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映平 《地理研究》1982,1(2):93-93
地方病图集的编纂,是继恶性肿瘤图集之后,又一部疾病地图集。它以总结和反映我国地方病调查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并着重表现地方病及其环境的研究。这部图集的设计,力求全面地、系统地介绍我国主要地方病的分布、流行特点、环境关系,有助于地方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苏映平 《地理研究》1984,3(4):122-122
自从1981年8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图集》编纂委员会,通过编制设计方案以来,(见本刊第一卷第二期92页)至1983年6月底止,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完成了各种地方病的病情填报。1983年8月至10月,编辑组对地方病的病情统计资料集中审查、整理。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完成病情统计资料的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和机助制图。其他典型地区的病情图,以及地方病环境图的编辑设计工作也在积极进行。  相似文献   

3.
苏映平 《地理研究》1989,8(1):113-1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地图集》之后出版的一部反映医学地理研究成果的专题图集。它是从事地方病调查和防治研究的许多专家进行广泛的资料收集、统计、分析和编图设计及多次校核完成的一部内容新颖、形式多样、论据可靠、实用性强的医学地理图集,预计1989年春可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4.
苏映平 《地理学报》1990,45(3):295-3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是一部展示人类疾病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新型地图集。本文重点论述它的编制意义、原则、特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安徽是全国受血吸虫危害较严重的省份,近年来,我省认真落实国家林业局和省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的有关部署,把稳步高效推进林业血防工程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正>地方性生物地球化学砷中毒是一种较常见的地方病,在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新西兰、巴西、智利等许多国家均有发生。在中国,5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分别在台湾、内蒙古赤峰和新疆奎屯发现了砷中毒,在90年代于内蒙古河套和山西大同等地区又发现了砷中毒。  相似文献   

7.
我国大骨节病病区的化学地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骨节病,国际上通称Kashin—BecK's Disease,是一种地方性慢性对称畸形的骨关节病,主要侵犯发育期的青少年,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增粗,短肢畸形,肌肉萎缩,活动障碍。得此病,轻者劳动能力下降,重者残废。严重地影响病区人民的健康和劳动能力。 据报道,苏联、日本、朝鲜、瑞典、瑞士、越南、阿尔巴尼亚等都有大骨节病流行。我国大骨节病流行广、危害大,是当前重点研究、积极防治的地方病之一。  相似文献   

8.
西藏昌都横断山区聚落生态环境与生态建设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邵权  陈国阶 《山地学报》2001,19(2):141-144
在对聚落生态建设进行理论阐述的基础上,针对昌都横断山区聚落的现实状况,分析其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问题,并以左贡县绕金聚落为例,阐述地方病防治、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治理相结合的聚落生态建设案例,以此作为昌都横断山区聚落生态建设的示范,为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服务。  相似文献   

9.
环境地理与人类健康研究成果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倡导和建立了化学地理研究机构,是我国最早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的单位之一,推动了环境质量调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背景、环境容量和环境治理等理论和技术的建立和发展;长期进行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的调查及其环境病因与防治的研究,为上述疾病的控制做出了重大贡献;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的医学地理学研究体系。2000年以后,在持续开展西部地方病地理流行规律和稀土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基础上,重点开展了重金属等污染物及全球环境变化的健康风险评价研究,拓展了区域碳、氮、磷等生命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研究,强化了环境污染治理和健康保护的技术研究。实现了从化学地理到环境地理、从医学地理到健康地理的转变。未来的环境地理与人类健康研究将以地理环境的化学属性为重点,以人口健康保护为核心,探讨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安全在整体上协调的机制与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我国21世纪环境、健康与发展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本文简述了我国在21世纪期间“环境、健康与发展研究”的重点领域与主要方向,其重点领域是:(1)对主要由化学元素引起的地方病采取适合当地条件的预防措施,以期达到逐步控制的目的;(2)环境污染物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3)城市化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主要方向为:(1)控制地方性疾病的流行;(2)防止污染物质及环境变化产生的健康危害;(3)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保护人民健康。  相似文献   

11.
近年,对东北山地丘陵的棕色森林土、黑土地区以及西北黄土高原的环境地球化学与克山病关系的报导较多。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土壤中的腐殖质含量较高,而水溶性硒的含量较低。本文将通过对腐殖质含量极低的高原砂地环境地球化学特点与克山病关系的论述,补充说明低硒环境是克山病的一个重要相关因子。一、工作方法本工作于一九七九年八月由中国科学院林土所、内蒙古昭乌达盟防疫站地方病研究所,昭乌达盟畜牧局、克什克腾旗防疫站等单位对克什克腾旗高原砂地进行了综合科学考察。在考察过程中,我们采集了大量的新鲜岩石、表层土壤(0~20cm),牧草,粮食、人发、羊毛、天然水样品,访问了病区居民,医学部门进行了病情调查。  相似文献   

12.
1949—2019年中国自然地理学与生存环境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以基础研究见长的自然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地理学家根据国家需求和区域发展在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同样取得显著成效,为国家重大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规划,宏观生态系统与资源环境保护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总结了1949—2019年中国自然地理学在自然环境区域差异与自然区划、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自然灾害致灾因子和风险防控、荒漠化过程与防治、黄淮海中低产田改造、冻土区工程建设、地球化学元素异常和地方病防治、自然地理要素定位观测、地理空间分异性识别和地理探测器等方面的实践与应用,指出了未来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提高食物锭硒通量防治大骨节病的克山病示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日邦  王立志 《地理学报》1999,54(2):158-163
本研究在黄土高原的陕西省彬县大骨节病和克山病重病区,进行小麦、蔬菜的叶面喷Se和主食加Se防治地方病的示范研究。结果显示,喷Se小麦含Se量达0.081μg/g明显高于未喷Se的小麦;示范点膳食含Se达0.076μg/g,南于对照点(0.014μg/g);示范点人均日摄Se量由13.40μg/g提高到60.39μg/g;大骨节病X线阳性检出率由43.33%下降到6.45%,达到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4.
提高食物链硒通量防治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示范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本研究在黄土高原的陕西省彬县大骨节病和克山病重病区,进行小麦、蔬菜的叶面喷Se和主食加Se防治地方病的示范研究。结果显示,喷Se小麦含Se量达0.081μg/g,明显高于未喷Se的小麦(0.009μg/g);示范点膳食含Se达0.076μg/g,显著高于对照点(0.014μg/g);示范点人均日摄Se量由13.40μg/g提高到60.39μg/g;大骨节病X线阳性检出率由43.33%下降到6.45%,达到国家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5.
以人口普查数据为依据,以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为手段,选取百岁人口比率、高龄水平、预期寿命等测度指标,对安徽省1990—2010年间人口长寿水平的时空变化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的人口长寿水平不断提高,但空间分异模式基本稳定。在区域尺度上,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地3个区域的长寿水平呈现出由北向南、梯度递减的总体特征;在地级尺度上,各地市的长寿水平呈现出北部高、中间低、南部略高的纬向分异,形成一条皖江沿岸长寿水平低值带。现阶段,安徽省的百岁人口比率主要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预期寿命主要受经济水平的制约,而高龄水平既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也受经济水平的制约。皖江沿岸长寿水平低值带的形成可能是受沿线水患灾害的频繁发生和血吸虫病等地方病的持续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克山病是中国主要地方病之一,为了探究克山病流行的时空变迁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本文采用历史文献、数理统计和GIS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克山病最典型流行区域——东北地区克山病的时空分布变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民国时期(1912—1949)的38年间:①在时间变化上,东北地区克山病的年发率为84.21%,季发率为25.17%,主要在冬季流行,流行广度呈上升趋势。②在空间分布上,东北地区克山病主要在今黑龙江省龙江县至辽宁省沈阳市一线以东地区流行,形成了一个北部以黑龙江省克山县为核心、南部以吉林省延吉县为核心的海马状克山病分布区域。③在环境机理上,东北地区克山病多发于山地丘陵及小型河谷平原的乡村地区,克山病流行区属于典型的缺硒带;冬季气候湿冷、聚落环境封闭、土壤食物缺硒是克山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克山病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说明其发病除缺硒的环境化学性因素外,还与毒素感染的环境生物性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克山病是中国主要地方病之一,为了探究克山病流行的时空变迁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本文采用历史文献、数理统计和GIS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克山病最典型流行区域——东北地区克山病的时空分布变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民国时期(1912—1949)的38年间:①在时间变化上,东北地区克山病的年发率为84.21%,季发率为25.17%,主要在冬季流行,流行广度呈上升趋势。②在空间分布上,东北地区克山病主要在今黑龙江省龙江县至辽宁省沈阳市一线以东地区流行,形成了一个北部以黑龙江省克山县为核心、南部以吉林省延吉县为核心的海马状克山病分布区域。③在环境机理上,东北地区克山病多发于山地丘陵及小型河谷平原的乡村地区,克山病流行区属于典型的缺硒带;冬季气候湿冷、聚落环境封闭、土壤食物缺硒是克山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克山病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说明其发病除缺硒的环境化学性因素外,还与毒素感染的环境生物性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中游地区环境脆弱形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黄河中游地区为对象,研究和分析了其环境的脆弱形势,并编制了1:200万黄河中游地区环境脆弱形势图。将黄河中游地区的环境脆弱形势分成5类:紧张环境形势(较脆弱)、危急环境形势(脆弱)、危机环境形势(很脆弱)、灾难性环境形势及突发性灾害环境形势。区分上述不同环境形势的指标因子很广泛,结合黄河中游地区的特殊性以及环境主导因子规律,主要选择了污染、地方病、土壤侵蚀、干旱缺水,森林退化、风蚀沙化、土壤盐碱化等因子。所编制的环境脆弱形势图反映了4方面的内容:(1)不同景观类型、地理系统和区域的自然人口承载能力;(2)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压力和自然环境发生不可逆变化的起因、特征和程度;(3)自然环境对人类干扰的敏感性及社会经济的弱点;(4)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后果及其同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反响。在制图和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总结出了该地区脆弱环境的区域分布规律,并将环境形势、区域分布规律和主导指标因子结合起来,将黄河中游地区划分成8个区,为对整治不同脆弱形式和程度的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周文德 《中国地名》2012,(10):40-41
一、地名与地名汉字地名是一定地域的语言、文字标志,是语言中的专有名词,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地名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社会活动的产物,是一个地域的历史见证和文化积淀,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年轮和生活轨迹,是一种用特定的语言形式承载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20.
走出误区 地名学首要的问题莫过于弄清地名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然而在这个问题是,一些模糊认识,一直没有很好澄清。有的地理学者认定地名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理实体。理由是,名是实的反映,名是形式,实是实质。这种理论显然站不住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