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表生地球化学研究十分广泛。表生地质地球化学的研究包括有表生地球化学过程中各种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微生物对各种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的控制作用及机理研究,岩石风化过程中定量指标的研究与应用,稀土元素在表生作用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及有机质在表生矿产特别是金属矿产成矿机制中的作用的研究。上述诸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已取得了不少新的成果,对表生矿产的形成机制及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辽南50号金伯利岩管金刚石的包裹体类型一直被认为是以超镁铁岩组合为主。最近,在同一岩管中发现一颗金刚石中有两种组合类型矿物共生:橄榄石,为超镁铁岩型;石榴石,绿辉石,为榴辉岩型组合。化学成分分析还表明,同一矿物的不同颗粒化学成分没有明显变化。根据石榴石与绿辉石的共生组合关系,钙、镁和铁之间的交换,计算其平衡温度为1203℃,压力为5×10 ̄9Pa。超镁铁岩与榴辉岩包裹体共生,表明该金刚石成生环境的复杂性。很可能是地幔动力学过程或者是幔源岩浆多期多相导致金刚石成生环境的迅速变化。  相似文献   

3.
铁同位素在岩浆过程中可以发生明显的分馏。相对于地幔橄榄岩(δ56 Fe平均值约为0‰),玄武岩略微富集铁的重同位素(δ56 Fe平均值约为0.1‰)。相对于中基性岩浆岩,酸性岩浆岩更加富集铁的重同位素。岩浆过程中的铁同位素分馏主要受铁的价态或氧逸度所控制。通常岩浆岩中的三价铁矿物(如磁铁矿等)相对于二价铁矿物(如橄榄石、辉石等)富集铁的重同位素。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过程中,由于Fe3+比Fe2+更加不相容,熔体比固体相更加富集Fe3+,因而部分熔融产物(通常为玄武岩)相对富集铁的重同位素。在结晶分异过程及低氧逸度条件下,橄榄石、辉石等含Fe2+的矿物结晶导致熔体更加富集Fe3+,熔体铁同位素组成变重;在高氧逸度条件下,磁铁矿等含Fe3+的矿物结晶促使熔体更加富集Fe2+,熔体铁同位素组成变轻。在流体出溶过程中,出溶的流体相对富集铁的轻同位素,残余的岩浆铁同位素组成变重。现有研究表明,铁同位素在示踪岩浆作用方面具有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4.
利用济宁市翟村铁矿勘查过程中取得的体重测试值与磁性铁品位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为y=2.74+0.026x,经显著性、精度检验并结合实际实践,证明该一元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性,预测精度较高。可以用该方程预测翟村铁矿区小体重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贮藏时间和加热温度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虾仁三磷酸腺苷(ATP)关联化合物及虾仁品质的影响。【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凡纳滨对虾中6种ATP关联化合物,通过比较不同贮藏时间的凡纳滨对虾虾仁在加热过程中的ATP关联化合物,分析加热前后虾仁的感官品质,以及鱼虾类鲜度指标K值、G值、P值的变化。【结果与结论】随贮藏时间的增加,ATP、二磷酸腺苷(ADP)、腺苷酸(AMP)含量呈下降趋势,肌苷酸(IMP)先上升后下降,次黄嘌呤(HX)和肌苷(HXR)上升;随着加热温度的增加,ATP和ADP下降,AMP增长,IMP、HX、HXR先增加后降低。贮藏2 d后的生虾和贮藏3 d后再加热的虾仁均将达到最大感官可接受上限。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加热前后K值、G值和P值线性增加,但生虾的G值与鲜度的相关性较差,不适宜作为鲜度指标,K值和P值可作为生虾的鲜度指标。加热后的K值、G值、P值与贮藏时间、感官质量评定值(QI值)的线性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较好,表明K值、G值、P值可以用来表征熟虾的品质。  相似文献   

6.
通过场地灌溉试验,探讨了灌溉活动对非饱和带中砷迁移转化过程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灌溉过程中非饱和带中砷的迁移转化受多个地球化学过程共同控制,非饱和带pH 值、Ec值、SO2-4 和 HCO-3 与 As的竞争吸附以及氧化还原条件的波动都会影响土壤孔隙水中砷的质量浓度。灌溉活动导致土壤处于相对还原环境,铁氧化物矿物还原溶解,被吸附或与之共沉淀的砷被释放进入水相,灌溉结束后,土壤逐渐恢复相对氧化环境,重新生成铁氧化物矿物,土壤孔隙水中砷以吸附/共沉淀形式被其固定。因此,通过改变非饱和带氧化还原条件导致铁氧化物矿物的沉淀/溶解是灌溉作用下非饱和带水体中砷迁移转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广西崇左市江州区土壤中硒元素物质来源与控制因素进行探讨,发现该区土壤中硒元素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母质和动植物的次生富集,土壤中硒元素在迁移过程中以表生次生富集作用为主,土壤中硒元素与pH值、MgO、K_2O、SiO_2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有机质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南秦岭古生代盆地演化中幕式流体过程及成岩成矿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南秦岭古生代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出发,通过分析古生界不同层位流体成岩成矿事实与盆地发展演化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南秦岭早古生代—泥盆纪演化时期多幕流体过程和成岩成矿效应。幕式流体成岩成矿最早可追溯到早寒武世,区域上从东到西形成了重要的碳硅质岩中重晶石/毒重石矿床及金、铂族元素矿化;早、中志留世继续发展,形成了钠长石岩、重晶石岩、铁碳酸盐岩、硅质岩与铅-锌、金矿床;中泥盆世为最强烈的一次热水沉积活动,其规模大、热水沉积产物多样,形成了泥盆系硅质岩-钠长石岩-重晶石岩-铁白云石岩中的铅锌(铜)矿床、铁白云石硅质岩中铅锌(铜)矿床以及钠长石角砾-铁白云石板岩中金-铜矿床。  相似文献   

9.
铁锰氧化物对苯酚氧化降解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铁锰氧化物对酚类污染物的氧化降解能力,采用天然以及合成的铁锰氧化物对苯酚的氧化降解进行对比实验研究.土壤中铁锰氧化物样品分别为天然针铁矿及氧化锰,合成铁锰氧化物样品分别为合成针铁矿及软锰矿.结果表明:苯酚与铁锰氧化物发生氧化还原作用时,还可能与土壤中杂质发生吸附等作用;铁锰氧化物还原反应强度随着反应介质pH值的...  相似文献   

10.
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对农作物的生长及农产品的品质特征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该文首先阐述了泰莱盆地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情况,分析探讨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及pH值对泰莱盆地土壤微量养分的有效性影响。结果表明:有效铜、硼和锌的含量有随着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增加而增大的趋势;有效硼的含量有随着土壤pH值升高而增大的趋势,有效铁、锰和钼的含量随着pH值的升高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1.
滩间山地壳自中元古代蓟县纪以来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演化历史。金矿床的形成与本区地壳构造演化密切相关。蓟县纪早期,万洞沟群黑色岩系沉积于NE 向同生断裂控制的凹陷中,矿源层产生;蓟县纪晚期,区域变质作用为成矿奠定了基础;加里东期,韧性剪切带对金矿富集有重要作用;华力西期,脉岩型矿石生成;印支期,伴随推覆作用有微弱矿化的叠加;喜山期,氧化矿石形成。因此,滩间山金矿床是本区地壳构造演化的产物,属黑色岩系同构造多因复成金矿床,即滩间山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2.
运用地质、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小秦岭金矿田河南部分断裂的控矿作用进行了详细论述。控矿断裂有规律的活动,导致工业矿体分布具有等间距及侧伏规律,控矿断裂的规模及演化控制了矿体的规模及演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动力成矿观点对小秦岭金矿田富矿体的形成提出了新的解释,对本区的动力成矿特点作了较详细的说明。文中联系到地壳演化的不同阶段对金矿的富化过程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新的成矿系列。笔者以基础地质、大地构造和同位素年龄资料为依据对小秦岭金矿田含金石英脉的成因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新观点,认为它是晋宁晚期岩浆期后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东天山及邻区地层、沉积建造、构造岩石组合、变形、变质、古生物分区、深部地壳结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以康古尔塔格-黄山深断裂为界,划分了不同级别的构造单元和构造沉积相带。统计分析了202个金属矿床,重点研究了金、银、铜、镍、钼、铁等矿产空间分布与板块构造、碰撞带关系,划分出九个成矿带,三个成矿期,以海西中晚期最为显著。成矿与板缘构造活动带地质演化密切相关,与俯冲一碰撞带和韧性剪切带时空演化最为密切。构造分区控制的矿产成带性和构造演化形成的成矿集中期之间相互转化对该区金属矿产有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自“七五”以来,小秦岭区在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发展演化阶段,区域构造格局,金矿类型的系列性和序列性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不少新进展,初步建立起了小秦岭“折离-变质杂岩核”构造体系,从而为金的区域找矿、远景预测及新类型研究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地层、高级区、变质深成侵入体、变形与变质、成矿作用5个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华北陆块北缘太古宙地层是有序的,其层序基本符合绿岩带的层序特征;高级区不存在,高级区是变质程度较高的绿岩带;变质深成侵入体岩石类型复杂,现有的岩石分类与表示方法尚不能与实际相对应;变形与变质是有一定规律的,变形遵循压扁变形、伸展变形与挤压变形的顺序,相伴产生变质,表现出完整的变形—变质旋回;一定的矿化与一定的岩石组合有联系,根据绿岩类型及其发育程度可以预测可能发现那些矿床。这些认识之间许多是彼此有紧密联系的,相勘校,互佐证,籍以反映太古宙地质的客观规律性。  相似文献   

17.
豫西金银矿床的成矿时代问题目前尚有许多不同认识。本文通过对砂金分布、岩矿脉体穿插关系以及矿石同位素测年结果等实际资料的综合研究分析,证明本区金银矿床的主成矿期应为燕山晚期;同时归纳出区内各类金属矿产在时间演化上具有长期性、多期性、阶段性、序列性、继承性诸项规律。  相似文献   

18.
胶东半岛的原生金金属储量约占全国的1/7.郯-庐断裂两侧的地质差异由新太古代延续到早白垩世晚期,指示胶东半岛为一独立大地构造块体.结合大别-苏鲁超高压-高压变质带的被错开及该变质带的三叠纪同位素年龄峰值,郯-庐断裂的主活动期可限定在后三叠纪-早白垩世晚期.金矿的同位素年龄和半岛南部广泛的金矿化指示区域成矿主要发生在侏罗纪-早白垩世,乳山矿区的矿化蚀变特征则暗示成矿作用与变质热液无关;由于区内主变质期早于新元古代,故认为半岛的成矿起因于晚中生代大范围基底部分融熔及与此相关的岩浆热液活动,与欧亚陆缘演化有关.因此,胶东半岛的金矿与典型"绿岩型”金矿不可比,而火成岩密集区则应在找矿中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9.
在含金地层分布区,研究揭示隐伏岩浆热源活动特征及基底导岩导矿构造特征是寻找隐伏金矿床的技术关键。本文依据花岗岩体侵位动力学及热力学机制,阐明了线、环同现构造影像的形成机理及其所揭示的地质内涵,指出了环形影像构造成因的多解性,提出了如何从纷杂的“环、线”影像构造中提取出反映岩体侵位这一特定影像构造的原则及其重要性,以遥感技术为主导,综合应用地质、物化探技术,建立了“环状影像构造-斜磁化场-重力亏损场-岩浆期后热液活动中心的多元信息同现”隐伏成矿花岗岩体的遥感综合判读模式,实现了遥感解译由模糊—定性—定量化的综合解译判读过程。论证了东秦岭一些地区存在着规模宏大的燕山期浅隐伏成矿花岗岩体,并定量解译了隐伏花岗岩体的形态、产状及规模,指出金及其伴生元素的含矿热液活动受隐伏岩浆活动及基底导岩导矿构造双重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丹东五龙金矿、四道沟金矿位于五龙背—大堡花岗岩体与三股流花岗岩体之间,成矿作用与三股流岩体密切。据分析,这两个岩体的岩浆来源相同,岩石化学性质相似,岩体侵位时间相当,且同处于丹东北东向韧性剪切带内,但由于岩体侵位时受控的局部构造环境不同,导致岩体以不同的方式侵位。三股流岩体在韧性推覆剪切带发展演化过程中沿剪切面理以气球膨胀式强力侵位;而五龙背—大堡岩体则是沿该剪切带晚期发育的北西向脆性张裂面被动侵位。不同方式侵位的岩体具有不同的成岩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岩浆气水溶液的分离和聚集。强力侵位的花岗岩体在成岩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封闭条件,因此可能有利于成矿热液的分泌、聚集和保存,而被动侵位的花岗岩体则不具备这种有利的成矿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