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环境因子对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a) 孢子附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健  宫相忠  高伟 《海洋与湖沼》2013,44(6):1661-1666
将实验室保存的萱藻丝状体经过扩增、诱导得到具有成熟孢子囊的丝状体作为实验材料,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光照强度[0—126?mol/(m2·s)]、温度(7—27℃)、盐度(8—56)、pH(6.7—9.7)对萱藻孢子附着的影响。结果表明: (1) 萱藻孢子附着的最适光照强度为54?mol/(m2·s), 在此光照强度下, 单位面积的孢子附着量最大; (2) 温度对萱藻孢子附着的影响显著, 19℃是萱藻孢子附着的最佳温度条件; (3) 盐度过低(≤24)或过高(≥40)都会造成孢子的死亡, 萱藻孢子附着的最适盐度为30; (4) 在设定的pH范围内, 当pH为8.2时, 最有利于萱藻孢子的附着。  相似文献   

2.
萱藻不同发育阶段形态学及生活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所设定条件下,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a)雌雄配子都可以自由放散,配子结合为合子后发育成为孢子体。孢子体在所设定条件下均可以生长,但其存在形式受到温度影响:在高温(20℃)条件下,孢子体主要以垫状体或类垫状形式存在,孢子体产生的孢子可以发育为新的孢子体;中等温度(13℃)条件下,孢子体以丝状体或类垫状体形式存在,可以产生单室孢子囊,放散的孢子发育为新的叶状体;低温条件下(9℃)孢子体主要以丝状体形式存在,发育缓慢。垫状体主要作为孢子体度夏及自我繁殖的一种形式存在。实验发现配子体的产生与发育主要受温度影响,受光周期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环境因子对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a)丝状体孢子放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本实验室保存的萱藻丝状体为材料,研究了温度(7—27℃),光照强度[18—126μmol/(m2.s)]和丝状体生物量(0.1—1.6mg/ml)对萱藻孢子放散的影响。结果显示:(1)温度为12℃最适宜萱藻孢子的放散,在此温度下,孢子放散量大,放散速度快;(2)光照强度对孢子的放散具有重要影响,72μmol/(m2.s)为刺激萱藻孢子放散的最佳光照条件;(3)萱藻丝状体生物量过低,则孢子放散量较小无法达到采苗要求,而过高亦会抑制孢子的放散,生物量为0.8mg/ml时最适宜孢子的放散。  相似文献   

4.
为优化萱藻丝状体单室孢子囊发育条件,提高孢子囊比例,研究以萱藻丝状体为材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应用响应曲面法对丝状体单室孢子囊的发育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诱导萱藻丝状体单室孢子囊发育的最佳条件为:温度17.67°C,光照强度30.32μmol/(m2·s),外加氮浓度37.37 mg/L,外加磷浓度10.63 mg/L。在该条件下诱导培养20 d,丝状体孢子囊比例为48.92%±5.58%,约为对照组的1.41倍。试验结果与理论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小于5%,模型可靠。为评价优化培养后萱藻丝状体孢子囊的发育情况,对丝状体进行了阴干刺激(17°C,2h),结果显示,优化培养后的丝状体游孢子放散量(3.33×106 ind./g FW)约为对照组(1.67×106 ind./g FW)的1.99倍。研究表明,在萱藻丝状体单室孢子囊诱导过程中,对诱导环境条件进行有目的性的调控,不仅可以提高孢子囊比例,还可以促进孢子囊发育和游孢子放散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以2012年采自烟台海域的萱藻种质为材料,选取f/2、F1、MAV#3和ES 4种培养液,每种培养液分别设置4种浓度梯度对萱藻种质进行复壮,并与2015年(当年)的种质对比,研究不同种类和浓度的培养液对萱藻种质复壮的影响。本底实验使用1倍浓度的F1培养液,数据显示2012年萱藻种质存在退化现象,在培养第20d,复壮前的2012年和2015年萱藻种质增重倍比分别为29.91%和56.61%,培养第30d的孢子囊比例分别为10.48%和12.99%。培养液复壮实验的第20d和第30d分别计算增重倍比和孢子囊比例,结果显示:(1)1/4倍浓度的ES培养液最适于对萱藻种质进行复壮,复壮后的萱藻种质增重倍比提高至75.04%,同时孢子囊比例提高至14.43%;(2)1倍浓度的f/2培养液只适用于萱藻种质的丝状体生长,但不适于其孢子囊形成,复壮后的增重倍比为46.88%,孢子囊比例的为8.65%;(3)2倍浓度的F1培养液较适于对萱藻种质进行复壮,复壮后的增重倍比提高至30.58%,孢子囊比例提高至12.69%;(4)MAV#3不适用于萱藻种质的复壮,2倍浓度的MAV#3培养液复壮后的增重倍比和孢子囊比例分别降低为23.19%和7.84%。因此,1/4倍浓度ES培养液对萱藻种质的复壮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以本实验室保存的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a)丝状体为材料,用包埋脱水法超低温保存萱藻丝状体,研究了蔗糖预培养浓度和时间、胶球含水量、化冻温度以及胶球恢复时间对萱藻丝状体存活率和冻存后生长发育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1)萱藻丝状体胶球在0.4mol/L的蔗糖溶液中预培养6h能获得最高的存活率;(2)萱藻丝状体胶球的最佳含水量较低,为15%左右,当含水量高于27%时,冻存后的存活率为0;(3)40°C为最适的化冻温度;(4)化冻后,将萱藻丝状体胶球在黑暗条件下恢复18h能显著提高存活率;(5)在最佳条件下,萱藻丝状体经冻存后的存活率最高可达54.79%,恢复后的丝状体与冻存前丝状体并无区别,且经诱导后能够产生正常的孢子囊,放散的孢子可以发育成叶状体。  相似文献   

7.
为优化诱导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孢子囊形成的培养条件,本研究以晚熟的海带杂交品种为材料,比较了不同温度、光照强度、营养盐浓度、脱落酸浓度、孢子体横切、海带培养方式等培养条件对海带孢子囊形成的影响,确定了影响海带孢子囊形成的主要环境因素,筛选了室内促进海带孢子囊形成的最适培养条件。研究表明:在光照强度20~100μmol·m-2·s-1充气培养时,孢子体两面均能形成孢子囊,在光照强度60~100μmol·m-2·s-1时孢子囊成熟较快;室内培养的受光面与海上养殖的受光面是否一致对最终形成的孢子囊面积无显著影响,但背光一侧的孢子囊面积显著高于向光一侧(P<0.05)。横切能够促进孢子囊的形成,但最终的孢子囊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在孢子囊发育过程中需要充足的营养盐,其中N 5 mg/L+P 0.5 mg/L能较快地促进孢子囊发育,添加1×10-6~1×10-5 mol/L的外源脱落酸也能促进孢子囊形成。温度是影响海带...  相似文献   

8.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光照、温度和营养盐对3株盐生杜氏藻株系(BJ,OUC38和OUC8)生长和色素积累的影响,旨在探明适于盐生杜氏藻生长和β-胡萝卜素积累的光照、温度和营养盐条件,并对实验中3株株系生长和β-胡萝卜素积累速率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结果表明,盐生杜氏藻生长的最适光照和温度分别是145.3μmol.m-2.s-1和23℃;适于β-胡萝卜素积累的光照和温度分别是218.2μmol.m-2.s-1和23℃;适于生长的营养盐条件是NaNO30.4 mmo/L、尿素0.6 mmol/L和NaHCO318 mmol/L,而当NaNO3、尿素和NaHCO3浓度分别为0,0.2和18 mmol/L时有利于β-胡萝卜素的积累。高光照、低温有利于杜氏藻细胞β-胡萝卜素的积累,在218.2μmol.m-2.s-1光强和15℃条件下藻细胞β-胡萝卜素积累平均值可分别达10.39和12.46 pg/cell。3个株系中OUC38积累β-胡萝卜素的能力高于另外2株,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细弱蜈蚣藻(Grateloupia tenuis Wang et Luan)为材料,进行了不同温度和光照强度等主要环境因子对其发育影响的研究,同时对其生活史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1)在4—30°C范围内,盘状体形成与直立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4°C;(2)在光照强度10—200μmol范围内,盘状体形成和直立枝生长的最适光照强度为120μmol/(m2s);(3)孢子(果孢子和四分孢子)发育类型为间接盘状体类型;(4)生活史由单倍体的雌、雄配子体,双倍体的果孢子体(囊果)及四分孢子体构成,四分孢子体和配子体在形态上完全相同,属于典型的同型世代交替;与属模蜈蚣藻(G.filicina)一致。  相似文献   

10.
江蓠(Gracilaria verrucosa)生活史中有三个世代,即孢子体、配子体和果孢子体(囊果)。其中:孢子体和配子体均为单生、同形的多分枝藻体,果孢子体则附生在雌配子体上。在生殖期间,江蓠的孢子体,除基部老枝和初生的新枝不形成四分孢子囊外,藻体的各部分分枝,均可形成四分孢子囊,放散出四分孢子。雌配子体也是除基部老枝和初生新枝外,藻体的各部分分枝均可附生果孢子体(囊果)。果孢子体成熟放散出果孢子。关于江蓠四分孢子和果孢子放散方式和放散过程的研究,国内外只有零星记载。曾呈奎等1959年,在进行与江蓠幼苗培育试验时,仅记载着:“经过干燥刺激15分钟的藻体放回海水中,发现20~30分钟后,孢子就大量放出,但四分孢子囊是孢子成团冲破表皮脱离母体,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e brown alga Scytosiphon lomentaria is discussed as a possible indicator of heavy-metal contamination of marine coastal waters. A comparison with other brown algae shows that a strong development of the specific surface of S. lomentaria thallus increases the ability of accumulating suspended iron and lead from ambient waters. The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several localities in the Sea of Japan. Scytosiphon has an advantage over other indicator species used in the monitoring of sea heavy-metal contamination due to its virtually "cosmopolitic"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12.
于2010年6月,以性状优良的白黄壳内面F2代菲律宾蛤仔二元杂交系(WO)与紫壳内面F2代选育系(P)为材料,进行了三元杂交研究,获得了三元正反交组合PWO、WOP,并且比较了各实验组子代在不同阶段生长、存活和变态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1)从生长上看。三元杂交子WOP生长始终最快,2个三元正反交组幼虫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其生长主要受卵源与配对策略的交互作用影响。(2)从存活力上看。三元杂交子PWO幼虫及WOP稚贝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卵源是浮游期幼虫存活的最主要影响因素。(3)从变态上看,三元杂交子PWO呈现出一定的变态优势为HmPWO=9.80,卵源、配对策略及交互作用均是影响变态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黄海中华哲水蚤C5发育期油脂积累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9个黄海调查航次的数据,研究了黄海中华哲水蚤C5发育期油脂积累的区域、季节变化,并探讨了中华哲水蚤油脂积累对其生理、生活史的可能作用。在黄海近岸海域,中华哲水蚤C5期油囊体积常年较小;而在陆架海域则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在陆架区,C5期的油囊体积与度夏过程联系密切:最大油囊体积(可占前体部体积的30%以上)出现于度...  相似文献   

14.
嗜水气单胞菌是水产养殖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致病病原菌。本研究以嗜水气单胞菌为研究对象,利用SELEX指数富集系统进化技术(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SELEX),经过12轮的筛选,通过生物素-抗地高辛碱性磷酸酶显色系统检测DNA适配子与嗜水气单胞菌的亲和力,克隆、测序后,用DNAMAN软件分析其一级序列与二级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12轮筛选后,亲和力由最初的0.32升到第9轮的0.72,亲和力提高了2.25倍。一级结构主要由GT组成,说明同源性适体有了一定程度的富集。二级结构模拟图以茎环状结构为主,说明这些茎环状结构可能是适体与靶分子进行结合作用的基础,也是其进一步形成三维空间结构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利用40个黄颡鱼微卫星分子标记对吉林省月亮湖野生黄颡鱼(YL,30尾)、四川野生黄颡鱼(SC,30尾)、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花江段黄颡鱼(SH,18尾)、湖北省荆州市长湖野生黄颡鱼子代(YY,30尾)及其亲本(QQ,30尾)、天津市换新国家级原良种场黄颡鱼1号(TJ,30尾)6个黄颡鱼群体的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和有效等位基因数(Ae)等进行了遗传检测,根据基因频率计算遗传相似系数和Nei氏标准遗传距离,x2检验估计Hardy-weinberg平衡,采用近交系数(FST)和基因流(Nm)分析群体的遗传分化及其来源.同时,使用PHYLIP3.63软件绘制基于Nei氏标准遗传距离的UPGMA进化树.6个群体共检测到5042个扩增片段,长度在150-650bp,40个基因座扩增出等位基因数从1-8个不等,共计143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基因座扩增得到3.575个等位基因.结果显示:(1)6个黄颡鱼群体的多态性指标均适中,PIC在0.00-0.79之间,平均值为0.40、0.37、0.35、0.39、0.35和0.19,有效等位基因数(Ae)1.00-5.44个不等,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依次为2.05、2.30、1.93、2.07、1.93和1.47,无偏期望杂合度(He)在0.00-0.83之间,平均值为0.45、0.46、0.36、0.46、0.41和0.23;(2)遗传相似系数YY与QQ遗传相似度最高(0.9947),TJ与SC遗传相似系数最低(0.4846),聚类结果与地理分布呈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cox1片段序列的DNA条形码为浮游动物种类鉴定提供了新的可靠手段,构建了胶州湾网采浮游动物DNA条形码文库,在国内首次使用宏遗传组学方法研究夏季胶州湾海洋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共获得环境样品DNA条形码149条;以6%为阈值共检出37个OUT,其中19个与DNA条形码数据库中序列程度非常高(〉97%),可以鉴定到种...  相似文献   

17.
采用野外连续调查和实验分析方法,连续3年研究了海三菱藨草根际沉积物重金属(Cu、Zn、Pb和Cd)生物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生长季节、pH、P、Eh和DO等)。结果表明,植物不同生长季节的变化影响根际沉积物生物有效性的季节变化。具体表现为:Cu和Pb均在春、夏季可交换态含量较高,生物有效性较高,而秋、冬季可交换态较低,生物有效性较低,但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态二者之和也比较高,具有一定的潜在生物有效性;Zn在任何季节的可交换态比例均不高,以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的形态为主,生物有效性较低;Cd一般以残渣态为主,基本不具有生物有效性。pH值下降,春、夏季可交换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增加,而有机结合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减少,提高了生物有效性,而秋、冬季正好相反;磷对重金属生物有效具有直接影响的为无机磷,春、夏季随着无机磷的减少,pH值下降,提高了生物有效性。春、夏季根际Eh和溶解氧含量增加,降低了其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岱衢洋拖网甲壳动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0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与2011年冬季(2月)对岱衢洋进行的共4个航次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的甲壳动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捕获甲壳动物21种,其中虾类13种、蟹类7种、虾蛄类1种,隶属于2目14科18属;甲壳动物的生物量与尾数密度均以秋季为最高,春季则正好相反,且该两季的生物量与尾数密度间差异均显著(P<0.05);广温广盐种在种类数量、生物量与尾数密度方面均居主导地位;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最小值均出现在冬季,表明该季甲壳动物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与均匀性都较低,另外,D值、H′值夏、秋两季高,冬、春两季低,与较外海域的情况正好相反,这主要是其对底层水温季节变化的一种响应。  相似文献   

19.
采用注射外源激素——鲑鱼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sGnRHa)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诱导方法,研究了外源激素对条斑星鲽雄鱼精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sGnRHa和HCG诱导后条斑星鲽精子质量明显提升,主要表现为精液粘稠度大为降低、精液流动性和液化能力增强、精子激活率和快速激活率显著提高、快速活动时间和精子寿命延长。同时,血浆性类固醇激素——睾酮(T)和雌二醇(E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在96h达到峰值。比较两种激素的诱导效果,以sGnRHa对雄鱼精子质量的改善效果为好,但与HCG无显著差异。本研究表明,缓释激素诱导可有效提升和改进条斑星鲽雄鱼的精子质量,研究结果对条斑星鲽人工繁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查清沙蜇大量暴发的原因,采用黄海北部的沙蜇亲体进行自然受精获得了数百万的螅状体,除海月水母和发形霞水母在消化腔和雌体的性腺中完成受精外,上述其余种类均为体外受精,霞水母属的2个种类的浮浪幼虫在形成螅状体前先形成一个具角质的浮浪体囊,沙蜇、海蜇、黄斑海蜇和Stomolophus meleagris螅状体繁殖新螅状体的唯一无性繁殖方式是足囊繁殖,霞水母可通过足囊和由匍匐茎形成囊胞两种方式繁殖新螅状体,海月水母(A.aurita)螅状体繁殖新螅状体的的无性繁殖方式包括足囊繁殖、出芽生殖、匍匐茎生殖、纵向分裂、内繁殖体和外繁殖体生殖,同时有直接发育现象,Rhizostoma pulmo的无性繁殖方式有足囊,出芽生殖,匍匐茎,浮浪体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