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溪 《海洋世界》2008,(4):35-36
海水正变得越来越“酸”——要是你住在海里面,绝不是什么好事儿。 阳光背后总有乌云。现在,世界范围内的海洋每小时吸收100万吨二氧化碳。无可否认,这个吸收量仅是人类燃烧石化燃料后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的1/3。海洋的这种吸收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全球变暖效应。然而,大气的“福祉”变成了对海洋的“诅咒”——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形成碳酸。  相似文献   

2.
苏光陆 《海洋世界》2005,(10):27-29
人类每年向大气排放65亿吨二氧化碳,地球上的温室效应正逐年加重。全世界的科学家每时每刻都在为此难题寻找对策。一项大胆的科学设想,一个拯救地球生态的绝妙尝试,将多余的二氧化碳埋进深海。虽说试验、论证尚在进行之中,也有科学家提出异议,即使实践证明是暂不可行的,但作为一项科学设想也是了不起的,甚至是划时代的。  相似文献   

3.
《海洋世界》2008,(6):6-6
由于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和氮化肥,大量的氮化合物质排放在大气中,这些氮物质进入海洋后,可能会吸收掉一些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4.
《海洋世界》2007,(3):27-29
人类很早就认识到风能是一种可再生、无污染的绿色能源,使用风能发电,可以“变相地”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经过计算,平均每装一台单机容量为1兆瓦的风能发电机,每年可以减排2000吨二氧化碳(相当于种植2.6平方千米的树木)、10吨二氧化硫、6吨二氧化氮。  相似文献   

5.
中国海洋碳循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主要进展(1998-2002)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阐述了1998-2002年期间中国海洋碳循环及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3个主要进展部分:(1)海-气二氧化碳通量过程;(2)海水中碳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入海河流流域土壤和沉积物在海洋碳循环中的作用;海洋与陆家容纳了近一半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另外的50%被释放到大气中,海洋在缓和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的,海洋储有的碳主要以无机碳的碳酸盐(CO3^2-)和碳酸氢盐(HCO3^-)的形式存在。海洋生态系统通过生物泵的作用驱动大气CO2进入海洋,在表面混合层中,由于生物的光合作用,CO2不断被转化成有机碳和生物碳酸盐,并进一步从表层CO2向深层转移,形成了海洋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海洋水体中碳循环过程受到河口与近海碳的形态,转化,分布,迁移和生物生产过程等影响,海洋生物泵明显影响着海洋对空气中CO2的容量,春季和冬季东中国海皆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汇,夏季皆为二氧化碳的源,秋季渤海与北黄海为二氧化碳的汇,南黄海与东海是二氧化碳的源。入海河流流域土壤,非入海河流流域的土壤和海洋沉积物在碳的来源,分布,含量以其迁移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引言 一个多世纪以来,地球大气中 CO_2(二氧化碳)的浓度已从 1860年的 293 ppm增加到目前的335ppm(Lemons,1984)。造成这一增加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大量的开采和使用矿物燃料(主要是煤碳、石油和天然气)。由于大量的向大气中排放工业的燃烧付产品——CO_2,引起了自然界的CO_2失去了原有的平衡。由于CO_2是一种重要的“暖房效应气体”,故这种气体在大气中的过多的积累会造成地球气侯的变迁。目前,这种现象已引起了世界范围的重视。我们应加强大气中CO_2变化的观测工作,对CO_2-气候关系应进行必要的研究,以加深在这方面的知识和对自然界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采取正确的能源政策,减小以致避开CO_2对大气的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海洋世界》2008,(7):5-5
海底有很多天然的二氧化碳喷口,从中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后会使海水变酸。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称,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部分多余的二氧化碳被海洋吸收,导致全球海洋出现酸化。  相似文献   

8.
全世界每年燃烧化石燃料50亿吨,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约有一半停留在大气中。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使大气增温,从而导致极区冰融化,使海面水位升高。据一些科学家预测: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在今后50年内将上升1.5—4.5℃,海平面上升少则25厘米,多则1.2米,这样沿海低海拔的大片土地和许多沿海域市将被海水淹没,这对人类来说将是一场灾难。科学家们呼吁,  相似文献   

9.
今年6月,日本政府推出了一个“有效阻止全球气候变暖工作纲要”。纲要提出了在2010年前必须采取的应急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利用海洋隔离二氧化碳。全球大气中有7500亿吨二氧化碳,而海洋中的二氧化碳是这一数量的50倍,高达39万亿  相似文献   

10.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导致的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持续排放,被认为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引发诸多极端气候事件,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酸化、海水暖化等一系列环境负面效应。海洋是地球最大的活跃碳库,增汇潜力巨大。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人为干预海洋生态系统、促进其对大气二氧化碳额外吸收封存的海洋负排放技术体系成为国际研究热点。根据负排放技术的应用场景,目前海洋负排放技术体系涵盖侧重于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滨海湿地蓝碳、侧重于环境友好型养殖产业的海水养殖环境碳汇和借助生态工程技术手段的负排放工程增汇。海洋负排放技术在实现人为增汇的同时,有望通过促进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促进海洋生态系统内部及其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发挥其生态治理功能,从而应对海洋环流改变、海水酸化脱氧等全球海洋环境恶化以及人类活动污染的局部胁迫。  相似文献   

11.
潘峰  金希 《海洋世界》2012,(3):48-49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由此而引发的诸多问题也在不断考验着人类的智商。二氧化碳排放、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
<正>人类释放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提高了海洋中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同时降低了海水中碳酸盐的饱和度和海水的p H值。海洋的酸化广泛地影响着海洋生物的进化过程,然而有研究表明,海洋的酸化似乎更加有利于那些令人厌恶物种的生存,例如某些有害藻类在酸化的海洋环境中生长得更加旺盛;入侵性软体动物(如牡蛎)、具有破坏性的棘皮动物(例如棘冠海星)可能会大行其道,因为它们更加适合酸性环境。再比如一种侵入性海蟹,在二氧化碳增加的条件下生长更强劲,可能会增加它们对其他海  相似文献   

13.
《海洋世界》2008,(6):8-8
地球日益升高的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已经威胁到了澳大利亚国宝——树袋熊!澳大利亚科学院教授伊恩·休谟和他的学生一直在研究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桉树的影响。桉树为树袋熊提供栖息环境和营养。休谟教授说,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继续升高,桉树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无法被树袋熊利用的物质,而可利用的营养物质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4.
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碳吸收池",用来吸收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然而科学家不能肯定大自然对人类的拯救会一直持续下去。事实上,碳吸收池正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海洋酸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正>海洋是巨大的碳库,不断地从大气吸收CO2,工业革命以来,海洋吸收了人类向大气排放CO2的30%~40%[1]。海洋吸收的CO2对于缓解全球变暖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破坏了海洋自身碳酸盐的化学平衡,导致海水酸度增加。这种由于海洋吸收了大气中人为CO2引起的海水酸度增加过程,被称为海洋酸化。目前全球海洋正处于5500万年以来海洋酸化速度最快的时期,工业革命以来,全球表层海水pH已  相似文献   

16.
乔然  张滨 《海洋预报》1995,12(3):66-69
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设计,制做QGS-08型红外线气体分析仪的前处理系统(即脱水系统)和标气流,然后实地到西太平洋考察使用,取得精度较高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数据,并且论述了测试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及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约10亿t的CO2,其直接影响是导致了全球温度升高、区域气候模式震荡、海平面上升、海水酸化等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能够促使海洋生物从基因水平到生态系统水平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海洋对调节气候变化和维持各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尽管一些海...  相似文献   

18.
《海洋世界》2007,(10):5-5
美国科学家最新的研究表明,二氧化碳并不是大气中唯一使海水酸性增加、危及珊瑚礁及海洋浮游生物的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而释放到空气中的氮和硫也会使某些海域的pH值下降,并且比人们预想的还要严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矿石燃料的使用使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中。研究全球二氧化碳的循环对于更好地理解增高的二氧化碳程度对未来气候和海平面波动可能产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海洋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被认为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相...  相似文献   

20.
《海洋世界》2010,(1):6-6
海水酸化的恶果再添一项——噪音。 随着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海水酸化也愈发严重,一系列环境问题随之而来——珊瑚死亡、藻类疯长、鱼类耳骨形状异常。一项研究表明,海水化学性质的变化还可能导致深海声环境的改变,使一些依靠声音来测量水深的动物因为周围太吵而无法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