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低地应力区地下洞室开挖围岩剪应力静态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以西北某市大型水利地下洞室工程为例,采用弹塑性二维有限元法对低地应力区洞室开挖后围岩剪应力分布与围岩变形破坏进行了数值模拟,总结出了低地应力区地下洞室开挖后围岩剪应力大小、分布规律与围岩变形破坏的关系.该项研究它将有利于进一步研究低地应力区地下洞室开挖后围岩稳定性,同时对保障地下洞室工程的圆满进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低地应力区地下洞室围岩压力计算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北某市水利工程地下洞室泄洪洞等为例,对低地应力区地下洞室围岩压力计算方法与应用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低地应力区地下洞室围岩压力可分为拱顶横向拉张塌落型、侧壁切向挤压滑落型和洞周自重掉落石块型三种破坏类型产生的围岩压力,并讨论了低地应力区地下洞室围岩压力的计算公式。以研究区引水洞为例,分别计算了拱顶围岩整体滑落和侧壁围岩整体滑落型围岩压力。该项研究成果,它将有利于进一步研究低地应力区洞室围岩稳定性与相应稳定性措施的实施,有助于工程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吴云莺  尹丽  张树宝 《河北地质》2009,(2):24-25,30
有压或无压输水隧洞、道路隧道、人工开挖洞室等地下洞室的围岩稳定性分析是基岩区隧道、隧洞等地下洞室工程设计技术的关键问题,正确而又全面地对地下洞室围岩进行稳定性分析计算也是基础问题,本文主要阐述地下洞室勘察设计中围岩稳定性分析计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澜沧江某电站左岸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的FLAC3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岩体结构模型概化的基础上,采用FLAC3D数值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澜沧江某大型水电站大跨度、高边墙地下洞室群开挖完成后围岩的二次应力场、变形场和塑性破坏区的变化特征。总结了地下洞室群围岩应力、变形和破坏区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为洞室群稳定性评价和工程施工设计提供了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澜沧江某电站左岸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的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岩体结构模型概化的基础上 ,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 ,系统研究了澜沧江某大型水电站大跨度、高边墙地下洞室群开挖完成后围岩的二次应力场、变形场和塑性破坏区的变化特征。总结了地下洞室群围岩应力、变形和破坏区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为洞室群稳定性评价和工程施工设计提供了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曾静  盛谦  廖红建  冷先伦 《岩土力学》2006,27(4):637-642
选取佛子岭抽水蓄能水电站地下厂房区,采用三维快速拉格朗日法(FLAC3D)模拟施工开挖过程,研究了洞室群围岩的开挖变形形态和应力状态,分析了围岩和调压井高边坡在自重荷载作用下的开挖稳定性。通过对地下厂房洞室群区的加固处理,分析了围岩在加固后的力学特性。利用FLAC3D程序的Ubiquitous模型,引入了一组主要节理裂隙,分析了此组节理裂隙对地下洞室群围岩的开挖变形及整体稳定性的影响,并与无节理裂隙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综合评价了节理裂隙对洞室群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康志强  周辉  冯夏庭 《岩土力学》2006,27(Z1):311-314
大型水电站地下洞室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地下洞室围岩的稳定性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原理,把地下洞室围岩的稳定性分析问题层次化,并建立层次结构模型,通过逐层分析比较,将4段地下洞室围岩的稳定性进行了排序。实例表明,模糊层次分析法使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地质论评》1983,29(5):461-461
围岩稳定性的评价是地下建筑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影响因素较多和地质情况的复杂,迄今尚未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本文通过白山电站地下洞室设计和施工中所遇及的几个岩体稳定问题及其工程处理,对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分析评价提出了一些看法。文中认为,在坚硬的块状岩石中,地下洞室的围  相似文献   

9.
清江水布垭地下厂房围岩稳定三维数值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三维有限差分法,对水布垭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多种方案计算和比较,论证了局部软岩置换、支护型式优化、支护参数优化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地下洞室围岩的整体稳定性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0.
任兴国 《地下水》2003,25(3):198-199,202
本文总结大量隧洞施工经验,对洞室的破坏机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影响洞室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及分析评价方法:通过对各种变形形式的分析,提出了洞室的开挖支护方法及支护时间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最后对有关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的国内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评价是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但尚未见针对其评价原理、内容和方法进行的系统研究。文章以主要服务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为目标,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安全评价三方面的内容:(1)地下空间自身稳定性评价,分浅埋、深埋硐室对围岩稳定性计算方法进行了评价,在修正的芬纳公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硐室围岩表面刚好达到剪切塑性极限为临界条件的围岩稳定性计算方法;同时通过构建地质模型,模拟不同工况下硐室稳定性,获取大量样本数据,利用神经网络方法分析建立求解器,从而建立地下空间自身稳定性的快速评价系统。(2)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引起的邻近工程稳定性影响评价,从地下空间开发对地面工程的影响以及地下工程之间相互影响两方面梳理了评价的内容。(3)后建地面工程对地下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评价,提出了通过原位监测、数值分析及工程类比等方法对后建地面工程对地下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2.
A hierarchical analysis for rock engineering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Summary Rock behavior, such as the stability of underground openings, is controlled by many different factors which have varying levels of influence.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identify the relative effect of each factor with traditional methods, such as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approach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hierarchical analytical method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neural networks which reveals the different degrees of importance of these factors so as to recognize the key factors. This makes it possible to focus on the key factors and do rock engineering more efficiently. An example is given applying this approach to an underground opening.  相似文献   

13.
刘章军  叶燎原 《岩土力学》2006,27(Z2):186-190
岩体稳定性受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不仅具有随机性,也具有模糊性,属于模糊概率的范畴,利用经典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研究将会导致不合理的结果。在模糊概率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类新的岩体稳定性综合评价方法——模糊概率方法,并提出了模糊权重的概念,从而避免了权重取值带来的不确定性。结合所选取的5个影响岩体稳定性的因素,建立了这5个影响因素的隶属函数与模糊权重;利用该方法对某一地下岩体工程进行分析,并与其他方法评价的结果进行比较,表明了其方法的合理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傅志浩  肖明 《岩土力学》2006,27(Z1):443-448
信息反馈施工方法在地下工程中被广泛地应用,但如何合理地应用监测数据仍是目前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对地下工程施工监测数据提出了两种分析方法:一是在理论上讨论监测数据与洞周围岩性态的关系;二是对数据大小以及数据分布范围进行统计,通过分析得到洞周围岩变形规律。基于三维弹塑性损伤有限元方法,依据分析数据得到的信息,采用变尺度优化方法对地下工程进行反演分析,并对后续围岩变形进行合理地预测。通过对实际工程的分析,预测结果和监测数据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数值上吻合较好,因此为同类工程的信息反馈分析提供了一个有效地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及可靠性分析的极限位移判别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隧道和地下空间工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评价的问题一直是岩土工程界关注的难点问题。针对隧道围岩-支护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的问题,采用以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变形位移为判据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分析了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位移的极限状态,提出了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极限位移的确定方法和大变形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极限位移的分析方法。结合工程实例,建立了以DGM(2,1)模型和Verhulst模型为理论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析的位移预测预报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及可靠性位移判别准则。其研究和分析结果将有助于构建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析的位移预测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16.
考虑地应力的洞室围岩块体稳定性分析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下洞室围岩的稳定性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受围岩应力状态决定,以前的地下洞室岩稳定性分析,一般仅考虑在自重作用下的稳定性状态。而吻略了地应力地围地应力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所得结论往往偏于保守。  相似文献   

17.
任海军 《探矿工程》2007,34(4):54-59
结合工程实例,基于块体的失稳条件和层状岩体的破坏条件,分析不同地质构造形态岩层下,隧洞开挖过程中围岩的稳定性。并根据洞室围岩产状与开挖几何边界的关系,提出围岩易破坏点的位置确定方法。最后,通过对工程实例中围岩塌方的统计,分析塌方围岩原因,进一步验证层状岩体中围岩的稳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18.
众多地下工程建设始终处于高地应力环境中,岩体初始应力是地下工程围岩变形破坏的先天条件和主导因素。“高地应力”术语及概念出现和地下工程围岩特殊破坏现象紧密联系,属于工程概念范畴。随着地下工程数量越来越多并逐渐向深部发展,高地应力诱发的围岩破坏现象日益显著,严重影响工程稳定性。现有的高地应力定量分级判据多采用强度应力比值形式,没有充分考虑岩石强度、应力两个指标的绝对值大小和耦合关系。本文在讨论现有分级判据、收集实际工程案例数据以及分析高地应力破坏现象显现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高地应力“强度& 应力”耦合判据及其定量分级标准。高地应力“强度& 应力”耦合判据的表现形式为3条考虑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Rc以及和初始最大主应力σ1耦合的边界线,边界线以内的区域为高地应力区、边界线以外的区域为低地应力区。该判据特点是既考虑初始最大主应力、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的绝对值边界条件,同时也考虑两者耦合区间。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二维尺度提出的“强度& 应力”耦合判据,针对86个典型地下工程的高地应力判别结果和工程现场高地应力显现形式完全相符,可以在实际地下工程中推广应用。基于“强度& 应力”耦合判据的高地应力区分级标准能较好地判别围岩破坏现象的剧烈程度,可为工程灾害的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地下储存液化石油气是各类地下工程中较复杂的一类工程。洞库围岩稳定性是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洞库围岩稳定性一方面取决于洞库周边围岩应力集中的情况,另一方面取决于岩体强度和变形特征,其核心问题在于岩体完整性。可采用多参数综合分类法评价洞库围岩的稳定性,并用数值模拟分析液化石油气地下洞库拟开挖断面的应力场和位移场。定性分析及模拟验算表明:洞库围岩整体强度与抗变形能力均能满足稳定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