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根据我国热带亚热带山地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结合山地气候影响农业生产的种种实例,试论如何合理利用山地气候资源,以发展农业多种经营的一些原则问题。 一、我国热带亚热带山地气候特征 我国热带亚热带广大山区,分布于我国东南和西南两大部分,北连大陆,南临海洋,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很明显。上述大区域气候的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等气候因子,如发生在同一海拔高度上,则呈现纬度地带性。但因受山区错综复杂的下垫面影响,使气候纬度地带性遭到破坏,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地方气候和小气候。 对山地气候有显著影响的基本地形因子,归纳起来有如下三个。  相似文献   

2.
秦岭与黄淮平原交界带的暖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秦岭与黄淮平原交界带的山地气候考察资料、长年气候观测资料和大量农业气候资源调查资料,揭露了该区暖带存在的基本事实.在此基基础上,分析了暖带的时空变化特征,模拟了山地气温随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中国天山的降水与气候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天山南北坡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天山区域气候效应,及其基本变化过程。研究表明:在中国天山山地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地形环境作用下,区域气候表现出了“冷湖”、“火盆”与“湿岛”的局地循环特征,或称“特殊山地气候模式”。同时,中国天山南北坡的降水等气候指数,随着山地气候效应的变化,呈现出各自的递增(减)规律性。中国天山山脉的脊线,自然成为一条划分山地气候的界线。  相似文献   

4.
天山北坡中段气候垂直分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周霞 《干旱区地理》1995,18(2):52-60
在分析天山北坡中段气候要素垂直分布显著差异基础上,采用热量和水分指标,并参照植被和土壤的垂直分布差异,将天山北坡中段划分出(1)前山冲积扇,冲积平原温带。(2)中低山寒温带,(3)亚高山-高山寒带(4)高山冰雪带等四个垂直气候带,为认识本地区山地气候资源,充分开发与利用山地气候资源潜力,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岷江上游山地森林生态气候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岷江上游地区山地气候特征及森林生态气候效应,利用岷江上游南、北坡林内外的小气候观测资料,对该地区南、北坡向山地的太阳辐射、气温(1.5m)、地表温、水汽压、相对湿度、风速等小气候特征及森林生态气候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其分布规律以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不同坡向,不同季节,各山地气候要素分布存在区别;而山地森林具有较显著的生态气候效应,可以降低气温和地表温,增加湿度,减小风速,其生态效应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坡向存在差异;通过林内、外气象要素的回归分析,得知:林内外的气象要素除4月风速之外,大多数气象要素存在显著的林内外相关关系;其中,以气温和相对湿度的相关性最好。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山地气候的基本状况 我国山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究竟有多少,各人说法不一,因为什么是山地,也还没有定论。从气候学观点看来,凡因地形起伏,使气候产生明显的垂直变化和水平变化的地区,都可以叫做山地。这样,本文所说的山地,包括相对高度各不相同的山体和丘陵、高原,某些山间盆地和峡谷。山地面积共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不仅西半壁的干旱区域和高寒区域大部属于山地,而且东半壁的季风区域,除松辽、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等几大平原之外,都是“七山二水一分田”。可见山地在我国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毛政旦 《地理研究》1992,11(3):37-40
本文从山地气候特点出发,指出山地气候评价有很多不同于平原地区的困难和要求;并论述了山地气候评价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8.
福建山地分布近海面至海拔2158米,立体气候特征极其明显。本文根据福建山地气候生态特征和茶树的生物学特性,将山地划分为:1.大叶种茶树最适宜、适宜、不适宜种植三个气候带;2.中、小叶种茶树最适宜、适宜、次适宜、不适宜四个气候带。并依此提出科学开发福建山地茶叶生产的五项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云南气候环境变化对辣木种植产业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适宜辣木种植的气候环境条件为基础,采用云南各气象台站1959-2012年逐月的气象观测资料和数据,分析研究了云南气候环境变化对辣木种植产业的影响.得到的结果为:云南适合大面积推广种植辣木,但在不同的区域推广种植辣木,其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差异则是比较显著的.因此,云南辣木种植产业的健康推进和理性发展,要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基础,根据云南气候环境变化的时空特征和规律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引导和实施.  相似文献   

10.
祁连山北坡中部气候特征及垂直气候带的划分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通过对祁连山北坡中部气候特征,森林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的定位预测研究,对祁连山北坡中部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气象要素垂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应用气候指标和生物学原理,将祁连山林区按不同海拔高度划分为:1.山地荒漠草原气候带;2.山地草原气候带;3.山地森林草原气候带;4.亚高山灌丛草甸气候带;5.高山亚冰雪稀疏植被气候带;进而提出了合理开发祁连山山地气候资源,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考地理内容涉及气候知识的部分主要有三块:一是气候基础概念和原理;二是区域地理中具体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三是气候和人类的相互关系,包括气候及其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人类对气候资源的利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正负两方面影响等。近年地理高考注重系统知识在某一区域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2.
浙江山区马尾松垂直适宜带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浙江山区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气候一般属海洋性较强的湿润型山地气候。当地年均温;海拔数十米的山麓为15.5—17.5℃,海拔1500米上下的山峰为9.0-11.0℃;极端最低气温约-20.0℃。由低到高,气候由暖→温→凉→冷。年降水量1500—1750毫米。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  相似文献   

13.
新疆山地-绿洲-荒漠系统及其气候特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在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区的新疆,发育着大量的山地-绿洲-荒漠系统,山地系统是干旱区水资源的形成区,也是重要的矿质营养库和生物种质资源库,绿洲系统是生产力相对较高的区域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中心,而荒漠系统则是干旱区面积广阔和环境相对恶劣的区域。地貌类型与气候特征决定耦合类型的基础和框架,水文特征决定耦合类型的空间格局,植被类型反应耦合类型的外貌。通过对新疆山地、绿洲、荒漠三个子系统结构与功能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新疆近40年气候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来探讨中亚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系统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暖带含义及特征的基础上,针对暖带研究中普遍存在缺乏系统资料的特点,提出了利用当地探空资料、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及附近地区山地气候资料进行暖带研究的若干方法  相似文献   

15.
P467 200303192050。来我国干湿气候界线的空间变化分析=Spatial changeof dry ane wet elimate boundary in China in the reeent 50years/杨建平,T永建一//冰川冻土.一2002,24(6)一731 一736 采用干燥度指数为干湿气候区的划分标准,通过近50a来降水量干湿气候界线与干燥度干湿气候界线变动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降水区域差异性显著的情况下,我国干早/半干早分界线与半干早/湿润分界线也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且具有“U型”分布特征.决定我国干湿气候界线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与强度导致的东南季风、…  相似文献   

16.
西秦岭地区气候变化特征与干旱灾害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61—2011年西秦岭地区12个气象站的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利用线性回归、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IDW)、Z指数法和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近51年来西秦岭地区气候时空变化特征,区域干旱强度与旱涝灾害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近51年来西秦岭地区气温呈增加趋势,增温倾向率为0.26℃/(10 a),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减少倾向率为16.04 mm/(10 a),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近51年来西秦岭地区年旱涝Z指数呈下降趋势,与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一致;旱涝灾害主要存在5 a和7 a的变化周期,干旱灾害极度易发,干旱化趋势明显。西秦岭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特征是旱灾增加。  相似文献   

17.
选择上海、武汉、天津和西安为典型区,以1470-1979年逐年干湿等级序列为基本数据源,应用墨西哥帽小波变换方法,对中国东中部地区近510a来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气候干湿变化与气候突变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气候干湿变化的动因。结果显示:19世纪以前气候干湿变化表现出较明显的东西差异;小冰期事件、18世纪气候温和期等非局地性事件在较大区域都有反应,但各地的具体响应程度、方式和时间均有差异;在20世纪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各地气候均向偏干旱方向演变。百年以上尺度气候干湿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太阳辐射及其引起的大气环流变化,百年以下尺度的变化则与季风系统短尺度波动、区内各个大气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局地下垫面差异和人类活动等复杂因素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8.
国土资源是对一定地域内所有自然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主要由水、土、气候、生物、矿产、风景名胜等单项资源组成。从系统观点出发,可以把一地的国土资源看作由各单项资源子系统构成的多维复合资源系统。一个地方社会经济的振兴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国土资源能否得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因此,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和国土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制定区域国土规划时,把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作为总体战略目标之一,主要是指国土资源系统开发利用在总体上“合理”和“有效”,必须由各单项资源子系统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相互协同来保证,因此,各单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可以作为总体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58~1997年中国310个气象站的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月平均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参数分析了中国气候的背景特征.用3个大气环流模型,即HadCM2、CGCM1、ECHAM4来模拟未来中国气候变化的情景.同时,建立未来气候变化的6种方案.最后,根据3个GCMs模拟的结果,利用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发展并改进的农业生态地带模型(AEZ)评估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评估主要集中于气候变化对不同区域复种指数、可耕种土地面积、潜在粮食产量及其土地生产潜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区域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应用以遥感观测数据驱动的GLO-PEM模式模拟估计的中国北方20年的NPP数据同其20年气候数据结合,同时利用通过遥感宏观调查所得的两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20年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净初级生产力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 的影响的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0年来研究区域年均温度显著增加 (年均增温0.064 oC),年降水量明显减少 (年降水减少率为1.49 mm/年),NPP以减少趋势为主 (年减少率6.9 TgC)。研究区域NPP的变化受旬 (月) 均温和旬 (月) 降水量和季节温度和季节降水的变化影响显著。季节NPP同季节降水和温度的相关性在空间上同植被覆盖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其相关系数大小随着不同植被覆盖类型变化而变化。通过分析可见,就整个研究区来说,发生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仅占整个研究区域的5.45%, 气候对整个研究区域NPP的影响占主导地位 (占了总影响量的90%);土地利用发生区域土地利用的作用占了绝对地位,土地利用的影响占了约97%。整个研究区域近20年来因为降水明显减少,温度显著升高,导致NPP明显下降,在两期土地利用间隔时间段内 (约10年) 因气候影响NPP减少了78 (±0.6) TgC。因为土地利用的变化导致NPP减少9 (±0.2) TgC。气候和土地利用共同作用是研究区域的NPP减少87 (±0.8) Tg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