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5 毫秒
1.
磷酸盐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肋骨条藻是一种在中国东部沿海广泛存在的广温广盐性的浮游硅藻,根据对近年来我国长江口和其他海域所发生赤潮的观测,有相当一部分是以中肋骨条藻为主(王金辉,2002;刘玉等,2002),其严重的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并造成了重大的国民经济损失,因此,对诱发中骨条藻爆发赤潮各种因子的研究便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应用营养盐加富的实验方法,在室内进行了中肋骨条藻的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磷酸盐浓度条件下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情况,并对藻细胞内氮磷比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探讨,以求对揭示中肋骨条藻赤潮的产生机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沈竑  洪君超 《海洋与湖沼》1994,25(6):591-595
于1990年6月在长江口赤潮多发区定点观测到一次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的全过程,对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动及细胞形态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前,水体中甲藻数量多于硅藻;赤潮发生后,中肋骨条藻增殖,逐渐成为主要优势种,硅藻在数量上超过了甲藻;浮游植物种类丰度指数的大小能较好地反映赤潮发生的各个阶段。(2)赤潮发生过程中,中肋骨条藻细胞增殖率次序为:发展阶段>维持阶段>起始阶段。(3)在赤潮发生的维持阶段后期和消亡阶段,有5%-7.8%的中肋骨条藻形成休眠孢子,一个中肋骨条藻细胞仅形成一个休眠孢子,且同一个中肋骨条藻群体链上的所有细胞形成休眠孢子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3.
沈Hong  洪君超 《海洋与湖沼》1994,25(6):591-595,T001
于1990年6月在长江口赤潮多发区定点观测到一次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的全过程,对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动及细胞形态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前,水体中甲藻数量多于硅藻;赤潮发生后,中肋骨条藻增殖,逐渐成为主要优势种,硅藻在数量上超过了甲藻;浮游植物种类丰度指数的大小能较好地反映赤潮发生的各个阶段。(2)赤潮发生过程中,中肋骨条藻细胞增殖率次序为: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林彩  孙秀武  林辉  暨卫东 《台湾海峡》2009,28(4):492-495
选用厦门海域中常见的赤潮藻中肋骨条藻,进行不同水温、pH条件下一氧化氮(NO)对该藻生长影响的实验,初步研究了水温、pH和一氧化氮含量与中肋骨条藻生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温为25~30℃和pH为8.20~8.30时,一氧化氮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因此,一氧化氮的这种促进作用将可能增加赤潮发生的机率,增加对该因子的监测将可能提高对赤潮预警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3种赤潮微藻对UV-B辐射处理的敏感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生长对UV—B辐射增强的响应。结果表明,UV—B辐射处理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始终表现出抑制效应,而低剂量的UV—B辐射处理对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有刺激作用,高剂量的UV—B辐射处理对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的生长仍然显示出抑制作用。UV—B辐射对赤潮异弯藻、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的96h半抑制剂量分别为1.63、2.34和2.58J/m^2。  相似文献   

6.
中肋骨条藻是一种广温、广盐性的浮游硅藻,并且多次在长江口及其他海域形成赤潮,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引起国内、外赤潮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对中肋骨条藻种群的生态、生理特点展开研究(刘东艳等,2002;黄文祥等,1989;邹景忠等,1989;李铁,1990,2000)。营养盐是海洋浮游植物所必需的成分,海水中某种营养盐含量过低往往对浮游植物生长形成限制(Myers et al.,1981;Brian,1986;胡明辉等,1989)。海水营养盐含量过高则易形成富营养化,可进一步引发赤潮(周名江,2001)。硝酸盐是海洋浮游植物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它直接影响着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等生物活动(李铁,2000;Ryther et al.,1971)。研究海水中硝酸盐浓度和N/P对浮游藻类生长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了解高营养化与赤潮发生之间的关系。本文对在不同营养结构条件下,中肋骨条藻的生长速率、培养介质中的pH和溶解有机碳(DOC)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以抗体为基础的免疫检测方法逐渐应用于浮游藻类的定性和定量检测。本研究通过制备针对中肋骨条藻细胞的多克隆和单克隆抗体,建立了基于双抗体酶联免疫分析定量检测中肋骨条藻的检测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单一藻样品、混合藻样品和现场样品中的中肋骨条藻进行检测的结果与镜检结果相一致,可应用于赤潮藻类的监测,最低检出限度为1/mL。该方法的建立对中国近海赤潮暴发的实时监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绿潮藻浒苔对赤潮藻中肋骨条藻化感抑制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绿潮藻浒苔Ulva prolifera对赤潮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生长的化感抑制作用。分别测定了不同浒苔新鲜藻体密度、不同浒苔藻体干粉末含量、不同浒苔新鲜藻体培养过滤液体积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发现,第12天共培养系统中,各浒苔新鲜藻体密度组对中肋骨条藻生长抑制率均高达100%,其中5g·L-1密度组第8天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抑制已达到100%;第12天1.2g·L-1浒苔藻体干粉末含量组对中肋骨条藻生长抑制率也可达到50%左右,表明绿潮藻浒苔对中肋骨条藻生长抑制作用具有量效关系,且对中肋骨条藻生长不仅存在营养竞争抑制作用,而且还具有化感物质抑制作用。进一步采用添加浒苔新鲜藻体培养过滤液实验发现,一次性添加浒苔培养过滤液对中肋骨条藻生长抑制作用不十分明显,而半连续添加浒苔培养过滤液对中肋骨条藻生长抑制效果十分明显,其中第12天对中肋骨条藻生长抑制可达75%左右,可见浒苔藻体内的化感物质是逐步向环境中分泌的。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绿潮藻对赤潮藻化感抑制效应量效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肋骨条藻是一种广温、广盐性的浮游硅藻,并且多次在长江口及其他海域形成赤潮,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引起国内、外赤潮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对中肋骨条藻种群的生态、生理特点展开研究(刘东艳等,2002;黄文祥等,1989;邹景忠等,1989;李铁,1999,2000)。营养盐是海洋浮游植物所必需的成分,海水中某种营养盐含量过低往往对浮游植物生长形成限制(Myers et al.,1981;Brian,1986;胡明辉等,1989)。海水营养盐含量过高则易形成富营养化,可进一步引发赤潮(周名江等,2001)。硝酸盐是海洋浮游植物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它直接影响着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等生物活动(李铁,2000;Ryther et al.,1971)。研究海水中硝酸盐浓度和N/P对浮游藻类生长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富营养化与赤潮发生之间的关系。本文对在不同营养结构条件下,中肋骨条藻的生长速率、培养介质中的pH和溶解有机碳(DOC)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采用半连续培养方法研究了温度和营养盐(N和P)限制对中国东海2种重要赤潮生物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生长及种间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在20℃和25℃时生长状态良好,具有明显的指数增长期,15℃时细胞生长明显受到影响;中肋骨条藻具有较广的温度适应性,15~25℃时均具有明显的指数增长期。东海原甲藻可以忍受低营养盐环境并种群增长,而中肋骨条藻细胞增长需要较丰富的营养盐。在营养盐充足的环境里中肋骨条藻具有竞争优势,相反,在营养盐限制的环境中,东海原甲藻是竞争的优胜者。实验结果与东海原甲藻赤潮爆发现场的环境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可以作为解释东海原甲藻赤潮形成原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氮磷比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本文对在不同氮磷比(1:1,4:1,16:1,80:1,160:1)的培养条件下,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和营养生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生长和生理状态受氮磷化的影响比较明显。在N/P=16:1的状态下,其生长速度最快,细胞数量最高;在氮磷比大于16状态下的生长速度要优于氮磷比小于16的营养状态,说明其生长主要受到氮的限制。叶绿素a浓度受氮磷比的影响与细胞的生长基本相一致。相反,藻细胞内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合成和积累量在氮磷比≤16的状态下高于氮磷比大于16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磷酸盐对两种东海典型赤潮藻影响的围隔实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了围隔生态实验方法,研究了围隔中营养盐含量及结构变化和磷酸盐对东海典型赤潮藻种(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磷条件下,中肋骨条藻快速增殖,稳定期缩短,细胞数很快下降,而东海原甲藻由于氮源的限制生长期明显缩短。在磷限制条件下,中肋骨条藻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生物量偏低,而东海原甲藻受到的影响较小。磷可能是东海原甲藻及中肋骨条藻生长的限制因子。氮磷比会影响浮游生物的生长,较高的氮磷比可能对东海原甲藻的生长有利,较低氮磷比则可能有利于中肋骨条藻生长。东海原甲藻能在营养盐浓度较低的生长环境中占有优势,相反,营养盐浓度较高的环境更适合中肋骨条藻的生长,中肋骨条藻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3.
The concentration and partition ratio of various speciations of nutrients in domestic sewage were determine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among the speciations, as well as their biological effects during sewage-seawater mixing were simulated in laboratory.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field observation an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are: i) The suitable range of ratio DIN/DIP in seawater for growth of phytoplankton in subtropical estuary and harbor is quite wide. It could grow well even in the range of 15-55 in atom ratio, and is independ of the variation in levels of N and P. ii) The transformation rate among the speciations of phosphorus is within the range of 0. 5 to 1. 1 μmol/d . iii) Phytoplankton uptakes P prior to N during its growth. The growth rate for Skeletonema costatum (the major species) and field algae are 0. 34-0. 58/d and 0. 30-0. 31/d, respectively. iv) The red tide species Prorocentrum micans could become the dominant species to a density 107 cells/L after Skeletonema costatum  相似文献   

14.
1 Introduction R ed tide is a global m arine ecological calam ity.In recentyears,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e in frequen-cy, affected area and extentof injury of red tide out-breaks in the coastalw aters ofour country.A ccordingto China M arine D isaster B ulletin issued by the StateO ceanic A dm inistration of C hina, harm ful red tideshad occurred up to 119 tim es in 2003, w hich w as 40tim es m ore than thatin 2002. O w ing to the w orsenedcultural environm ent and increased nutrient en…  相似文献   

15.
以赤潮优势种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研究对象,荧光灯和自制LED(light-emitting diode)控制灯为光源,研究不同LED单色光谱及复合光谱(蓝光,绿光,红光,白光,蓝红光,绿红光)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光合有效量子通量密度条件下,对于单色光,中肋骨条藻在蓝光下生长较快,红光次之,在绿光下生长最慢;对于复合光,中肋骨条藻在荧光灯下生长最快,而在蓝红光下生长略高于在绿红光下生长。各光源下中肋骨条藻生长速率的顺序为:荧光灯>蓝红光LED>绿红光LED>蓝光LED>红光LED>绿光LED。通过比较在不同光照条件下中肋骨条藻的生长速率,表明不同光谱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一氧化氮和铁对海洋微藻生长的交互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进行了一氧化氮(NO)和铁对海洋微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生长影响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在铁限制情况下,外源NO能明显提高微藻的生长速率,增加生物量,但NO和铁对浮游植物生长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NO的浓度、培养液的营养水平、铁的浓度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培养液中铁的浓度也直接影响到微藻的生长和NO的释放量.因此,一氧化氮与铁在浮游植物生长过程中是交互影响的.  相似文献   

17.
选择无机胶体粒子Fe(OH) 3 胶体、伊利石胶体及其与金属铁和铜 ,对中肋骨条藻进行了培养实验。结果表明 :在培养介质中加入Fe(OH) 3 胶体后 ,在低添加量时可通过Fe(OH) 3 胶体提供满足微藻的生长所需的铁 ,从而提高其生长速度。但在较高添加量时 (>0 .5mg/L) ,由于胶体物质的吸附特性 ,微藻的生长受到抑制。Fe(OH) 3 对中肋骨条藻的最佳的添加量在 0 .2 5~ 0 .5 0mg/L之间。中肋骨条藻在加入伊利石胶体液时 ,微藻的生长均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伊利石胶体对培养介质中铁离子和铜离子浓度的调节控制作用 ,可直接影响到中肋骨条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Experiments on the effects of nitric oxide (NO) and iron on the growth of marine microalgae Skeletonema costatum were conducte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exogenous NO could increase the growth rate of marine algae and raise the biomass remarkably under iron-deficient conditions. But it was a complicated process that the phytoplankton growth was influenced by NO and iron, which was controlled by the NO concentration, the nutrition level of the culture medium and the iron concentration, etc. Meanwhile, the iron concentration in the medium also has a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growth and NO release capacity of the algae. Therefore, the effects of NO and iron on the growth of marine phytoplankton were mutu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