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郭鑫  赵际新 《吉林地质》2013,(4):164-166
主要介绍了技术及其快速静态定位、准动态定位和动态定位三种定位模式。重点对GPS RTK技术在地质找矿、工程测量中的勘探网及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图根控制点加密、勘探工程放样、地质特征点采集、物化探测网和勘探线剖面测量等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其全天候、操作简便、高精度等特点在环境监测与保护、地质、测绘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各地质及测绘单位一般拥有多种型号的GPS接收机,但由于观测数据格式不统一而不能联合作业,而RINEX格式是GPS数据一种常用的标准数据格式,通用性强,利于多种型号的GPS接收机联合作、肛,绝大多数商用软件都能处理。本文根据实践,总结了不同类型GPS接收机联合作业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并用试验证明,对生产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GPS测地技术在物化探勘查及地质普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GPS的几种定位方式及其所观测坐标系统的转换方法,列举了近年来在重力测量和地质工程联测工作的实例,说明GPS测量在物探和化探及地质普查中可以广泛地使用,指出在工作中要注意的几点事项,展望GPS测量的应用前景会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4.
随着地形测量技术的不断提高,GPS技术广泛地应用在测绘工作中,并日益发挥了其卓越的优势,文章对GPS技术的原理及在数字化地形测量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同时对GPS技术和常规地形测量技术在工作中的应用进行比较,希望通过本文能对数字化地形测量工作有所帮助,使数字化地形测量方法得到进一步完善和丰富。  相似文献   

5.
GPS技术已经被逐步应用到桥梁工程测量实践中,并引发了该领域中一场深刻的革命。本文阐述了桥梁工程中应用GPS测量技术的基础工作,探讨了GPS测量技术在桥梁工程设计规划和建设施工中的应用,并就GPS-RTK、GPS高程拟合、施工中静态定位测量的优势及桥梁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赵敬洗 《地质与勘探》2002,38(Z1):37-40
针对自然电场法传统测量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新的阵列拟同步测量技术,结合物理模拟试验和堤坝渗漏及滑坡应用试验实例,对"采集系统"进行了仪器性能和地质效果的初步应用.  相似文献   

7.
GPS—RTK测量定位技术在地质测绘中广泛应用。本文以福建省尤溪县枣坪煤矿为例,通过RTK技术在山区地质测绘中进行图根点测量、勘探线剖面测量、钻孔定测等方面的应用,较系统地讲述了RTK坐标转换参数解算、野外数据采集的要求,分析了RTK的观测精度范围,总结了RTK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使用技巧,为提高地质测绘工作效率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
GPS-RTK技术在公路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TK技术是在GP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常用的GPS测量方法,在很多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GPS—RTK技术对公路测量的作业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测绘精度。本文从公路测量工程的几个关键过程阐述了应用GPS-RTK技术进行野外数据采集技术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具有性能好、精度高、应用广的特点.在测绘领域,GPS系统已广泛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及地形测量等各个领域.通过GPS静态测量和GPSRTK测量技术在性能特点、作业方法、技术条件及应用效果的分析,指出GPS技术在房产基础测量中具有传统测量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北京市开展地质环境监测的必要性,介绍了北京市地勘局对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战略:"首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工程",总结了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对未来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编制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规划、做好监测网络技术支撑工作、逐步建设和完善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王佃明 《探矿工程》2013,40(7):21-23,28
我国国土地形地貌错综复杂,地质灾害分布广,是世界上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滑坡、泥石流是对人类危害较大的自然灾害类型。因此对滑坡灾害的发生进行实时有效监测,对于防灾减灾十分重要。滑坡监测仪多安装在无人或少人居住的山体上,且因目前国内民众对地质灾害监测意义认识上的不足,容易造成破坏。结合丹巴县甲居滑坡及石棉前进一组滑坡的监测工程,总结了滑坡监测仪野外安装及保护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北京平原区地下空间建设地质安全监测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京平原区地质条件复杂,冲洪积扇及冲洪积平原相互交织、软弱土体(人工填土、软土)大面积分布,且浅表层地下水流场多变、各类地质灾害发育(活动断裂、地面沉降等),加大了地下空间建设难度,建设完成后易发生各类事故。如软弱土体地层稳定性较差,易发生较大地层形变甚至地面塌陷,破坏地下建(构)筑物结构;地下水水流场的变化,影响地下空间的抗浮稳定性及防渗性,在施工中可能遭遇突涌、施工中断甚至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活动断裂产生的三维空间形变,兼具张拉、剪切和扭动的性质,使跨断裂的地下隧道变形,甚至能造成衬砌的断裂;地面沉降发生面积和沉降速率都呈上升的趋势,跨不均匀沉降区建设的地下轨道受沉降影响,出现异常位移或基础破坏等现象。同时,地下空间的建设,对其周边地质环境也会产生作用,产生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如地下空间施工建设措施不当,改变岩土体原有的应力平衡,导致土体位移,产生地表沉降或变形,导致建筑物失稳、甚至破坏;砂质粉土黏粒含量少,饱和状态下受地铁振动易发生液化、流砂;地下管线的渗漏导致地下水受到污染;地下大型线性工程的建设阻断地下水流场,改变地下水环境等。本文拟阐述地质条件对地下空间建设的影响以及地下空间建设可能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提出地下空间建设监测的对象、监测体系及监测方法手段,研究地下空间建成后的地质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并基于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建立了适合于边坡变形监测的北斗云监测系统,实现了从数据采集到监测结果显示的全过程自动化。分析了相对于传统边坡变形监测应用北斗技术对边坡变形监测的优势。设计了监测系统的精度试验,分析了系统精度与定位时长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定位时长为24 h时,监测系统的水平方向的精度为2 mm左右,完全满足公路高边坡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将北斗云监测系统应用于贵州都安高速某高边坡变形监测工程中,实现了对该边坡变形的自动化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北斗技术完全可以应用于边坡变形监测,对提高边坡变形监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边坡位移监测的若干技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影响边坡位移监测精度的若干主要技术问题,认为只有选择恰当的地表位移监测基准,并对监测方案、监测站的布设和监测周期的设计等技术问题进行优化,才能满足边坡变形监测的要求。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建议使用多种监测手段,建立立体监测系统,同时监测地表和地下位移,有助于全面反映边坡的变形破坏情况,从而为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和滑坡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李忠  赵燕来 《探矿工程》2008,35(7):22-27
国道318线二康路K2794滑坡监测历时25年,经历了滑坡治理施工前、治理施工中和治理施工后监测3个阶段,为滑坡的治理设计和施工提供了较好的辅助数据,保证了施工设计方案的科学和施工的安全。介绍了其监测设计、监测方法、监测仪器的选择以及监测布置方案等内容,该项目的实施为其他类似滑坡监测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6.
岩溶塌陷灾害的岩溶地下水气压力监测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蒋小珍  雷明堂 《中国岩溶》2018,37(5):786-791
文章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岩溶地下水气压力监测技术及其应用成果。该技术在监测成孔、孔口的密封及监测频率等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了相关的工艺方法,能真实、及时且充分地反映出岩溶管道裂隙系统中的地下水气压力变化特点,可为岩溶塌陷的机理研究、监测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岩溶地下水气压力监测技术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经过20多年的改进,已成功应用于全国11个典型岩溶塌陷区,服务于高铁、水源地、油气管线、市政建设等潜在岩溶塌陷风险性评价、安全降深、监测预警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泥石流是北京山区主要突发地质灾害之一,虽然发育规模以中小型居多,但危险性很大,开展专业监测十分必要。科学选取监测对象、合理选择监测方法、监测设备类型和可靠的安装位置,明确监测技术要求,是泥石流监测预警的关键。根据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二期工程)建设的工作实践,在北京山区泥石流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得出泥石流监测对象选择、监测方法及设备、监测点位确定方法及技术要求等,并以小梁后沟印子峪泥石流专业监测实践为例,验证了上述原则、方法和技术的合理性。研究成果可为泥石流监测预警的前期选点工作提供思路方法和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分布式布里渊光纤传感技术在海堤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葛捷 《岩土力学》2009,30(6):1856-1860
阐述了海堤沉降长期在线监测的重要性,介绍了利用分布式布里渊光纤传感技术(布里渊光纤应变仪BOTDR)对上海临港新城海堤k3+640和k3+780两个断面进行长期监测的系统设计、实施和监测结果。通过对k3+780断面光纤传感数据和水准观测数据比对表明,最大应变位置与现场冲泥管带位置吻合;计算得到了断面沉降分布,其趋势和现场情况以及水准测量结果吻合;5个原位观测点上最大偏差为94 mm,平均偏差为39.2 mm。  相似文献   

19.
煤层气生产过程中,需要随时了解和掌握煤层气井的产水、产气、液面高度等各项参数,以便根据生产阶段的需要及时调整生产参数,使煤层气井的生产处于最佳状态。目前国内煤层气抽采过程中仅能单独测量压力、温度、液位等参数,并不能检测每个层位的产气产水量,因此为了达到长期同时监测不同层位煤层的目的,设计了煤层气井流体原位实时监测仪。该监测仪不仅能测量温度、压力等参数,还可结合地面测得的气、水流量,分别得出不同层位煤层的产气产水量,为煤层气开采方法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提高煤层气抽采率。   相似文献   

20.
杨忠彦  贾志  朱挺  张芬娜 《探矿工程》2015,42(11):15-19
地热井水位的监测是地热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是为了加强资源管理,合理平衡利用地热资源,使得监测工作日趋常态化。目前水位测量的工作主要在地热井的套管内来实现,或直接下入测线、或以并列安装在泵管上的测管作为通道来完成测量工作,其中前者由于潜水泵的泵管和电缆易与测线发生缠绕,影响测量精度,后者由于系统不完善经常无法测量,无法达到监测测量工作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研制了一套基于连通器原理的套管外水位测管系统,并通过在试验井的安装测试证明其可行性及实用性。介绍了该系统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安装测试过程,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