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滇东北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直接经济损失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新兴的环境经济评价理论和方法,定量测算了滇东北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直接经济损失,包括养分流失损失、水分流失损失和泥沙流失损失3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2.
黑土侵蚀速率及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2  
阎百兴  汤洁 《地理研究》2005,24(4):499-506
利用137Cs示踪法,研究了东北黑土耕作土壤的流失厚度和速率,探讨了水土流失对土壤机械组成、有机质、土壤水分、容重及其N、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侵蚀坡面137Cs的分布深度在0~25cm,137Cs的活度在1246.05±85.90~1499.45±101.73Bq/m2,侵蚀厚度可达0.316~0.433mm/a,侵蚀强度3033.6~3940.3t/km2·a,已属于中度侵蚀水平。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质地粗化,从坡顶向坡底,耕层土壤有机质增加、容重变化不大,含水量增加,土壤养分的“贫化”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3.
东北黑土水土流失特点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5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黑土水土流失和肥力退化一直是东北农业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文章以黑土为对象,分析了水土流失的方式和特点。黑土流失面积虽大,但侵蚀的土壤物质大部分没有进入河道,而是在黑土景观的低洼部位堆积下来,形成侵蚀和堆积共存的土壤物质再分布景观特征。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如等高耕作和保护性耕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黑土侵蚀,保持和恢复黑土肥力。  相似文献   

4.
论自然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研究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就当前国内外对灾害经济损失的认识、损失评估在灾害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评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论证了灾害损失评估研究的重要性,区分了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差异,阐述了间接损失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评估同等重要、通过合理的评估方法得到的直接和间接损失的评估结果既是防灾减灾的迫切需求,也有利于提高防灾减损的管理水平。灾害学与经济学相结合是有效改进评估方法并提高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典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水土流失特征与关键问题   总被引:54,自引:7,他引:47  
熊康宁  李晋  龙明忠 《地理学报》2012,67(7):878-888
喀斯特地区的水土流失资料很缺乏, 传统的研究方法很多不适用, 为科学地认识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水土流失的特征与变化规律, 制定符合喀斯特环境的防治对策, 2006-2010 年间, 结合石漠化治理工程, 对鸭池、红枫湖、花江典型示范区进行了长期的水土流失定位监测, 结果显示, 总体上各研究区在生态及工程治理后土壤侵蚀量明显下降, 地貌类型从宏观上控制着各区域的侵蚀特征, 高原山地土层厚, 大量陡坡开垦, 水土流失严重;高原盆地自然条件较好, 发展生态畜牧和生态农业, 侵蚀量较小;高原峡谷经历早期的剧烈流失后, 现阶段几近无土可流, 侵蚀量极低。生态修复是石漠化治理的核心, 水保林、封禁治理的生态效益好, 草地畜牧业和经济林模式能带来良好经济与水土保持效益。不同等级石漠化的坡度与土被组合特征差异显著, 对土壤侵蚀量有强烈的控制作用, 今后应根据石漠化等级细化喀斯特地区的水土流失分级和制定合适的治理措施。地下流失受研究深度所限, 目前尚无法准确判断其在地表-地下水土流失总量中的贡献率, 对落水洞等关键部位进行工程防治能大大降低其危害性。  相似文献   

6.
燕山土石山区降雨和下垫面条件对坡面侵蚀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燕山土石山区水土流失规律,基于坡面径流小区定位观测资料,对坡面尺度一定降雨和下垫面条件下土壤侵蚀产沙状况进行了分析,拟为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平均降雨强度和产流降雨量是引起坡面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降雨历时和坡面土壤侵蚀产沙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坡面径流小区的土壤侵蚀模数随着坡度的增加呈指数增大趋势,当坡度超过20.42°后坡面土壤侵蚀模数呈快速增加趋势;坡面径流小区的侵蚀模数随着坡长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坡长为22.26 m处达到最大值,说明该区域坡面侵蚀可能存在临界坡长,在22 m左右;坡面土壤侵蚀模数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但是覆盖度为60%的草地和覆盖度为90%的草地的侵蚀模数差别不大,说明水土流失治理中存在着临界植被覆盖度;梯田、鱼鳞坑、水平阶等整地工程由于改变了下垫面条件,能够有效蓄水拦沙,减弱坡面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7.
坡耕地水土流失与可持续利用图是综合表示滇东北山区各个坡耕地单元的水土流失状况及其可持续利用的专题地图。该图表示的基本内容是坡耕地类型、土壤类型、坡度级别、侵蚀强度、可持续利用程度、合理利用方向与措施。以土壤流失方程为基础,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编制了该图。该图的编制为治理本区坡耕地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坡耕地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谢明 《热带地理》1993,13(4):335-353
在粤东山区,新构造上升运动客观控制了水土流失的分布,并导致河流溯源侵蚀,水中流失主要发生在较低级夷平面。根据这些现象作者提出了“新构造上升运动是水土流失的背景因素”的观点,讨论了新构造上升区域的水土保持问题,计算了粤东山区的“允许流失(侵蚀)量”,其模数为350t/(km^2·a)或其深度为0.26mm/a左右。  相似文献   

9.
岔巴沟流域次暴雨坡面土壤侵蚀经验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坡面土壤流失预测、水保效益评估,无不需要坡面侵蚀模型。本文以岔巴沟流域坡面径流场降雨水文资料为基础,建立了次侵蚀性降雨坡面土壤侵蚀模型、次降雨坡面细沟侵蚀模型,并对各模型的精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报精度,对大侵蚀产沙事件预测很准;坡度、最大10分钟雨强、植被覆盖度是影响次侵蚀性降雨主要因子,坡度、最大10分钟雨强、降雨量是影响细沟侵蚀主要因子,植被覆盖对细沟侵蚀产沙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0.
不同坡面植被空间布局对坡沟系统产流产沙影响的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文峰  李勉 《地理研究》2010,29(10):1870-1878
植被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探讨坡面不同植被覆盖度、不同植被空间布局对坡沟系统侵蚀产沙的影响,以4 m长坡面(坡度为20°)和3 m长沟坡(坡度为50°)组成的坡沟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放水流量(3.2 L/min、5.2 L/min)的放水冲刷实验,研究了不同放水流量、不同植被覆盖度、不同植被布设部位对坡-沟系统及沟坡侵蚀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不同植被布设部位在相同放水流量、相同植被覆盖度条件下对坡沟系统侵蚀产沙有明显影响,而对产流量无明显影响;沟坡部分侵蚀产沙量不随坡面植被覆盖度的增大而减小,相反呈增大趋势。说明在实验条件下,对坡沟系统而言,仅在坡面部分布设植被,尽管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坡沟系统侵蚀产沙,但并不能有效减小沟坡部分的侵蚀产沙,甚至引起沟坡部分侵蚀产沙的增大。因此,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坡沟兼治将是减少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在应用新近建立的云南金沙江流域土壤流失方程测算该流域各县(市、区)年均土壤流失总量和各地类年均 土壤流失量基础上,分析了该流域水土流失的总体特征、各地类水土流失特征和不同坡度级坡耕地的水土流失特 征,为因地制宜地防治水土流失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Soil erosion and management on the Loess Plateau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1 Introduction The Loess Plateau situated in northern China covers the drainage basin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t starts from the western piedmont of Taihang Mountains in the east, reaches the eastern slope of the Wushao and Riyue mountains, connects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in the south and borders the Great Wall in the north, covering an area of about 380,000 km2 (Figure 1). The region is overlain extensively by Quaternary loess in great thickness, …  相似文献   

13.
Soil erosion and management on the Loess Plateau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Loess Plateau is well known to the world for its intense soil erosion. The root cause for river sedimentation of Yellow River (Huanghe) and its resultant "hanging river" in certain section is soil and water loss on the Loess Plateau. The Loess Plateau has a long cultivation history, hence population growth, vegetation degeneration and plugging constitute the chief reason for serious soil and water loss on Loess Plateau. This paper analyses several successful cases and failures in soil conservation, presents practical soil conservation technique and related benefit analysis, and discusses some effective methods adopted in China in soil erosion control,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on Loess Plateau.  相似文献   

14.
胡最  朱飞  邓运员  郑文武 《热带地理》2013,33(6):681-688
水土流失是当今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衡阳盆地地处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在湖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开展对该地区的水土流失专门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文章收集了衡阳盆地2000、2008年的Landsat影像数据、1959―2008年的降水数据、1﹕250 000 DEM数据和衡阳土壤分类图等研究资料,以RUSLE方程(通用土壤侵蚀方程)为基本方法,参考近年来国内关于该方程参数的计算方法,通过ArcGIS 9.2软件计算了衡阳盆地2000、2008年的土壤侵蚀量。在此基础上,将衡阳盆地的水土流失划分为微度、轻度、中度、强度和极强度侵蚀5个等级。结果表明:城镇与大型工程建设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是造成本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衡阳盆地的土壤侵蚀状况总体好转,但仍然需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  相似文献   

15.
海南省松涛水库流域土壤侵蚀及控制方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RS和GIS技术,基于USLE方程实现了热带地区海南岛松涛水库流域2003~2005年平均土壤侵蚀的定量模拟,通过情景分析研究了流域土壤侵蚀控制方案。结果表明:流域内潜在土壤侵蚀量约为4261万t/a,超过容许土壤流失量的60倍;在植被的保护下,现有年均土壤侵蚀量约为51.46万t/a,主要集中在退化的林地、浆纸林和橡胶林;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略低于容许土壤流失量,但空间分布不均,部分区域侵蚀发育强烈;如对经济林、园地和耕地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或恢复林草植被,能有效控制流域内土壤侵蚀,分别减少侵蚀量22.46万t和14.15万t,减少侵蚀面积98.48km2和65.90km2。  相似文献   

16.
水土流失是云南金沙江流域的头号环境问题和重要自然灾害。选取8个指标,运用模糊聚类方法进行了云 南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灾害区划,将该流域划分为3个水土流失灾害区、9个水土流失灾害亚区,揭示了该流域水土 流失灾害状况的地域差异性,为因地制宜地制定水土流失灾害防治规划及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钟莉娜  王军  赵文武 《地理学报》2017,72(3):432-443
土壤侵蚀是制约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为分析不同面积流域降雨和土地利用格局对土壤侵蚀影响的变化趋势,本文基于土壤侵蚀评价指数,发展了降雨和土地利用格局对土壤侵蚀影响的表征方法,探讨了多流域降雨和土地利用格局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2006-2012年,研究区降雨侵蚀力因子R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C呈现下降趋势;② 随流域面积的增加,研究区内降雨格局对土壤侵蚀的影响逐渐降低,而土地利用格局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变大;③ 在流域面积较小时,降雨格局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要大于土地利用格局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而在流域面积较大时,土地利用格局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大于降雨格局对土壤侵蚀的影响;④ 随着流域面积的增加,研究区的林地比例有所下降,陡坡植被覆盖类型趋于单一,这是在流域面积增大时土地利用格局对土壤侵蚀影响增加的主要原因。同时,流域面积较小时,降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较大,但随着流域面积的增加,松软的土壤性质和沟壑纵横的地形增大了发生重力侵蚀的可能性,土壤和地形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增大。  相似文献   

18.
区域土壤侵蚀演化风险分析——以泾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勋贵  魏霞 《地理研究》2011,30(8):1361-1369
土壤侵蚀演化风险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土壤侵蚀风险的时间变化关系,是发生土壤侵蚀可能性的动态演变过程,其对于评价不同时空尺度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性及其效益意义重大。以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的泾河流域为例,基于1986年、1995年和2000年的三期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数据,利用GIS技术和信息熵理论,结合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ni...  相似文献   

19.
Th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in the semi-arid central Ebro Basin is changing from dry farming towards land abandonment. This study aims to describe quantitatively the influence of this land use change onto wind erosion susceptibility in this region. Additionally, the effects of tillage operations on wind erosion rates were evaluated. A portable wind tunnel was used to assess the relative sediment loss rates at three test sites near Zaragoza. Three different land use systems varying in crust disturbance level were investigated – (1) fallow land with undisturbed physical soil crusts, (2) simulated sheep trampling and (3) conventional tillage (dry farming).The results show that simulations on undisturbed crusted soils produce little soil loss. Consequently, wind erosion can be considered as negligible on these surfaces. Simulated sheep trampling during wind tunnel test runs produce 10 times higher sediment losses than simulations on undisturbed crusted soils. Highest sediment losses (50 times) were observed from rolled surfaces. Because of the ongoing extensification process, the distributions of physical soil crusts will most probably further increas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is would lead to a reduction of wind erosion susceptibility in the central Ebro Basin depending on intensity and time of sheep pasturing and till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