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珠江口沉积物中重金属及其相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分析了在珠江口采集的21个表层柱状沉积物样品重金属(Cu、Pb、Zn、Cr、Cd、As、Hg)的分布特征,并采用连续提取法,首次较系统地对该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相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表层沉积物中Zn、Cr、Cu、Cd等重金属含量呈现由西北逐渐向东南递减的变化特点,而Pb、As、Hg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布无明显规律。重金属的相态分布表现为,Cu、Cd以吸附相为主,Cr、Hg以铁锰氧化物和有机结合相为主,Pb、Zn和As则表现为相对较为均匀地分布在3个或4个相态中,其中Pb以有机相稍占优势,Zn以铁锰氧化物相稍占优势,As则以水相稍占优势。重金属含量及相态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为污染源的排放(人为因素)和珠江口的水动力条件(自然因素),如强径流和弱潮所引起的沉积物粒度组成、海水、底质的盐度以及pH、Eh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1976年以来珠江口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了珠江口海域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放射性总α、总β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其含量分布水平受陆源物质的来源及水动力作用所控制,且海水和沉积物中放射性总α、总β含量分别与海水盐度和沉积物中的粘土、有机质、pH等环境因子有显著的相关性。多年监测结果表明,本海域的放射性含量的年变化不  相似文献   

3.
刘怀  苏喜玲  陈炽  郭敏  梁谦林 《海洋学报》1988,10(5):575-581
通过对珠江口海区和珠江入海口处水体、表层沉积物和部分海洋生物的放射性调查,研究了总β、总α放射性、人工放射性核素90Sr、137Cs和U在该海区海水和沉积物中的含量、来源、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并讨论了部分海洋生物体中的放射性含量,通过对海洋沉积物进行γ谱分析,研究了珠江口海区主要放射性污染物质及其来源,结果表明,造成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区放射性污染的主要放射性物质是由珠江径流携带入海的近代工业所产生的天然放射性铀、钍系列和天然放射性元素40K。  相似文献   

4.
广东沿海底质某些重金属含量及其分布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广东沿海地处南海北部大陆架浅海区,深受陆源物质的影响,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陆地上的污染物源源不断地通过地表径流和大气输送入南海。海洋底质可以反映海洋受污染的历史和现状,因此,了解广东沿海底质中重金属含量及其分布规律,对利用沿海海域,保护水产资源很有必要。 本文引用珠江口海区、粤西海区和粤东海区污染调查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探讨。 一、采样布点及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
珠江口底质沉积中胶结壳有孔虫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淑鸾 《海洋与湖沼》1988,19(2):187-196
作者对珠江口底质沉积的209个样品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共有腋结壳有孔虫14属28种。按其分布范围不同可分为两个组合:Ⅰ.福尔摩砂杆虫Ammobaculites formosensis与卡纳利拟单栏虫Haplophragmoides canaricsnlis组合;Ⅱ.叶状串珠虫Textularia foliacea与节房双串虫Bigenerina nodosaria组合。这些组合的分布与水深,盐度、底质沉积物及pH值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珠江口海域沉船后油类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和庆 《海洋学报》1989,11(6):730-736
本文以1984年4月珠江口东侧发生的一起沉船溢油事故为例,分析了珠江口海区发生海难事故后油类的分布特征。通过分析认为:(1)海面油类的漂流方向和速度取决于风和表层海流的方向和速度;(2)海面油膜的扩散及其影响范围与溢出油类的理化特征、数量和水文气象因素等有关;(3)水体中油类浓度的分布具有沉船附近高,沿油带漂流方向逐渐降低的特点;(4)水体中油类的扩散和迁移的方向主要受水体运动的影响,因此与海水中的温、盐等要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2006年9月南海北部表层温盐场的走航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06年9月南海北部开放航次的走航观测,得到了该海区多个断面的表层温度、盐度分布曲线.QuikScat海面风场资料显示观测期间处于西南季风向东北季风的转换阶段,走航观测所得的温、盐资料显示出在这一季风转换的特殊阶段该海区表层的水文特征.珠江口冲淡水的扩散范围在季风转向前后有显著的变化,低盐的冲淡水在西南季风阶段向珠江口外海区的东南方延伸较远,而在东北季风阶段则受珠江径流量、南海北部表层环流等因素的影响收缩至珠江口附近.闽南近岸和台湾浅滩南部表层具有低温高盐特征,但CTD资料表明台湾浅滩区域存在上升流,结合风场资料,可证实观测期间此处的上升流由海流-地形因素所造成.  相似文献   

8.
南黄海西部冬季表层水中的溶解态重金属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07年1月的南黄海西部调查得到的表层海水中的溶解态重金属数据资料,研究了海水中溶解态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各溶解态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大致呈现近岸海区向远岸逐渐减少的趋势;但调查海域远岸水体南部(34°N以南)溶解态重金属质量浓度整体上比中部和北部海域的略高;而近岸分布无明显规律.重金属Cu,Pb,Zn和Cd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苏北站位Cu和As与盐度以及与悬浮物含量间呈相反的显著相关性.说明重金属分布除受到来自近岸污染的影响,还可能受到海水水动力学及黄海暖温高盐水舌的影响;苏北海域As的分布可能受到该海域特定的氧化还原水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9.
1999年和2009年夏季珠江口环境要素的对比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99年和2009年夏季珠江口的温、盐、溶解氧、叶绿素和径流量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1999年航次期间珠江较大的径流量,1999年冲淡水的扩展范围要大于2009年。1999年夏季珠江口水体存在较强的盐度层结,而2009年夏季受较小的珠江径流量和热带风暴浪卡的共同作用,水体盐度层结较弱,0—5m层水体垂向混合良好。两年夏季珠江口表层溶解氧(DO)的分布较为相似,而底层溶解氧的分布则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河口西岸浅滩区和河口口门外。1999年河口西岸浅滩区DO小于3mg.L-1,河口口门外DO在4—5mg.L-1之间,2009年河口西岸浅滩DO大于5mg.L-1,河口口门外DO小于3mg.L-1。1999年夏季伶仃洋海域内较强的盐度层结是其底层出现低氧环境的主要原因,2009年夏季强化的垂向混合使得表底层溶解氧得到了及时交换,阻碍了西岸浅滩区底层低氧环境的出现,而盐度层化和浪卡带来的浮游生物的耗氧作用可能是口门外底层出现低氧环境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太平洋悬浮体特征及近底雾状层(雾浊层)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年在太平洋12个测站分层采集了悬浮体水样及连续的水体温度、盐度、深度等数据.利用水体悬浮体含量在垂向上的分布特征初步分析了大洋雾状层的特点,并讨论了水体中悬浮体颗粒物质的来源,对不同海洋环境中悬浮体分布进行了对比,发现大洋水体中悬浮体含量总体很小,一般不超过0.30mg/dm3,但在一定水层内悬浮体含量相对较高,形成雾状层.雾状层在大洋内广泛分布,一般以表层雾状层和近底雾状层形式存在.大洋水体中悬浮体颗粒物来源广泛.表层雾状层的形成主要受透光层内生物作用的影响,而底质沉积物的再悬浮是影响底部雾状层形成的重要因素.因受水体物理海洋环境和物质来源的影响,不同区域水体中悬浮体含量不同,雾状层的分布不同.海山顶部受水流及岩石基底影响雾状层分布不明显,海山底部与开辟区洋盆海域雾状层更普遍.开辟区东西区由于物源差异水体中悬浮体含量差别明显,靠近火山喷口的西区水体中悬浮体含量明显高于东区的.  相似文献   

11.
珠江河口的现代沉积环境与底质重金属的含量分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引用在珠江口多年的环境污染监测资料和近期珠江口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的资料,并引用珠江口河口湾较典型的现代沉积相,分析探讨了河口湾的沉积环境与底质重金属的含量分布的密切。  相似文献   

12.
珠江口及近海表层沉积有机质的特征和来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了珠江口及近海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 总氮(TN)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和几类主要有机化合物(水解氨基酸THAA、糖类TCHO、脂类lipid、酸不溶有机物AIOC), 并分析了沉积有机质及化合物的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珠江口表层沉积有机质主要为陆源和水生混合来源, 而近海有机质主要为当地水生来源。大量的陆源高等植物(含有较多的木质素、纤维素等)输入珠江口, 使得珠江口个别站位沉积物中糖类物质含量大幅高于近海样品; 而珠江口与近海沉积物中水生来源有机质的含量相当。氨基酸和糖类占TOC的份额在浮游生物和悬浮颗粒物中分别为56%和48%, 在表层沉积物中为19%, 说明珠江口和近海的有机质从水柱到达沉积物-水界面的过程中经历了较充分的降解。珠江口样品中活性组分氨基酸和糖类占TOC的份额低于近海, 可能说明珠江口沉积有机质的降解程度高于近海。  相似文献   

13.
通过2004年9月至10月对南海北部水域的现场调查,分析了表层海水中溶解氧、叶绿素a、pH值和营养盐等水质因子的空间分布分布特征,并讨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南海北部海区的表层海水中,各水质因子在空间分布上大多呈现块状分布,且东西两侧的海水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海水中的溶解氧、pH值均表现出与海水温度相反的分布趋势;海水中的叶绿素a(Chla)和众多的水质因子表现出多元相关性,说明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是众多水质因子在南海北部综合作用的结果,而Chla和水体中亚硝酸盐的高相关性,说明南海北部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长和亚硝酸盐有着比其他营养盐因子更为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南海北部海区上层水体平均声速场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所收集到的南海北部海区的温度、盐度和深度历史资料进行了声速的计算、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区上层水体的平均声速场有较明显的年际变化:表层声速的平面分布显示出沿岸水与外海水强弱交替变化的特征,声速等值线的走向几乎与岸线平行,等声速线的值自近岸向外海增加,大陆架外缘海区声速的水平梯度较大;下层声速的分布以环流和水体共同作用的形式出现,50m层声速平面分布的趋势除冬季与表层稍为相似外,其余季节与表层有明显的差别,春、夏季节50m层声速自西向东增加,而秋季与其表层分布相反,自近岸向外海减小;声速的垂直分布受海水升温与降温的影响显著,春、夏季表层海水升温,海表声速最大,声速自海表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秋、冬季表层附近水层降温,声速稍偏低,普遍出现正梯度现象,最大声速移至表层以下的水层,这个深度随季节的改变而改变,随海区的不同而不同.该海区的平均声速有年波动现象,表层波幅最大,随深度的增加波幅变小,至100m水层其波动的位相几乎与表层相反.  相似文献   

15.
珠江是我国第三大河,每年入海的迳流量为3.412×10~(11)m~(31)。珠江水中微量元素在水体中的含量分布、存在形态及迁移转化规律直接影响河口海域的环境化学。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开发珠江口石油,海上石油开采过程中钻探泥浆(含有大量重晶石)的泄漏,井台和钻头的腐蚀及磨损必定会增加水体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使水体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为预测石油开发对水体环境的影响,首先必须了解水体中各元素存在的形态及各形态的背景值。  相似文献   

16.
程波 《海洋科学》1988,12(5):10-14
海湾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和氮、磷营养物质丰富与否,直接反映了底质环境的优劣。底质环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又直接影响生物的生存、发育及种类组成。本文主要论述乳山湾表层沉积物中的氮、磷和有机质的含量分布、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并着重分析了与底栖生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1987年2月至1988年2月的调查资料,讨论了珠江河口水体pH、碱度和比碱度的变化规律及它们与盐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从虎门外至桂山岛的珠江口主水道上,pH随盐度增加而增加。pH与盐度的相关性最好,均在99.9%的置信水平上显著;pH与碱度的相关性次之。珠江河口水的碱度是保守的;在从虎门外至桂山岛的珠江口主水道上,比碱度与氯度是密切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暨卫东  黄尚高 《海洋学报》1990,12(4):447-454
本文取自福建海岸带及台湾海峡西部调查资料,通过磷酸盐与盐度之间的相关分析,发现在春、秋、冬季磷酸盐含量是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减少;夏季表层磷酸盐与盐度之间无明显的相关,底层磷酸盐含量则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加,这可能是外海底层高磷水涌升的影响结果.通过对磷酸盐距离回归稀释线偏差的分布研究,发现大陆水、沿岸水、上升流影响的海区往往出现磷酸盐正偏差分布,黑潮水、南海水影响的海区出现磷酸盐负偏差分布,在浮游植物生长繁殖旺盛期间,磷酸盐被大量消耗,有些海区也出现磷酸盐负偏差分布.  相似文献   

19.
南海海水中溶解态铜、铅、锌、镉环境背景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涛 《台湾海峡》2003,22(3):329-333
本文通过对南海海域自然环境中表层海水溶解态Cu、Pb、Zn、Cd的分析,讨论了南海表层海水中重金属含量的分布。根据地理环境特征及表层环流结构将南海表层水域分成北部和南部两个重金属背景值海区,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海水中重金属的分布类型进行了态性检验,按分布类型分别确定了Cu、Pb、Zn、Cd的环境背景值。  相似文献   

20.
于2011年10月对大亚湾坝光海域表层海水和沉积物的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20个测站表层海水的AVS含量在0.039 ~0.129 mg/dm3之间,平均0.070 mg/dm3,区域分布规律不显著;12个测站的表层沉积物中均检测出AVS,其含量(干重)范围是12.8 ~ 867.7 mg/kg,平均为272.4 mg/kg,整体呈近岸较高、离岸较低的分布规律.相关性分析显示,表层水体pH值、CCOD和CDo等环境因子与CAVS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均较小,相关性特征不明显;表层沉积物中的CAVS与Eh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57,呈高度相关性,符合挥发性硫化物含量较高的沉积物处于较强还原状态的普遍规律;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的CAVS与pH值、CTOC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65和0.219,相关性不显著.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大亚湾坝光海域表层海水硫化物含量已超过所在自然保护区(一类标准)和养殖区(二类标准)所要求的水质标准,局部水体已受到污染;表层沉积物中硫化物含量符合国家一类标准,环境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