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用上海天文台光电等高仪(Ⅱ型)1975年9月至1978年的观测结果,计算了恒星的星位改正以及星表的系统改正△α_δ、△δ_δ.  相似文献   

2.
1979年2月至1981年6月期间,上海天文台利用Ⅱ型光电等高仪进行了有组织的星表观测,从22700多次观测中得到了531个△α值和350个△δ值,其中有481颗星两次过等高圈。这些恒星主要选自FK4和FK4 supp星表。获得的△α和△δ的平均精度(均方误差)分别为±0″.0036和±0″.063(见附表),同时还计算了FK4星表的区域性系统改正(△α)_α、(△δ)_α、(△α)_δ和(△δ)_δ。  相似文献   

3.
本文给出云南天文台Ⅱ型光电等高仪1976年12月-1978年12月观测得到的182颗二次过等高圈的恒星位置改正,并计算了FK_4星表的系统误差Δα_δ和Δ_δ_δ。  相似文献   

4.
1978年初至1981年初,我们用陕台光电等高仪(Ⅰ型)进行了专门的星表观测。获得的星表包括777颗两次过等高圈的恒星的赤径改正△α和赤纬改正△δ。其中有FK4星357颗,FK4supp星189颗,GC星231颗。对于|cosq|≤0.3的星没有计算△δ。所有FK4星△α、△δ的平均精度分别为±0.0036和±0″.063。另外,还给出了43颗一次过等高圈的恒星的赤经改正△α和2颗星的赤纬改正△δ。为有效地扩充待测星数,除在时间、纬度观测纲要即基本组(2小时一组)内插入适当数目的待测星外,我们增加了星表组(1小时一组)。观测方案是:星表组——基本组——星表组——星表组——基本组——星表组或者星表组——基本组——基本组——星表组。星表的系统完全由基本组的FK4星决定。将各基本组化到平均系统以后,所有的星表组及基本组内的插入星直接相对于这个平均系统求其残差平均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给出了云南天文台Ⅱ型光电高等仪1976年12月至1981年12月观测期间所得到的182颗两次过等高圈恒星的星位置改正值和部分一次过等高圈恒星的星位置改正值。并用这些改正值计算了FK_4星表的区域性系统差。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980年11月——1981年,用上海天文台光电等高仪(Ⅱ型)和丹容等高仪(OPL、No.14)对15颗射电星进行了观测,它们的系统均已归化到FK4系统,取得了△α和△δ的星位改正值,结果分别列于表1、2。 Source:源名. FK4、GC:来自干FK4或GC星表的星号. Mag:星等. SP:光谱型. α、δ:赤经和赤纬. Epoch:历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中国光电等高仪系统的等高总星表(GCPA)。它以光电等高仪得到的四部初始星表的系统差组成赤经和赤纬综合系统,再将用Danjon等高仪得到的四部初始星表归化到综合系统上。总星表共有1579颗星,1541个△α值,1131个△δ值.所有△α和△δ的平均精度分别为±3.3ms和±0.058,其中FK4星的相应值分别为±2.3ms和±0.042.由两个和两个以上仪器观测得到的FK4星有485个△α值和349个△α值,其外部符合精度分别为±3.8ms和±0.041。最后给出了由GCPA确定的FK4的系统改正,并与有关星表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上海天文台用国产的Ⅱ型光电等高仪和丹容等高仪进行了一年平行试验观测,比较了两种仪器的观测精度,证明Ⅱ型光电等高仪的各项精度指标均优于丹容等高仪.文章还用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了气温的短期波动对测时结果的影响,计算了月亮潮对观测的影响,给出单架仪器所订出的FK4星表的△α_δ型和△δ_δ型系统差.  相似文献   

9.
本文给出了用光电等高仪(I型)1973年10月至1976年10月的观测得到的FK_4星表改正,描述了星表的编算方法及其精度,同时研究了FK_4星表的△a_B、△δ_δ型的系统误差。所得结果表明,用光电等高仪(I型)改进星表要优于Danjon等高仪。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给出在1987年至1990年大地星表观测期间,云南天文台所观测到的604颗(其中FK5及FK5补编共203)二次过等高圈的恒星位置改正。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上海天文台等七个天文台的丹容等高仪,对火星、木星和土星的观测结果,采用修正轨道根数的微分方法,计算了FK_4星表的赤经零点改正△E和赤道改正△δ_o,得到的结果与中天观测资料求得的改正比较符合。  相似文献   

12.
在光电等高仪和Danjon等高仪观测中,都要把多次记录时刻的平均值所对应的天顶距归算到过等高圈的天顶距,这是极为重要的一项系统改正。本文用一个公式表示等高观测中的这一项系统改正。众所周知,恒星的天顶距随时间的变化是不均匀的。换言之,天顶距的加速度不为零,因此,记录的平均时刻所对应的天顶距并不等于各记录时刻的天顶距的平均值。这二个值之间有一个差数,它随着方位的不同而不同,在等高观测的归算中必须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13.
为了适应雨季较长地区的观测,提出了编制等高初始星表的满星平差法。首先将年首两边跨度为一年的所有恒星在每个夜晚观测记录的钟面时刻,作岁差、章动、光行差和自行的修正,再通过不同夜晚之间的共同星作连接。消除各个参数在不同夜晚之间变化的影响,把所有的观测都化为年首附近同一夜晚相对于年首平位置的观测,分别取各颗星过东、西等高圈的多次观测的平均,即可直接解算出对年首平位置的改正值。最后给出了采用满星平差法处理Ⅱ型光电等高仪一年观测资料的结果,验证了这种方法原理是正确的,实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CSAO和VSNIIFTRI1993年秋正式签订了将陕台PHAI搬去伊尔库次克进行国际合作观测、研究的协议.为了执行此项合作协议,首先对仪器进行了改造,使其能工作在Z=45°的等高圈上;同时编制了适合于伊尔库次克纬度和新天顶距的观测纲要,全纲要共包括12个星组,含668星次。其中FKS基本星为324星次;FKS扩展星和补编星为344星次;两次过等高圈的有203颗星,一次过等高圈的有262颗星,极限星等为9.5m.恒星的赤纬分布在+8.9°~+74.4°之间,赤纬跨度达65.5°,在此赤纬带内可以消除赤其测定中的盲区.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利用双角镜系统、含天极等高圈和同时记录恒星过等高圈时刻和方位角的方法,能够大大改进等高仪器作星表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云南天文台和北京天文台的Ⅱ型光电等高仪观测的残差,进行了一种综合等高仪星表处理方法的尝试。即利用重新确定量K和ΔD的数值来达到两个星表系统的联结。并计算了两个台站综合的Δδ_δ、Δa_δcosδ系统。最后和其他的子午星表及等高仪星表进行了比较。除了δ≤5°区域外,其他结果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综合授时赤经星表(简称CTC),是利用我国五个天文台站(上海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台,陕西天文台以及上海天文台的海南岛临时观测站)的五个光电中星仪和一个目视中星仪测时资料综合而成的.该星表共包括星等范围为0.~m1-6.~m6,赤纬区间为-30°- 66°的1156颗恒星。该星表以FK_4星为基础进行了恒星赤经的个别改正和系统修平,未进行春分点改正和没有建立自己自行系统,因此是一个相对星表.该星表采用了3-5年的观测数据,总观测星次达76847次,从而达到了比较高的精度,尤其是在赤纬带-5°- 56°范围内的1043颗星,其定位精度一般均优于±4ms.在本文中给出了CTC星表的编算方法及其精度.由于CTC星表已专刊发表,本文仅发表CTC星表的三个台站以上观测过恒星的赤经位置(1975.0历元),观测历元,观测次数,赤经位置的总精度σ及内部精度m,以供今后星表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8.
1.本文从一种测纬用星星表所列440颗测纬用星的赤纬改正值中,发现誤值大于或等于003的有21颗星;其中誤达1″的有5颗星。根据核算结果,将有关数据详列于表1,并探讨了致誤原因五种。 2.由星表取第五和第六观测纲要的每组星的赤纬改正值和1935—1940年、1955—1960年纬度观测所得相应的赤纬改正量此较,认为似有系统差Δδ_α存在。  相似文献   

19.
上海天文台Ⅱ型光电等高仪从70年代开始进行时间、纬度及等高星表的观测。观测精度在BIH系统和FK5系统中均获得好评。但是,其自动化程度和极限星等(6.5mag)较低,削弱了它在星表等工作中的应用。为此,我们对它进行了现代化改造。用一台IBM-PC微机,通过步进电机及同步测角器控制望远镜自动定位,自动跟踪。采用光子计数方法记录恒星过等高圈的时刻。观测结果直接由  相似文献   

20.
作者利用1978年1月至1981年6月期间陕西天文台光电等高仪(Ⅰ)的专门星表观测资料,归算了820颗恒星的星表位置改正Δα和Δδ。文章介绍了观测方案、归算方法以及仪器某些系统误差的分析等。所得到的818颗星的Δα和568颗星的Δδ的平均内部精度分别为m_(Δα)=±0~S.0043,m_(Δδ)=±0″.0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