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昆明松华盆地褐煤沉积含孢粉十分丰富,对云南中部晚第三纪到早第四纪的植物群及其发展有代表意义。通过对孢粉组合的分析,我们认为本区晚第三纪以来植物群组成与当地现代的植被很相似,而与我国北方同时期的孢粉组合不同。因此,本区植被自晚第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大庆、乾安、长春、哈尔滨等地所揭示孢粉资料,试将松嫩平原晚第三纪到更新世时期划出13个孢粉带。根据孢粉组合系列变化和磁性地层测定,论述古植被与古气候演化过程,为研究东北平原第四纪自然环境变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沈炎彬 《极地研究》1989,1(3):27-33
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半三角附近的火山沉积岩,首次发现孢粉、叶化石,显示出晚白垩世的组合面貌。它们表明菲尔德斯半岛存在两个时代不同的植物层,即晚白垩世半三角植物层及始新世化石山植物层;菲尔德斯半岛火山活动始自中生代后期,而不是以前认为的侏罗纪,也非第三纪早期。这也是南设得兰群岛首次发现的晚白垩世陆相古生物证据。  相似文献   

4.
四居延地区生态环境变迁记录(一)植物孢粉反映的植被演替和自然生态环境居延屯田区域植物孢粉分析结果,清晰地反映出植被随地理、气候、生态环境变化,从繁茂到凋零的渐变演替过程。依据植物孢粉组合特征和各层所含孢粉相同  相似文献   

5.
甘青地区中晚全新世植被变化与人类活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史前时期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是近几年来国际研究的热点。在甘青地区,全新世的孢粉资料比较多。但在中晚全新世,该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及其程度仍不清楚,许多孢粉分析资料中并没有充分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本文选取孢粉分辨率较高、代表性较好的青海湖、兰州、秦安大地湾三地的资料,着重研究了其中乔木成分的变化。分析发现,孢粉组合中乔木成分的变化与气候变化的趋势并不一致。通过对考古及历史资料的分析,笔者认为,该区的植被很早就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自全新世中期,本区植被中的乔木成分波动下降。5000-3000a BP期间,史前农业对植被的影响较大。3000-2000a BP期间,植被略有恢复。2000a BP以后,人为影响加剧,植被中乔木成分迅速下降。研究者认为,依赖孢粉资料重建中晚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历史应当慎重。  相似文献   

6.
江苏建湖地区全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地质、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江苏建湖地区若干全新世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孢粉分析,划分出6个孢粉组合带,恢复了本地区自早全新世以来的古植被演替与古气候古环境变迁,探讨了本区全新世地层时代划分与对比  相似文献   

7.
吴学忠  赵希涛 《地理科学》1996,16(3):252-259
对江苏建湖地区若干全新世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孢粉分析,划分出6个孢粉组合带,恢复了本地区自早全新世以来的古植被演替与古气候古环境变迁,探讨了本区全新世地层时代划分与对比。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晚更新世的植被与气候环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李秉成  孙建中 《地理研究》2004,23(5):641-648
通过对黄土高原上陕西洛川、富县省等黄土剖面的地质调查、采样和孢粉分析 ,在曾被人们认为孢粉贫乏的黄土中分析出了大量孢粉 ,作出了黄土地层的孢粉浓度图式。结合其他地区数个剖面上孢粉组合的变化 ,阐明了晚更新世的植被与气候在时间上演变与空间上分布的规律 ,证明了各地植被在时间上的演变韵律十分相似 ,说明它们同受全球气候变化的控制 ;但在同一时期各地植被不尽相同 ,则是局部自然环境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9.
新疆玛纳斯地区上新世孢粉组合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玛纳斯地层小区上新世独山子组地层中发现的孢粉组合,其组成以灌木及草本植物为主,乔木植物次之,极少出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有松、云杉、冷杉、落叶松、柏和麻黄;被子植物中有榆、桦、杨、槭、胡桃等乔木以及大量藜、蒿、禾本科、毛茛属、十字花科、菊科、莎草科等草本植物。组合面貌与本区中新世面貌大不相同,反映了新疆玛纳斯地区中新世到上新世时期,植被和气候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阔叶落叶林大大衰退,荒漠草原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本区第四纪植被面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新疆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保持着较为原始的生态环境,是研究植被与环境变化的理想区域。通过在保护区内从海拔1 042~2 426 m的山地草原化荒漠带、山地干草原带和山地森林带采集的33个表土孢粉样品,结合对每个样点做的植被样方调查,根据孢粉数据进行有序聚类分析和冗余分析,探讨了表土孢粉组合特征与植被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3个孢粉组合带的特征与各垂直带植被总体上有较好的对应;藜科和麻黄属花粉含量与样方植物盖度无明显相关性,这两类孢粉呈现超代表性分布特征,应该是随气流从低海拔地带传播到山地高海拔地带的区域外花粉;桦属花粉和豆科花粉与对应的桦木林及锦鸡儿灌丛植被群落有较好的对应;A/C比值和孢粉总浓度大小在区分森林带与草原化荒漠植被带时有明显的指示意义;蕨类植物孢子与降水量和海拔高度正相关,豆科植物花粉与温度正相关。由于山地地形因素引起的土壤、水分及光照度差异,在相同海拔高度的阳坡与阴坡形成的森林植被和中山草甸植被交替的过渡植被,因此孢粉组合中出现较多的花粉混合,进而降低了云杉和桦属花粉与植被盖度的相关性,这类木本花粉与植被之间的数量关系较为复杂。该现象在植物生态学分析中具有普遍性,但对表土孢粉数据在植被与气候定量重建中的应用具有较大的影响。在运用山地表土孢粉数据进行植被与气候定量重建时,需要结合植被样方资料和沉积环境特征对表土孢粉数据进行校正和筛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在鄂西神农架山区的红桦林中,进行的孢粉组合与植被关系,及其森林植被历史的实验研究。在孢粉统计中、计算了各种类成分的百分频度、浓度、“R”值及其置信区间。论证了由华山松林——红桦林的植被变化过程,各种植物成分间的生态关系。实验证明,研究当地现代花粉与植物间数量关系,以校正化石花粉数值,对于用孢粉学方法研究历史时期的植被与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黑河中游现代孢粉传播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婧  惠争闯  耿豪鹏  胡小飞  潘保田 《地理科学》2017,37(12):1925-1932
在位于河西走廊的黑河中游地区选取8个河流沉积样品和7个表土样品进行孢粉分析,通过其孢粉百分含量分别探讨河流与风力搬运对孢粉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风力对孢粉具有较强的搬运能力,能够将区域外或上游山地植被孢粉搬运至中游地区,但其对当地孢粉贡献较小,一般低于10%;河流搬运孢粉的能力大于风力,能够将上游山地植被孢粉大量的搬运至研究区,外来孢粉含量最高可达39.4%,成为孢粉谱的重要成分。表土孢粉组合能够较好的反映研究区现代植被的分布情况;河床沉积物孢粉组合反映的是上游山地植被和研究区植被混合状况。  相似文献   

13.
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表土孢粉与现代植被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6个不同植被类型的25个表土和苔藓样品的孢粉分析表明:(1)研究区植物孢粉共由47科属组成,以草本和蕨类植物占据优势,含量为23.62%~76.47%,其次是乔木[主要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含量为17.73%~74.05%,灌木植物花粉含量最低,为0~12.50%,显示该区植被退化严重;(2)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的表土孢粉组合差别明显,与其相应的实际植被情况大致相同,基本反映了石漠化地区现代植被的基本状况,表明孢粉可以为该区恢复和重建自然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性依据。  相似文献   

14.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晚第三纪古风成砂及其环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对地层、沉积构造、粒度、石英砂表面微结构及动物群、孢粉组合的分析表明,晚第三纪期间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及附近地区曾呈现类似现代风沙迁移、堆积的风沙地貌过程。当时气候炎热干旱,干湿季变化明显,生物气候带为亚热带疏林草原甚至荒漠草原。  相似文献   

15.
根据乌鲁木齐阿尾闾东道海子沉积的孢粉分析,以藜科、蒿属花粉的绝对含量和相对比值确定古植被类型,重建下游平原30Ka BP以来的古气候演变过程。表明末次冰期北疆山麓地带的相对冷湿环境,在本区孢粉组合中也有一定显示;全新世大暖期山前平原地区湖泊来水量增加,湖泊周边湿地沼泽遍布;最近500年来的植被变化与区域气候环境的干暖化趋势有关;而近100年来的植被退化、环境劣变主要是人类自身行为所致。  相似文献   

16.
根据冲积物孢粉恢复冀北山地古植被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清海  阳小兰 《地理科学》1998,18(5):486-492
冲积物是第四纪孢粉分析经常遇到的研究对象。冲积物孢粉研究表明,晚全新世以来,人类活动是影响冀北山地植被演变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对白河流域森林植被的破坏可能较早;对潮河流域森林植被的破坏较晚。  相似文献   

17.
黄赐璇 《地理研究》1985,4(3):54-58
从西藏西部隆格尔山地的白垩系含煤地层中的化石孢粉组合,证实该山地曾经生长着以裸子植物短叶杉属和蕨类植物海金砂科为主的陆生植物群。本区早白垩世古植物属印度-欧亚植物地理区,古气候热而偏干,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带。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东部花粉雨初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对位于不同气候带的北京、禹城和桃源3地的全年空气孢粉采样以及表土尘孢粉采样的研究分析,初步了解代表暖温带、中亚热带的现代花粉雨的组成,其中空气孢粉组合较表土尘孢粉组合更能反映区域植被的成分;区域花粉雨特征可以作为气候带划分的标志;我国东部花粉雨分析还表明,花粉的远距离迁移与东亚季风气候关系密切,花粉的迁移路线反映了季风运行的轨迹。通过花粉雨的研究,进一步了解孢粉组合—植被—气候三者的联系,将有助于应用孢粉分析恢复植被、恢复气候的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19.
邵亚军 《中国沙漠》1987,7(2):22-27
本文通过对萨拉马苏河地区晚更新世以来46块地层样品的孢粉分析,共鉴定统计孢粉10390粒,其中木本植物花粉2759粒,草本及小灌木花粉7558粒,蕨类孢子73粒,分属于61个科属。根据其组合特征可划分五个孢粉组合带。反映该区自晚更新世以来植被类型曾经历了针阔混交的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有松、冷杉、云杉针叶林的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草原→疏林草原→草原多次演替,该区气候出现温暖湿润→于冷多风→温凉湿润→更干冷、多风→干冷→温凉偏湿→较干冷等→系列更替。  相似文献   

20.
选取位于珠江口万顷沙ZK316-2钻孔进行孢粉、硅藻和岩性等分析,重建了珠江口晚更新世以来的海侵海退旋回和古环境特征。孢粉和硅藻分析表明:晚更新世期间该区域主要经历了一次大的海侵海退,期间有2次小的海平面波动。晚更新世地层海相特征明显,孢粉组合指示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其植被以南亚热带常绿林为主,孢粉组合以青冈属、蕈树属、金缕梅科等亚热带种属为主,期间出现的海桑属推测为滨海相沉积,指示了当时海平面的位置。晚更新世的海相沉积尽管14C测年结果为老于30 ka左右,但经过区域孢粉组合、硅藻特征、海平面高度等因素的综合对比分析后认为:下部海相层的年代更可能属于MIS 5期,而期间2次短暂的低海面记录可能与5b和5d海平面波动有关。钻孔上部13.9 m以上为全新世2 232 cal. a B.P.以来的沉积,孢粉分析表明植被仍以亚热带常绿林为主,但人类干扰因素的禾本科、松属、芒箕和火灾记录(炭屑)大量增加,指示了沿海人类活动增强和大规模农业的发展,这与全新世晚期海平面下降和三角洲的快速加积作用基本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