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黄土高原区域地质地貌特征及现代侵蚀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西北部,在北纬34°—38.5°与东经102°—112°之间,包括陕西、甘肃、宁夏的大部分地区及山西西部。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在此范围内,黄土分布连续,地层发育完整,厚度大,具有特殊的地貌形态。高原区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形  相似文献   

2.
最近,著名地质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韩同林教授,在广东省揭西县发现了世界上罕见的冰臼群.冰臼群是古冰川融化后的冰融水,携带石块对下伏基岩或一些巨大的岩块(冰川漂砾)进行强烈冲击、研磨形成的.它是古冰川存在的有力证据之一,是古气候、古环境变迁的重要见证.揭西冰臼群发现于揭西县城之东南的石肚溪内,位于北纬23°23′,东经115°52′,海拔约36~300m.石肚溪是当地一条名不经传的小河,溪流自西南向东北方向流动,全长20多km,.目前已发现的冰臼群较集中的最少有11处,且均分布于河谷之中,…  相似文献   

3.
北石城新华夏系断裂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述断裂带南从北白岩村附近起,北经梨树沟、北石城、年鱼沟、上峪等地,于牛郎峪附近消失,长约22公里。呈北东15°—25°方向展布;上峪以北变为北东30°—40°左右。断层倾向南东,倾角40°—60°,局部地段小手30°。断层中间被伴生的北西、北东向  相似文献   

4.
日本第29次南极研究考察队(1987—1989)在Sφr Rondane Mountains附近(71—73°S,21—29°E)的三个主要裸冰表面发现和回收了2000多块新的陨石样品(单个陨石或陨石碎块),  相似文献   

5.
西起内蒙古百灵庙,东经温都尔庙到镶黄旗、东苏旗一带(北纬42°~43°范围内)。是习称的地台一地槽分界带或过渡带,赋存有铁、铜、金、铬、钨、锡和稀土等矿产资源。近年来,新的矿种和矿点又不断被发现。矿化带呈近东西向展布,与古生代早中期这一带的大地构造背景有密切的成因关系。一、古板块会聚带构造模式概述我们的工作区主要集中于东经112°~114°,北纬42°~43°之间(图1)。这一带的古洋壳残片的构造和消减杂岩系列可证实古板块会聚带的存在。笔者在另文里叙述了该带的  相似文献   

6.
《沉积地质学》61卷1—2期1989年1月一、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中部晚古生代沉积岩的冰下沉积特征澳大利亚东南部维多利亚州中部Bacchus Marsh组的一个晚古生代混积岩剖面,其中含有: (1)长轴倒转的冰川擦痕漂砾; (2)缺乏水分选证据的砾石层; (3)薄的砂岩席状体和透镜体; (4)由密集的阶状断裂切割的板状和扭曲状砂岩体; (5)薄板状韵律层状粉砂岩和粘土岩。擦痕漂砾表明混积岩由运动着的湿底冰川冰下的冰碛层所堆积;砂岩席状体和透镜体表明冰下水压急剧增加;而变形砂岩体则表明某些新沉积的混积物的流动是上覆冰传递的剪切力的结果。砾石层可能为一种运动着的碎屑地毯,其形成于控制冰川大小的障碍壁附近,这些碎屑在沉积期间来自一层当时已停止活动的近底岩屑。这些特点说明了可能引起冰  相似文献   

7.
1956年,我們参加了中國科学院柴达木綜合研究隊構造組工作,得到了有关盆地西部第三紀地質構造的一些粗淺看法。我們希望这些初步意見能够对盆地今后工作有些帮助,并能得到專家和同志們的指教。工作范圍在柴达木盆地的西部,包括东經91°—94°,北緯37°—39°間。按1955年分区有:冷湖—鄂博樑区、大風山区、茫崖区及甘森区。  相似文献   

8.
河北蓟县迁西间山字型构造的商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地理位置本文叙述的构造型式所占据的地位,在河北省东部东至迁西以东,西到蓟县以西,南至玉田县,北达兴隆、遵化两县交界地区三十二盘山一带。其地理位置约居东经117°20′—118°25′,北纬39°50′—40°20′。  相似文献   

9.
作者在研究华北地台航磁资料推断解释的过程中,综合对比各种资料,发现该地台北界中段(即东经112°—117°之间)应沿北纬42°35′—40′通过。这就扩大了该地台北缘范围,也对扩大地台北缘找矿远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1992—1994年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在北纬39°~41°,东经114°~117°的首都圈地区完成了几条人工地震测深(DDS)剖面。这些剖面均已进行过常规的资料处理,利用走时数据得到了沿剖面的二维速度结构。近年来随着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发展,我们将利用一些新方法对这些资料做进一步的处理以获得地壳深部更多参数的信息。本文对其中的繁峙—怀安—太仆寺旗剖面Moho反射P_m波形进  相似文献   

11.
新疆北部古地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和布克赛尔、克拉玛依、玛纳斯—乌鲁木齐地区泥盆纪到白垩纪古地磁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首次建立了准噶尔西北缘及南缘石炭纪—白垩纪古地磁极移曲线,由石炭纪到二叠纪的古地磁极位置基本在同一区间,说明该时期这些地区为一个统一的构造单元,而其古地磁极明显与塔里木、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地块存在着差异。(2)该地区侏罗纪及白垩纪古地磁结果与塔里木地块结果一致,侏罗纪乌鲁木齐与和布克赛尔磁偏角相差30°左右,说明和布克赛尔地区相对乌鲁木齐地区逆时针旋转了30°左右,晚古生代以后曾发生过南向移动,而侏罗、白垩纪以来均向北发生了相当规模的北向运动,并发生了相对旋转,目前东、西准噶尔的构造格局可能就是由于局部相对旋转造成的。(3)中国大陆在早二叠世还不是一个联合的整体,而是以相互分离的独立块体分布于45°N—15°S的古特提斯洋中。(4)该地区二叠纪的磁偏角为165°—168°,而塔里木为218°,哈萨克斯坦为229°,说明存在35°—55°的逆时针旋转,这个旋转可能是由于西部推覆构造造成的。如果将西准噶尔超基性岩带顺时针旋转35°—55°后,东准噶尔超基性岩带、西准噶尔超基性岩带和斋桑泊—鲁布佐夫斯克超基性岩带应在同一构造带上。(5)该地区晚古生代古纬度变化不明显,位于30°—45  相似文献   

12.
桑沟湾位于山东荣城县东部沿海(37°01′N—37°09′N,122°24′E—122°35′E),北、西、南三面为陆地,湾口朝东,以褚岛头与兔子石南北对峙,为半封闭型海湾。南北口长达11.5Km,东西宽7.5Km,岸线全长52Km,湾内水面积约20万亩。该湾地势平坦,由西向东逐渐倾斜,坡度较小,平均水深7—8m,最大水深15—17m。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构造古地理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魏斌 《地学前缘》2000,7(4):421-429
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柴达木盆地显生宙构造古地理特征和盆地叠合过程。在寒武纪—泥盆纪 ,柴达木板块处于低纬度区 ,从寒武纪时的南纬 4 1°往北漂移到泥盆纪时的北纬 10 6° ,与塔里木、华北、扬子等块体有较大的纬度差 ,表明柴达木板块在该时期是一个并不隶属于其它任何板块的独立的块体 :与华北板块之间以北祁连洋相隔 ,与塔里木板块之间以阿尔金洋相隔 ,与中昆仑地块之间以东昆仑洋相隔 ,柴达木板块内部也被赛什腾—锡铁山洋所分隔。这些洋盆经历了寒武纪—早、中奥陶世张裂阶段和晚奥陶世—早、中泥盆世聚敛阶段 ,最终于中泥盆世末期闭合。该时期在柴达木盆地内部 ,叠合在震旦纪大陆裂谷盆地之上的是寒武—奥陶纪台地—陆棚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建造 ,生物发育 ;志留纪—早、中泥盆世柴达木盆地以隆起为特征。石炭纪—三叠纪柴达木板块继续北移 ,石炭纪时位于北纬 11 9° ,二叠纪时位于北纬 12 7° ,三叠纪时位于北纬 2 2 2° ,该时期柴达木板块已与华北板块、塔里木板块拼合 ,但与羌塘板块之间以南昆仑洋相隔 ,柴达木处于南昆仑洋的弧后部位 ,叠加在早期盆地之上的是石炭纪—早二叠世滨岸—台地—陆棚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夹煤线。晚二叠世—三叠纪柴达木盆地再度隆升。侏罗纪以来 ,柴达木板块缓慢北  相似文献   

14.
李四光 《地质论评》1940,5(3):171-184
第四紀冰川現象,在長江流域,首見於江西之廬山及安徽之黃山。此二山之上部,在在可見殘餘之冰窖、冰斗,U谷(?)類冰(?)地形;其中較爲明顯者,常在九百公尺以上。至於泥礫之展佈,則往往遠離山簏,時達十餘公里,連亘成弧形小邱;若非經流水衝洗,以致零亂,則一望而知其爲前磧。最前磧所  相似文献   

15.
蔣安 《地质论评》1957,17(3):324-334
一.引言位置:貴州西部鉛鋅礦分佈很廣,各縣均有露佈。分佈範圍北到畢節、赫章,南至晴隆、普定,東至織金,西至雲南東部邊境(北緯25°45′—27°20′,東經104°—105°45′)。水城約位於此範圍的中央,東距貴陽180公里,南西距昆明270公里(圖1)。  相似文献   

16.
新疆准噶尔东部地质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引言这篇报告只限于笔者早年在准噶尔盆地东部的一段地质工作,叙述沿奇台县子午线由天山到北塔山的地质与地貌,涉及的范围是东经89°—91°北纬43°21′—45°20′,南北长约为320公里的地带。笔者除了沿着一条路线穿行以外,为了多了解一些地质情  相似文献   

17.
新疆东部古地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沿富蕴—二台—苏古泉—七角井—沙泉子—柳园—阿克塞对奥陶系—上第三系进行古地磁研究,主要获得以下成果:(1)建立了北准噶尔地片和东准噶尔地片极移曲线,认为准噶尔洋形成于泥盆纪—石炭纪,在二叠纪闭合。这两个地片在早古生代是一个统一的构造单元,位于30°S左右,泥盆纪拉开距离达1000km,其北边的地片位移于20°—30°N左右,早古生代晚期到晚古生代早期是地块快速北向移动时期;(2)获得了七角井、沙泉子和柳园地区石炭、二叠纪古地磁极位置及古纬度,其中的柳园、沙泉子地区极点位置明显与准噶尔不一致,而与哈萨克斯坦西天山(伊犁地块)、塔城地块、吐哈地块、鄂尔多斯地块及华北地块等古地磁极接近,说明这些地块在晚古生代已处于南、北大陆之间,成为独立的中间地体;(3)通过新疆东部和北部晚古生代到早第三纪古地磁研究,进一步证明了东亚地区从中生代开始南向移动的存在;(4)准噶尔地块在晚古生代处于30°—35°N的古纬度区,准噶尔洋主要为近EW向拉开,如果存在SN向移动,其相对移动距离也不会超过1500km。(b)从晚古生代以来的北方大陆块体构造演化模式来看,准噶尔地块大致遵循了北方大陆块体统一的构造演化规律,说明准噶尔地块是北方大陆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陈银汉 《地质论评》1985,31(1):46-55
小寺沟位于燕山台褶带张家口-平泉-北票断裂带南侧及其派生的共轭断裂之间。断裂带北盘为太古界迁西群片麻岩,南盘为中上元古界和古生界碳酸盐及中、新生界火山沉积建造。斑岩体呈小岩株侵位于蓟县统雾迷山灰岩中,岩体走向310°—330°、倾向南西倾角60°—80°,出露长5公里、宽1—1.5公里(图1)。岩石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滇西北地区地震构造、水系格局以及震源机制、原地应力测量、三角网测量,跨断层位移测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以金沙江—红河断裂为界分为东西两区,新生代始新世晚期—中新世之间,欧亚与印度两大板块碰撞后主压应力方向由NE60°转为SE100°,大约向右旋转约40°。上新世—第四纪本区经历了四次重要的地质事件,新构造应力场曾发生几次变化。大理冰后期维西事件使本区新构造应力场发生变化。全新世以来的现代构造应力场,在东区主压应力方向向右偏转约10°,西区向左旋转约10°。因而,全新世—现代构造应力场在西区显示了反扭的特点,而东区仍继承了新构造应力场总体向右旋转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水城位于贵州省西部大约北纬26°3′—27°与东经104—105°之间,南与盘县为邻,北临三岔河,西接云南宣威,地处乌蒙山东麓的北盘江上游的幡龙河河源岩溶盆地,地面海拔高度约1600—1700米。盆地周边为海拔2000米以上的岩溶丘陵环境,丘陵相对高度约在300—500米左右。目前河流切穿盆地流向东南,故盆地向东南展开,总地势也向东南缓缓倾斜,河流最后在蔗香汇入南盘江(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