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职业特性驱动的旅游劳工转移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杨钊  陆林 《地理研究》2006,25(6):1125-1133
以九华山旅游劳工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与西方学者在匈牙利和英国Somerset和Cov-entry的比较研究探讨了职业特性驱动的旅游劳工转移模式和转移动机。研究发现旅游劳工转移产业分布十分均衡宽广,产业转移模式与区域经济背景、劳工市场结构、职业地位及收益的差异密切相关。他们对从业感知评价都十分积极,三十种动机变量排序和因子分析表明,旅游劳工转移存在5种动机方向,增收机会和旅游职业积极特性是主要动力因子。九华山与匈牙利、英国Somerset和Coventry虽然经济社会背景相差较大,但旅游劳工在转移模式、感知评价、转移动机上表现出来许多共性特征,揭示了旅游职业的诸多特性。  相似文献   

2.
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深化的必然结果与阶段.近年来,各区域内文化旅游产品层出不穷、效益可观,但普遍存在行业区分明显、资源无法互补等问题.主要原因是产业的系统化运作不足所致.在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系统的构成要素及系统成功运作的前提,根据国内外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特点提出了系统的运作框架,并依据系统动力学原理从系统的主要假设、外部参数、内部变量3个方面提出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的系统边界,构建了系统的启动机制模型、主导驱动机制模型和未来驱动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3.
旅游产业发展动力是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与重要领域,以近20年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动力研究的核心文献为样本,运用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厘清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动力研究的脉络、热点与趋势,探究旅游产业发展动力的演变规律与特征。研究发现:国外旅游产业发展动力研究多元,侧重微观层面,而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动力研究虽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多从宏观角度展开分析;国外旅游产业发展主要经历了环境-资源驱动(2000—2009年)和创新驱动(2010—2019年)两个阶段,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经历了经济驱动(2000—2005年)、市场驱动(2006—2011年)两个阶段后,逐渐过渡到创新驱动阶段(2012—2019年)。通过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动力研究的对比分析,揭示旅游产业发展规律与阶段性动力特征,为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旅游创新动能培育及旅游高质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国外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与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逐步应用到了旅游产业中,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和实践也产泛开展。理论研究主要是从功能尺度和空间集聚角度探讨旅游产业集群,实践应用主要从地方旅游业发展战略角度在旅游目的地实施“旅游产业集群战略”和组成合作的“集群组织”;国外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也显示出多学科多角度的特征,而且一般是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范式,而实践中则强调政府的作用和项目组织者对于推进集群内部企业合作性竞争和创新的重要作用。国内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刚刚起步,实践也仅是政府在口头上或书面上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关注;因此,借鉴国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经验和方法,我国应尽快开展旅游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充分发挥政府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旅游卫星帐户的起源、内容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论述了旅游卫星帐户(TSA)的起源、内容与编制特点;其次,对发达国家编制旅游卫星帐户的工作思路、分类体系与数据获取等编制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了国外编制TSA的一些基本不同之处,探讨了国外TSA的发展方向;再次,分析了我国目前各地区TSA编制实践的进展,并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区域TSA编制实践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如地方接待国内游客总量的核算、旅游特征产品和旅游特征产业目录和TSA编表方法、编制难点等,最后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科学园区科技旅游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国外人工科技场馆和产业科技园区旅游的发展为背景,综合考虑我国科技旅游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开展科技旅游的现状,分析了园区开展科技旅游的市场基础;提出中国科学院科技园区开展科技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由园区观光、会议旅游、修学旅游、科技名人旅游、科技场馆游、科研场所游和事件旅游构成;并针对当前中国科学院科技园区开展科技旅游所面临的5个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旅游移民研究体系及方法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钊  陆林 《地理研究》2008,27(4):949-962
近年来,一种基于大众旅游的新人口迁移现象——旅游移民受到西方学者的高度关注。在我国,旅游移民现象已经出现,但研究较少。西方学者对旅游移民的研究较为注重实证分析,缺少对旅游移民概念及其研究体系的准确界定。笔者在对国外相关文献分析和已有实证研究基础上,对旅游移民的概念体系进行了界定,把旅游移民划分为旅游劳工移民和旅游消费移民两大类,确定旅游移民研究的三大方向为行为理论研究、发生论研究和社会影响研究,并对每个研究方向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明确,构建出旅游移民的研究体系。同时,提出了旅游移民研究可借用的相关移民动力学、行为学、社会学等理论,以及质性研究、量化研究、比较研究、长期站点监测和个案研究等具体研究方法和需要注意的方面,对我国旅游移民研究进行了理论和方法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县域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规划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我国县域旅游产业发展逐步由旅游景区散点式开发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过渡.少数县域通过对旅游产业系统性分析,进行了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规划和实施尝试,对县域旅游产业提升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目前,旅游发展规划大多还停留在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运营层面,县域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规划相关研究还处于理论探讨阶段,通过对县域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优势特征、规划内涵和实施进行分析,探索县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途径,为我国县域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国外葡萄酒旅游对我国茶旅游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研究文献总结出国外葡萄酒旅游发展中取得的经验,即产业互渗集群发展、行业组织积极作为、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多方支持、开展地窖口的销售、设计开发葡萄酒路径、举办葡萄酒旅游节庆等.这些经验对中国茶旅游发展的启示有:充分发挥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区域管理职能、重视社区参与、以游客体验为中心设计产品、借助茶博会营销茶旅游,以及多元横向整合和节庆带动等.  相似文献   

10.
国外旅游移民研究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旅游移民是近年来西方学者研究的焦点之一,它包括旅游劳工移民和消费导向移民两大类型。该文对西方旅游移民研究进行分析,包括4方面内容:1)旅游移民产生的宏观和微观条件;2)旅游劳工移民的转移模式、类型层次和功能作用;3)旅游退休移民的概念探讨、类型划分、动力因子、社会影响及与生活方式移民的关系;4)旅游和返回移民的关系。最后讨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与地区差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严浩坤 《地理科学》2008,28(2):179-184
中国区域间的劳动力流动对地区差距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劳动力流动对地区差距究竟是起了扩大作用,还是缩小作用,已有的研究并没能形成一致的结论。基于中国的转型背景,认为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及其相应的配套政策构成了劳动力区际流动的制度约束,这种制度约束使不同类型的劳动力流动方式不同。进而分析了劳动力流动方式对地区差距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转型期中国区域之间劳动力流动,尽管流动方式不同,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国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必然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形式、强度等方面产生较大影响,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又与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从家庭决策的角度出发,劳动力的迁移改变了农户发展生计的"能力",农户生计资本的状况又决定了劳动力转移这一行为变量的选择。本研究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定量评估了农户生计资本与劳动力转移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得出以下结论: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具有不同的相关关系,其中自然资本与其具有U型二次曲线关系;物质资本与其具有倒U型二次曲线关系;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其具有正向关系。这些研究不仅是对可持续生计框架理论基础的丰富及应用领域的拓展,又为研究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旅游地地方感的游客认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汪芳  黄晓辉  俞曦 《地理学报》2009,64(10):1267-1277
体现旅游地地方特征的元素是各种类型旅游体验设计的源泉,引导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进行体验认知.形成游客的综合体验感.地方感包含了地方的客观特征和人们的主观认知两方面,而旅游地地方感的认知由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两方面构成:其中地方认同主要来源于游客对地方独特性的感官、情感,以及对地方原真性的思考体验:地方依赖则主要来源于游客对地方依赖性的功能要素的体验.本文归纳旅游地地方感的构成要素,构建了由3大部分、11个因子构成的游客地方感认知测量的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对游客的地方感认知进行定量调查.基于调查数据统计得到所有因子的评价得分,采用皮尔森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所有凶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归纳得到游客地方感认知的规律,以便为旅游地开发、规划、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九寨沟旅游劳工迁移微观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九寨沟为案例地,运用混合研究方法探讨了九寨沟旅游劳工入迁的微观驱动力结构、过程和强度。研究发现:①入移动力呈前后动态变化。劳工移民初始入迁受职业收益、职业特性、旅游地吸引、社会资本和生活方式5种动力驱动,职业收益居首位,旅游地吸引其次;后继居留受职业收益、职业特性、旅游地吸引和社会资本4种动力驱动,旅游地吸引居首位,职业收益其次;②不同类型旅游劳工的迁移动力具有差异。初始入迁管理人员受事业发展和收入驱动显著,一线工作人员较多追求生活方式,个体业主和出租车司机更关注收入,景区人员更多受旅游地吸引。后继居留大企业员工首先被旅游地吸引,而个体业主和出租车司机更强调事业发展前景,旅游地吸引其次。  相似文献   

15.
People’s decisions of residential mobility in housing market and decisions of job change in labor market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formation and dynamics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ential relocation and job change and its heterogeneity using a large-scale survey of residential living satisfaction and preferences in Beijing. Several conclusions are drawn as follows: 1) People’s decisions of residential mobility a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decisions of job change, indicating that these two-dimensional decisions are in fact a correlated decision process rather than two independent decision processes. 2) There is heterogeneity in the correlated decisions of residential mobility and job change. More specifically,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cisions of residential mobility and job change among people without Beijing hukou, renters and single-worker households is more intensive than people with Beijing hukou, homeowners and multi-worker households. In addition, there is heterogeneity in the determinants of residential relocation and job change between group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housing tenur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tatus and family employment structure. 3) For renters, commuting time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probability of residential relocation, which indicates that residents of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attributes have very different responses to commuting time costs.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三峡库区移民就业问题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恩涌 《地理学报》1996,51(2):104-107
本文认为三峡库区移民就业问题实际是三峡工程建设而引起整体的社会-经济-环境问题,也就是地球学中新的人地关系问题,即在符合经济效益前提下实现人与地的协调与社会的整合。首先不应当把迁移出的农民完全转向已负担沉重的传统农业方面。而应当转向新出现的环境(如新出现的水域与水位波动带)、新出现的行业(旅游景区的发掘、建设和开发)、新的就业方向(劳务输出)、与新的社会-经济开发区(新的城镇建设和新的工业建设而形  相似文献   

17.
该文分析重庆市地质、地貌、矿产、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背景和行政区划、人口、科教、城镇、工农业、交通、通讯、商贸、旅游等人文地理背景 ,总结重庆市地理区位的七大特征。并提出重庆市带动西部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杨钊  程豪 《地理研究》2019,38(5):1147-1161
随着旅游移民现象不断演变和研究的深入,大量旅游劳工移民在迁入地的半定居和永久性定居行为开始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中国一些著名的自然观光地因开发早、区域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等原因,吸引了大量外来企业主的迁入和集聚,因而成为研究旅游企业主移民的合适案例地。本文以黄山汤口为例,以旅游劳工移民中的企业主移民为研究对象,运用回归分析判别移民定居意愿的支持因素,并据此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生活满意度、经营满意度、继续经营意愿、社会融合意愿、总体感知对移民定居的影响,进而分析中国自然观光地旅游企业主移民定居驱动机制。研究表明:① 与国外发达经济体旅游企业主移民相比,中国自然观光地旅游企业主移民男性比例明显偏高且更为年轻,其家庭主要收入高度依赖迁移后的工作。经营收益情况是其考虑后续定居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中国自然观光地旅游企业主移民定居意愿可分为购房定居意愿和退休定居意愿。② 探索性分析表明,中国自然观光地旅游企业主移民的购房定居和退休定居意愿的影响因素包括经营满意因素、生活满意因素、社会融合状况。③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显示,衡量经营目标和动机的总体感知变量对继续经营意愿有替代作用。移民经营满意度是其定居意愿的本质驱动力。④ 社会融合意愿和总体感知构成了购房定居意愿的直接驱动力。除经营满意度外,对居住条件等生活因素的满意与否是购房定居意愿的间接驱动力。⑤ 退休定居意愿最强的直接驱动力是购房定居意愿,总体感知既是其直接弱驱动力又通过购房定居意愿对其产生影响,其余变量均是其间接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