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2015年10月份开展的水质监测结果,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有机污染指数和富营养化指数对秦皇岛主要入海河口的水质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秦皇岛市入海河口的首要污染物为DIN、DIP;大蒲河口、汤河口和新开河口的有机污染较为严重;大蒲河口、汤河口和洋河口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其次为戴河口、新开河口和石河口。建议对入海污染物进行严格的总量控制,加强对港口、船舶的环境污染监管,从而进一步改善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河口滨海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突出,生境脆弱易损,研究其生态脆弱性对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辽河口滨海湿地为例,基于“干扰-敏感-恢复”评估框架,选取17个指标,构建滨海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GIS技术为支撑,综合运用插值法、综合指数法,探究辽河口滨海湿地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生态脆弱性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入海河口污染、河口地区人类开发活动和自然淤涨对河口滨海湿地生态脆弱性的影响较为突出;2014年辽河口滨海湿地生态脆弱性总体态势良好,区域生态脆弱性指数为1.67,整体处于不脆弱状态;空间上,辽河口滨海湿地生态脆弱性表现为中部高于四周,由入海河口向外逐步减弱的格局特征。  相似文献   

3.
河口基面问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黄河河口资料为基础,探讨了影响入海河口相对侵蚀基面的因素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1.河口三角洲附近海域的潮汐状况; 2.三角洲上尾闾河段的长度变化; 3.河口尾闾河段的河槽形态; 4.河道入海流量的大小。从短时段看,这些因素对河口演变和三角洲以上河段的冲淤影响十分显著,在探讨短时段演变和冲淤问题时需以此为基础。唯有三角洲岸线全面延伸产生的河口相对基面和堆积性河段逐步升高的趋势,对长时段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苏北古黄河三角洲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和有关文献,分别对古黄河三角洲在江苏滨海平原的地貌变化、变化速率及沉积特征等进行了论述。黄河三角洲发育可分为:全新世古黄河河口三角洲、最大海侵山前河口扇三角洲、喇叭口填充河口三角洲、分流入海串珠状河口三角洲、全流入海鸟嘴状河口三角洲、三角洲蚀退6个阶段。 从苏北古黄河三角洲发育特征可得出以下结论:1.在河流入海河口三角洲发育的漫长历史中,随河流本身来水来沙和人工作用,及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其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2.河流入海河口三角洲发育的阶段性,随泥沙沉积形成了不同的河口三角洲模式;3.河流入海河口沉积的不同模式,在同一条河流中可以转换模式。  相似文献   

5.
入海河口是河流和海洋生态系统的过渡带,陆源生态敏感因素入海将极大地影响近岸海域的生态状况。因此,入海生态敏感因素监测是海岸带生态保护和生态防灾减灾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然而,当前我国入海河口生态预警监测系统的建立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文章从入海河口生态状况对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入手,总结了国内外入海河口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建设情况和应用方向,探讨了建设入海河口生态预警监测站的生态意义和系统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入海河口是河流向海洋过渡的区域,作为海岸带的一部分,具有独特性与复杂性,基于岸线形态的海岸地貌学指标与众多河口参数具有密切的联系与影响,而以地形节点作为河-海划界方案具备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在河流中心线上某点处,定义河流宽度(B)和沿河流中心线到口门处距离(L)的B=f(L)函数来实现河-海划界的定量划分,并对不同类型河口使用该函数曲线寻找地形节点进行河-海划界。结果表明:沙坝或堵塞型河口其地形节点处的河流展宽速率在-0.5~0之间;河道状河口及河网状三角洲其地形节点处的河流展宽速率在0.5~1.2之间;河口湾型河口的地形节点处的河流展宽速率在0.6~1.5之间;喇叭形三角洲河口其地形节点处的河流展宽速率在1.3~4.5之间;鸟足状三角洲和扇形三角洲的入海河口段的河流展宽速率在0~0.2之间,建议以口门处作为地形节点。应用此方法对我国大陆入海河流进行河-海划界,并进行中国大陆河口岸线长度量算,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黄河夺淮期间淮河入海河口动力、地貌与演变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对黄河夺淮期间淮河入海河口的动力条件,地貌特征及其演变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历史埋藏因大量多泥潲黄河径流汇入,淮河河口径流量,输沙星增大量多泥潲但不同时期输泛滥生又受黄河下游反复进行的淌程淤积的影响的有变化,淮河品是中等强度的潮汐河口,其往复潮流和沿岸流系统家利于入海泥沙扩散,淮河口呈上窄下宽的喇叭口形,口门内、外侧分别发育有大规模拦门潲及水下三角洲,河口估中道具有典型的弯曲  相似文献   

8.
河口富营养化与流域氮、磷营养物的输入直接相关,制定河口营养物基准,可用于控制河口及其近岸海域富营养化,为环境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大辽河是渤海最大的入海河流之一,河口污染较为严重;本文采用频数分布法、非参数分析法和实验室模拟压力响应关系法探讨大辽河口及近岸海域营养物基准的推导,最终得到大辽河口总氮(TN)、总磷(TP)及叶绿素a(Chl-a)推荐基准值分别为1.008 mg/L,0.067 mg/L和1.175 mg/m3,以期为大辽河口及其近岸海域富营养化评估和营养物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丁贤荣  张鹰 《海洋科学》2003,27(2):8-12
在1981、1991(1990)和1998年3次海洋环境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相同水质要素时空比较分析,江苏海域的溶解氧、磷酸盐、硝酸盐和亚硝酸 盐这4种主要海水化学因子具有时空变化特征,其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灌河口、扁担港口、射阳河口、川东港和长江北支口北侧,且河口、近岸值高,向海含量渐小,不同年份、季节也有变化。沿海水化学性质主要受陆源排污(农田化肥等)影响,主要是入海河流携带污染物、海洋生物作用和本海域水体运动特征的影响,此外,溶解氧变化还受到水温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瓯江入海河口水体为研究对象,结合综合指数法对2013—2018年瓯江入海水体水质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与评价,同时分析主要污染物的入海通量变化,以期为温州海域近岸环境改善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瓯江河口水体中TP、CODCr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水质标准。瓯江河口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均值为6.54,平均污染指数均值为0.60,主要污染物为TP和CODCr,研究期间瓯江河口水体环境质量呈好转趋势。瓯江年均污染物入海总量约为665 950 t,污染物入海通量中CODCr占比最大,其次为TP;2014—2018年,TP入海通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我国重要入海河口河海界线划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海界线不明不仅带来执法难、管理难的问题,也使投资环境趋于恶化,对海洋经济的发展有明显的抑制.海河(江)界线划分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要重视河海划界工作,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和专家组,尽快明确重要河(江)口的河(江)海分界线,并建议全国人大尽快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及时将陆海划界和入海河(江)口河(江)海划界成果吸收进去,使我国沿海各地的海域使用管理更具可操作性,以利于我国沿海河口区域的行政管理,保护河口流域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钱塘江口管理和投资现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钱塘江口为例,依据钱塘江入海河口的类型及特点,既尊重历史,又着眼于未来,从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和稳定性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与评价,服从和服务于海洋法制建设和海洋综合管理的需要,以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最终目标,探讨了钱塘江口江海分界线的位置和划分的依据,认为以澉浦-西三连线作为钱塘江口江海分界线符合自然特性和历史习惯.钱塘江河海分界的划分依据和划分原则也基本适用于其它河口.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细颗粒泥沙絮凝作用及其制约因素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简要介绍了人海河口细颗粒泥沙的絮凝机理;以长江口细颗粒泥沙絮凝作用的研究为例,概述了影响河口细颗粒泥沙絮凝的若干因子;着重介绍了长江口水体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于细颗粒泥沙絮凝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河口工程与环境中的泥沙问题,提出未来工作设想。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入海河流河口地区海陆分界线划分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健  吴桑云  李萍 《海岸工程》2003,22(2):51-59
目前我圈大多数入海河口地区没有划定明确的海陆分界线,导致相关部门之间权责不清,不利于解决河口海岸存在的污染、湿地退化、海岸侵蚀等环境问题和加强河口海岸地区的综合管理,因此迫切需要划定明确的河口海陆分界线.根据我国主要入海河口的类型及特点,从合理性、实用性、稳定性等多个角度提出分析了关于河口海陆分界线划分的几种观点,总结其优缺点,最后提出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入海河口鱼类生物与水环境关系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入海河口区域作为许多鱼类的生活和繁殖场所,其环境变化对鱼类有着重要的影响。鱼类与水环境的研究对于河口环境及人类活动的评估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准确了解河口地区水环境与鱼类的关系,可以及时掌握环境状态及其变化,有利于进行科学的管理,以维持河口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综述了河口鱼类生物对水环境中温度、盐度、溶解氧等水环境因子的响应,并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建议在水环境因子对鱼类生物量的影响以及多种水环境因子之间的联合作用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5.
入海河口河海分界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口是河海之间从陆地因素为主向海洋因素为主转化的过渡地区.关于入海河口的河海分界问题,国际上已有法律先例.在法律方面,相关部门对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解不同,对河海界限存在不同认识.在自然科学方面,存在着不同的专业强调不同的划界方法的问题;在管理方面,存在着根据各自认为的管理权限提出的河海界限问题.世界各国的海洋管理实践证明,河口属于海岸带综合管理的重要区域.研究河海划分的科学问题,目的是为了管理,但管理不仅依赖于自然科学,同样也依赖于社会科学.河口属于"国家所有",无论哪个政府部门都是代表国家行使管理权利.不管哪个部门,在河口区管理过程中,都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从严管理,为可持续发展服务.河口管理应该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保全,坚持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淮河三角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自然地理概况 淮河三角洲系淮河下游段(1194年被黄河袭夺)在入海河口一带的滨线锥体沉积,位于江苏东北隅,为黄、淮冲积平原的一部分;由清江市向北东沿废黄河道呈50°辐射的乌足状展布。其前缘在灌河口—射阳河口一线。地形标高由顶部的13米向东缓降至2米左右;平均坡降为万分之一,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图1)。 三角洲地势低缓,气候温润,水系发育,  相似文献   

17.
基于MIKE FLOOD建立秦皇岛入海河流及其近岸海域一维、二维耦合河流-海岸水动力和水质模型,研究了秦皇岛海域和入海河流的水动力和污染物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海域潮流为半日潮,其中石河口南北支入海口流速变化过程差别较大,但水位变化过程基本一致;(2)整体上河流入海口化学需氧量(COD)与流速呈正相关关系;(3)COD在近岸海域的扩散方向与涨落潮潮流方向一致,各入海河口海域落潮流期间的COD高于涨潮流。如上结论为赤潮爆发机理和应急处置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入海河口闸下河道泥沙淤积危害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海河口闸下河道淤积会带来防洪排涝安全问题、影响上游的排灌环境、恶化下游的通航条件、威胁水闸的正常运行等,本文主要针对其增大防洪排涝灾害风险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海河流域主要入海河口和苏北里下四港闸下河道的淤积情况和排水能力的变化,然后根据闸下淤积影响因子、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和抗灾能力等指数建立了风险评估体系,以海河流域和江苏里下四河为例,划分闸下淤积危害为五级,分别为极轻危害、轻危害、中危害、较重危害和重危害。计算分析表明:海河流域的海河闸和永定河闸闸下河道淤积为较重危害,泥沙淤积为严重淤积;独流减河闸下淤积为中危害,泥沙淤积为相对严重淤积。江苏里下四河的射阳河闸和黄沙港闸闸下淤积为较重危害,泥沙淤积为严重淤积;新洋港闸和斗龙港闸闸下淤积为中危害,泥沙淤积为相对严重淤积。  相似文献   

19.
河口区浮游生物作为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为了解黄茅海河口浮游生物及其粒径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于2017年8月17日至21日对黄茅海河口区域微微型浮游生物(pico-,<2 μm),微型浮游生物(nano-,2-20 μm)及小型浮游生物(micro-,20-200 μm)及其粒径结构进行观测。结果显示,河口外侧总叶绿素a浓度最高,为19.34μg/L,且大粒径浮游生物占比最高。底层水体受上溯海水影响较为明显,表现出盐度及营养盐浓度随潮汐呈现显著的周期性变化。潮汐过程对不同粒径的浮游生物影响不同,对微微型浮游生物影响较小,对大粒径浮游生物影响较大。涨潮时,表层标准化浮游生物粒径谱(NBSS)斜率增大,大粒径浮游生物占比增多。落潮时,NBSS斜率减小,小粒径浮游生物占比增多。潮汐过程及由其引起的营养盐、温度和可利用光强的改变是影响黄茅海河口浮游生物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可为河口区浮游生态系统以及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等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辽河口是渤海重要的入海口之一,河口拦门沙浅滩发育。文章利用20世纪40年代、50年代军用地图和70年代以来Landsat系列卫星MSS、TM、OLI遥感影像,通过人工解译与水边线相结合的方法来提取海岸线和拦门沙浅滩形态信息,分析近70年来辽河口三角洲现代沉积体的形态演变。结果表明,近70年间,辽河口海岸线受河流沉积影响不断向海淤进,8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海岸线变迁愈加显著;口门处小型拦门沙浅滩始终受河流和海洋水动力作用而频繁变动;盖州滩位置和主体形态无较大变化,仅滩体南部因受海洋动力改造而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