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暴雨在中国是一种多发的灾害性天气,不仅在很多地区和一年中较长的时段内可以出现暴雨,并且时常形成十分严重的危害。两千多年来,这方面的严重事件是不胜枚举的。然而,另一方面,它又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上不可代替的一种重要资源。因此,暴雨及其预报是中国气象工作者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1975年8月在中国中部出现了一场严重灾难性的特大暴雨(河南林庄24小时降水量达1060mm,三天总降水量为1605mm)之后,这方面的科研与预报改进就更为加强。在美国暴雨与洪水问题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资料表明,暴雨等强烈天气所造成的经济和生命损失,近年来有趋于首位的趋势。鉴于这种情况,中国国家气象局邹竞蒙局长与美国国家天气局RichardE.Hallgren局长于1985年初,商定了开展中美暴雨学术交流。美方派五位有关的气象业务与研究学者于年内来华访问,与中国学者举行首次暴雨学术交流会,并共同探讨合作的可能性和可能的途径。会前以通信方式,互相交换了一些学术材料。第一次学术交流会在中国湖北省的武汉举行。湖北省内江河干堤长、湖泊水库多、防汛时间长(5—10月中旬)、预报范围广,并有中国最大的水坝——葛州坝以及60万亩良田和40万人口密集居住着的荆江分洪  相似文献   

2.
一九九五年汛期气象服务工作评价董礼仁,高锋,李明福,雷喜云(吉林省气象局天气预报警报处)1引言今年主汛期天气十分异常,我省中南部和东部地区先后出现五次暴雨、大暴雨天气,局部地方降了特大暴雨.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各级气象台站,在当地政府和中国气象...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EC资料及广西气象台降水资料,采用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广西1960年以来日暴雨30站以上的锋面暴雨过程,了解该类暴雨的发生特征。表明:(1)该类暴雨年平均出现0.8次,1990年以后呈增多趋势,月分布最多出现在5月;(2)有7次过程引发主要江河超警戒洪水,主要出现在汛期5~7月;(3)暴雨落区频数分析显示,最大频数位于桂北;(4)持续2d超大范围锋面暴雨过程出现2次,主要出现在2008年以后;(5)暴雨预报关键区南风指数≥45m.s-1,同时北风指数≤0m.s-1,是该类暴雨预报的关键指标,过程比例为72.2%,处于合理预报指标范围,可以作为该类暴雨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4.
论河南“75.8”特大暴雨的研究:回顾与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一汇 《气象学报》2015,73(3):411-424
“75.8”河南特大暴雨的发生已经过去40年了,它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场暴雨在1975年8月5—7日3 d之内在河南南部的局部地区降下了1605 mm的总雨量,1、3、6、12 h雨量均破中国降水的历史记录。由于水库垮坝,洪水夺走了该区约2万6千人的生命,经济损失巨大。在这40年间,中国的暴雨研究和预报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气象和水文部门从这场空前强烈的大暴雨和大洪水事件中吸取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多年来,以这场超级大暴雨洪水为借鉴,不断促进和鼓励中国气象学家向暴雨研究和预报发展的更高目标前进。有感于此,回顾和评述了当年老一辈科学家在比较艰苦的条件下所进行的这次大暴雨的研究活动,以及所获得的卓越科学成果。即使从今天来看,其中不少成果也具有创新性的意义,在中国暴雨研究的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甚至里程碑式的地位。文中重点对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评述,包括:(1)“75.8”特大暴雨的雨情和极值;(2)“75.8”特大暴雨发生的原因;(3)“75.8”特大暴雨的动力诊断;(4)暴雨中尺度分析;(5)地形对暴雨的增幅作用。希望以此纪念河南“75.8”特大暴雨发生40周年,并表达对参与此次研究活动的老一辈科学家深深的怀念和敬意。  相似文献   

5.
1 引言1991年7月23日后半夜到25日早晨,山东南部的沂蒙山区出现了一次特大暴雨,并有部分县的乡镇出现了龙卷风。暴雨中心位于平邑、新泰、蒙阴和泗水,过程总降水量分别达296.5、265.9、240.8和198.9mm(图略)。其中,平邑县北部14个乡镇平均降雨达389mm,最大406mm。致使山洪爆发,泗河、沂河、浚河水位暴涨。仅平邑县浚河沿岸就有129个村庄、10.3万人被洪水围困,死亡12人,伤350人。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这次特大暴雨系由两次暴雨过程构成。第一次暴雨从7月23日半夜前后开始至24日早晨结束。雷雨首先在沂蒙山区产生,并渐向东西两侧延伸。特点为降雨范围小、强度大。暴雨中心的新泰,自23日22时至24日08时,10小时  相似文献   

6.
渭河2005年9—10月暴雨洪水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5年9月下旬渭河流域发生了长历时、大面积、高强度降雨,致渭河干流及支流涨水,多处出现超警戒洪水。通过对该次暴雨洪水特性分析,发现形成这次洪水的暴雨中心和洪水形成均在中下游地区,暴雨中心移动方向与洪水走向一致也是形成这次洪水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1988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洞庭四水流域)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暴雨洪水,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分析发现,这场秋季特大洪水是由5次暴雨过程形成的.本文在分析秋季异常暴雨洪水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形成这场洪涝灾害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北半球西风带超长波的调整、极峰位置变化以及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等,发现在许多方面类似于"江淮梅雨".它的发生并非偶然:一方面,是前期长江流域和我国其它地区一系列异常天气的继续;另一方面,在多年的降水量年变程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在秋季也存在一个降水量分布的次高峰.只不过其强度和历时不如1988年秋季典型而已.因此.秋季暴雨洪水不仅仅是长江上游的地区性问题.中下游地区的秋季防汛工作也不可放松.  相似文献   

8.
20世纪长江流域3次全流域灾害性洪水事件的气象成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20世纪长江流域曾出现上游洪水7次,中游洪水16次,下游洪水7次,其中有3次是全流域性洪水,分别发生在1998、1954和1931年。1998、1954和1931年梅雨期开始前(3~5月),长江流域降水比常年偏多。进入梅雨季以后,先后出现两场持续性暴雨:第1场出现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这场暴雨造成中下游河流的水位达到或超过警戒水位,出现局地洪涝;7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又出现1场持续性范围广的暴雨,雨水只能作为地面径流汇集到长江干流,造成很高水位的洪流。第2场持续性暴雨使长江上下游强降水时段在7月下旬重合,导致长江中下游干流洪水与来自上游的洪水在8月初至中旬遭遇,造成长江中下游灾难性的大洪水。1998、1954和1931年长江全流域性大洪水与东亚中高纬地区大气环流和东亚夏季风活动异常有联系。大气环流和东亚季风活动异常导致7月下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南,梅雨期持续到7月底,有利于长江中下游持续性暴雨发生的环流条件在7月下旬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9.
1 前言 1994年7月和8月的3次大暴雨,使辽宁省大部分地区受灾,由于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气象、水利部门预报及时准确,抗灾抢险准备工作充分,经过军民的共同努力,使灾情大大减轻。这3次暴雨中,全省主要河流没有决堤,927座水库无一垮坝,仅盘锦一个市就避免了6.5亿元的经济损失。但是,尽管如此,损失仍很惨重。8月上旬的一次暴雨洪水,就使不少城镇进水,15万多人被洪水围困,上千万亩农田受灾,铁路运输中断,房屋倒塌,农田、交通、通信及各项水利设施遭到严重破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58亿元以上。  相似文献   

10.
每年汛期最大一次洪水前7天之内的暴雨,本文称为洪峰暴雨。根据河池地区水文、气象资料,从长期预报的角度分析龙江河流域年洪峰的大小和出现暴雨的日期,发现它除了与极涡中心仪置相关外,还与太阳活动周期、日地和月地相关密切。 一、太阳黑子与洪峰的关系 用紫金山天文台1954-1982年共28年的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年平均与本地区金城江水文站资料对比分析,发现太阳黑子与各年的龙江河洪峰趋势有着密切的关系(见图1) 从图1可看出龙江河洪峰有三个峰点为m-1,M+1和M+2年;三个谷点为m+1,M+3和M年,峰点为洪水高值年,谷点为洪水低值年。  相似文献   

11.
利用现有的气象、水文资料,对1988年7月22日发生在托里县城的特大暴雨洪水进行了分析,揭示出气象、地理、洪水等自然现象间的链接关系,有助于对山区突发暴雨型洪水成因、特征和防御有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2.
1938年8月9日夜间,舟曲县出现了一次短时暴雨天气(简称8889暴雨)。降水从21时02分开始,21时30分降水强度剧烈增大,23时降水结束。在将近2个小时的降水过程中,降水量达47.0毫米,并伴有雷暴和14米/秒左右的强风。这次暴雨为本县所罕见,洪水卷着巨石从高山倾泻而下,冲毁了农田,桥梁和部分民房,给工农业生产和人  相似文献   

13.
喀尔里克山“99.7”暴雨融雪混合型洪水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99年7月26日、27日喀尔里克山南北坡的河流,受高温天气和山区局地暴雨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一次大洪水,该次洪水位高、洪量大,洪水过后各河流径流量显著增加。本文从地理、气象、水情各方向对该次洪水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东亚季风和中国梅雨暴雨研究的评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年夏季长江继54年以后再次发生全流域性洪水,江淮流域暴雨持续发生,暴雨的发生发展维持机理的研究再次引起全国气象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气象学者在梅雨暴雨方面做过的一些工作,主要包括梅雨的早期研究,东亚季风的进展,持续性暴雨的研究等方面,指出东亚季风与中国梅雨期持续性暴雨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从东亚季风异常着手,一定可以在梅雨暴雨的研究上取得进展,并为暴雨的短期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渭干河流域暴雨融雪型洪水预报服务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新疆渭干河流域2002年夏李特大洪水过程中的暴雨以及融雪对径流量的贡献。综合应用天气监测、雷达卫星监测、水文气象预报等手段,发现了西北地区暴雨融雪型洪水的一种新副型。并通过对渭干河流域暴雨、融雪型洪水的监测、预测及克孜尔水库防洪调控等气象服务技术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新疆暴雨、融雪型洪水服务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  相似文献   

16.
《气象科技》1974,(3):53-54
为了做好气象工作的“两个服务”,我们对梅雨季节大、暴雨的预报方法进行改革,寻找预报大雨暴雨的预报指标。在1973年梅雨期(5—6月)中,共出现大、暴雨13次,我们报准了11次。现将预报方法和指标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陈新强 《气象》1986,12(1):37-37
由中国气象学会天气专业委员会与中国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的“全国暴雨、洪水监视预报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1月1—5日在厦门举行。全国水利及气象部门、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等共11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近百篇学术论文和技术总结,其中50篇在会上作了交流。主要内容有:暴雨、洪水的成因及规律的分析以及预报方法的研制;暴雨、洪水的监视及预报的经验总结;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及洪水演变规律的数值模拟与数值实验等。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暴雪是国家气象局新提出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名称.按规定,24小时(北京时间20时-20时,以下同)纯雪量值≥10mm,或24小时湿雪量值≥10mm,并且积雪深度≥5cm(北方达≥10cm),称为暴雪,暴雪与暴雨同属重要降水,1954年6月,1990年6月我站共出现暴雪15次,暴雨132次,虽然暴雪次数约占暴雨次数的1/9,但有趣的是,自从1988年1月1日实行新的《重要天气预报质量评定办法》以来,我站出现暴雪就多达3次.因此,对暴雪进行分析、探索其规律,做好暴雪预报,为农业和各行各业提供优质服务,是刻不容缓的.表1天门气象站暴雪情况统计表  相似文献   

19.
根据全球紧急灾害数据库(EM-DAT),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以及Pettitt、Buishand和SNHT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1990—2019年全球及中国气象水文灾害的趋势及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近30 a全球洪水灾害和极端气温灾害的发生频次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全球洪水灾害年死亡人数呈显著的减少趋势,而风暴灾害的年经济损失存在显著的上升趋势。2)全球极端气温灾害和洪水灾害年发生频次均在1999年发生了突变;2000年以来极端气温灾害和洪水灾害平均发生频次约是前10 a(1990—1999年)的2倍。3)近30 a中国洪水灾害发生频次在1999年前后出现由少到多的转折,但年死亡人数却在1999年前后出现反向转折;相比于全球,近30 a中国风暴灾害及洪水灾害年死亡人数的下降趋势更显著;与全球类似,中国风暴灾害的年经济损失呈长期增加趋势,且增加趋势更显著,并于2012年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20.
1天气实况和主要灾情 2004年9月3~6日,四川省的绵阳、广元、巴中、达州、南充、广安、泸州、内江、遂宁、德阳、宜宾、凉山等十二市州出现了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有39个县(市)日雨量达50毫米以上.暴雨主要集中在南充、巴中、广安、达州等市,有12个县(市)及30个乡镇的日降雨量超过100毫米,渠县、宣汉、武胜、营山、开江五县的日雨量突破了建站以来的历史极值,日最大降雨量出现在渠县为272.9毫米.这是四川省2004年入汛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同时,这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与川东北地区历史上的大暴雨天气过程比较,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比较指标:中心强度和大暴雨范围),也是四川地区有气象记录以来9、10月份最强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对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四川省有关市县气象局和省气象台均提前做出了较为准确的预报,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气象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