覆盖于洋底,占有相当大的面积和惊人的厚度(可达数千米),其化石几乎在地売各个地质时期的沉积岩中均可找到,某些海区(尤其是深海),仅有放射虫沉积物而绝少其他生物,因此,放射虫与有孔虫一样,又历来为研究地层的地质学者所关注。近年来,放射虫在地层学上的应用已愈益广泛。例如,日本中世古幸次郎利用放射虫对里日本油田第三系作分带;在厄瓜多尔(Ecuador),已经采用根据放射虫来鉴定岩层的方法。此外也有利用罩笼虫类作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年代指标或用以解释第四纪地层。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放射虫的研究正是随着生产发展而发展起来. 在毛主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指引下。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运动推动下,大力开发我国沿海大陆架的天然资源,进行海洋综合调查,为促使海洋学得到迅速发展,在开发石油和海底矿床的勘探方面。必须收集大量有关的基础资料,用以分析地层,进行地层对比划带,从而准确鉴定海底地层。因此,必须把对放射虫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与开发资源和生产实践需要密切连系起来。 据目前了解,放射虫的分布面不够广泛,对它的深人研究还不如有孔虫,例如在地层学的意义方面还不如有孔虫来得显著,但是“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特别是放射虫在深海的沉积物中所占比例较大,其分类和地层位的资料对深海的地层分析划带将是很有意义的,可以设想,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放射虫的研究将愈来愈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掌苔虫属(Genus Kinetoskias Danielsen,1868)隶于唇口目、无囊亚目、双胞科(Cheilostomata, Anasca, Bicellariellidae),除南极海域、地中海、加勒比海未见报道外,各地都有记录,但多数种类在北极海域分布较广(Kluge,1953)。掌苔虫系深海类型,有的种能栖息在水深4670米的深海海底。掌苔虫的个虫系草苔虫型(Bugula-type),与草苔虫不同处是个虫始端不分叉。掌苔虫和茎苔虫(Caulibugula Verrill,1900)的群体都由一根长柄和分枝部分构成,但掌苔虫的长柄为膜质;无任何钙质沉淀,仅由一空个虫(keno zooid)构成,而茎苔虫的长柄分节,由许多空个虫构成,往往有钙质加厚,因而两属极易区分。掌苔虫群体分枝的分歧方式属于Harmer的模式7(见Harmer,1923:326,pl,16,fig.7),即双列分枝在分歧时,两个内个虫(inner zooids)F和G分别由轴个虫(axillary zooid)E相连接,轴个虫产个虫F和G,它伸到与个虫A对应一侧分枝的始端,个虫B不参与个虫数目的复分(图2)。 掌苔虫虽系深海类型,但有的种深度分布范围很广,如Kinetoskias arborescens栖息在水深19-1229米,K.smitti分布在水深65-1210米,S. mitsukurii则分布在水深20-3400米(Kuge1953、1962;Menzies1963)。 掌苔虫的群体借助于膜质长柄插入海底淤泥,由长柄始端分出的微细附根附着在砂粒等基质上。个虫由于特殊的个虫牵引肌(flexor: Zooidal muscles)的伸縮彼此间能活动。鸟头体皆侧位,都长在个虫自由缘上,或位于个虫中点(mid-point)。或位于中点以上(cephlad of the mid-point),或位于中点以下(caudad to the mid-point);有的种鸟头体长在特殊阶梯状突起(step-like process)上,但有些种类无此阶梯状突起。  相似文献   

14.
阮培华 《海洋学报》1990,12(2):200-212
本文叙及的现代介形虫系采自广西高德和涠洲岛海岸带.高德地区介形虫丰富度、分异度皆低,而涠洲岛的丰富度、分异度非常高,且自潮上带至潮下带数量渐增.涠洲岛的介形虫组合与海南岛东岸所见相似,大多属种是速足介目的沿岸、底栖类型,仅很少数属于丽足介目(如Rutiderma,Cylindroleberis,Poly-ope).文内分析了本区介形虫动物群的分布特征和规律,为探讨介形虫的生态环境、生物地理区划及新生代生物地层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5.
通过核糖体18S rDNA探讨柳珊瑚分子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南海3种柳珊瑚的18SrDNA序列的测序,结合Genebank中搜索到的其他26种柳珊瑚的18SrDNA序列,构建了NJ和MP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柳珊瑚可分为两个类群,系统树清楚表明了钙轴珊瑚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但未能很好反映全轴珊瑚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钙轴珊瑚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较为清晰,其中枝鳃珊瑚科(Dendrobrachiidae)、红珊瑚科(Coralliidae)和拟柳珊瑚科(Paragorgiidae)的遗传关系非常紧密,三爪珊瑚科(Briareidae)、鞭柳珊瑚科(Ellisellidae)和Erythropodiumcaribaeorum分类地位还待商榷,需要选取更多的样品构建系统树才能弄清楚它们准确的分类地位。全轴珊瑚类群的系统关系非常混乱,可见18SrDNA并不能提供有效的遗传信息,这就需要寻求其他遗传标记来解决全轴珊瑚类群的系统关系。  相似文献   

16.
泡沫放射虫多栖于热带海域和大洋环流区。西沙群岛位于热带边缘海,又是受大洋环流影响的区域,所以,这个类群的种类多、数量丰富;一些骨骼结构精细的大型种类均可在此采到。作者已对此地区该类动物的群体种类先行鉴定分类并发表(宿星慧、谭智源,1985)。本文系同一工作的继续。 已知现生的泡沫虫类对水团指示有一定作用,对第四纪地层学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除分类研究外,对种类的数量分布亦作初步探讨,为相关学科的研究与动物志的编写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九脊游仆虫(Euplotes novemcarinata Wang、1930)是土壤及淡水中生活的原生动物。本文对其重要的分类特征诸如银线系及纤毛下器做了形态学研究,确认了其分类地位,并比较了国外迄今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将同物异名苔藓游仆虫(E.muscicolaKahl、1932)作了归并。  相似文献   

18.
渤海湾西岸第四纪海陆变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渤海湾西岸沉积了厚达500余米的第四纪沉积物,产丰富微体古生物化石.本文据该区60个钻孔(包括3个渤海底质沉积物钻孔)的微体古生物(介形虫、有孔虫),化石群资料分析,探讨该区第四纪时期的海陆变迁.一、化石群分析该区的微体古生物化石群可分为三种类型:陆相、海陆过渡相、海相.  相似文献   

19.
近十多年来,我国在南海北部开展了大面积的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先后发现了北部湾、莺歌海和珠江口盆地,并在这三个盆地中相继见到了工业性油流。随着南海石油勘探工作向前发展,有许多地质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和探讨。本文根据目前现有资料,论述南海北部“三层式”大型有孔虫肾鳞虫(Nephrolepidina)的绝灭层位和上新统与中新统的界线问题。 一、肾鳞虫的分布与绝灭 肾鳞虫Nephrolepidina是在1911年由Douville建立,它以第二胚室为肾形而得其名,以此从鳞环虫Lepidocyclina届中分出。它的轴切面可分为三部分:中间为赤道壳  相似文献   

20.
唇口目、无囊亚目的枝室类苔虫(Division Cellularina)通常包括5科:小隔苔虫科(Farciminariidae)、粗胞苔虫科(Scrupocellariidae)、双胞苔虫科(Bicellariellidae)、戎胞苔虫科(Euoplozoidae)和端口苔虫科(Epistomidae)。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从底栖拖网和潮间带搜集的标本中,已发现小隔苔虫科1属1种,粗胞苔虫科5属31种,双胞苔虫科8属41种,端口苔虫科1属1种;戎胞苔虫科至今尚未获得标本。Mawatari[1973:Studies on Japanese Anascan Bryozoa.2.Division Scruparina. Bull. Nat. Sci. Mus. Tokyo,16(4):605-624.] 提出把 Brettia 属和 Eucratea 属从微室类的Scrupariidae中分出,归于枝室类。根据这两属的出芽类型及群体的一般特征。它们与 Scruparia 属区别显著,而与枝室类的 Bugulella 属、Beania属近似。因此我们认为, Mawatari的意见是可取的。由于我们至今尚未获得 Brettia 和 Eucratea 两属的标本,故本文不予论述。 粗胞苔虫科是枝室类苔虫的两个大科之一;种类十分丰富。其主要特征是:群体直立或稍松散葡匐,通常在分枝分歧处有关节。个虫多列或双列。前、侧鸟头体通常存在。除三胞苔虫属 Tricellaria Fleming,1828外,背面都有振鞭体或鸟头体,刺通常存在。口上卵胞。本科最显著的特征是在前膜上面覆盖一根盖刺(scutum),它是刺的变形,其形状多种多样。 在研究枝室类苔虫时,首先要弄清它们分枝的分歧方式,亦即弄清个虫在分枝分歧处的排列方式。所有枝室类苔虫在分枝分歧处群体结构大致相同,但个虫排列方式各异。一支双列分枝的分岐是通过个虫数目的一分为二来完成的。分岐进行的方式,一般是母节间部(parent internode)相对应的两个连续交替的个虫各自接续两个末位后生个虫(distal successor zooids)。为叙述方便,可用字母统一标注与分歧有关的个虫。A是准备分歧的两个交替排列的始位个虫(proximal zooid),B是与A连续交替、位于分枝另一侧的末位个虫(distal zooid)。E是与分枝中轴密切相关的后续个虫(successor zooids),称为轴个虫(axillary zooid)。C和D是“Y”状分枝的一枝(子分枝daughter branch)的外列个虫,分別是A和B的直接后续个虫,在形状上它们与A和B一致。与A和B的区别在于它们彼此分岐,以便让其他两个后续个虫E和F嵌在它们中间。E来自A,位于A的内侧,F来自B,位于B的内侧,也就是说,群体分枝分歧后的两支子分枝的内列个虫来自不同的个虫:F来自B,G来自E。这是双胞苔虫科的分岐模式(图1:2)。 粗胞苔虫科的分岐模式与双胞苔虫科不同。在祖胞苔虫科,末位个虫B发育成为单列,从始位个虫A分出两个子个虫C和E,因此与A接续的不是B而是C和E。C是A的末位后续个虫,在A的外侧分出,发育成为单列。E是A的始位后续个虫,在A的内侧分出。E分出个虫F和G,因此从A长出完整的分枝。此分枝与群体分枝具有相同的外列和内列,分别称为B列、C列,而G和F分别形成A侧枝的内列和B侧枝的内列。因此,粗胞苔虫科在群体分枝分岐时产生的两支子分枝的内列来白同一个虫,轴个虫E产生F和G(图1:1)。 不同种类分岐方式不同。分岐方式在区別种属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里就本文涉及的种类,将粗胞苔虫科的分歧类型概述如下。 粗胞苔虫科有9属,在我国已发现5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