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前言广西沿岸位于北部湾的东北部,东起广东省的英罗港,西至东兴的北仑河口,海岸线全长1475公里。岸线曲折、地形复杂,沿岸分布有岛屿、港湾、河流等。一九六○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对北纬21°00′以南海区的潮流作过分析,但北纬21°00′以北的广西沿岸海区至今研究甚少。为了摸清广西沿岸海区潮流的基本特征,为应用部门和潮流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根据1988年夏季台湾海峡海域的调查资料讨论福建北部沿岸和台湾北面海域水化学的区域性特征。结果表明,福建沿岸上升流是西部海域诸化学要素分布的控制因素。台湾北面海域(25°50′-26°40′N,121°45′-122°30′E)水体下层出现局部冷水抬升,福建沿岸和台湾北面海域都具有低溶解氧且不饱和、高营养盐、低温、高盐的特征,溶解氧、诸营养盐与温度、盐度分别有良好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根据1988年夏季台湾海峡海域的调查资料讨论福建北部沿岸和台湾北面海域水化学的区域性特征。结果表明,福建沿岸上升流是西部海域诸化学要素分布的控制因素,台湾北面海域(25′50′-26°40′N,121°45′-122°30′E)水体下层出现局部冷水抬升,福建沿岸和台湾北面海域都具有低溶解氧且不饱和,高营养盐、低温,高盐的特征、溶解氧,诸营养盐与温度、盐度分别有良好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一.概要1979年6—7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号在南海北部进行了一次海洋科学考察,其中在台湾海峡南面117°30′—120°00′E、21°00′—23°00′N布设7个大面站和1个连续站(见图1)的观测。海水化学要素的调查项目包括盐度、溶解氧、PH、可溶性无机磷酸盐和活性硅酸盐等,并以现场采水测定。海水中盐度的测定采用HD_2型实验室盐度计; 海水中溶解氧(下称氧)的测定采用Winker碘量法;  相似文献   

5.
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的上升流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3午5月至1984年5月,我所对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24°30′N—26°00′N、121°00′E以西)进行了综合调查,对所取得的温、盐度及定点测流资料分析得出:6月至8月间,在调查海域西侧近岸海区存在着上升流现象,与上升流现象有关的近表层海水低温、高盐和高密(σ(?))出现在海坛岛附近海区。初步分析,调查海区西侧近岸海区上升流现象的成因,是来自海峡南部的海峡暖流水从海峡南部北上,经过调查海域时,由于受海底地形的影响,使近岸海区水文状况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长江口及附近海区鱼类的种类组成状况及其区系特点,为“三峡工程对河口生物及渔业资源的影响”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科学资料。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1985年9月至1986年8月在长江口区开展了渔业资源的试捕调查,调查范围为东经121°10′-124°00′,北纬30°20''-32°00′,总调查面积21000平方公里,共设常规站30个,加设站7个(图1)。用150匹马力1)底层双拖网渔船(网周长140m,网目250mm,囊网网目40mm),每月调査一次,每站拖网1小时。拖网时同步观测站水深、温度和盐度。所获鱼类全部进行分类鉴定,并分种测定尾数、重量和长度。全年共获鱼类样品914534尾,重12359.67kg,经鉴定共165种。从1985年9,10月沿岸定置网鱼样品中又获另外2种,故全年共获鱼类167种。  相似文献   

7.
在东海北部陆架上,济州岛西南,大致以32°00′N,126°00′E海区为中心,自跃层所在深度到海底,夏季有一个较冷水体存在,本文称之为“东海北部底层冷水”(简称北部底层水)。国内外海洋学者,特別是日本学者曾对东海陆架上的冷水作过研究。如日本海洋学者佐原勉认为,东海陆架上的冷水来源于大陆沿岸;深濑茂则将济州岛西南的冷水命名为中部底层水,并确定了它的温、盐度指标,讨论了它的来源。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我国1976-1977年标准断面资料,以及日本气象厅1963-1975年调查资料,对北部底层水的变化及其成因进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1986年5-6月,在黑潮及其邻近海域(28°28′—36°31′N,126°29′—145°00′E)调查了~(137)Cs的活度分布。从采集34个站区表层水样的分析结果表明,~(137)Cs的活度范围为(0.55—7.6)×10~(-2)Bq/L,平均值为2.43×10~(-2)Bq/L,~(137)Cs的分布趋势是本州东南部海区~(137)Cs放射性水平略高于日本南部海区和东海东北部海区,海水中~(137)Cs的活度与盐度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调查于1981年6月至1982年4月按季度共进行四次,调查海区在23°45′—35°N,122°30′—128°30E的范围内。这一研究区域正处于黑潮、台湾暖流、对马暖流、黄海沿岸流、东海沿岸流、长江冲淡水以及黄海冷水团的综合作用区域,水文条件十分复杂。在研究地理环境及环流系统时,不能仅限于调查海域范围内,需要扩展到整个黄东海区,因此将引入其它文献的有关资料和结论,并结合调查资料的分析,对若干问题提出初步见解。  相似文献   

10.
黄东海地理环境概况、环流系统与中心渔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调查于1981年6月至1982年4月按季度共进行四次,调查海区在23°45′—35°N,122°30′—128°30E的范围内。这一研究区域正处于黑潮、台湾暖流、对马暧流、黄海沿岸流、东海沿岸流、长江冲淡水以及黄海冷水团的综合作用区域,水文条件十分复杂。在研究地理环境及环流系统时,不能仅限于调查海域范围内,需要扩展到整个黄东海区,因此将引入其它文献的有关资料和结论,并结合调查资料的分析,对若干问题提出初步见解。  相似文献   

11.
琼东上升流(EHU)是南海北部最强劲的上升流系统之一。它的水动力过程已经被很多研究所揭示,但是它的浮游植物群落依然不清楚。通过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2015年上升流季节的航次数据,我们首次阐明了琼东上升流区域(EHU)和其临近区域雷州半岛东部上升流区(ELPU)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群落的空间结构。在夏季季风的驱动下,我们在琼东沿岸发现了一个显著的低温高盐冷舌。由于雷州半岛东部大陆架宽广平缓,ELPU比EHU相对较弱。在EHU,由于受潮汐和风浪混合的影响,高溶解氧浓度 (>6.0 mg/l)几乎从表层延伸到30米深度。其次,低溶解氧的海水(<6.0 mg/l, 缺氧)被上升流从底层抽吸到上层。ELPU和EHU相比有更差的DO状况,在EHU,底层DO浓度由于大量的消耗,浓度甚至低于3.5 mg/l。在EHU,浮游植物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30米水层而不是在表层,约为1.5 mg/m3。这表明了上升流对于浮游植物生长和DO分布的影响范围。由于营养物质输入丰富, ELPU处的浮游植物生物量比EHU高很多。在EHU处,浮游植物生物量最大值可以达到4.0 mg/m3。浮游植物生物量在EHU和ELPU的沿岸区域则降低到了大约0.2~0.3 mg/m3,而这个值与远海接近。在EHU的近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被硅藻所主宰,大约占了浮游植物生物量的50%。原核生物(大约40%)、绿藻(大约20%)、原绿球藻(大约20%)组成了EHU的近岸的主要群落。在ELPU,硅藻大约占了浮游植物生物量的80%,其次是绿藻,这表明与EHU相比,这个区域是一个相对不同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011年北部湾北部海域春季和夏季溶解氧(DO)及其他环境要素进行分析讨论,发现DO的季节性差异较大,春季DO含量(平均8.11 mg/L)明显高于夏季(平均6.05 mg/L)。夏季北部湾底层部分区域存在DO低值,该低值区常年存在,并且DO最低值逐渐降低、低值区范围逐渐扩大。利用相关性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对夏季底层DO低值的成因进行分析发现:夏季底层水体浮游植物产氧作用较弱,海水层化作用强,阻碍了表底层DO的交换;另外底层有机质分解的耗氧作用明显,出现了氧气的净消耗,由此导致夏季底层水体出现DO的低值。同时,由于2011年之后北部湾北部海域陆源污染排放和赤潮的频发使得该海域低氧状况加剧,潜在低氧区逐渐发展为低氧区。  相似文献   

13.
叶文建  杜萍  寿鹿 《海洋学研究》2021,39(4):91-100
夏季,长江口底层极易发生大面积低氧甚至缺氧.比较2016和2017年夏季长江口缺氧区(DO<2 mg/L)、低氧区(2 mg/L3 mg/L)浮游动物群落(>160μm)特征发现:2016年群落丰度和生物量均表现为缺氧区明显高于低氧区和正常海区;中小型桡足类、胶质浮游动物丰度表现为缺氧区和低氧区均高于正常海区;胶质浮游动物的组成,在低氧程度较严重的2016年夏季,以滤食性的海樽纲和有尾纲为主,在2017年夏季,以肉食性毛颚动物为主.  相似文献   

14.
According to data obtained in the Bering Sea during the 4th Chinese National 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dissolved oxygen(DO) was studied, causes of its maximum concentration were discussed,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O and other parameters, such as salinity, temperature, and chlorophyll a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DO concentration ranged from 0.53 to 12.05 mg/L in the Bering Sea basin. The upper waters contained high concentrations and the maximum occurred at the depth range from 20 to 50 m. The DO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rapidly when the depth was deeper than 200 m and reached the minimum at the depth range from 500 to 1 000 m, and then increased slowly with the depth increasing but still kept at a low level. On the shelf, the DO concentration ranged from 6.53 to 16.63 mg/L with a mean value of 10.75 mg/L, and showed a characteristic of decreasing from north to south. The DO concentration was higher in the area between the Bering Sea and Lawrence Island and was lower in the southeast and southwest of Lawrence Island at the latitude of 62°N. The formation of maximum DO concentration was concerned with phytoplankton photosynthesis and formation of the themocline. To the south of Sta. B07 in the Bering Sea basin, the oxygen produced by photosynthesis permeated to the deeper water and the themocline made it difficult to exchange vertically, and to the north of Sta. B07, the maximum DO concentration occurred above the themocline due to phytoplankton activities. On the shelf, the oxygen produced by phytoplankton photosynthesis gathered at the bottom of the thermocline and formed the DO maximum concentration. In the Bering Sea basin, the DO and salinity showed a weak negative correlation(r=0.40) when the salinity was lower than 33.1,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r=0.92) when the salinity ranged from 33.1 to 33.7, and an irregular reversed parabola(r=0.95) when the salinity was greater than 33.7.  相似文献   

15.
黄海冷水团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粒级结构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6—2007年度4个季节航次的实测资料,分析了黄海冷水团水域浮游植物叶绿素及其粒级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研究海域30 m以浅叶绿素总量的平均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春季的(1.01 mg/m3)、夏季的(0.81 mg/m3)、秋季(0.72 mg/m3)、冬季(0.68 mg/m3);在叶绿素浓度大于1 mg/m3和小于1 mg/m3的区域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差异较大,在整个研究海域,粒径较小的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对总生物量的贡献始终占主导(65%),粒径较大的小型浮游植物在冬季和春季贡献率相对较高;从季节尺度看,浮游植物的平均粒级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春季的(15.47μm),冬季的(11.08μm),秋季的(8.61μm),夏季的(6.52μm);尽管不同季节水文和化学环境差异显著,但是不同粒径浮游植物的贡献率随总生物量的变化表现出一致性的规律。对环境因子与叶绿素分布的相关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的生长在夏季主要受到营养盐来源的限制,冬季主要受到水体混合引起的光照限制,秋季可能受到磷酸盐和水体混合的共同限制。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分布格局主要是由各组分在不同环境中的资源竞争优势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ChemicalcharacteristicsandestimationontheverticalfluxofN,P,SiinupwellingareaofTaiwanStrait¥ChenShuituandRuanWuqi(FujianInstit...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21年4~12月山东半岛烟台-威海北部海洋牧场区域4处连续观测站的长期观测数据, 研究了该海域底层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 并探讨了物理机制。该海域底层DO从春季到夏季逐渐降低, 而从夏季到秋季逐渐升高, 主要受温度控制; 各观测站DO均在8月达到最低值, 受垂向层结增强和底层生物化学耗氧增多的共同影响。底层DO浓度在东西方向差异较小, 而在南北方向上差异明显; 在春季和秋季DO浓度南高北低, 是由于层结较弱, 海水垂向混合向底层提供DO, 且南边水深更浅, DO更容易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 而水深更深处DO仍处于不饱和状态; 夏季DO浓度南边大于北边是季节性层结强度的空间差异所致, 同时南边底层DO浓度下降更快, 使其南北差异在夏季有所减小。在11月中旬, 近岸3个观测站底层DO快速增多, 可能是由于此前的大风过程引起浮游植物繁殖, 晴朗天气促进其光合作用使海水中DO增多, 之后海水层结消失, 海水充分垂向混合使丰富的DO到达底层。  相似文献   

18.
根据“908”ST04区块调查的夏、冬、春、秋季四个航次和“908”补充调查的8月航次资料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区表层水体溶解氧及其饱和度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东海北部表层水体在夏季和春季以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为主要控制过程,特别是7、8月份长江口外、杭州湾外及浙江近海存在大范围的强光合作用区;秋季以有机质氧化分解过程为主,表层溶...  相似文献   

19.
长江口区浮游植物的数量变动及生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口一带水系交汇复杂,海水理化环境多变,导致海洋生物资源量产生很大波动。预计在三峽水利枢工程建成调节入海径流量后,河口生态环境必将出现新的格局,对河口生态系、生物资源量和社会经济将产生很大影响。故在工程兴建前必须从多方面进行预测和研究,以便对工程作出科学评价。以往虽在河口附近进行过多次调查,但迄今仍缺长江口门水域及河道内的资料,难以全面说明径流对河口环境的影响。为此,在1985-1986年逐月进行了长江口区生态环境及生物资源的本底调查。本文旨在根据调查结果探讨工程建成后,对作为生态系基础环节的浮游植物可能产生的影响,并为河口区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任广法 《海洋科学》1987,11(3):33-38
本文讨论了1984年5月、8月、11月调查的黄河口区溶解氧的分布。黄河口区溶解氧的分布主要受水温的影响,在春季还受硅藻的影响,而夏季受微型浮游植物的影响。 夏季,黄河口门底层水的表观耗氧量高达2.04ml╱L。反映了黄河悬浮物所携带的有机物氧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