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国土资源》2004,(12):49
“我们将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加强同世界各国、地区组织、国际企业和团体的联系,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途径、多方式的矿业合作。”11月16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矿业2004”国际研讨会上,作主题报告的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表达了与各国矿业界加强合作的期望。  相似文献   

2.
世界环境日     
《山东国土资源》2005,21(5):56-56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目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6月5日开展各项活动,宣传与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信息在线     
胡锦涛: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主席胡锦涛近日在向北京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发来的书面致辞中强调,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国际社会应该在研究开发、技术转让、资金援助等方面加强合作,使可再生能源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造福各国人民。胡锦涛指出,加强全球合作,妥善应对能源和环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望,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可再生能源丰富、清洁,可永续利用。中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  相似文献   

4.
“解决了沙漠化和污染,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日本专家对中国领导人说的这番话,仅仅是美好的祝愿吗?与全球变化相关的环境问题将是下世纪世界各种政治力量较量的重要导火索之一。从国际方面来看,全球变化将引发我国和周边国家的矛盾和冲突。从国内方面看,全球变化将引发地区间不和,当务之急,研究建立全球环境变化条件下影响国家安全的预警模型。  相似文献   

5.
2009年,是全球各国共克时艰、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一年。不过,这场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依然深不见底,全球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世界经济当前正处在动荡之中,饱受全球金融危机之苦。”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如此评价全球经济形势。多数机构认为,2009年全球经济下行的风险仍占主导,发达经济体更是面临持续衰退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王梅 《国土资源》2005,(5):54-55
大气是一种全球性公共资源。地球上每一个人均享有加以利用的权利,因此.也就造成了“公地的悲剧”,引发了全球变暖的灾难。因而,减缓气候变化是一个现实决策问题,涉及全球公共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问题,这就使得全球变暖这样一个环境问题转变成为政治经济学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梅 《国土资源》2005,(4):55-57
当南极洲上空的臭氧(O3)空洞已有3个美国版图那么大并且还在不断扩大,北极上空60%以上的臭氧层已消失成“空洞”;当两极冰川消融加快以及非极地冰川也在迅速后退变小;当全球海平面的不断上升威胁到太平洋小岛上居民的生活时.全球变暖的现实正不断地向世界各国的人们敲响警钟,真的该反醒:人类自身的自然道德是否符合人类与环境应和谐相处的自然法则。  相似文献   

8.
国际欧亚科学院是由欧洲、亚洲以及世界各国著名科学家、文化与社会活动家所组成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科学团体。总部设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最近已获准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员并将得到财政方面的支持与帮助。成立国际欧亚科学院的主要目的是:联合欧亚大陆以及世界各国科学家,为了解决具有空间联系的各国所面临的共同性紧迫问题,诸如提高各国环境的安全程度,加强在改善生态、地理信息系统、电子通讯以及进一步发展经济、文化与精神文明等方面的科技合作。国际欧亚科学院将举办各种学术活动。通过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各领域的共同努力与通力合作,促进当今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9.
《国土资源》2004,(11):50-50
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地质公园——陕西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10月23日正式开园。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刘东生为公园题词:“洛川黄土是认识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三大支柱之一的标准地点,对它进行保护对世界的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迎接新世纪的历史时刻,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聚会世界文化名城——北京,回眸从长城烽火到网络的历史轨迹,检阅航空、航天遥感、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通讯网络等领域的最新成就。我们欣慰地看到,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浪潮,全球资源、环境问题的困惑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理念,正在成为促进“数字地球”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空间科学技术与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为“数字地球”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条件。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数字地球”既可能使东西方文明的距离继续缩短;也可能使南北世界的差距继续扩大…  相似文献   

11.
 全球及中国周边地区资源环境科学数据是支撑包括全球变化在内的资源环境前沿科学研究,以及我国宏观决策制定重要的基础性支撑数据,对于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阶段尚无一套完整的、标准化的全球及中国周边地区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库的现状,结合中国科学院 "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库建设与决策支持研究"实践工作,本文构建了包括3大体系在内的全球及中国周边地区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库的基本框架,即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库标准规范体系结构、全球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库系统、中国周边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库系统。其中,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库标准规范体系结构,包括3个大类共计22类标准规范;全球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库系统包括2大类、13亚类、35个小类的数据库;中国周边地区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库由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中亚4个区域共计23小类数据库构成,以期为后续相关大尺度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库的构建提供探索性的借鉴。今后将进一步完善全球及中国周边地区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库构建工作的深化与拓展研究。  相似文献   

12.
全球范围内各种冲突经常发生,及时分析各种冲突关系并监测其变化,提前干预、实施人道主义救援,可以有效避免冲突的爆发与升级。冲突事件通常被各种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并被记录于新闻数据库中。提取新闻数据中的冲突事件信息并量化冲突强度,从而分析国家冲突强度的变化是一种可行思路。GDELT实时监测着不同来源的新闻,自动提取新闻中的事件与事件属性信息,并将事件总体划分为冲突与合作2种类型。本文以GDELT为数据源,综合考虑事件数量、事件影响性、事件关注度多个因素,针对不同空间研究尺度提出了一种利用全球冲突指数与局部冲突指数对冲突强度定量表达的方法。在全球尺度上,计算全球各国全球冲突指数衡量国家冲突强度,分析全球国家冲突强度空间分布规律。在国家尺度上,计算局部冲突指数衡量一个国家的冲突强度变化情况,并在冲突强度定量表达的基础上,研究一种基于距离的时间序列冲突检测方法检测冲突事件的发生。研究发现:① 冲突强度高的国家主要集中在非洲和中东地区,全球冲突强度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集聚现象;② 国家局部冲突指数的突增通常对应于一些冲突事件的发生,使用本文的冲突检测方法可以有效地及时检测这种突增现象,并能为冲突预警提供支持。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国际冲突关系分析,以及国际救援组织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世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物质、信息、能量等的移动或交换嵌入地理空间形成的地理多元流网络,为从地理和网络角度研究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如何构建多主题、时变的地理多元流网络,识别其网络结构、时变规律和关联模式,并为解决全球性的人口移动、航空交通、国际关系、国际贸易等问题提供支持,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全球尺度地理多元流网络化挖掘及关联分析的研究框架,包括:多源数据收集与整理、地理多元流网络构建与结构识别、地理多元流网络演化分析、地理多元流网络关联分析。然后,分别对国际关系流网络、国际贸易流网络、全球航班流网络、全球人口移动流网络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并结合示例介绍了其研究思路。此外,进一步综述分析了地理多元流关联分析的相关研究并提出了研究思路。本文为全球尺度地理多元流网络研究提供了一套研究框架和思路,并为国际关系、国际贸易、航空交通、人口移动等全球性问题研究提供参考,有望为发展基于“流”的时空分析方法做出基础性贡献。  相似文献   

14.
全球地表覆盖高分辨率遥感制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全球地表覆盖分布及变化是气候变化研究、生态环境评估、地理国情监测、宏观调控分析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信息.国际上现有全球五套地表覆盖数据产品的空间分辨率为1 km或300 m,数据精度、分类体系、时空分辨率等均存在不足.为了满足全球变化研究与地球模式模拟的需求,应该研制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更符合全球变化需要、精度较好的全...  相似文献   

15.
介绍TPXO、FES、Chinatide、MIKE Global Tide、Utide等典型海潮模型,总结归纳其同化潮汐数据来源和最新的海洋地形数据,利用我国沿岸长期验潮站以外的26个中短期潮位观测站评估TPXO等海潮模型预报精度。结果表明,全球海潮模型对我国沿海M2分潮的预报精度普遍较低,且主导了几种海潮模型在中国海域的整体预报精度;相比MIKE Global Tide和TPXO7.2,TPXO8、TPXO_Yellow Sea 2010和TPXO_China&Ind模型在我国沿海的预报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16.
The global economic downturn caused primarily by the U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in 2007 engendered revenue loss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Existing studies have yet to depict the detrimental impacts on city’s command and control functions induced by th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together with its residual wave of global economic recession on the global spatial economy.Recent and previous studies have produced an ’instant history’ of the global spatial economy before the global economic downturn undermines the global economy in late 2008.However,the waxes and wanes of major cities’ command and control functions on the global economic arena before and after the outbreak of financial crisis and its associated geo-economic transitions are still poorly understood.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ntribute a new set of customized data to update and fill in the gap in the literature wit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ommand and control functions of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from 2005 to 2009.Particular attentions are paid to the time-space relationship of the geo-economic transition that can capture the recent historical images of the command and control situation of different cities in the world.  相似文献   

17.
History has brought us into a significant moment when the majority of the human kind has taken up resi-dence in urban settlements. The focus of global urbanization has shifted to the developing world and the center of manufacturing is no longer confined to the Global North. This paper provides a periodical assessment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China’s urban transformation in the global context of a shifting emphasi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China’s phenomenal urban transformation deserves a special attention not only because of its unparalleled scale and speed but also because of its distinct trajectory of growth that does not conform to normal theoretical ex-pectations. The results of assessment revealed an urban economy with remarkable hybridity, a society that is in-creasingly stratified, polarized, and segregated, and a juxtaposed urban space undergoing restless and pervasive transformation. A decentering world should entail a decentering knowledge production. A critical reflection upon the Chinese patterns and processes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has identified 4 main issues with great potentials for inno-vative knowledge production, namely: 1) privat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2) state, society, and space; 3) urbanization of capital, labor, and land; and 4) the environment and Chinese political ecology. The paper closes with the remark that a rapidly transforming urban China has presented itself as a fertile and resourceful testing ground for critical and innovative geographic enquiries.  相似文献   

18.
?????????????????ο????????????????????????2011???й???????????????????????????????????????????б???????????????????????ο?????????????????????????????仯????????ο??????????°汾IRI2011??????IRI2007????????????  相似文献   

19.
台湾土地利用变迁及其永续发展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的土地利用与地表覆盖变迁 (L and Use/ Cover Changes,L U CC)一直为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研究者所关心。其中 ,大部分的研究侧重于土地利用与地表覆盖变迁的环境分析 ,另一些则专注于特殊土地利用与地表覆盖型态的空间分布的调查与研究。十年前 ,台湾的学者与政府机构开始参与国际性 L U CC研究。目前已参与的研究活动例如:the Southeast Asian Regional Comm ittee(SARCS) for Global Change System for Analysis,Research andTraining(START) ,LUCC-IGBP(the 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me) ,LUCC-IHDP(the Hum anDim ension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Programme) ,IGU -LUCC(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 nion)以及其它国际性 LUCC相关研究议题。建立不同时期土地利用与地表覆盖的时序数值数据库 (tem poral database),是从事LUCC研究重要的一项工作 ,本文重点论及台湾的土地利用与地表覆盖的数值数据库 ,及其以往 40年来土地利用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武陵山区遥感调查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计算2000年和2010年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并对研究区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年研究区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处于Ⅲ级临界安全和Ⅱ级较差安全水平,2010年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整体处于Ⅲ级临界安全水平之上;(2)2期Moran's I指数分别为0.3828及0.4411,P值均小于0.01,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正相关,存在空间聚集性,且2010年聚集性更强;(3)武陵山区2期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空间分布出现较大变化,且都呈现高值,低值聚集;(4)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与扶贫人口比例及森林覆盖率呈正相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