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06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威  朱艳峰 《气象》2007,33(4):108-111
2006年,全球气候持续偏暖,是有器测气象记录以来的第六暖年。一次厄尔尼诺事件于2006年8月开始形成。1月,强寒潮和暴风雪袭击欧洲大部地区和日本。夏季,美国和欧洲的大部地区,中国局部地区均遭遇高温热浪天气。年内,全球各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干旱和洪涝灾害,其中美国南部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出现严重干旱,东非地区先旱后涝,亚洲南部和南美西北部暴雨频繁。2006年,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和台风活动频次较常年偏少,但具有强度强、影响范围广、灾害重的特点。2006年,大西洋飓风期的热带风暴活动次数接近历史同期水平,北太平洋东部飓风期的热带风暴活动次数超过历史同期水平。  相似文献   

2.
2005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概述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梁潇云  任福民 《气象》2006,32(4):74-77
2005年,全球气候持续偏暖,是有记录以来第二暖年,仅次于最暖年1998年。年内,南亚地区遭受高温热浪袭击,欧洲中部和西部经历了极为严重的高温干旱,巴西北部亚马逊热带雨林遭遇了近6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全球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洪涝,此外,暴雨雪袭击了西亚、南亚北部、中亚、日本和中国的部分地区、美国和欧洲部分地区。2005年全球飓风(台风)灾害十分惨重。大西洋飓风为历史上最活跃的一年,其中飓风“卡特里娜”成为有记录以来影响美国最严重的飓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虽较常年偏弱,但登陆中国的热带风暴和台风则数量多、强度强和灾害重。  相似文献   

3.
2008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概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小玲  郭艳君 《气象》2009,35(4):108-111
2008年,全球表面气温为有器测记录以来的第十暖年.年初,暴风雪、严寒、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席卷欧洲东南部经中亚至中国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北美也频繁遭受暴风雪的袭击;中国北方出现严重冬春连旱;夏季,东亚、南亚、欧洲中东部、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等地遭受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涝;年内,澳大利亚持续干旱.5月,拉尼娜事件结束.1月,北半球积雪面积达到历史最大值.200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较常年异常偏少,大西洋飓风活动接近常年.  相似文献   

4.
李勇 《气象》2008,34(8)
2008年5月,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0℃,为历史同期第三高.新疆月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湖北、甘肃、青海为第三高.全国平均月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黑龙江月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多;宁夏、重庆为历史同期最少.5月份我国主要天气气候事件有:下旬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局地受灾严重;南方部分地区遭受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袭击;西北东部及内蒙古等地干旱持续;北方出现4次沙尘天气过程;地震灾区震后阴雨天气多,给救灾带来不利影响.月内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有4个热带风暴生成,但对我国近海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2010年1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超 《气象》2011,37(2):242-248
2010年11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为单一极涡,极涡中心位于新地岛以北,强度比常年略偏强.中高纬环流呈三波型分布,其中欧洲大槽较常年同期偏强,东亚大槽强度接近常年同期.亚洲以正高度距平为主,只有西伯利亚地区呈现负距平,表明冷空气势力较常年同期偏弱.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接近常年同期,强度略偏弱,脊线位...  相似文献   

6.
2017年8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谢超  马学款 《气象》2017,43(11):1446-1452
2017年8月北半球500 hPa极涡呈单极型分布,强度强于常年同期;亚欧洲大陆中高纬为多波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强度接近常年略偏强。8月全国平均降水量126.6 mm,较常年同期(105.3 mm)偏多20%;全国平均气温为21.4℃,较常年同期(20.8℃)偏高0.6℃。月内共出现了8次主要的区域性强降水过程,多站日降水量超历史同期极值。8月共有5个台风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活动,其中1713号台风天鸽、1714号台风帕卡4天内先后登陆珠三角。月内,我国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江淮、江汉等地出现阶段性伏旱。  相似文献   

7.
2010年8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伟 《气象》2010,36(11):109-114
2010年8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如下:极涡呈单极型,中心略偏于东半球。北半球高纬度环流呈4波型分布,欧洲西北部、新地岛附近为低于-40 gpm负距平所控制。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较常年同期偏大,强度显著偏强,位置异常偏西。2010年8月,全国平均气温为21.4℃,比常年同期(20.3℃)偏高1.1℃。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08.1 mm,比常年同期(102.6 mm)偏多5.5 mm。月内出现了14次降水过程,共有5个热带风暴生成,其中1008号热带风暴南川在福建登陆。江淮、江南、华南北部、重庆、四川东部及新疆南部等地高温日数异常偏多。  相似文献   

8.
全国大部气温偏高 华南黄淮暴雨成灾——2007年8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增海 《气象》2007,33(11):118-123
2007年8月,全国平均气温为21.5℃,比常年同期偏高1.1℃;是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高值。其中,北京、青海、西藏、甘肃、内蒙古为历史同期次高值。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10.0mm,较常年同期(103.3mm)略偏多;其中福建、山东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第三多。8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共有6个台风和热带风暴生成,生成个数较常年同期(5.6个)略偏多;  相似文献   

9.
王璠  张芳华 《气象》2016,42(5):643-648
2016年2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大;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强,南支槽较常年同期偏弱,不利于水汽向我国输送。2月全国平均降水量12.3 mm,较常年同期(17.4 mm)偏少29.3%,全国平均气温-1.6℃,接近常年同期(-1.7℃)。月内,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出现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西北地区出现今年首次沙尘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0.
龚志强  宋文玲  王东阡  赵玉衡 《气象》2017,43(10):1296-1301
2017年春季,全国平均降水量139.1 mm,接近常年同期。从空间分布看,我国降水总体呈“西多东少”的分布型。全国平均气温11.1℃,较常年同期偏高0.7℃,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处在正位相,春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正常略偏暖是造成中国春季气温偏暖的重要气候背景。同时,500 hPa高度和距平场上,亚洲北部(30°N以北)整体呈纬向型环流,东亚大槽位置偏东,全国大部主要受高度场正距平控制,从而有利于春季气温整体以偏暖为主。另外,1月赤道中东太平洋为弱的冷海温,其两侧的副热带地区和西太平洋均为暖水控制的异常分布,有利于出现春季华南和东北降水偏少,西南降水偏多的第二模态分布型。东北大部、华南和江南等地受北风距平控制,水汽以距平辐散为主,降水偏少;西南地区为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与高原外围偏北气流交汇区,水汽异常辐合造成该地区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11.
2004年北半球大气环流及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陈丽娟  许力  江滢 《气象》2005,31(4):27-31
20 0 4年上半年,赤道中、东太平洋大气、海洋状况总体上处于正常状态。7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明显增暖;2 0 0 4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夏季西伸脊点位置偏东、脊线位置偏北;6月上中旬贝加尔湖以西地区50 0hPa高度场偏高,7月中旬和8月中旬贝加尔湖地区高度场偏高;2 0 0 4年南海季风爆发时间接近常年,南亚夏季风偏强;青藏高原50 0hPa高度场偏高,冬季积雪较常年稍偏多;2 0 0 4年上半年,赤道太平洋对流活动普遍受到抑制,7月后期开始,1 6 0°W以西海域上空对流活动较常年明显增强。2 0 0 4年中国气候异常可能是下垫面热力异常和大气环流异常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1997年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桂英 《气象》1998,24(4):16-21
1997年北半球主要环流特征为: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盛夏由弱转强、西伸明显、脊线位置偏北;亚洲中纬度经、纬向环流交替出现,纬向环流盛行,春、秋季经向环流加强,冬、夏季冷空气异常偏弱;盛夏南海季风增强,印度季风偏弱;赤道辐合带偏弱。北半球100hPa中低纬度位势高度持续偏高,南亚高压东扩明显;热带海洋出现异常,一次新的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强度大、发展快。在ENSO和大气环流的共同影响下我国天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61~2010年全国台站观测资料中逐日平均降水资料,及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方法,研究分析了南亚高压东脊点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脊点对我国西南地区夏季区域降水的影响。分析得到:对于1961~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其东西脊点之间的经距,在31候、36~37候以及45~46候,体现出明显异常特征。特别是涝年和旱年对比中,在这3个时段上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发现,31候时南亚高压东脊点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脊点之间经距,与前一年的差距越大,我国西南地区该年夏季降水偏多,特别是中部与东部,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2006年夏季主要天气系统及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简要介绍了2006年夏季的主要天气过程和形势。2006年夏季我国华南地区出现严重洪涝,淮河流域、东北大部、河套西部降雨异常偏多,而长江流域降雨偏少。6月造成华南地区强降雨的影响天气系统为切变线和地面静止锋,7、8月则为台风。2006年的梅雨期在典型梅雨常见的中高纬度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均未建立,中高纬度高压位于贝加尔湖以西,低纬度副高位置比气候平均稍偏北。华北地区的暴雨过程多为低槽冷锋造成。东北地区多低涡活动。2006年夏季登陆我国的台风偏早、偏多、偏强,特别是4号台风“碧利斯”和8号台风“桑美”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与2005年相比,2006年我国西南地区的高温日数异常偏多,四川、重庆出现了特大伏旱,华北地区的高温日数偏少,但也出现了持续闷热天气,江南部分地区的高温天数也偏多,东北基本未出现高温天气。  相似文献   

15.
We identified the Asian–Pacific Oscillation (APO) and its associated index, a zonal teleconnection pattern over the extratropical Asian–Pacific region. This was done through the correlation an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analyses on the summer mean tropospheric eddy temperature from the monthly 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 reanalysis. The APO reflects an out-of-phase relationship in variability of the eddy temperature between Asia and the North Pacific and is associated with the out-of-phase relationship in atmospheric heating. The APO index shows a decadal variation, tending to a high-index polarity before 1975 and afterward to a low-index polarity. Moreover, the APO index has a quasi-5-year period. With higher APO-index conditions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the summer South Asian high and the North Pacific trough are stronger, while the westerly jet stream over Asia and the easterly jet stream over South Asia strengthen. Also, the Asian low and the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re stronger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The anomalous southerlies prevail at the midlatitudes of East Asia, accompanied by a more northward Mei-yu front, and the anomalous westerlies prevail over South Asia. Summer rainfall increases in North China, South China, and South Asia, while it decreases from the valley of the Yangtze River to southern Japan, and near the Philippines.  相似文献   

16.
2004年全球重大气候事件概述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郭艳君  任福民 《气象》2005,31(4):32-34
2004年全球气候持续偏暖。年初,暴雪席卷欧洲多国,美国受到罕见大雪袭击,南亚和墨西哥遭遇低温严寒。北半球夏秋季,西太平洋、大西洋热带风暴活动频繁。日本、菲律宾和美国受灾严重。年内,非洲、亚洲部分国家发生严重干旱;同时,南亚、南美洲及非洲多国暴雨致洪。年内,欧洲伊比利亚半岛、日本和澳大利亚遭遇高温热浪。  相似文献   

17.
2002年全球重大气候事件概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晓燕 《气象》2003,29(4):28-31
全球气候仍为异常暖年。赤道中、东太平洋形成新的ENSO暖事件。冬季前期连续大雪严寒席卷了欧洲大部地区,美国南部也受到罕见大雪袭击。南亚东部、中南半岛湄公河三角洲雨季降水频繁,引发严重洪涝灾害。8月,欧洲异常暴雨引发世纪大洪水,多国受灾严重。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西部、非洲大部降水持续偏少,发生严重干旱。太平洋、大西洋的热带风暴给沿岸国家带来不同程度的灾害。  相似文献   

18.
2018年7月北半球天气气候显著异常,极端事件高发。欧洲、北非、东亚以及北美的大部分地区均遭受严重的高温热浪侵袭;印度、东南亚、中国西南部以及日本西部等地出现极端降水;西太平洋台风活动异常活跃,移动路径偏北。初步诊断表明,北半球中高纬度,由低层到高层稳定维持的异常高压系统是导致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部分地区高温热浪持续发生的直接原因。其中异常偏强、偏北的副热带高压,以及增强、东伸的南亚高压与东亚地区持续高温和极端降水事件直接相关;低层菲律宾周围异常活跃的对流活动和强盛的西南水汽输送共同导致南亚、东南亚地区极端降水发生。热带太平洋大部分地区偏暖的海温条件和菲律宾附近异常气旋性环流则与异常活跃的台风活动有关。更需要关注的是,北半球尤其是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异常主要受海洋表面热力状况以及其他区域大气环流遥相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强度先兆信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NOAA海温资料、CMAP格点降水资料和中国气象站降水资料,通过合成、相关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1979—2012年东亚夏季风强度与其先兆信号的关系,并分析了热带海温异常的可能影响。研究表明:东亚夏季风先兆指数反映了2月200 hPa纬向风距平的主要模态特征 (EOF1),前冬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 (高),2月亚洲地区西风急流位置偏北 (偏南),东亚夏季风先兆指数偏强 (弱)。前期热带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强度有明显影响,前冬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 (高) 有利于东亚夏季风偏强 (弱)。2月亚洲中纬度地区纬向风异常特征在春季不能持续,先兆信号与东亚夏季风强度的联系主要源自热带海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