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分析现有地图制图规则的基础上,根据制图对象的层次性特点,将产生式表示法应用于制图知识的表示,设计了一种面向多层次制图对象的产生式制图规则模型。该模型以统一的形式化方式表达了针对不同层次制图对象的制图知识,实现了制图知识的复用,同时也有利于制图知识的聚合和扩展。最后以1∶250 000矢量地理空间数据的制图为例,基于该模型建立了相应的制图规则库,进行了制图实践,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的持续更新是制约地理信息服务的重要因素,而变化信息的获取是空间数据持续更新的基础。将不同时相多尺度地图面目标基本变化类型归纳为出现、消失、扩张、收缩、移动、旋转、分裂、合并和先分裂后合并等9种,并分别进行了形式化定义和描述。进而顾及制图综合操作产生的不同尺度地图中同名面目标表现的"伪变化",利用4交差拓扑关系模型区分真实变化和制图综合引起的几何差异。最后,采用1∶2 000和1∶10 000比例尺居民地地图数据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的变化分类、描述及判别方法具有有效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在地图制图综合中必须保持不同尺度同一区域地图要素之间拓扑关系的一致性,但目前有关的一致性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讨论了不同比例尺地图中居民地与道路之间拓扑关系一致性的模糊评价问题。从制图规则和视觉限制的角度,分析了多尺度地图表达中居民地与道路之间的应该保持拓扑关系的一致性的几项规则;基于模糊数学理论提出了制图综合中拓扑关系的一致性评价模型,并通过一个简单实例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在地图自动编制中,有时多类地图要素多个空间目标之间同时发生空间冲突,在移位过程中会影响到邻近区域的地图目标,这就需要对地图要素移位进行协同处理。在自动识别邻近空间冲突区的条件下,提出了一种顾及地图制图规则的解决地图目标群空间冲突的协同处理方法,并用参数表方法形式化表达了地形图上地图要素移位的常用制图规则。首先利用约束性Delaunay三角网识别出可能的空间冲突区域,并建立移位操作区;然后,建立移位传播关联线网,依据制图规则在关联线网上以能量最小化Beam移位模型为基础,对整个空间冲突区的地图目标群进行协同移位;最后,用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浙江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特点,采用基于版本数据库的变化信息提取方法,提取不同年代版本的增量更新数据,构建"地理数据-制图数据-地图数据"制图模型,利用所提取出的增量信息,在历史版本地图数据的基础上,研究增量更新制图模型和流程;并根据增量信息模型和制图模型,开发了一套原型系统,实现了增量更新制图。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以GIS数据为核心的传统地图制图基础上,针对基于GIS数据制图存在的制图效果不理想、要素冲突等问题,引入PostScript成像模型中的通用图形描述机制,实现对地图符号和制图数据的统一结构描述。设计了基于PostScript语言的高精度符号库,从地图符号结构、制图过程、地图要素冲突处理等方面阐明了利用PostScript成像模型进行地图制图的关键问题。利用PostScript语言研发的系统实践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高数字地图制图出版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7.
随着统计专题制图进入了"制图大众化"时代,没有专业制图知识的普通用户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制作地图的任务中。囿于当前制图软件缺乏指导用户制图的机制,非专业用户制作的地图往往不符合地图规范。基于此,本文重点对面向自动化的统计专题制图规则库展开研究,本文首先研究了表示方法规则、数据处理规则、视觉变量规则,然后论述了统计专题制图规则库的构建方法,最后通过对单个要素和多个要素两种情况的应用分析,可知嵌入规则库的制图软件能够使普通制图者制作的地图表达效果得到提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统计专题地图制作的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赵飞  杜清运  彭子风  任福 《测绘学报》2011,40(5):655-661
在线制图是一个复杂的交互过程,任务流是交互制图系统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方法。分析不同的地图制图模型,根据统计数据和专题地图可视化的特点,提出统计指标驱动下以任务流为中心的在线地图制图模型,并给出网络地图符号XML定义描述,结合某市在线动态专题地图可视化的应用实例,研究基于该模型的统计数据Web空间可视化的各种方法和应用,表明该可视化体系和功能流程模式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绘画艺术具有基于情感体验唤起思想的能力,名画作为绘画艺术作品具有色调丰富、对比度高及色彩和谐的特点,尝试将其应用到地图设计中有一定新意。本文简单介绍了色彩学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名画的地图色彩设计方法。通过提取名画的调色板,并分析其色彩模式;结合传统的地图制图规则从构图和色彩方面进行地图设计,并进行效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地图设计中,基于用户需求选用与制图区域视觉结构相似的绘画,可以更好地在地图上表现出绘画的色彩及感情特征;参考绘画的色彩模式实现地图要素与真实地物的关联,能在地图上反映出制图区域的景观色彩特征和文化精神风貌。因此,该方法对于指导地图色彩方案设计、以"用户为中心"的地图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针对"微地图"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每个用户,同时满足用户的特定空间需求问题,该文从"微地图"平民化、发布速度快、互播功能强的特点出发,结合对情景的认识,提出了适合微地图用户的"多维情景"分析方法:首先从用户属性情景、客观环境情景和用户需求情景3种维度对微地图用户进行定量或定性的描述,以此对用户个体做规范化表达;接着选择特定用户群——旅游人群,对用户需求情景做进一步分析,并提供典型的旅游地图模板供用户选择;最后,从用户情景信息与用户行为信息的对应关系之中,提取两者之间频繁度的规则,并由规则聚类生成用户模型,从而对微地图用户达到分类的效果。对微地图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为建立微地图用户模型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朱杰  游雄  夏青 《测绘学报》2018,47(10):1385-1395
战场环境仿真过程是战场环境信息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紧密围绕任务过程来建立。目前战场环境仿真系统与指控系统之间互操作性还不完善,传统的仿真数据模型还不能满足作战人员对战场环境信息高效而精确的理解和分析,因此,需要构建一种面向作战任务的战场环境仿真过程模型来有效解析指控系统的关键信息需求。本文分析了作战任务与仿真过程结构化特征,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构建仿真过程概念模型;分析GeoBML的数据模型和形式化语法,使用形式化语言建立仿真过程的逻辑模型;定义仿真过程对象数据结构,构建物理模型并建立仿真过程动态映射模型。最后,基于该模型设计战场环境仿真平台组件并应用,验证该模型能有效表达战场环境仿真数据与作战任务实时动态的关联过程。  相似文献   

12.
The author, head of the Department of Cartography at the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alyzes the language of maps in terms of general semiotic principles. Using the similarity of processes in other language systems, he constructs a model of the language of maps that distinguishes two sublanguages, one reflecting the locational aspects of maps (coordinate grids, etc.), the other reflecting the map content. The discussion touches on the system of map symbols as a linguistic feature, analyzes the system of map language in terms of such linguistic features as vocabulary, grammar and syntax, and draws other analogies between the language of maps and other language systems. Translated from: Voprosy Geografii, No. 122/123, 1984, pp. 40-56.  相似文献   

13.
数字地图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探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本文探讨数字地图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既介绍研究心得,更意在诚邀专家学者的合作。在理论体系方面,本文章阐述了数字地图的概念、体系结构、理论基础,以及数字地图带来的地图学新观念。在方法体系方面,文章阐述了数字地图能够解决的地学问题、数字地图的分析方法、数字地图的数据模型;在技术体系方面,文章阐述了数字地图制图系统、移动数字地图技术等内容。文章给出了数字地图的应用实例,包括国家自然地图集数据库、电子版、网络版,以及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库电子地图集等两内容。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现有多媒体电子地图多种信息主体及其关系的分析,阐述了多媒体电子地图集中超媒体结构的语言学机制,并就该理论的实际应用给出了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到后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 人类的信息传播模式进入自媒体时代, 在地图上表现为制图用户向大众或地图爱好者转移, 地图的精确性不高、表达方式多样化。微地图是其中的一种, 旨在改善传统地图表达和大众地理空间认知的矛盾, 改进自媒体时代地图用户的主观信息表达, 突破传统地图仅从有限、规范化的角度和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表达的局限。首先, 针对微地图的3个特点, 在后现代哲学的视角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给予解释; 然后,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体验人本观、原型范畴论和去中心论等后现代哲学方法论, 对传统地图的空间认知、信息分类、制图表达等基础问题进行批判性分析和重构, 形成具有后现代哲学特点的微地图概念框架;最后, 通过实验验证了微地图存在的可能性及其后现代属性。  相似文献   

16.
增强电子地图表现力的几个方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电子地图是一种新兴的地图产品,正服务于社会的各行各业,提高电子地图的表现力,加大电子地图的服务力度,是人们对它的客观要求。但是,电子地图的设计坂理和方法还远远没有解决,电子地图的制作还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本文从图形界面、表现内容、功能接口等各方面,对加强电子地图表现力和改善它的制作方法进行了研究,这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在笔者制作的各种电子地图中得到了体现,反映很好。  相似文献   

17.
随着自动驾驶汽车的量产及逐步普及,对高精地图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汽车通过高精地图实现驾驶环境的精确感知,从而提升驾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本文提出了综合利用倾斜模型和车载移动扫描点云等多源异构数据提取高精地图道路要素矢量线划的方法,分析不同源数据对数据提取精度的影响因素,探讨高精地图数据模型的空间表达、属性分层及关联规则,研究构建高精地图三维可视化的实现方式,并提出了可行的技术方法,为高精地图的生产提供可借鉴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马超  刘文兵 《东北测绘》2012,(10):153-155
分析了移动地图的特点,通过对现有地图信息传输模型的改进,得到了一种基于移动通信条件下的地图信息传输模型。该模型强调了实时信息在移动地图信息传输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移动地图的信息传输过程,为移动地图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刘洋  兰泽英 《测绘工程》2015,(12):36-42
如何维护更新数据是"数字城市"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而构建基于同源基本大比例尺数据连续化生产序列小比例尺数据,对多尺度城市空间数据进行纵向一体化管理的软件平台成为数据更新维护的关键。研究以基于同源数据的序列比例尺地图综合缩编平台建设为对象,主要从地图综合知识库形式化表达、地图综合流程决策控制机制、构建开放式地图综合软件系统构架体系、高效地图综合算子设计等方面进行重点阐述。此研究建设的软件平台已在广州市大型多尺度空间数据库快速构建中得到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20.
How to effectively represent spatial information on handheld mobile devices is a key question, given the increasing use of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 (PDAs) and cell phones concurr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ocation-based services. The mobile use of digital maps on small displays presents new capabilities and challenges that differ from using paper maps in a mobile setting or viewing digital maps on a desktop computer. This research addresses these issues through a study that evaluated maps on a mobile device used for a field-based navigation task. Map representations at two levels of generalization were compared by analyzing subject performance in a pedestrian route-following task, in which a handheld computer was used as a navigation aid. Subject time and accuracy as well as interaction with the mobile device during the task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carry implications for map design for small, mobile displays and identify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use of maps while moving. Maps are and will increasingly be used on small displays in mobile contexts for a variety of purposes and in many different environments. The requirements and preferences of mobile users, as well as how these maps are used in different contexts, must be understood in order to inform more effective desig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