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1)陆相湖盆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理论   全世界很多大的油气田都是岩性地层油气藏,但国外都是海相的,我国则是陆相湖盆的.陆相湖盆的岩性地层油气藏更为复杂多变.   ……  相似文献   

2.
(1)陆相湖盆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理论 全世界很多大的油气田都是岩性地层油气藏,但国外都是海相的,我国则是陆相湖盆的.陆相湖盆的岩性地层油气藏更为复杂多变.  相似文献   

3.
断陷湖盆陡坡带油气成藏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陷湖盆陡坡带油气生、储、盖层的发育与陆相层序中的体系域具有一定的成因联系,不同的陆相层序样式可构成不同的生、储、盖层组合,综合考虑陆相层序储集体类型及其特征,将断陷湖盆陡坡带油气成藏类型归纳为三大类,八亚类,十种。它们分别是:岩性上倾尖灭,岩性下倾尖灭,岩性透镜体,岩性相变,地层不整合,地层削截,地层超覆,地层退覆,构造-岩性复合,构造-地层复合等油气成藏类型,这些油气成藏类型在断陷湖盆陡坡带陆相层序各个体系域中的分布具不均衡性,以水进体系域为最,其次为水退休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低水位体系域较少,从陆相层序各体系域中成藏类型的空间展布规律来看,水进体系域是陆相断陷湖盆陡坡带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段。  相似文献   

4.
中国陆相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从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的盆地类型、岩性地层油气藏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规律、控砂因素、控藏因素以及控制富集区带因素等方面,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有关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的相关基础地质理论,为进一步推进该领域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研究资料表明:陆相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的盆地类型有陆相断陷盆地、陆相坳陷盆地和陆相前陆盆地3种,盆地类型不同,各体系域(低位、水进和高位体系域)中油气的分布规律也不同;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的控制因素有控砂因素和控藏因素以及控制富集区带的因素,控砂因素有斜坡、断裂、古水深、古气候、古物源和构造运动,控藏因素有最大湖泛面、区域不整合面和断层面,控制富集区带的因素有有利沉积相带、断裂发育带、地层尖灭带、次生孔隙发育带、流体性质变化带、构造坡折带.  相似文献   

5.
大型敞流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与湖盆中心砂体的形成与分布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大型敞流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及湖盆中心砂体已成为中国陆相盆地岩性油气藏最重要的勘探目标。通过对现代典型湖盆浅水三角洲的深入分析,结合我国中、新生代大型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及湖盆中心砂体的地质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进展与认识:①在分析浅水三角洲形成地质背景的基础上,按照供源体系、湖水深度及三角洲前缘倾斜坡度将湖盆三角洲分为9种成因结构类型;②建立了毯式浅水曲流河三角洲的沉积模式,指出末端分流河道及末端决口扇是浅水曲流河三角洲的典型微相类型;③分析了浅水三角洲砂体大面积分布的形成条件,指出敞流湖盆是湖盆中心浅水三角洲砂体发育的重要条件,敞流通道对湖盆中心砂体分布有重要控制作用;④湖盆中心发育河流、三角洲、湖流及密度底流砂体等牵引流成因砂体,也发育洪水浊积扇及滑塌浊积扇等重力流成因砂体;⑤大型浅水三角洲体系三级层序界面对岩性(成岩)圈闭的发育有重要控制作用,三角洲平原带层序界面上覆叠置砂体富集岩性油气藏,勘探潜力大。本文研究成果希对坳陷湖盆沉积学研究及岩性油气藏勘探能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在构造和地层-岩性油气藏、下伏和上覆调整油气藏之间空间分布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油气藏分布及形成条件之间关系,对陆相断陷盆地油气空间互补分布成因及分布范围的确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气聚集圈闭类型和侧向运移条件的差异是造成构造和地层-岩性油气藏平面互补分布的主要原因;反转断裂沟通与下伏油气藏调整程度是造成下伏与上覆调整油气藏剖面互补分布的主要原因。利用地层砂地比值大小可以确定构造和地层-岩性油气藏平面互补分布范围。当地层砂地比大于40%时,主要形成以构造为主的油气藏;当地层砂地比小于20%时,主要形成以地层-岩性为主的油气藏。利用下伏油气藏内反转断裂分布范围便可以确定出上覆调整油气藏范围,上覆调整油气藏分布范围即为其与下伏油气藏剖面互补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7.
梁卫  李小平 《地球科学》2020,45(10):3870-3884
珠江口盆地东部在珠江组早期,沿东沙隆起一带发育碎屑岩-碳酸盐混合沉积.混合沉积类型主要包括组分混合和地层混合等,且混合沉积与岩性油气藏关系密切,统计资料表明,94%已发现岩性油气藏都分布于该混合沉积区.区内岩性油气藏储层岩性为碎屑岩,封堵岩性则为泥岩、混积岩或碳酸盐.分析认为,该类型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地质条件包括:陆相湖盆提供的巨量烃源岩、古珠江物源形成的三角洲和深水扇体系作为优质储层、碎屑岩-碳酸盐混积区特有的低含砂率利于岩性圈闭侧向和垂向封堵、晚期构造活动与继承性构造脊利于油气运移保存等.结合勘探实践,认为在混合沉积区开展岩性勘探应以富生烃凹陷作为含油气系统的分析单元,重点寻找不同沉积体系混合沉积区内的碎屑岩砂体.进而将研究区划分为3大含油气系统,并确定4大有利岩性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8.
层序地层学应用于陆相湖盆中隐蔽油气藏的成因解释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研究表明 ,赋存于沉积地层中的油气藏与各种级别的层序地层界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陆相盆地中油气受层序界面、初次湖泛面、最大湖泛面以及更次级的层序地层界面的影响与控制 ,形成不同类型的隐蔽型油气藏。因此 ,从层序地层和沉积过程的角度解剖含油气盆地中不同构造和古地理单元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的机理和油气藏类型 ,分析主要层序地层界面对沉积地层中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层序地层和沉积过程的角度解剖陆相盆地中不同古地理、古地貌单元隐蔽油气藏形成的机理和油气藏类型 ,阐述主要层序地层界面对油气藏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的影响与控制作用 ,并进一步对不同成因类型的油气藏提出简要的分类方案。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陆相断陷湖盆的油气勘探中,逐渐形成了以富油气凹陷为核心的勘探思路和理论,如“满凹含油”理论、油气分布“互补性”原理等,并总结出多种油气富集规律。南堡凹陷是一个小型富油气凹陷,资源量丰富,由于构造复杂,在整个凹陷范围内易于形成构造、地层-岩性油气藏;而这些油气藏的分布以总资源量为定量,遵循地质规律进行互补性的分配.研究发现,南堡凹陷的油气聚集具有以下特征:在高柳断层北部地区以深部地层为油气主要分布层位,而在构造南部则以浅层为油气主要分布层位;在南堡凹陷构造发育部位如果未钻遇到油气,则在构造发育部位附近的岩性圈闭将成为勘探的重点目标.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叠系层序地层与隐蔽油气藏勘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层序地层学及层序地层原理指导下的地震资料解释为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为配合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勘探从克乌断裂带上盘向下盘、从构造油气藏向地层、岩性等隐蔽油气藏的转变,利用陆相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地球物理资料,将三叠系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5个三级层序和8个体系域,进而总结出拗陷完整型和拗陷残缺型两种层序类型。结合测井约束地震反演和井间沉积对比,探讨了三叠系砂体结构和湖侵体系域地层超覆、湖退体系域及最大湖泛面附近小规模滑塌浊积体岩性透镜体等5种圈闭发育模式。油气成藏综合条件分析指出有效圈闭和油源断层的识别是制约斜坡带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