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武汉地区中尺度电离层声重波扰动的变化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武汉电离层观象台高频多普勒台阵的覆盖太阳活动高、低年份,长达5年的连续观测数据,采用小波分析等方法估算电离层声重波扰动(TID)的传播参量,通过这些参量对武汉地区电离层扰动形态和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观测到的中尺度电离层声重波扰动(MSTID)存在二个显著季变化,在传播速度和周期上有明显差异的优势传播方向:一个指向东北方,传播的方位角主要分布在30°─70°之间(0°为正北,以顺时针方向表示传播方位角),它在夏季出现率最大,冬季基本消失;另一个优势方向指向正南,方位角主要分布在150°─220°范围,主要出现在冬季.文中还给出了MSTID的年、日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变化特性的可能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2.
用数字测高仪漂移测量研究电离层声重波扰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数字测高仪Digisonde中的漂移测量,常用来研究小尺度电离层扰动,如电离层小不均匀体的漂移。文中提出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利用漂移测量数据中多普勒频移和到达角参量的最大熵动态功率谱,估算声重波一类大尺度电离层扰动的水平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向。作为实例,研究了Millstone Hill测高仪站的漂移观测资料,并对处理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从数字测高仪漂移测量数据中,可有效地提取声重波一类大尺度电离层扰动的传播参量,在电离层动力过程的研究中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气重力波产生的大尺度赤道电离层扰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大气重力波产生的大尺度赤道电离层扰动的性质.当重力波的传播方向与磁场方向倾斜相交时,重力波在F区产生行进电离层扰动.当重力波垂直于磁场传播时,能触发等离子体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形成大尺度赤道扩展F不均匀体.重力波引起的扩展F主要出现于晚上,行进电离层扰动则可能出现于任何时间.本文建立了行进电离层扰动和大尺度赤道扩展F的统一理论模型,深入全面地揭示了电离层扰动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武汉电离层观象台的高频多普勒台阵、TEC台阵和加密频高图等多种观测资料,分析了1987年9月23日发生在我国境内的日环食的电离层效应,简要地讨论了光食过程的电离层变化,着重研究了食后电离层扰动以及这种效应的高度演变和传播特征.结果表明:1.在不同高度上电离层的光化过程的弛豫时间不同,光食效应有明显的高度差异;2.食后出现了电离层行扰,这种扰动的特性随高度变化十分复杂,但不同高度上扰动的水平传播方向都指向日食中心带.这种扰动的激发源不在环食中心带内,它的激发可能与日食时大范围的大气冷却收缩所引起的低层大气运动的不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1987年9月23日日环食引起的电离层扰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武汉电离层观象台的高频多普勒台阵、TEC台阵和加密频高图等多种观测资料,分析了1987年9月23日发生在我国境内的日环食的电离层效应,简要地讨论了光食过程的电离层变化,着重研究了食后电离层扰动以及这种效应的高度演变和传播特征.结果表明:1.在不同高度上电离层的光化过程的弛豫时间不同,光食效应有明显的高度差异;2.食后出现了电离层行扰,这种扰动的特性随高度变化十分复杂,但不同高度上扰动的水平传播方向都指向日食中心带.这种扰动的激发源不在环食中心带内,它的激发可能与日食时大范围的大气冷却收缩所引起的低层大气运动的不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子午工程二期计划在漠河、北京、武汉、深圳四地分别建设由一个发射站和三个接收站构成的电离层高频多普勒监测台阵.本文介绍了为此研制的电离层高频多普勒监测仪的进展和试观测期间取得的一些观测结果.通过与电离层测高仪进行交叉对比,设备的性能和探测能力得到了验证.目前该设备已部署7个站点进行试观测,本文报告了该设备探测到的太阳耀斑导致的电离层扰动、电离层行进式扰动、大尺度电场导致的多站同时扰动等多种现象.未来子午工程二期建成后,该设备将具备我国上空北至漠河、南至广东的电离层扰动监测能力,并与其它探测手段融合发挥空间天气综合监测网络的最大效能.  相似文献   

7.
地震-电离层扰动探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了地震-电离层扰动机理的研究进展和主要的数据观测方法,总结了地震电磁卫星观测电离层扰动的应用发展情况以及基于卫星测量数据对异常辐射源定位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无线电探测方法的实验情况和数据分析方法,为未来中国探测电离层扰动进行短临地震预测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利用计算机模拟研究了不同条件下中纬电离层F区大尺度扰动的时空演变.当存在幅度约为5%的初始扰动时,Perkins不稳定性能发展成为大尺度电离层不均匀体.大气重力波能触发Perkins不稳定性,在更短时间内增长成为大幅度电离层振荡.非均匀局部电场结构也能产生局部电离层的大幅度扰动.本义的模拟表明,中纬电离层大尺度扰动主要表现为磁通管内等离子体沿磁力线的振荡.模拟结果与观测现象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9.
利用国际IGS网和美国CORS网提供的GPS TEC观测资料,构建了北美地区的二维TEC扰动图像,分析研究了2012年7月14日一次强磁暴期间大尺度电离层行进式扰动在北美地区的二维结构以及扰动沿着70°W左右的子午线在南北半球的分布与传播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磁暴急始开始90分钟后,伴随着一次亚暴的膨胀相,在北半球发生了一次大尺度电离层行进式扰动事件.该扰动在北美地区形成幅度1.2~2.2 TECU,宽度达4000 km的等相面,以190°的传播方位角,西南向传播了2000 km,扰动的周期和水平相速度分别为40~60 min,500 m/s.通过台链观测发现,该扰动向西南方向一直传播到约30°N,在传播过程中,扰动的绝对振幅在55°N至42°N之间逐渐增强并达到最大值2.2 TECU,在42°N以南逐渐衰减.通过对相关时间段内北美亚极光带地磁观测数据的分析发现,在65°N至85°N、100°W至150°W之间,地磁场水平分量在LSTID发生前出现明显变化,显示极光电集流增强,这一区域是北美地区观测到的LSTID事件最可能的源区.北半球的电离层扰动消失之后约1小时,通过南半球GPS台链观测到南向电离层扰动,该扰动的绝对振幅为1.8 TECU,相速度为400 m/s左右,传播范围局限在16°S至20°S.在南北半球的低纬赤道区,台链观测没有发现与北美LSTID关联的电离层扰动.根据台链上扰动传播的中断,我们认为,南半球台链观测到的电离层扰动并不是北半球LSTID直接跨赤道传播到南半球的结果,而是北半球电离层扰动在赤道地区的耗散过程中形成的二次扰动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中部地区TID激发源的统计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武汉电离层观象台1985-1990年间的高频多普勒台阵观测资料,采用射线追踪方法,对观测到的电离层重力波扰动(TID)进行了定源研究,从统计上分析了扰动源的地理分布、季节变化以及与地磁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中部上空TID的激发源主要出现在春夏季的四川盆地和冬半年的山口地区.扰动的激发可能与青藏高原地形隆起对这两个地区的气象活动的影响有关.此外,有少部分尺度较大的扰动出现在冬半年,它们可能来自极区.  相似文献   

11.
电离层声重波扰动的高频无线电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数字式电离层探测仪在电离层结构与优动研究中的潜力,必须在传统的频高图真高换算的基础上,发展新的反演理论和算法.本文介绍了随时空缓变的各向异性电离层介质中无线电波包传播的广义射线方程组,讨论了计算波包射线几何路径以及计算波包参数,如频移、波矢、群时延等沿射线路径变化的传播正问题,并详细讨论了根据波包参量的测定值反演介质结构和扰动伏态的传播反问题.文中若干实验实例表明,这种反演理论和算法可用于数字式电离层探测仪记录的分析,它使高频无线电波探测技术成为研究全球电离层声重波一类扰动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2.
电离层高频多普勒记录在扩展-F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观测实例探讨并论证了电离层高频多普勒观测在扩展-F研究中的应用.实例和相应分析表明:首先,由于高频多普勒记录的时间连续性,有利于从观测角度了解扩展-F的时间演化过程;其次,高频多普勒偏移对不规则结构造成的回波弥散、对不同尺度行进电离层扰动(TID)以及耀斑引起的突然频率偏移(SFD)效应都很敏感,这些现象在记录上出现的时间关系有利于了解扩展-F的触发因素或扩展-F与其他电离层背景扰动之间的联系或相互作用;最后,高频多普勒记录对于持续时间较长(几小时以上)或很短(小于1小时)的扩展-F都能够完整地反映,不会产生因为观测间歇形成的缺失,也可以有效区分究竟是连续一次还是一段时间内断续的扩展-F现象.高频多普勒观测有其自身的优点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对其局限性诸如缺乏空间分辨率等也做了分析.指出发挥高频多普勒观测的优势,综合应用多种资料,通过不同手段的数据分析和比较,可以更好地为电离层扰动的物理机制和预报研究提供正确的观测依据.  相似文献   

13.
The possibility of magnetogravity wave (MGW) propagation in the equatorial ionospher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finite conductivity is analyzed. The dispersion relation shows the existence of two propagating MGW modes in ionospheric layer F2: high-frequency (HF MGW) and low frequency (LF MGW). The dispersion relations for them are execut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 frequencies and propagation velocities are determined. In this part of research the spectral features of disturbances in components of environment displacement for HF MGW, generated by a mass source, i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are applied to estimate the values of density, pressure and magnetic field spectral components of magnetogravity disturbances caused by horizontal meteor sweep. They may be useful in the analysis of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 excited by high energy geophysical sources.  相似文献   

14.
2019长宁发生M_S 6.0地震,利用CODE全球电离层格网数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数据、震中区域GPS数据,分别计算全球、中国区域垂直电子总含量(VTEC)异常分布及震中区域站点VTEC时间序列,揭示此次地震发生前后不同空间尺度电离层异常扰动变化。结果表明:地震发生前3天(6月14日),长宁震区上空出现连续电离层异常扰动现象,异常空间分布呈现向磁赤道偏移趋势。VTEC结果的时、空尺度变化反映,本次电离层扰动可能与长宁地震孕震过程有关,可为川滇区域临震电离层异常扰动监测及地震分析预报提供震例依据。  相似文献   

15.
The effects of ionospheric scintillation on the residual error of the dual-frequency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are investigated. For the ordinary and extraordinary waves the scalar wave equations are obtained to a high-frequency approximation from the Maxwell equations. The solution for these scalar equations to the second-order Rytov approximation made it possible to determine the residual error up to the third order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ionospheric anisotropy and diffraction effects appearing when the signal is propagating through a turbulent ionospheric plasma. It is shown that the third-order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scintillation, that is, with the propagation of the signal through a randomly inhomogeneous ionosphere, can be dominant and exceed second-order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the influence of the geomagnetic field. We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of the residual error with such parameters of ionospheric turbulence as the variance, and the inner and outer sca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