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深湖沉积与油气聚集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鄂尔多斯延长组湖盆为一大型的敞流湖盆.其充填演化与构造发育史、古气候演化史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可以划分为4个演化阶段,即湖盆形成及扩张期、鼎盛期、回返期、萎缩消亡期.在此过程中,湖盆经过四次明显湖进与湖退变化,但深湖中心变化不大,一直沿华池—宜君一带波动.在整个晚三叠世盆地盛衰演化过程中,深湖沉积体系主要为深水型三角洲及浊积扇体系,前者在深湖扩展早期的三角洲快速推进时期的陡岸斜坡区比较发育,并随着三角洲的推进逐渐从深水型向浅水台地型转变.后者在各个时期都有出现,按其沉积特征可分为两种浊积扇:坡移浊积扇相带发育相对齐全,垂向上多期互相叠加,可划分为:斜坡-槽道-内扇亚相、浊积水道、浊积水道间、浊积水道前缘-中扇亚相、外扇亚相和盆地平原亚相.滑塌浊积扇多呈透镜状夹于深湖亚相的深灰色泥岩中,相带分异不明显,仅可分为中心相和边缘相.两类浊积扇主要分布在盆地的近源斜坡带及远源末梢斜坡带.深湖沉积控制了烃原岩及有利生储盖组合分配.坡移浊积扇沉积厚度大,分布广,储集物性好,是深湖区岩性油藏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2.
博兴洼陷西部沙三段有利储集砂体分布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博兴洼陷油气勘探已进入隐蔽油气藏为主的勘探阶段,储集砂体的分布,尤其是能够形成地层岩性油藏的有利储集砂体的分布,是油气勘探的关键.研究区主要发育有浊积扇、辫状三角洲前缘和近岸水下扇三种类型的储集砂体,其中浊积扇扇体是岩性圈闭勘探的最有利砂体.通过已发现油气藏的地层位置分析,发现MSC8、MSC7、MSC6、MSC5、MSC2旋回的上升半旋回是有利储集砂体发育的主要层段,浊积扇砂体发育,且具有有利的油气成藏条件.平面上,MSC8旋回的有利储集砂体主要发育在高青断层东南侧的狭长区域内,MSC5、MSC6、MSC7旋回的有利储集砂体发育在坡折带之下的洼陷区.综合上述分析,预测了坡折带下部洼陷区、高青断裂下降盘和高24-高27井间区域3个岩性和构造-岩性圈闭勘探有利区.  相似文献   

3.
基山砂体沉积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惠民凹陷是济扬坳陷主要生油凹陷之一,是典型的陆相断陷盆地。基山砂体是惠民凹陷在断陷期发育的一套物源来自于西北部宁津凸起的三角洲一浊积扇沉积体系;分布范围广,横跨滋镇洼陷、中央隆起带和临南洼陷田家一带;主体沿着宿安沟呈西北向东南方向展布,在临商地区发育类型丰富的油气藏,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近年来基山砂体油藏勘探取得较大成功,但砂体的物源、沉积相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本文主要针对这2点进行了探讨,并将研究结论应用于勘探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渤海湾盆地东营和沾化凹陷是胜利油田的主要勘探和开发区. 早第三纪沉积充填的综合研究表明, 同沉积断裂及其组合样式对盆内沉积体系域的发育分布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 盆地的充填序列和演化反映了幕式断陷作用的总体控制. 长期活动的同沉积断裂形成古地貌上突变的断裂坡折带或断坡带, 构成古构造单元和沉积相域的分界并控制着沉积相带的总体展布. 凹陷中部的洼陷边缘断裂坡折带常常控制着粗碎屑沉积体系的沉积中心, 特别是低位域三角洲或湖底扇的发育和分布, 是盆内寻找砂岩油气藏的最有利区带. 同沉积断裂具有多种组合样式, 包括平行或雁行状断裂系、梳状断裂系、帚状断裂系以及断裂调节带等, 形成特定的构造古地貌, 制约着沉积物的分散过程和砂体堆积. 揭示同沉积断裂(坡折)带的活动和分布, 再造各沉积期的构造古地貌, 是进行沉积体系和砂体分布预测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乌兰花凹陷位于二连盆地南部温都尔庙隆起上,是白垩纪开始形成的一个陆相湖盆,主要发育阿尔善组四段和腾格尔组一段.阿尔善组四段沉积时,凹陷断裂活动剧烈、沉降速率高,凹陷整体以深湖—半深湖环境为主,发育规模小、沉积时间短的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和湖底扇.腾格尔组一段沉积时,断裂活动依然剧烈,但在凹陷南部陆源碎屑物质的供给率大于凹陷的沉降率,因此发育大面积的扇三角洲沉积;而在凹陷北部陆源碎屑物质供给仍然较少,为深湖—半深湖环境.通过对已有钻井的分析发现,在阿尔善组四段,砂体的展布主要受古地形的控制,有利储层主要为湖底扇的辨状水道砂体;而在腾格尔组一段,砂体的展布主要受沉积物供给和古地形的控制,有利储层主要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席状砂砂体.  相似文献   

6.
辽东湾地区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体系分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充分利用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依据层序界面特征,将辽东湾地区古近系孔店组-东营组划分为4个二级层序和10个三级层序.各三级层序可细分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主要由进积准层序组构成,湖侵体系域主要由退积准层序组构成,而高位体系域则以进积式准层序组为主.沉积类型主要有滨浅湖、半深湖、深湖、三角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分布在早期的SEs4-Ek,SEs3和SEs1 2层序中,SEd3,SEd2和SEd1层序则以三角洲沉积为主,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在各层序的凹陷边界断层下降盘发育.沉积体系在平面与纵向上的演化常受古构造与古地貌的控制.最后指出最有利的储集区位于辽西低凸起和辽中凹陷,辽西凹陷中部为较有利储集区.  相似文献   

7.
通过古隆起地貌恢复、不整合分布样式及沉积相等研究,揭示了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古生代重要发育期的古构造地貌特征及其对沉积相发育分布的控制作用.中奥陶世末至晚奥陶世早期的中央隆起带是由和田河古隆起、和田河东古隆起、塔中古隆起及巴楚古斜坡等组成的、具有复杂古构造地貌的大型古隆起一古斜坡带,总体由西向东倾没;可划分出高隆带、断隆平台、古隆边缘斜坡或坡折带、陆棚斜坡或低凸起带、陆架坡折带及深海盆地或平原等古地貌单元.它们对沉积古地理的发育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古隆起边缘斜坡.坡折带往往控制着构成重要储层的台缘礁、滩等高能沉积相带的发育和分布.晚奥陶世晚期盆地东南缘强烈隆起,塔中古隆起东段随之隆升并由东向西掀斜,形成由东向西倾沿的鼻状古隆起带.早志留世和晚泥盆至早石炭世盆地中北部的古构造地貌由原来的东低西高转为北东高、西南低;可划分出强烈剥蚀高隆带、古隆边缘斜坡带、坳陷边缘缓斜坡带及坳陷带等古构造地貌单元.构造隆起末期沿古隆起边缘斜坡至坳陷边缘发育的低位及海侵体系域可形成重要的储集体.古隆起地貌与盆内多个不整合的分布样式具有密切关系.从古隆起区向坳陷区可划分出高隆区的不整合复合带、古隆起斜坡边缘的削蚀不整合三角带和超覆不整合三角带、古斜坡与坳陷区过渡的微角度或平行不整合带以及坳陷内的整合带.削蚀不整合和上超不整合三角带可形成重要的地层圈闭,是有利的大型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发育带.  相似文献   

8.
隐蔽油气藏勘探要以高分辨率地震资料为基础,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测井和沉积学综合研究.本文讨论了层序地层学在陆相湖盆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的理论基础和工作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北部大磨拐河组隐蔽油气藏识别中,指出大磨拐河组为一套完整的二级层序,由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其中低水位体系域发育的湖底扇和斜坡带发育的岩性上倾尖灭砂体为研究区主要的隐蔽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9.
南海北部陆缘深水-超深水盆地成因机制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建业  庞雄  于鹏  雷超  罗盼 《地球物理学报》2018,61(12):4901-4920
本文以海洋地质调查和油气勘探开发中积累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解释和分析为基础,描述和划分了南海北部被动陆缘地壳岩石圈结构构造单元,由陆向海划分出近端带、细颈化带、远端带和洋陆转换带(OCT,含边缘高地)四个构造单元.从细颈化带到OCT基本处于现今陆架坡折带之外的深水-超深水区的范围,以强烈的地壳薄化和发育大型拆离断层控制的拆离盆地为特征.这些深水-超深水盆地的同裂陷阶段均经历了早期均一断陷、中晚期拆离式断陷的演化过程,受控于南海北部大型拆离断层作用及其所导致的岩石圈临界破裂过程.新的深水-超深水盆地形成机理的认识为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的非瞬时伸展破裂过程的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陆缘深水-超深水盆地具有独特的构造-沉积体系配置和构造-热演化过程,将为科学评价南海北部陆缘深水-超深水盆地油气勘探潜力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白云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地带,是我国深水油气资源勘探的重要地区。开展重-震成像研究,是分析该区烃源岩分布特征、大型构造圈闭、成藏层系与储层条件的重要方法。本文通过重力异常、地震Vs波速结构模型及地震勘探剖面分析,获得研究区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水平和垂向梯度、密度反演图像、Vs波速度结构图像以及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剖面图像。重力图像揭示:白云凹陷中心的强负值异常图像与较厚沉积和基底起伏有关;凹陷东侧相对高正值局部重力圈闭与中生代残余地层有关;凹陷北侧条带状正异常则与陆坡向洋盆过渡时基底下凹有关。白云凹陷的主凹陷和南凹陷存在明显的层状负剩余密度或相对低密度区,是有利的含油气层位。地震图像揭示:白云凹陷由北向南存在明显的细颈化带、外缘隆起带、洋陆过渡带等结构。在陆缘地壳强烈伸展薄化期间,白云凹陷形成大型三角洲-湖相烃源岩沉积环境的凹陷结构,沉积物源主体来自北侧。随着地壳强烈减薄的细颈化,凹陷出现明显的台阶式沉陷,导致陆架坡折带由南向北迁移,形成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重力流水道和深水扇等有利的储层。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获取的地震勘探剖面图像上,可以识别出许多浅层气运移通道,表明白云凹陷丰富的中、浅层气大多来源于深部地层。   相似文献   

11.
珠三坳陷文昌9、10区处于区域应力转换带,主要发育珠三南断裂及六号断裂,断裂系统复杂;本区近物源区,沉积体系复杂;复杂的构造运动及沉积作用导致本区地层速度纵横向变化大,速度规律复杂;目前常用速度研究方法在本区时深转换和深度预测误差均较大.本文以导致速度规律复杂的地质条件为切入点,分析速度研究面临的困难,以及常用速度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提出在地质模式约束下建立全地质构造格架模型,并以该模型作为速度建模的约束,得到与地下真实地层速度展布规律相符的速度模型.将该方法应用到文昌10-X区、阳江S区复杂断裂带的实际勘探中,与实钻井对比,该方法深度预测误差小,变速成图精度高.该方法的成功应用为断裂系统和沉积体系复杂地区的速度研究找到了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胶莱盆地重磁资料解释与构造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胶莱盆地位于郯庐断裂带东侧,是典型的拉张盆地,内部划分为诸城凹陷、柴沟地垒、高密凹陷、大野头凸起、莱阳凹陷、牟平──即墨断裂带、海阳凹陷。运用重力资料一级近似解法,定量计算了胶莱盆地基底埋深,结合磁异常解释等,本文重点讨论了盆地内主要断裂的形成时期,切割深度及空间演化。并进一步将诸城凹陷细分为胶县洼陷、集王疃洼陷、平度洼陷、马山构造带、刘家庄构造带、李党家构造带。讨论总结了该盆地构造特征及其发育规律,为该区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认识与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不同场源频谱成分的不同,研究松辽盆地北部布格重力异常的场源分布特征。利用匹配滤波方法计算松辽盆地北部布格重力异常的不同场源平均深度,将其分为浅源场、中源场和深源场,并推测松辽盆地北部的地壳有3层结构。浅源场产生的重力异常大,对重力勘探贡献最大;中源场和深源场的重力异常都比较小,但两者有极好的继承性。有了场源的平均深度,利用Parker迭代反演法计算上地壳与中地壳之间的界面起伏,在该界面上可看到松辽盆地北部的“隆起区-沉积盆地-隆起区”的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14.
琼东南盆地坡折带紧邻富烃凹陷,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陆架到陆坡之间水深从200 m迅速加深至2000m.坡折带这种特殊海底地貌形成了复杂的地震波场,资料多次波发育且信噪比低.本文从正演模拟和原始野外记录资料分析了坡折带地震资料特征及处理的难点,提出了多次波衰减及深度域速度建模技术对策,实现了良好偏移成像.  相似文献   

15.
云南洱海现代沉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洱海是位于云南省境内较大的但相对较浅的断陷湖泊(水深小于20m)。根据1990-1993年对该湖现代沉积的研究,结果表明,湖泊沉积物主要是来自西部相对高2000m以上的山地,东部为低矮石灰岩山地,物源较少,南北两条入湖河流亦是重要的物源供应区。湖区沉积物主要是由粉砂质粘土组成,来自山地的粗碎屑物质则大量的堆积于此地,三角洲、扇三角洲及滨湖地带,沉积速度在过去13000年中平均为0.2cma^-1,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云南鹤庆湖泊深钻岩芯(737.72m)多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重建了该地区2.78Ma以来构造和气候环境演化序列.岩芯磁性地层研究表明,鹤庆湖盆形成于约2.78,2.65Ma以后湖盆积水成湖,并接受连续的湖相沉积。岩芯沉积特征、粒度、孢粉、碳酸盐含量和烧失量指标共同指示了2.78Ma以来盆地的构造.沉积旋回以及西南季风的演化.  相似文献   

17.
三门古湖沉积记录的环境变迁与黄河贯通东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晚新生代黄河中游地区发育一系列独立的湖盆, 其中三门湖盆发育了巨厚的三门系地层, 是研究黄河中游地质环境变迁的构造-气候旋回和黄河形成演化的理想之地. 对三门峡水库左岸山西省平陆境内黄底沟附近天然剖面沉积记录的磁性地层、孢粉、有机碳和碳酸盐含量进行了分析, 建立了近5.0 MaBP以来的环境演化序列、区域构造活动和湖盆演化过程. 古三门湖盆沉积记录的气候变迁显示: 大约5.4 MaBP构造成盆, 3.6 MaBP构造运动之后, 湖泊扩张, 夏季风降水增加; 相当于黄土底界的2.60 MaBP左右并未出现气候的巨大转折, 奥杜维尔正向事件之后(约从1.77 MaBP开始)沉积记录中云冷杉出现, 气候转向偏冷; 1.2 MaBP构造运动造成上下三门系之间的轻度角度不整合; 黄土旺盛堆积时期(L15, L9, L6)古三门湖沉积记录显示冷湿的气候特征. 三门湖盆沉积记录的区域构造活动加强时段和青藏高原隆升的构造活动具有时间上的一致性. 沉积记录反映古三门湖水开始外流或三门峡部分切开的时代最早出现在0.41~0.35 MaBP, 黄河完全切穿三门峡、贯通东流入海的时代为0.15 MaBP, 标志现代意义上的黄河形成, 并对中下游地貌和环境演化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反射地震剖面是进行精准油气勘探的手段之一,对勘探目标的精确定位,要求不断提高和发展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技术.本文以苏北盆地溱潼凹陷的地震解释为例,验证了切片、方差体检测、正演模型、三维可视化及平衡剖面等地震解释技术组合的效果.解释成果刻画出溱潼凹陷古近系是由上、下两个构造层序叠合的、复式层序地层格架,由北向南可划分出北部缓斜坡带、中央深洼带、南部断坡带等沉积古地理单元,为有利油气聚集相带的预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鄱阳湖现代沉积210Pb测年模式的选择和沉积速率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由于受到长江和入湖河流双重影响,鄱阳湖沉积可分为南部三角洲前缘、中部开阔湖和北部入江水道三个区域。按各区特点,采用了C.J.C.和C.R.S.不同计算模式,分别得出其沉积速率为0.52、0.16和0.34cm/a。湖区不同沉积地貌单元沉积速率的差异,受物源和水动力条件的影响:水下天然堤、漫滩、堤外洼地及开阔湖沉积速率分别为0.80、0.36、0.13和0.17cm/a。此外,三角洲的迅速伸长,河道分汊或改道,流域水土流失及大型水利工程等天然和人为活动也影响到沉积速率的时空变化。  相似文献   

20.
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盆地发育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是近年来基础科学研究和深水油气勘探热点地区.本文在详细研究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新采集的二维长电缆深反射地震剖面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挠曲悬臂梁模型和挠曲回剥模型算法,分别计算了上地壳、地壳和整个岩石圈拉伸系数,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洋陆转换带盆地岩石圈发生了与深度相关的拉伸变形过程,并且随深度增加,拉伸量逐渐变大,该结果解释了南海北部盆地裂后阶段发生的加速沉降现象.同时,本文结合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盆地发育过程的特点,将洋陆转换带盆地演化划分为陆内裂陷阶段、裂后热沉降阶段和裂后加速沉降阶段.本研究将有助于认识南海北部深水盆地特征,并对大陆边缘动力学研究和陆缘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