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北蓟县常州沟组宇宙尘落地年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增慧  马来斌 《地质论评》1992,38(5):449-456
河北蓟县常州沟组铁质宇宙尘,形状多样,具气印、球粒、壳层和骸晶等多种结构。含钴、富硅、低镍。由磁铁矿、方铁矿、铁纹石、铁橄榄石等矿物组成,属陨石消融型。~(40)As/~(39)Ar阶段加热年龄谱呈单调上升型式,给出1670Ma形成年龄和170Ma热扰动时代。  相似文献   

2.
笔者于洛南西北的上庵沟等地,在前人所划的“陶湾群”庙湾组中发现了10处小壳化石和胶磷矿化产地。根据化石组合、岩性将庙湾组分解为三部分:蓟县系大庄组、震旦系罗圈组和下寒武统韩村组。认为将陶弯群划为晚元古代较妥。  相似文献   

3.
卷曲藻Grypania属在蓟县高于庄组中的确认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描述了采自天津蓟县长城系高于庄组宏观藻类化石1属4种(包括1新种)。认为前人所建新属桑树鞍藻属(SangshuaniaDu,1986)即为美国西部上前寒武系贝尔特超群格雷松页岩中的卷曲藻属(GrypaniaWalteretal,1976)。高于庄组(1434Ma)与格雷松页岩(1400Ma)在层位上大体相当,得到古生物化石上的直接证据,具有重要的地层意义。而远隔浩瀚的太平洋东西两岸的华北古陆与劳仑古陆在中元古时产有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则蕴含着古地理古构造上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4.
蓟县长城系高于庄组宏观生物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蓟县桑树鞍村附近长城系高于庄组找到的宏观化石,呈单体,棕褐色带状含有机质薄膜。可能属于原始的藻类,定为1新属Sangshuania Du (gen. nov.),两个新种Sangshuania sangshuanensis Du (gen. et sp. nov.), S. linearis Du (gen. et sp. nov),前一种为旋曲状,后一种为直线状和蛇曲状。含化石层位的同位素年龄大约为1430Ma。化石的分类位置尚难确定,就其保存状态、形态、大小和时代等,可与北美贝尔特超群的腊瓦里群格雷松页岩大型藻类相近似,但也不能排除为其他生物或遗迹化石的可能性,该化石可能为我国晚前寒武纪,时代最老的宏观化石。  相似文献   

5.
潘时妹  冯庆来 《地球科学》2021,46(1):136-147
对湖北宜昌地区滚子坳剖面寒武系纽芬兰统幸运阶顶底界线的位置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通过切片法及酸蚀法对61个样品进行系统处理,获得了大量的小壳化石、疑源类化石及其他分类位置未定化石.系统鉴定和描述了23属44种.根据具刺疑源类化石Asteridium和小壳化石Protohertzina sp.的首现位置以及无机碳同位素BA...  相似文献   

6.
中朝板块中、新元古界年代地层柱与构造环境新思考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中国北方燕辽裂陷槽位于中朝板块北部,是巨厚中、新元古界的沉积区。中、新元古界包括长城系(1800~1600Ma)、蓟县系(1400~1000Ma)和青白口系(1000~800Ma)。上述划分是中国地质学家长期研究的共识,由全国地层委员会发布,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全国地质调查填图中施行[1]。青白口系自下而上包括下马岭组、龙山组、景儿峪组,由于在下马岭组的斑脱岩中获得了锆石SHRIMPU-Pb年龄1368Ma±12Ma,从而对1000Ma作为青白口系底界的年龄乃至中国中、新元古界地质年表提出了挑战。中国地质学家必须面对新的下马岭组年龄值,拼弃传统思维,重新排定北方中、新元古界年代地层柱中各系、组的界线年龄。本文建议:长城系为1800~1600Ma;蓟县系为1600~1400Ma;新建西山系为1400~1200Ma;1200~1000Ma是一个待命名的系;新的青白口系为1000~800Ma,包括龙山组及景儿峪组。由于下马岭组中的斑脱岩反映了岛弧构造环境,从而可重塑中朝板块北部下马岭组及整个中元古界(指1800~1200Ma)为沟-弧-盆板块体系的弧后扩张盆地,即传统概念中的燕辽裂陷槽是弧后扩张的产物。沟-弧-盆板块体系可以系统地解释燕辽裂陷槽的动力学成因、各种地震灾变事件、火山活动、层控矿床等形成的地质背景。  相似文献   

7.
豫西长城系遗迹化石及其意义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胡建民  孟庆任 《地质论评》1991,37(5):437-444
本文记述了近两年我们在豫西长城系云梦山组、白草坪组、北大尖组、崔庄组及三教堂组中发现的大量遗迹化石。它们大部分为平行岩层面的潜穴(现均已被石英砂充填),个体较大,形态复杂,表面多光滑无饰,有些具横向环节。造迹生物很可能以蠕虫类为主。伴生的沉积构造主要为浪成波痕。据前人研究,产化石地层相当于蓟县地区长城系,时代在1400Ma以前。豫西长城系遗迹化石的发现,对研究地球上后生动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对丰富遗迹学的内容以及对我国北方晚前寒武系的划分、对比及沉积环境的确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选择层型剖面,确定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是目前国际地层学领域中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主要介绍我国近年来研究小壳化石组合及遗迹化石序列的成果,指出这些成果对确定国际及我国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的重要意义。文中简略回顾了我国研究寒武纪最早期带壳化石及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的历史,指出我国是开展这一学科的较早的国家之一,而滇东又是它的发源地。对小壳化石的涵义进行了厘订,认为必须赋以时代概念。建立了我国梅树村阶的三个小壳化石组合,讨论了它们的特征及主要组成。首次建立了我国梅树村阶遗迹化石序列的四个序次,代表古陆边缘浅水环境中含磷岩系的遗迹化石序列,讨论了它们与带壳化石及其它化石之间的联系,并就其中发现的具有全球性对比意义的二属,阐明梅树村阶遗迹化石序列的重要地位。最后,作者根据地科联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确立的原则,讨论了中国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的划分和对比。文中对小壳化石来划分这条界线的理论根据、“爆发式”出现的理解以及生物带壳演化的原因和同时性进行了概略的讨论。并提供了含小壳化石地层的同位素年龄、古地磁测定资料。  相似文献   

9.
河南某斑岩型多金属硫铁矿矿床的矿石类型复杂,成矿作用具多阶段性,研究矿石的特征对深入探讨矿床成因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主要对该矿床Ⅰ号矿体的矿石特征提供以下认识,供讨论参考。一、矿床地质棍况①河南某矿床位于华北地台南缘的拗陷带,属杜关向斜的南翼。矿区广泛出露有震旦纪蓟县系中部巡检司  相似文献   

10.
福建东山变质岩LA-ICP-M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长煌 《中国地质》2016,(3):738-750
LA-ICPMS锆石U-Pb法测得东山地区变质岩的年龄为176.8 Ma、203 Ma、230 Ma、1320 Ma、1810 Ma等,其中176.8 Ma为火山-沉积岩中的岩浆锆石,代表着地层形成的年龄;203 Ma、230 Ma为继承岩浆碎屑锆石,代表了晚三叠世源区火成岩的物源年龄;1810 Ma、1320 Ma为变质岩继承锆石,代表了基底物源年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岩石具贫硅、高铝、铁,富钾,Co、Ni、V含量低,Ba、Rb、Zr、Hf、U、Th及La含量高,具壳源特征;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稀土略富集,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不明显,无明显的负铕异常,表明变质岩的部分物质与地幔有关。福建东山地区亲营山组可能属早侏罗世晚期华夏陆块边缘进入裂陷期海陆交互相火山-沉积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华北古陆南缘豫西元古宙地层中白草坪组出现大量大型具刺疑源类,通常大型疑源类首现于新元古代地层,而华北古陆这类的疑源类却首现于中元古地层,因此,其起源和演化谱系就成为许多学者仍需深入探讨的未解之谜。近年来,蓟县中、新元古代地层一直是视为标准剖面,但是,下马岭组新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打破了该组原有的中、新元古代地层的位置,同时也打破了生物演化序列的完整性。新的年龄意味着蓟县剖面中、新元古代地层有可能缺失1200~900 Ma地质记录。从生物地层上分析,豫西的汝阳群和洛峪群中出现大量大型疑源类有可能填补蓟县剖面中生物的空缺。本文通过生物地层学、化学地层学研究和岩相分析,探讨其发生可能和地层及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延庆千家店盆地土城子组底部不整合接触蓟县系雾迷山组,不见顶,主要分为3个岩性段,一段以复成分砾岩、砂砾岩为主;二段以紫红色、黑色薄层泥页岩和泥质粉砂岩为主;三段以复成分砾岩、含砾粗砂岩为主。前人在该盆地二段地层中发现大量动植物化石,有双壳类、叶肢介、昆虫、木化石、恐龙足迹等,但一直没有介形类、孢粉及恐龙化石的相关报道。在化石层位发现疑似"恐龙骨骼"化石,丰富了该区化石种类。通过LA-ICP-MS测年,得出一段底部年龄为157.62±0.69Ma;二段中上部年龄为157.13±0.96Ma。分析认为,千家店盆地土城子组主体沉积时代为晚侏罗世早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多样的古生物化石来探讨该盆地古气候背景及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3.
杨铁汾  赵江天 《地球科学》1994,19(4):421-426,T001
在甘肃合作地区早三叠世地层中发现了钙质超微化石,共属3种,共文描述了2个新属3个新种。它们位于斜坡脚-盆地的深海沉积环境中,与早三叠世早期双壳类Claraia共生,其下部有具早三叠世面貌的孢粉组合。经能谱成成分分析,这些化石为钙质。这些钙质微化石的发现使钙质超微化石的时代分布的可靠记录延至早三叠世。为今后中生代地层的划分对比及钙质超微化石的演化研究提供了较好的资料。文中依据所发现的钙质超微化石对沉  相似文献   

14.
洛南生物群化石体表面大都具有一层黑色碳质薄膜,并且普遍具有次圆形或长椭圆形形态,因而与立体保存的Chuaria或Tawuia等宏观藻类易于混淆。对比研究表明,洛南生物群在化石体保存方式、主要化石形态、化石体表面构造、化石体壁结构、体壁厚度、壁厚与化石直径比以及化石化学成分等诸多方面与宏观藻类化石有着质的区别。三维立体保存的介壳状的生物体形态,较厚的体壁及三层式结构更多的显示壳状实体化石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冀西北长城纪宣龙式铁矿层中微体植物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杜汝霖  刘志礼 《地质论评》1992,38(2):184-189
本文研究的是笔者等在冀西北长城系串岭沟组宣龙式铁矿层中发现的微体植物化石,这些化石都保存在铁质叠层石(肾状赤铁矿)和铁质核形石(鲕状赤铁矿)的基本层中。微化石以丝状体为主,部分为球状体。归属于原核生物蓝藻门颤藻科的两个属和色球藻科的一个属。化石层同位素年龄约在1800—1757Ma。这些化石与北美冈弗林特组微化石比较,既有些相似,又有些区别。该化石的发现为研究铁矿的成因,指示沉积环境及层位对比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次报道并描述湖南张家界地区田坪剖面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下部燧石条带中发现的疑源类微体化石,经系统鉴定共5属6种和1个不定属种,包括Appendisphaera grandis,A.tenuis,Cavaspina acuminata,Megasphaera inornata,Mengeosphaera gracilis,Tanarium tuberosum,Acritarcha gen.et sp.indet.。新的化石材料扩大了华南埃迪卡拉纪早期微体生物群的分布范围,这些疑源类属种在分类学上同华南地区及全球其他埃迪卡拉纪微体化石组合相似,为生物地层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古生物数据。虽然所发现的化石属种数量较为有限,同其他地区的精确生物地层对比关系尚不能建立,但由于包含Tanarium tuberosum,故将当前的生物组合与Tanarium tuberosum-Schizofusa zangwenlongii组合带相对比。此外,在Tanarium tuberosum膜壳内发现许多大小一致的球状内含物,可能是其生殖阶段的子细胞,为研究埃迪卡拉纪具刺疑源类的生物亲缘关系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17.
近期在蓟县中-新元古界标准剖面铁岭组和雾迷山组首次发现斑脱岩、并测得其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年龄为~1440Ma(1439±14Ma)和~1485Ma(1483±13Ma和1487±16Ma),这标志着这条传统的标准剖面上以碳酸盐岩为主体的蓟县系上部的两个重要组,从此也获得了直接的、高精度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约束。这是华北中-新元古界标准剖面蓟县系相关地层单位首次获得直接而精确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约束,也是在整个华北北缘燕山地区雾迷山组内部首次获得精确的直接定年。这一进展为闻名中外的天津蓟县剖面中-新元古界年代地层格架的正确厘定、以及今后继续作为华北该阶段的标准剖面,并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相关地层的正确对比等,提供了新的、精确的年代学"锚点",因而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兴蒙造山带东段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张家湾岩体石英闪长岩、正长花岗岩进行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析测试、岩石地球化学的各项分析测试,综合分析研究表明,石英闪长岩形成于早侏罗世(176.2±1.8Ma),具浆混花岗岩特点,属壳幔混合成因;正长花岗岩形成于中侏罗世(166±2.2Ma),具"S"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属性,属壳源熔融成因。结合该区大地构造背景,认为张家湾岩体很可能是环太平洋增生地体的佳木斯板块与西侧的张广才岭地块碰撞造山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19.
王思恩  高林志  万晓樵  宋彪 《地质通报》2013,32(11):1673-1690
辽西—冀北地区土城子组(后城组)含有各类化石,包括植物、孢粉、介形类、叶肢介、昆虫及恐龙类等,各门类化石都对土城子组的时代提出归属与生物演化依据。通过与国内外相关生物群(组合)的研究与对比,尤其是孢粉、介形类微体化石大区域的国际对比,将土城子组的地质时代划归为晚侏罗世早—中期(Oxfordian-Kimmeridgian)。土城子组的地磁年代学研究,也得出大致相同的时代结论。笔者在辽西金岭寺—羊山盆地土城子组剖面中,采用SHRIMP锆石U-Th-Pb同位测定技术,对凝灰岩中的锆石进行了年龄测定,获得的206Pb/238U年龄为:第22层140.2Ma±1.3Ma(N=13,13个数据加权平均值);第30层139.6Ma±1.9Ma(N=12);小刘家沟剖面土城子组上部凝灰岩139.6Ma±0.7Ma(N=11);第83层137.3Ma±1.0Ma(N=13)。由于第22层距土城子组底界369m,据沉积速率推算约为1.5Ma。因此,土城子组底界年龄应为141.7Ma±1.3Ma。第83层接近土城子组顶界,137.3Ma±1.0Ma年龄值可大致视为土城子组顶界的年龄。如此推断,上侏罗统牛津阶(Oxfordian)底界年龄应接近141.7Ma±1.3Ma,基默里奇阶(Kimmeridgian)上界年龄应为137.3Ma±1.0Ma左右,而国际地质年表中推导、标注的两者年龄分别为163.5Ma±1.0Ma和152.1Ma±0.9Ma,与笔者实测的年龄值分别相差21Ma和15Ma,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冀北“清河镇动物群”质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勤  张江满 《中国区域地质》1993,(4):364-370,T001
在冀北新发现的15处含“清河镇动物群”的化石点中,“化石”有的产于长城系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和高于组内,有的产于前长城纪质岩系中,在蓟县标准剖的常州沟组和铁岭组内亦发现有“小壳化石”碎屑。笔者认为,即使它们确是化石,其繁衍的地质时代也绝不仅限于震旦纪至早寒武世。在大多数化石点,“化石”产于角闪岩相变质岩中以及超糜棱岩和变质侵入岩中,这是令人难以理解的,因此,笔者怀疑它们究竟是否真的化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