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运用单元-超单元填图新方法对尼木-曲水岩基段进行了解体。建立了26个侵入岩单元,其中归并7个超单元,2个超单元组合。讨论了各超单元内部不同单元之间的演化规律以及岩基段的发展,通过各单元,超单元特征研究,确定该区存在四种花岗岩系列,即M型,科迪勒拉Ⅰ型,加里东Ⅰ型和S型,后两类系列为该岩基段主体岩石类型,且具同碰撞花岗岩特征。  相似文献   

2.
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和区域地质事件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泥盆纪林南林场超单元、583高地单元、窟窿山河单元、阿里河单元均由I型和S型花岗岩组成,以S型花岗岩为主导,无论I型还是S型花岗岩均由地壳熔融所形成。583高地单元、窟窿山河单元形成于大陆弧构造环境;阿里河单元形成于际-陆碰掸构造环境。阿南超单元花岗岩类岩浆演化提供了谝我晚古生代板块从腐冲到碰掸的构造动力学信息。  相似文献   

3.
温志亮 《甘肃地质》1997,(Z1):33-38
北秦岭天水党川地区构造活动及造山作用强烈,形成大量的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花岗岩分布。通过对区内花岗岩类的研究,将晚加里东期花岗岩类划分为南沟超单元、黄土梁超单元;早海西期花岗岩类划分为火炎山超单元、党川超单元。它们分别形成于岛弧环境(岛弧型)及大陆环境(大陆型)。  相似文献   

4.
胶南地区前寒武纪侵入岩的岩石谱系单位划分及地壳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胶南地区的变质杂岩主要由中、晚元古代的变质深成岩组成,按照同源岩浆演化理论,这上结深成岩可划归四个超单元:(1)海阳所超单元,由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构成一个较完整的岩浆演化序列,炒中元古代幔源深成岩类,形成于洋内裂谷环境,属非造山岩浆岩类;(2)荣成超单元,由二长花岗岩类构成,为晚元古代壳源S型花岗岩类,形成于碰碰撞造山队段,属同造山岩浆岩类;(3)铁山超单元,由石英正长岩-正长花岗岩组成,为晚  相似文献   

5.
花岗岩类的分类理论决定其填图方法,现行的单元-超单元填图方法是依据花岗岩类的I型、S型分类理论和同源岩浆演化理论而建立的,由于同源岩浆演化理论的不完善性、地质作用过程的多样性,导致了形成花岗岩类源岩组分的复杂性,使得I型、S型分类的不确定性,因而单元-超单元填图方法在实践中存在较多问题和矛盾,笔建议的花岗岩类填图办法是,以基本岩石分类方案为依据,以野外可识别、易掌握的客观岩石学、矿物学、组构学为准则,客观、真实的反映花岗岩类的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6.
运用单元—超单元填图新方法对尼木—曲水岩基段进行了解体。建立了26个侵入岩单元,其中归并7个超单元,2个超单元组合。讨论了各超单元内部不同单元之间的演化规律以及岩基段的形成发展。通过各单元、超单元特征研究,确定该区存在四种花岗岩系列,即M型、科迪勒拉I型,加里东I型和S型,后两类系列为该岩基段主体岩石类型,且具同碰撞花岗岩特征。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呼鲁斯太地区早元古代花岗岩的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呼鲁斯太地区出露的太古代贺兰山群变质岩中分布有大量早元古代花岗岩。过去将这些花岗岩一直认为是混合花岗岩,笔者通过1:5万区调研究认为这些花岗岩属于岩浆成因,并按花岗岩类岩石谱系单位划分方案建立7个单元,将其中5个单元并为两个超单元。本文通过岩体地质、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论述了花岗岩的成因,并进一步探讨了花岗岩的成因类型、岩浆起源和源岩物质成分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中的汤湖、左安两超单元是从原称“汤湖岩体”这个复式岩基的解体中通过单元的归并而形成的。本文从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等方面将以上所述的两超单元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它们的成因类型,认为左安超单元具有同熔型花岗岩类的特点,而汤湖超单元为陆壳改造型花岗岩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其形成的构造环境,认为左安、汤湖两超单元形成于同一期构造运动的陆内挤压一俯冲作用,左安超单元在俯冲前期或初期形成,汤湖超单  相似文献   

9.
玲珑、郭家岭超单元花岗岩的源岩均为胶东岩群变质岩;玲珑超单元花岗岩表现出岩石的不均匀性,其成因为原地、半原地交代一重熔型花岗岩;郭家岭超单元花岗岩则属于有幔源物质参人的同熔型花岗岩。两个花岗岩均经历了多期构造一岩浆作用,最终形成于燕山期;郭家岭超单元最终形成晚于玲珑超单元花岗岩。  相似文献   

10.
花岗岩类的分类理论决定其填图方法。现行的单元-超单元填图方法是依据花岗岩类的Ⅰ型、S型分类理论和同源岩浆演化理论而建立的。由于同源岩浆演化理论的不完善性,造山带地壳结构及地质结构特征的复杂性、地质作用过程的多样性,导致了形成花岗岩类源岩组分的复杂性,使得Ⅰ型、S型分类在造山带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单元-超单元填图方法在造山带实践中存在较多问题和矛盾。造山带花岗岩类填图方法应以基本岩石分类方案为依据,以野外可识别、易掌握的客观岩石学、矿物学、组构学为准则,客观、真实地反映造山带花岗岩类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吴俊华  彭志新 《湖南地质》1993,12(4):226-230
通过对桂东超单元各单元特征的对比,我们认为桂东超单元包括了两类不同地质、岩石、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的花岗岩,进而探讨了这两类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形成构造环境,得出牛塘、三洞两单元为1型花岗岩,形成于板块碰撞的环境,大塘、寨前、子公坑、五峰仙单元为S型花岗岩,形成于陆一陆同碰环境。建议将牛塘、三洞两单元建立桂东序列,其余四单元归属江西汤湖超单元。  相似文献   

12.
研究区花岗岩类属华南褶皱系五指山坳陷带西段“儋县岩基”的组成部分。岩石类型以二长花岗岩为主,其次为钾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少量英云闪长岩和辉石闪长岩。按照同源岩浆演化序列的观点,根据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和接触关系等特征,将该区花岗岩类划分为9个单元,归并为2个超单元和1个独立单元。其岩石为钙碱性次铝及过铝型。稀土总量偏低,具负铕右侧斜型式。分属于加里东造山运动晚期板内裂谷型花岗岩和海西造山运  相似文献   

13.
李水龙 《福建地质》1995,14(1):27-42
浦城永兴地区分布大面积Ⅰ型花岗岩,具有成分和结构演化序列。根据花岗岩单元、序列的划分原则及超单元建立的条件,将永兴岩基解体划分为40个侵入体,建立14个单元,归并有虹垂序列及建立永兴和高坑超单元。  相似文献   

14.
山东崂山花岗岩形成时代——锆石SHRIMP U-Pb定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垩纪崂山超单元花岗岩由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类组成,自早到晚存在明显的富钾演化特征。根据新的SHRIMP U-Pb锆石定年结果,该超单元早期相浮山亚超单元的浮山二长花岗岩年龄为(120±2)Ma,晚期相崂顶亚超单元的崂山碱长花岗岩年龄为(114±2)Ma。所以,可把崂山超单元花岗岩时代限定在110~120 Ma之间(早白垩世),其形成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有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用超单元与单元方法划分化岗岩类侵入体。将枞阳地区花岗岩划分为枞阳岩基段和罗(家)岭超单元及城山超单元。  相似文献   

16.
胶东西北部玲珑、郭家岭超单元花岗岩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玲珑、郭家岭超单元花岗岩的源岩均为胶东岩群变质岩;玲珑超单元花岗岩表现出岩石的不均匀性,其成因为原地、半原地交代-重熔型花岗岩;郭家岭超单元花岗岩则属于有幔源物质参入的同熔型花岗岩.两个花岗岩均经历了多期构造-岩浆作用,最终形成于燕山期;郭家岭超单元最终形成晚于玲珑超单元花岗岩.  相似文献   

17.
新疆天山东部尾亚超单元组合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运用岩浆同源性及岩石区的有关理论,通过花岗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对尾亚椭圆形复式岩株进行解体,经过对其单元、超单元的归并,发现并确认尾亚复式岩株的外环及内环是两个完全不同成分系列,不同岩浆源的独立岩浆作用,沿同一通道就位的产物。因此,外环建立尾亚超单元,内环建立环形山超单元。而将尾亚复式岩株建为尾亚超单元组合。区别于将天山东部尾亚车站所在的尾亚椭圆形复式岩株外环的辉长岩、石英正长岩及内环的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统划为同一岩浆源、同一侵入期不同侵人次产物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藏南岗巴-定日地区花岗岩单元特征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岗巴。定日地区花岗岩属藏南拉轨岗日构造岩浆带的组成部分,岩石类型主要为似斑状二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片麻状二云母二长花岗岩。通过1:25万区域地质填图,按照同源岩浆演化序列的观点,根据岩石学、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接触关系等特征,将该区花岗岩划分为5个单元,归并为1个超单元——佩古错超单元。研究表明,该超单元为S型花岗岩,在岩石学、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组成上具有明显的同源岩浆演化特征,为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同碰撞构造环境的花岗岩。  相似文献   

19.
郑基俭 《湖南地质》1995,14(4):200-204
本文综述了花岗岩单元-超单元填图的理论基础和分解岩体、划分侵入体的标志及单元、序列、超单元超单元组合的归并原则,对花岗岩地区的地质填图和普查找矿,科研工作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藏曲水岩基4个系列花岗岩类的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曲水岩基解体,建立了7个超单元和6个独立单元。该岩基由M型,俯冲I型,同碰撞I型和同碰撞S型花岗岩类4个系列组成。着重描述这4个系列花岗岩类的地质学,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及就位特征;并就新特提斯洋规模,性质,关闭以及印度板块与拉萨陆块的碰撞,西藏高原隆升机制等提出了一些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